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五十歲依然與母同住,五十六方才娶妻,一首遊子吟催人淚下

2021-01-10 唐風宋月

唐玄宗天寶十載(751年),孟郊出生於崑山縣(今江蘇崑山市),父親孟庭玢時任崑山縣尉。母親裴氏,出身名門望族。這一年,安祿山於長安城過生日,楊貴妃用錦繡做襁褓裹住安祿山,謂之「洗兒」。李隆基不怒反喜,賞了楊貴妃很多洗兒錢。從此安祿山出入宮掖不禁,或與貴妃對食,通宵不出,遂有反意。

孟郊六歲,安祿山起兵造反,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李隆基倉皇西遁,楊貴妃於馬嵬驛香消玉殞,天下大亂。就在這一年,孟庭玢去世,留下裴氏和三個孩子。家裡頓失頂梁柱,孟郊一夜之間長大了,雖然小小年紀,但是深明事理,待人接物儼然大人模樣。直到三十歲,他都陪在母親身邊,侍奉母親起居,沒有結婚生子。

孟郊在村裡呆著,除了種地,便是作詩。由於沒有俗務纏身,所以把詩寫的「神施鬼設」。有人勸他,寫詩不能當飯吃,你該在科舉上費點心血,考個功名,光耀門楣,每天整這些沒用玩意幹啥啊。孟郊說,還是把功名利祿讓給別人吧,我就不跟別人搶飯吃了。

三十歲,孟郊開始出門遊歷。聖人云,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孝順有兩種,一種是一輩子陪在父母身邊,好處是每天能看見,壞處是窮苦一輩子。一種是出外闖天下,壞處是可能一輩子再也見不著,好處是如果飛黃騰達,全家就能過上錦衣玉食的好日子。無所謂對錯,都是一種選擇。

孟郊也想陪母親一輩子,但是母親說,好男兒志在四方,怎能一輩子呆在田間地頭,做個山野農夫。太白有詩云,我輩豈是蓬蒿人,你該出去闖闖。孟郊聽了,前往河陽縣(今河南孟縣)遊蕩,不料正趕上李希烈叛變,遂滯留河陽,眼見黎民塗炭,心憂家中老母,「忽然兩鬢雪,同是一日愁。獨寢夜難曉,起視星漢浮。涼風蕩天地,日夕聲颼飀。萬物無少色,兆人皆老憂」。

五年後叛亂平定,孟郊前往上饒縣(今江西上饒市),遇到茶聖陸羽。陸羽在上饒城北三裡外廣教寺旁種了數畝茶田,建了一所茶舍,潛心專研茶道。孟郊盤亙數月,作詩告別:驚彼武陵狀,移歸此巖邊。開亭擬貯雲,鑿石先得泉。嘯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乃知高潔情,擺落區中緣。

世外桃源之狀,躍然紙上。

唐德宗貞元七年(791年),孟郊在湖州縣(今浙江湖州市)「取解」。根據大唐科制,考生先在各州府參加「鄉試」,過線的考生再由各州府將名單報往長安。不經考試直接報送的考生便稱為「取解」,也叫「拔解」。一般取解都在每年七月下旬,正是槐花金黃時節,時人諺語:槐花黃,舉子忙。

當年深秋,孟郊來到長安,攜友同遊終南山,作詩道: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長風驅松柏,聲拂萬壑清。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

孟郊羨慕隱居終南山修道者心無掛礙,不像自己為了俗世浮名刻苦攻讀。

但是浮名並沒有那麼好得。翌年春試,孟郊毫無意外落榜了。科場失意,羈旅長安,落魄無聊,鬱悶之情躍然紙上:十日一理髮,每梳飛旅塵。三旬九過飲,每食唯舊貧。萬物皆及時,獨餘不覺春。失名誰肯訪,得意爭相親。直木有恬翼,靜流無躁鱗。始知喧競場,莫處君子身。野策藤竹輕,山蔬薇蕨新。潛歌歸去來,事外風景真。

整天蝸居小旅館,十幾天才梳一次頭,一個月才喝九次酒,吃的都是粗茶淡飯,朋友們紛紛奔走豪門,沒一個來看他。朋輩成新貴,斯人獨憔悴,其中況味,不堪細品。

夜半時分,孟郊孤枕無眠,舉杯向月,自遣述懷:夜學曉未休,苦吟神鬼愁。如何不自閒,心與身為讎。死辱片時痛,生辱長年羞。清桂無直枝,碧江思舊遊。

我讀書那麼刻苦,每天熬夜點燈,從無一絲懈怠,為啥考不上?讓我回去怎麼跟老媽交代。我特麼真想一死了之,長痛不如短痛。

落榜生有多難,落過榜的都知道。路遙在《平凡的世界》寫孫少平,高考落榜後躺在窯洞炕上十天十夜,有飯就吃,不吃也不餓,不洗不梳,家人知道他心中煩痛,也不管他。過了十幾天,也就消停了。太陽照常升起,日子照樣得過。

