跨性別者的困境與訴求

2021-12-28 飛碟說

百科全說」×「碟子來稿」

去年年底,著名社會學家、著名作家王小波的妻子李銀河在其博客上發表了《對所謂拉拉身份曝光的回應》,對自己的私生活做了一些解釋:「我確實是個異性戀,不是同性戀。這是我當初跟王小波結婚的原因之一。小波過世之後,我認識了一位異性者,他是一位非常典型的Transsexual(LGBT中的T),他是生理女性、心理男性的人。這樣的人跟女同性戀的區別在於,他雖然身體是女性,但是自身的性別認同是男性,他所愛的只能是異性戀女人,而不是同性戀女人。她其實不是她,而是他,是一位生理女性、心理男性的人。他是一位女變男的變性者,學名叫transsexual。無論從外貌還是內心看,他都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男性。他性格中的男性度極高,超過很多男人。」

雖然李銀河在文中用兩段給跨性別者作了解釋,但在各種留言和討論裡,最多的是類似「那她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啊?」「始終是兩個女的睡,應該算同性戀?」的問題。迷惑多於討論,討論又多於科普。當然,即使了解甚少,也不妨礙引起熱議。一來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八卦成分,二來這事對大部分中國人的性別觀念提出了不小的挑戰,不是一次挑戰是挑戰了兩次:你以前喜歡男的,現在你喜歡女的了。好吧,這也都還能接受,關鍵是後面還有一重逆轉:你喜歡上的這個女的,他其實是個男的。對常年習慣性別認知單一模式的天朝人民,這個劇情裡起承轉合太多,大部分人給繞暈了。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家只習慣一種模式:男是男,女是女,男只喜歡女,女只喜歡男。這些年稍微好了一些,雖然同性戀還被一些人當病治,但總體來說,性取向上的「唯一指向性」減弱了不少了,男可以指向男或女中的任何一個,反之亦然。但性別認知上的「單一性」沒啥改變,男還是只能男,女還是只能是女,你要變性?可以,變了總也有個單一的男或女。不在左即在右,沒有踩線一說。而跨性別者和變性者還不盡相同,他們中有一部分常「認為自己是不同於男性和女性的另一種性別」,這已經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不帶這麼又是男又是女,又不是男又不是女的啊大哥/大姐!那些「到底是男是女」「到底算不算同性戀?」的提問,其實反映出人們希望在這種迷惑中能迅速下結論的心態——事情已經顯出了多樣性,但人們還是期待能一刀切。那大部分人一刀切的結論是什麼呢?寫這篇專欄前我照例做了個小調研發給身邊約20人,其中大部分人還是認為:她只要有套女性生殖器,就是女人;兩個有女性生殖器的人睡在一起,就是同性戀。看來大家還是習慣用單一的生理特徵來一刀切性別。

要讓一刀切愛好者失望了:性別問題遠比很多人想的要複雜。性別其實包含了三層:社會性別(頭髮,裝扮,社會身份等,他人所認同的性別),生理性別(染色體XX還是XY),和心理性別(自己認同自己為哪種性別)。涉及到法律等方面的問題時一般以生理性別為定,但人是社會性別來示人,用心理性別來過自己的日子,處理親密關係。大部分人這三層是統一的,但跨性別者不是如此,他們想變得和自己的生理性別不同:無論是變到其對立面,還是變到第三種「不同於男性和女性的另一種性別」。

