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陽光下步行一段小路,便已曬得臉紅手紅?這可能已是輕度曬傷的表現!膚研泉護膚中心吳老師說:曬傷可分為3個程度,分別使人有皮膚泛紅、水腫、疼痛和灼熱的感覺,有時更會出現水泡,暴曬更可增加患皮膚癌的機會。該如何適當處理曬傷皮膚,能否用冰袋冷敷或使用美白產品?看看一些常見的曬傷處理謬誤!
夏天是享受陽光的好季節,進行戶外活動時要做足防曬的準備,不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會曬傷皮膚,並增加患皮膚癌的風險。
即使沒進行戶外活動,長時間留在室外亦有機會曬傷。
皮膚曬傷,是因皮膚吸收了過量的紫外線,皮膚會泛紅和水腫。紫外線可以大致上分為3類:
紫外線A(UV-A):320至400nm
紫外線B(UV-B):290至320 nm
紫外線C(UV-C):<290nm
紫外線C被大氣層所吸收,所以不能到達地面,對人類沒有影響。紫外線A和紫外線B則可以曬傷皮膚,紫外線A可以穿透雲層,在陰天雲多的時候也可以曬傷皮膚,深入皮膚的真皮層,破壞真皮層內的骨膠原蛋白,加速皮膚的衰老。
如何知道曬傷?
皮膚曬傷的症狀往往會在接觸猛烈陽光後2到6個小時後開始出現,並且症狀會在未來一天逐漸加劇。過了幾天皮膚會逐漸脫皮,脫皮是因為受紫外線破壞的皮膚細胞被排出,而在皮膚脫落的期間,還會感到痕癢。
主要曬傷的症狀包括皮膚泛紅、水腫、疼痛和灼熱的感覺,有時更會出現水泡。曬傷分為3級——輕微、中度和嚴重曬傷,其症狀和處理手法各異。
1. 輕度曬傷
皮膚會變紅,如皮膚開始變紅應儘量待在陰涼處,可以用冷水衝洗來降溫,也可以用毛巾沾溼冷水再覆蓋在曬傷的皮膚上面來降溫,降溫後可以在全身塗上含蘆薈的保溼乳液或者潤膚霜進行保溼,以修護皮膚。
2. 中度曬傷
皮膚會感到疼痛、會脫皮、甚至會起水泡。除了冷水凍敷和塗上潤膚膏之外,可以配合服食止痛藥內鎮痛,例如撲熱息痛(paracetamol)、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等等以紓緩曬傷後造成的痛楚。
3. 嚴重曬傷
如果遇上嚴重曬傷,除了輕度及中度曬傷的症狀外,甚至會出現發燒的症狀、脫水、體內電解質失去平衡、細菌入侵和血壓驟降。屆時便需要看醫生,接受曬傷後的皮膚評估和藥物治療。
曬傷時有什麼應做或不應做?
5個曬傷謬誤別再犯!
1. 偶爾曬傷並無大礙
大家不要以為只是曬傷一兩次便無傷大雅,皮膚細胞是有記憶的,任何受過的傷害它都會記下來,日後會增加患上皮膚癌的機會。根據統計,大部分人一生中皮膚所承受的傷害,是由兒童時期曬傷所造成的,所以防曬是應該由兒童幼年時候開始做起。
2. 冰袋冷敷
大家應避免使用冰袋冷敷,因為冰袋過分低溫,有時或會凍傷皮膚。此時應用冷水降溫,用毛巾沾溼冷水再覆蓋在曬傷的皮膚上面。
3. 曬傷後使用美白產品
在曬傷這段時間內,應避免使用含有果酸或美白成分的產品,因為這類產品可能會刺激受傷的皮膚,令曬傷皮膚惡化。
4. 撕開脫皮部分
如果出現水泡和脫皮,謹記儘量避免用手撕開脫皮部分或戮破水泡。如果水泡穿了,可以用紗布覆蓋傷口,並定期清洗傷口。
5. 洗澡後以毛巾擦拭身體
曬傷後應儘量用溫柔的力度清潔皮膚,抹身時亦需要使用柔軟的棉質毛巾來印幹皮膚,以免再度傷害脆弱的肌膚。同時要注意洗澡的水溫和淋浴露,可使用冷水衝涼來降溫,並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的淋浴露,如磨砂淋浴露。
預防勝於治療,防曬功夫是不可以忽略的。我們應該儘量避免在陽光猛烈的時間進行戶外活動,例如早上10時至下午4時,還要穿上具有防曬功能的衣物,並戴上闊邊帽子,且每1至2小時塗上具SPF50或以上的防曬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