帝都顯而易見待不下去了,長安不僅米貴,房租更貴,孟郊只好告別好友韓愈李觀,前往徐州,臨行作詩贈別:富別愁在顏,貧別愁銷骨。懶磨舊銅鏡,畏見新白髮。古樹春無花,子規啼有血。離弦不堪聽,一聽四五絕。

字裡行間透露出無盡苦楚,令人讀之心碎。

孟郊回到崑山,跟母親呆了不到半年,於貞元九年(793年)再入長安,參加第二次科考,結果再次落第。孟郊痛心疾首,作《下第詩》: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再作《落第詩》:曉月難為光,愁人難為腸。誰言春物榮,獨見葉上霜。鵰鶚失勢病,鷦鷯假翼翔。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劍傷。

一個人失敗一次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了一次又一次。

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第三次來到長安,這次命好,終於考上了。多年鬱悶一掃而光,喜作《登科後》詩: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又作《同年春燕》詩:高歌搖春風,醉舞摧花枝。意蕩晼晚景,喜凝芳菲時。馬跡攢騕褭,樂聲韻參差。視聽改舊趣,物象含新姿。紅雨花上滴,綠煙柳際垂。永與沙泥別,各整雲漢儀。鬱抑忽已盡,親朋樂無涯。浮跡自聚散,壯心誰別離。

此所謂境由心生。同樣是春天,以前沒考上,春天在他眼裡只有寒霜冷月,現在考上了,就有了春風春燕,春光春花,春意春芳。

但是考中進士還笑得太早,進士只是禮部試,通過禮部試,還有吏部試。韓愈連續三年沒中吏部試,只好去宣州當推官。孟郊送走韓愈,在長安呆了半年,眼看進入寒冬,工作還沒著落,只好也赴宣州吃閒飯,宣州司馬陸長源對他照顧有加。貞元十五年(799年),韓愈離開宣州,孟郊隨後離開。兩人離開沒幾天,陸長源便被亂兵殺死,二人逃過一劫。

貞元十六年(800年),孟郊前往洛陽參加吏部試,被授溧陽縣尉。作《初於洛中選》:塵土日易沒,驅馳力無餘。青雲不我與,白首方選書。宦途事非遠,拙者取自疏。終然戀皇邑,誓以結吾廬。帝城富高門,京路繞勝居。碧水走龍蛇,蜿蜒繞庭除。尋常異方客,過此亦踟躕。

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晚了就沒那麼爽了。孟郊一生蹉跎,五十歲才弄了個從九品下階小官,不僅沒有感到欣慰,反而感到很累很煩。但是既然好不容易當了官,就去幹唄。於是回崑山接了老母前往溧陽。

漂泊半生,終於能讓母親享幾天清福,過幾天好日子了。母親見兒子終於出息了,心中也很欣慰,給他密密麻麻縫了新衣,孟郊眼含熱淚,作《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此時孟郊還沒結婚,一直跟老母相依為命。30歲離家遠遊,20年一事無成,五十歲還在穿母親縫的衣服,吃母親做的飯菜。這份母愛,宛若三春陽光孕育小草,小草區區孝心,不能報答萬一。

孟郊來到溧陽縣,恰逢陳縣令離任,遂和一幫同事於唐興寺觀薔薇花相送:忽驚紅琉璃,千豔萬豔開。佛火不燒物,淨香空徘徊。花下印文字,林間詠觴杯。群官餞宰官,此地車馬來。

新任縣令名叫季操,性情「卞急」,加上新官上任必燒三把火立威,孟郊很快就吃不消了。唐制,縣令負責全縣政務,縣丞輔佐縣令執政,主簿負責勾檢文書,縣尉負責具體執行。司法捕盜、審理案件、判決文書、徵收賦稅等等,全是縣尉的活兒,誠所謂「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

孟郊一個五十多歲閒散慣了的文人,根本不能勝任如此繁雜瑣碎的基層工作,只好跟季縣令請假,季縣令匯報州府,調了一個臨時工(假尉)下來,幫助孟郊幹活,官府不另外出錢,孟郊把俸祿一半分給假尉。孟郊月俸三千錢,還得分一半給臨時工,生活立馬捉襟見肘。