邏輯上說,一個人的生理性別和TA的發色、瞳色、身高等沒什麼不同,都屬於天生的某種生理特徵。有了自我認知後,TA可能傾向於改變這些特徵,而TA對此有絕對的權利和自由。但真實情況往往沒這麼樂觀,人可以隨心所欲地染頭髮和曬黑或增高,是否要徹底以另一性別生活則要經過漫長痛苦的掙扎,下很大的決心。同時,跨性別者總難免被人看成不正常。大眾總是覺得他們是某種程度的變態,最起碼也是因為受了某種巨大傷害或打擊。(關於李銀河的聲明,我看到最神奇的兩條回復,一條是:「李銀河居然愛上一個變性人!變態才去變性呢!愛上一個變態有什麼好得意的!」第二條是「你的愛人選擇了變性,一定是吃了很多苦,遇到了很多次感情失敗,希望你好好照顧他撫慰他。希望你們幸福。」)天生的東西並非自己選擇且常有較大的改變難度,所以出於某種「必須的樂觀」,輿論總是默認人「應該」喜歡自己天生的一切特徵,並努力鼓勵這種喜歡。不喜歡必是有某種大的問題或原因,否則很難說服他人。諸多的生理特徵裡,性別,種族,膚色這幾項又在幾千年中形成了和之強相關的政治和文化,所以選擇(或放棄)這幾類先天因素的嚴肅程度,幾乎不亞於一場政治投票。我是一直覺得人類對性這個問題真的太過嚴肅了,太當個事了。

在過去漫長的時間裡,跨性別者因為社會壓力很難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訴求,今天他們已經在慢慢地露面和伸展,這受惠於社會越來越寬容和多樣化。繼續寬容和多樣化下去,我們會面對越來越複雜的性別問題,當然社會可能沒有對此做好什麼準備。要讓大眾一下子過渡到「改變性別和染個頭髮差不多」是挺有難度的,不過先從承認性別的多樣性做起,還是比較容易的。

