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海南大學「木蘭學者獎勵計劃」頒獎
這些獲獎的「大神」,各個身懷本領
近期,小海就帶領大家一起圍觀
↓↓首批木蘭學者們的事跡↓↓
2020年11月1日上午,海南大學「木蘭學者獎勵計劃」頒獎儀式在儋州市大衛·天香木蘭園舉行。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海南大學校長駱清銘為海南大學首批「木蘭學者」周偉民、唐玲玲教授夫婦,鄒立剛教授,周永燦教授,黃夢醒教授頒發證書和獎盃,澳門大衛集團·深圳大衛集團公司董事長黃育偉為「木蘭學者」獲得者分別頒發一百萬現金支票。
駱清銘為海南大學首批「木蘭學者」頒發證書和獎盃
在海南大學公布的首批「木蘭學者獎勵計劃」獲得者中,有一對耄耋老人特別令人欽佩,他們就是周偉民、唐玲玲教授夫婦。兩位老教授用三十年的時間伏櫪勤耕、嘔心瀝血,最終成就了海南史學巨著六卷本《海南通史》,正如唐代詩人賈島《劍客》詩云:「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周唐二老就是「十年磨一劍」的劍客。
1
嚴謹考證,舒展海南歷史
時間追溯到1988年海南建省後的第二個月,因為一次機緣,周唐兩位老教授從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來到了海南大學工作。海南的山山水水、碧海藍天,純淨清新的空氣以及純樸善良的民眾,讓二老深深地喜歡上了這裡。這份喜歡隨之化成了對海南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之上的人民的熱愛,並為之奉獻自己的餘生。在時任省委主要領導的倡議和支持下,周唐二老決心拓荒修史,為他們的新家園填補上區域史研究的一大空白——《海南通史》的編撰從此拉開序幕。
編撰中,周唐二老首先以海南原住民黎族為起點,開展大規模田野調查工作。隨後以田野考察的實際與史書的記錄相比照,每章每節都力求嚴謹,力圖收納、編撰有關海南歷史最詳盡、準確的資料。
自開始田野調查到《海南通史》(6卷本)成書出版的三十年間,教授夫婦二人走遍海南山水村寨、不辭辛勞探訪古代遺蹟,用腳步丈量,用筆尖記錄,收錄了諸多珍貴的民間史料,箇中艱辛不足為外人道。相對於漢族的文字資料,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獲得則要困難得多,比如海南島的先住民黎族,因為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的文化只能是口口相傳,或以傳說故事講述,或以實物呈現,或以文身、織錦表達等等。要獲知這一切,就只有進行田野調查。從1989年開始,二位教授開始田野工作,他們幾乎每年都有若干次田野調查,時間長短不一。通過調查,他們收穫了許多珍貴的史料,如在昌江黎族自縣王下黎村,他們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了黎族獨特的文身文化、樹皮布、燒土陶、織錦等,這些都是前輩學人極少關注與發掘的黎族傳統文化。
著書過程中,周唐二老對一些問題的考證堪稱謹嚴,每一處疑點,他們都要經過田野調查,將獲取的資料與文獻記載作比對然後得出合理的結論。在兩位老教授看來,海南島文明史的研究不能局限於海南島本土研究。海南不是一個封閉的地理概念,環海而生的海南人下南洋,數百萬瓊籍僑胞居海外,海南文化與世界文明相互交融。為考察海島族群、僑胞文化,兩位教授走出海島大陸,北上粵桂黔,南下新馬泰,直至北美歐洲,凡與海南和海南人有關的事情,都在他們的探訪調查範圍之內。
三十年躬耕,數萬裡跋涉,兩位教授為海南獻上了一份又一份厚禮——《海南通史》《海南地方志叢刊》《海南黎峒習俗考略》《海南家譜研究和海外移民實錄》……一部部專著先後面世,一個個海南文史「密碼」被漸次破解又重新排序。
2
作更路簿,捍衛南海主權
更路薄,是海南漁民在歷時數百年遠航南海諸島捕魚、航運等活動中,記載南海航海路線、島礁名稱、海流等航海知識的手抄本小冊子,起源於明初鄭和下西洋前後。
然而,更路薄多用海南方言記錄,晦澀難懂。為了整理、研究更路薄的內容,周唐二老遍訪海南各個村莊,向漁民們一遍遍諮詢,對更路薄逐詞逐句翻譯,了解各個島礁名字的由來。唐玲玲教授講到,有些老漁民家,他們一遍又一遍去,一點一點揭開更路簿的秘密,記錄的本子換了一本又一本,積累了厚厚一摞。
「潭門的老船長告訴我,南海北礁被稱為『幹豆』,這在更路簿裡也有記載,原因就是潭門漁民出海總要在船上帶一些豆子泡發豆芽。最初的漁船經常在北礁觸礁沉沒,後來的漁民們經常能在這裡拾獲不少沉船遺留下的豆子,而且豆子經過日曬,大都已經乾癟,因此潭門漁民就將北礁稱為『幹豆』。」周偉民教授舉例說到,這些如「幹豆」的乳名,為國家在法定南海280多個島礁命定「官名」時起了直接參考作用。
2015年8月,《南海天書——海南漁民「更路簿」文化詮釋》定稿出版。在這部學術專著中,他們用大量的田野調查資料,搜集整理研究海南漁民世代相傳的《更路簿》,有力地證明了南海為中國人最早發現、最早命名、最早開發經營,以及最早進行有效行政管轄,為我國維護南海權益提供了確鑿的證據。
「我們很感欣慰,2016年7月13日國務院發表的中菲南海爭議白皮書中,『更路簿』就被作為證明南海諸島是中國固有領土的主要依據之一,裡面的不少表述使用的是我們的研究成果。」周教授說到。
3
無私奉獻,盡展師者風範
熟悉兩位教授的人都說,「奉獻」是他們除了「敬業」之外的另一個標籤。這些年,他們的生活十分簡樸,大部分的收入都用于田野調查和學術研究,還自費收購了珍貴的樹皮衣、黎族龍被等實物。這些價值不菲的藏品和工作室裡60多個書架的書籍,以及他們在海南島內做田野調查,特別是在黎族聚居地做考察時拍攝的大量照片,都被他們一併捐贈給了海南大學。
周教授常自謙地說,他們只是一介普通的教書匠,一輩子教書,是一名問心無愧的合格人民教師。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匠者,也可以是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並且把這件事做精。周唐二位教授,就是具有工匠精神的名符其實的書匠,書教得好,書更寫得精彩,這種精神,在他們的治史歷程中得到完美呈現。
平日裡,在美麗的海大校園,我們總是能看到兩位老教授,早上相攜而來,晚上相扶而歸。兩位老人,每日清水一杯,青燈一盞,粗茶淡飯,清心寡欲,但總是忙碌依舊,恩愛依舊。他們精神矍鑠,心態平和,在一間靜謐的工作室裡,伏案研讀史料,筆耕不綴,周圍一片書海相伴,此情此景令人不禁肅然起敬。
來源丨海南大學官網
整理丨葉佳慧
編輯丨林博新
原標題:《木蘭學者丨周唐二老:嘉惠學林,垂範後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