溧陽縣城南五裡有片樹林,鬱鬱蔥蔥,草木旺盛,孟郊無事一身輕,隔三差五來林下吟詩作賦,日出而來,日夕而還。這種離群索居的日子不言而喻過得很悲催,他融不了現實圈子,被排擠冷落也在情理之中。

《溧陽秋霽》:晚雨曉猶在,蕭寥激前階。星星滿衰鬢,耿耿入秋懷。舊識半零落,前心驟相乖。飽泉亦恐醉,惕宦肅如齋。上客處華池,下寮宅枯崖。叩高佔生物,齟齬回難諧。

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越是小地方,越是熟人社會,混圈子越是重要。任你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不混圈子就是然並卵。

此時韓愈正在長安任國子監四門博士,一個窮教書的,跟孟郊境遇不相上下,聽聞孟郊對自己處境頗有怨言,遂寫信勸解。大家都是命,半點不由人,認了吧。

貞元二十年(804年),孟郊這種苦逼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乾脆辭職,帶著老母回家種地。又過兩年,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故友鄭餘慶當了河南尹,請他來洛陽幹協律郎,協律郎是個閒職,正八品上階,錢多事少。

孟郊很高興,在洛陽市中心立德坊租了房子,作《立德新居》十首,其一曰:立德何亭亭,西南聳高隅。陽崖洩春意,井圃留冬蕪。勝引即紆道,幽行豈通衢。碧峰遠相揖,清思誰言孤。寺秩雖貴家,濁醪良可哺。

欣喜之情,躍然紙上。

安頓下來以後,經鄭餘慶拉線,孟郊娶了媳婦鄭氏,可謂雙喜臨門。然而美好日子總是短暫的。元和三年(809年),兒子出生未久便不幸夭折,孟郊肝腸寸斷,作《杏殤》九首,其一曰:此兒自見災,花發多不諧。窮老收碎心,永夜抱破懷。聲死更何言,意死不必喈。病叟無子孫,獨立猶束柴。

禍不單行,第二年,相依為命大半生的母親裴氏也去世了。孟郊去職丁憂,由於上司便是好友鄭餘慶,所以雖然不上班,鄭餘慶照樣給他發工資。孟郊給長安一位鄭姓朋友寫信:戇人年六十,每月請三千。不敢等閒用,願為長壽錢。非關亦潔爾,將以救羸然。

一個月工資三千錢不敢隨便花,留著養老救急。

元和九年(815年),鄭餘慶調任興元(今陝西漢中)尹,聘請孟郊為行軍參謀,孟郊攜夫人西上,至閿鄉縣(今河南靈寶)暴疾而卒。鄭餘慶聞知痛惜,給錢數萬作喪葬費用。

鄭氏將喪訊報給韓愈,韓愈遂召賈島、王建、張籍等一幹生前好友於洛陽料理後事。料理完畢,韓愈寫信跟鄭餘慶匯報,除卻一切開銷,還剩二百七十千錢,足夠鄭氏安度餘生。孟郊死後多年,鄭餘慶每年還給鄭氏生活費,可謂仁至義盡。當然還有一個原因,鄭氏本來便是鄭餘慶本族親眷,不是外人。

孟郊死後,諸友作詩祭奠,尤以王建二首最為知名。

吟損秋天月不明,蘭無香氣鶴無聲。自從東野先生死,側近雲山得散行。

老松臨死不生枝,東野先生早哭兒。但是洛陽城裡客,家傳一本杏殤詩。

唐朝是中華文明繼往開來的轉折點,也是華夏民族悠悠文化的轉折點,盛唐之後,華夏文明從外放轉入內斂,開始關起門來過小日子。可是盛唐那種博大能容四海,廣闊及於萬方的氣勢,叫我們如何不想他。

唐朝男兒勇武豪放,壯志凌雲;唐朝女子敢愛敢恨,不讓鬚眉。他們腰跨三尺劍,舉杯邀明月,狂呼「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她們穿男裝,畫濃眉,打馬球,喝烈酒,大喊「花堪折時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煌煌史冊,冗繁噪雜。有正史,有野史。正史記載失之於欲說還休,野史記載失之於道聽途說。許多歷史小白囿於知識所限,不能通讀《新唐書》和《舊唐書》,以至於不能了解鮮活真實大氣磅礴的大唐王朝,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幸運的是,這個遺憾被《這個唐朝太有意思了》完美無缺的填補了。這套書是武漢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士承東林仿通俗史寫作大家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寫的,他一貫秉承「歷史本身很精彩,歷史可以寫得很好看」的寫作宗旨,把無趣繁複的正史寫的妙趣橫生,用詞考究,用語詼諧,讓人愛不釋手,一口氣就想讀完。想要了解明朝,有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想要了解唐朝,便有士承東林的《這個唐朝太有意思了》。