本文由青杏網授權轉載,更多害羞知識、臉紅小說、實用攻略、有愛漫畫、青春故事,關注公眾號「elife_education」。


合作請聯繫郵箱:biz@feidieshuo.com

相關焦點

  • 跨性別者:我不是要改變性別,只是想成為自己
    2009 年我國出臺的《變性手術規範》規定,要接受變性手術,術者本人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跨性別者,是一個對性別重置手術有強烈訴求的群體。所謂跨性別者,簡單來說,就是生物學性別和自我認同的性別發生了錯位。
  • 被辭退的跨性別者:打平等就業權官司 我只想作個符號
    來源:北京青年報原標題:被辭退的跨性別者:打平等就業權的官司,我只想作一個符號 | 深度對話採寫/高慧萍在法庭上的跨性別者小馬(中)小馬沒想到自己被辭退。2018年底,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的小馬回到公司,面對的是人事經理的約談。這位曾經批准她假期出國手術的HR,勸她辭職,並拒絕按照勞動合同進行賠償。
  • 跨性別者:我們是如此的與眾不同——但這並不是什麼壞事
    這樣的與眾不同,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無疑會為他們帶來諸多現實困境(以下數據和研究結果來源於《2017中國跨性別群體生存現狀調查報告-跨性別者與非性別常規者》):近九成的原生家庭不能完全接受跨性別孩子,近六成的跨性別者得不到原生家庭的支持,尤其是有改變身體意願或行為的跨性別者
  • 寶萊塢一部跨性別電影,激怒了真正的跨性別者
    孟買的跨性別權利活動家克裡斯·楚達瓦拉(Kris Chudawala)表示,「每個人都認為我們在抱怨這部電影不足以代表跨性別者,但讓我們惱火的不僅僅是這點。大多數人不知道什麼是跨性別者,所以你會相信電影裡呈現出的跨性別者形象。任何金錢都無法抵消這部電影所帶來的傷害。」
  • 跨性別者在中國
    它的辦公室位處北京東直門商圈的一棟大樓裡,一間大廳、3間內室中,部分分給北京同志中心。文軍這個月初剛來京擔任該中心的運營管理主任。她上著細格紋襯衫,飽滿的下頦因談笑風生,顯出一個淺淺的梨渦,「我屬於跨性別者中的『男跨女』。我喜愛陽剛的男人。雖然很想跨到直男(Gay圈對於雙性戀或異性戀的特殊稱呼),但那會無數次地受傷。所以,我可以跨到男同。」
  • 《女孩》:跨性別者的疼痛式成長,一種新式探索
    盧卡斯·德霍特的《女孩》在2018年入圍坎城電影節一種特別關注單元後,將LGBT群體、跨性別者等這些原本處於社會邊緣的群體帶到了主流視野。事實上,早在這部電影上映之前,LGBT群體、跨性別者、性別認同障礙者就已經從隱性轉向了顯性,但盧卡斯·德霍特這一影像化探索的方式,無論對影史,還是社會來說,都有著一種更為深遠的意義。
  • 跨性別者故事:從藥娘到變性人,步步維艱
    這是一條來自跨性別者出櫃去勢後遭到家人毆打、虐待後發出的求救信息。——跨性別者 這個故事,是從一起暴力事件開始的。發信息的女孩,是跨性別男跨女,叫HLW,也有人叫她薇薇安。什麼是跨性別者?像薇薇安一樣遭遇暴力的跨性別者不在少數,這些暴力大部分來自於家庭,超過九成的跨性別者家庭,不接受自己的孩子是跨性別者,在853位向家人出櫃的跨性別者,完全不接受的家長佔到了38.9%。「同語」,就救助過很多遭遇暴力的跨性別者。
  • 當上帝給了我不想要的身體 跨性別者和性別重建術(上)
    歷史中第一位接受變性手術的跨性別者莉莉·艾爾伯(Lili Elbe)那麼跨性別者(Transgenderist)具體指什麼?八十多年後的今天,跨性別者又能從醫學的發展中獲得什麼?「反串」和「女人」在這裡都是如此的不恰當,因為Calpernia的裙子下依然是男人的身體——她是一名跨性別者。
  • 跨性別者的悲喜人生
    她在書店裡碰到了一個同是跨性別者的「男人」,兩人成了朋友,拋開家人一起去參加變裝者的露營。她終於無法再向妻子掩藏秘密,兩人分開……《透明家庭》不僅僅是一個關於跨性別者的故事。在這個知識和文藝氛圍濃厚的家庭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每個人都在重新發現自己——發現自己是誰,發現自己的性取向。
  • 和跨性別者談戀愛是種怎樣的感受?
    他一直是我的同學,人與人之間的磁場很奇怪,儘管他外在打扮十分中性,但身邊的同學大部分依然把他當作女生看待,而我第一次在新生見面會上見到他時,就對此人獨特的氣質留下深深的印象。同學3年都只是路人狀態,直到一次機緣巧合,我和z同學因事單獨外出,這樣相交的契機才讓我們的生活從此有了交集。不知為何,在那次外出和他的交談中我在心理上會不自覺地把他代入成異性,一頓飯下來產生了一些悸動。