幽默是本書的基因,搞笑是本書的拿手好戲,本書不能保證,你看了之後肚子會笑得有多疼。七本原價192,活動價只需150,特別划算。點擊下方圖片即可直接購買。

相關焦點

  • 孟郊 遊子吟
    孟郊 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鑑賞:這是一首讚美母愛的詩歌,感情真摯,流傳千年。前兩句選取遊子將要遠行,慈母縫衣的場景,句式簡潔,卻把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深情表現出來,仿佛遊子與母親就是用針線與衣服聯繫在一起的。中間兩句集中刻畫慈母縫衣的神態和動作,表現了母親無言的深情。臨行前,母親坐在油燈下,抻展手中的布,一針一針細細密密地縫緊,唯恐兒子在旅途中衣衫破爛,受了風寒。
  • 黃家駒:一首《真的愛你》,無愧為音樂界的《遊子吟》
    其中,歌頌母愛的歌曲《真的愛你》,無愧為音樂界的《遊子吟》。一.孟郊黃家駒,千年時差,人生境遇相同01.父親早逝,孟郊居家侍母孟郊是湖州武康人(今浙江德清),生於751年,其父孟庭珍只做過一任縣尉,且在孟郊十歲左右就病逝。孟郊還有兩個弟弟,隨著父親的離開,這個家庭的重任便自然落到母親的肩上。
  • 母親節再讀孟郊的《遊子吟》
    《遊子吟》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早年生活貧困,曾週遊湖北、湖南、廣西等地,無所遇合,屢試不第。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於是寫出這首發於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 50歲時才寫了《遊子吟》的孟郊,原來是中唐的一位奇葩詩人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50歲時才寫了《遊子吟》的孟郊,都有哪些奇花異葩之事呢?請繼續往下看。一、囧事之一,人到不惑,45歲之前,依舊白丁一個孟郊,自小喪父,是母親含辛茹苦把他們兄弟三人撫養成人。生活的艱辛拮据,在孟郊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 除了孟郊的《遊子吟》,這三首關於母親的詩詞,你應該了解一下!
    母親節快要到了,許多人一提到表達對母親的感恩,一般都會想到一首傳頌千年的經典詩詞——《遊子吟》。遊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代詩人孟郊一生孤苦,兩次參加科舉都名落孫山,直到46歲奉母親的命令第三次參加考試才得以中舉。這首《遊子吟》僅僅只有六句,三十個字。但是就是這三十個字,卻把一個既要讓孩子出遠門,又想讓孩子早回家的母親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
  • 孟郊最經典的一首詩,只有30個字,訴說了最感人的親情
    從古至今,中國人最講孝道,古代文人們寫下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歌頌母親的詩歌,其中最膾炙人口,最經典的當屬唐代詩人孟郊的這首《遊子吟》。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再讀《遊子吟》,才知道,那根「臨行密密縫」的針,有多重
    ——唐·孟郊《遊子吟》許多人都讀過孟郊的這首詩,但很少有人知道,這首詩的題目下面,原有一行小注,注曰:「迎母溧上作」。孟郊寫這首詩時,年已半百,是他中進士之後,又過了四年,才發生的事情,當時他剛剛被任命為溧陽尉,便把老母接了過來,頤養天年。
  •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遊子吟》?感恩慈母心,學寫《遊子吟》
    尤其是感恩母親的話題,更是讓每一個人感動不已;讓每一位在外打拼的遊子感動落淚。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仿寫的是孟郊的《遊子吟》。行者在這裡不唯淺陋,先帶頭給大家仿寫四首。03 覺悟慈母恩,品悟《遊子吟》03 覺悟慈母恩,品悟《遊子吟》《遊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寫作的五言古詩
  • 《遊子吟》的作者另一首佳作,不僅詩流傳千古,還衍生兩大成語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首千古名作:《登科後》,這是唐朝詩人孟郊所作,孟郊被世人稱為「詩囚」,不過在他的所有詩作中,最廣為流傳的還是那首《遊子吟》,《登科後》並不是他的代表作,那它到底妙在哪裡呢?圖片:孟郊人物簡介一、孟郊的三次科考古人認為,人的一生有兩大喜事,一提到這個,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洞房花燭以及金榜題名。
  • 母親節禮讚:讀《遊子吟》,向偉大的母愛致敬