  • 好萊塢跨性別者:埃利奧特·佩吉
    時光網特稿演員艾倫·佩吉(Ellen Page)近日在推特上宣布,自己是一位跨性別者,他將原來的女性名字改為了現在的男性名字「埃利奧特·佩吉」(Elliot Page)。早在21世紀初,就有了當年的沃卓斯基兄弟進行了跨性別的傳言,不過兩人都是面對媒體極為低調的人,從未直接回應過。2007年,與兩位沃卓斯基合作過多部影片的製片人喬·西爾沃還信誓旦旦地表示,跨性別傳言「完全都是錯的」。而2008年,拉娜·沃卓斯基完成了自己的跨性別過程,2010年年底開始,媒體將拉裡·沃卓斯基稱為拉娜·沃卓斯基,兄弟變成了姐弟。
  • 寶萊塢拍了一部跨性別題材電影,卻激怒了一批真正的跨性別者
    考慮到寶萊塢的影響力,該電影的預告片引發了一部分跨性別人士的憤怒,還有一些抵制該片上映的呼籲出現在社交媒體上。推特用戶IndraJeet_G發起了一場社交媒體活動,懇求迪士尼不要上映這部電影。「電影直接導致了對跨性別者的暴力。不要上映《吉祥天女》。」ta給推特帖子打上#DisneyStopTransphobia的標籤,鼓勵其他人轉發這一信息。
  • 知名演員「出櫃」為跨性別者!有人祝福,卻也有人罵他叛徒
    「跨性別之後又是什麼?有沒有個地圖指指路?」"艾倫·佩吉這是糊到谷底,想讓人們多關注她吧,現在這年頭,還有什麼比『勇敢出櫃』成跨性別者更好的嗎?「艾倫·佩吉現在說自己是個跨性別者,變成了『他』,改叫艾略特,也就是說他老婆跟一個被認為是男人的人結婚了,那她還是個女同性戀嗎?」
  • 跨性別者翠絲:做一個女人,有多難?
    ,劇本十分紮實豐富,從一個中年男子的家庭入手,切入跨性別者面對自我、面對家人、面對社會的方方面面。從自我認識的覺醒到周遭的接受度,從同性戀到跨性別者的認知轉變,這些都是《翠絲》新穎和深入的地方。同時作為一部社會題材的影片,《翠絲》足夠銳利地拷問每個身份對於跨性別者的真實態度,同時又完整呈現每個角色的處境與想法。
  • 不被理解的跨性別者:與母親爭吵半生,只為一個籤名……
    根據由北京同志中心、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完成的《2017中國跨性別群體生存現狀調查報告》,在2000餘份樣本中,近九成的原生家庭不能完全接受跨性別孩子。在800餘名已向父母表達了身份訴求的跨性別者中,近六成人表示,完全沒有得到父母或監護人的任何支持。王佳寧和母親間的拉鋸戰持續了14年。儘管爭吵、衝突不斷,但母子之間深厚的感情,讓他們始終保持著聯繫和溝通。
  • 演員艾倫佩吉宣布自己為跨性別者
    A+ | A- 【演員艾倫佩吉宣布為跨性別者】艾倫·佩吉(《傘學院》《朱諾》《水果硬糖》《盜夢空間》)發表聲明稱自己是跨性別者,非二元性別,代詞為he/they,現在名字叫艾略特·佩吉。
  • 跨性別者:無處可逃,便無需再逃
    我是跨性別者,但我也是我自己」。Nikkie我們已經談過很多關於社會性別的問題了,比如男生不一定非得勇敢好戰,女生不一定非得溫柔可人,所謂「社會性別常規」是一個早就應該是一個被淡化的概念。她似乎忽然提醒了我們,當許多男孩女孩們已經躍躍欲試地想要跳離性別常規的時候,還有一個群體還在爭先恐後往這個常規裡跳。
  • 從《人生密密縫》看跨性別者的內心獨白:其實我也需要愛
    而跨性別者的這種心理被稱為性別焦慮症(Gender Dysphoria) ,又稱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是焦慮症的一個小分支。依照跨性別者對自我性別認同的情況,可分為三類:跨性別男性、跨性別女性和性別酷兒。
  • 為什麼LGBT群體不太接受跨性別者
    說一說,什麼是跨性別。根據香港跨性別資源中心對於「跨性別」的定義,跨性別涉及到各種與性別角色部分或全部逆轉有關的個體、行為以及相關群體。跨性別者,根據中國首份《中國跨性別群體生存現狀調查報告》定義。跨性別者指性別認同或性別表達不同於其出生時被指派的生理性別的人。跨性別旗這類群體包括有:跨性別男性,指認同自己是男性的跨性別者,又稱女跨男,英文縮寫FTM。
  • 哈莉·貝瑞道歉並放棄演跨性別者角色
    上周哈莉·貝瑞發布了一則視頻,表達了她因出演跨性別角色的興奮,該視頻受到了跨性別者群體的強烈反對,因為她在討論該角色時使用了代詞,現在貝瑞已經不再考慮扮演該角色。周一,貝瑞在推特上向跨性別人士道歉,並透露她不再考慮扮演跨性別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