    唐代著名詩人孟郊創作的《遊子吟》,更是成為了禮讚母愛的千古絕唱!遊子吟 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是唐代詩人孟郊寫給母親的一首五言詩,表達了詩人對母親深深的敬愛之情。詩詞大意是說詩人即將出遠門,家中的老母親十分擔心孩子出門在外歸期遙遙,擔心衣服磨損了,於是在臨出門前,拿著針和線一針一針地縫製著衣裳。有誰能夠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慈母那猶如春日陽光普照大地的恩情呢。
  • 【嘉致·英語】Song of the Parting Son 遊子吟 | 朗讀者:二D班 林梓鈺
    我喜歡背誦古詩,朗朗上口的不少,其中《遊子吟》最讓我感動,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首我朗讀的古詩——《遊子吟》吧!希望你聽完以後也會被其中母愛的偉大所感動,也會懂得感恩我們的父母!謝謝大家!遊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孟郊這首詩歌頌母愛偉大,縫衣的舉動飽含母親不舍心理,感人肺腑
    兒行千裡母擔憂,縷縷牽掛,直至皓首白髮,沒有怨言,母愛是純潔、無私的,我們何以為報?感激母愛溫暖的文字,在先秦時就有文字流傳下來,「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父母堅含辛茹苦的養育著我們,我們要回報父母。「棘心夭夭,母氏劬勞」,表達母親為子女的成長操碎了心,給予無以復加的愛。
  • 孟郊的一首詩,雖然只有4句,卻派生出兩個成語,成為千古名句
    孟郊的一首詩,雖然只有4句,卻派生出兩個成語,成為千古名句孟郊,唐朝著名的詩人。湖州武康人,也就是現今的浙江德清人。他父親是一個小縣尉,沒有多大收入,因此家境比較貧寒。孟郊從小性格孤僻,怕和人來往,用現在的話說,有點自閉症。他在青年時期,父母為了鍛鍊他,把他送到了河南嵩山。
  • 母愛:《遊子吟》是一種,孟母一種,你眼中的母愛是什麼樣子?
    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裡,母親偉大的地方可以用兩個故事來總結:一種是《遊子吟》的感情。讀書的時候我們都學過《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現在的我們可能很難體會「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這幾句詩的意義,但「意恐遲遲歸」這個很好理解。
  • 孟郊寫給心中「女神」的詩,歌頌了女性的偉大與無私,流傳了千年
    唐代詩人孟郊就對這位永恆的「女神」進行了最崇敬的讚美,這位女神對他意義非常,他將自己對「女神」的愛寫到了詩中,這首歌頌「女神」的詩從此成了膾炙人口的經典。《遊子吟》唐 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這首詩是孟郊的代表作,通過回憶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來表達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詩人對母親是尊敬與深愛,即將遠行的時候,母親擔憂他的身體,唯恐衣衫單薄連夜縫製。這密密麻麻的針腳,正是母愛的體現。最後一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我作曲的故事之《海外遊子吟》(過客詞)(合唱組曲)
    《海吟》共七曲,六曲都譜得很順利,唯獨第二曲《追尋中國魂》,遇到困境。詩,無疑是好詩,可是不好譜曲。因為它是兩句一段,共八段,不合一般歌詞是四或八句,兩段或多段之「常規」。多個方案均告失敗之後,我不得不向過客求救:「能不能重寫一首?我實在譜不出來。」過客兄勉為其難,以古詞的形式,另寫了一首。我一看,形式沒問題,可是意境比不上原作。怎麼辦?
  • 《經典詠流傳》68歲鮑比達用中文首唱《遊子吟》
    本周六4月20日晚八點檔,68歲鮑比達首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經典詠流傳》的舞臺,獻唱經典詩詞《遊子吟》,這也是這位叱吒華語樂壇的幕後「音」雄首次用中文演出;劉愷威唱響八旬「詩狂」筆下的清新小詩,如春風拂面惹人醉;成方圓攜手11歲「閒童」演繹「從一數到十」的經典之作,令人耳目一新。
  • 6首寫母親的唐詩,李白真實,李商隱悲傷,孟郊和白居易更值一讀
    千百年來,以歌頌母愛為主題而廣為流傳的詩歌,首推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此詩的作者孟郊出身貧寒,兩次科舉考試都落第,直到四十六歲時才考中進士,被派往溧陽擔任縣尉,這首詩就作於他即將赴任接母親一起前往之時。此時的詩人年近半百,歷盡人世滄桑,尤覺親情的可貴,詩作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讀來親切溫馨,感人至深。1992年香港曾經舉辦「我最愛的十首唐詩」活動,最後孟郊的這首《遊子吟》名列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