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以歌頌母愛為主題而廣為流傳的詩歌,首推孟郊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短短的三十個字,以白描手法描繪出一幅母親為即將遠行的孩子縫衣的場景,針針線,密密縫,表達了母親對孩子無限的掛念與期盼。詩歌語言清新流暢,感情真摯而深厚。
此詩的作者孟郊出身貧寒,兩次科舉考試都落第,直到四十六歲時才考中進士,被派往溧陽擔任縣尉,這首詩就作於他即將赴任接母親一起前往之時。此時的詩人年近半百,歷盡人世滄桑,尤覺親情的可貴,詩作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讀來親切溫馨,感人至深。
1992年香港曾經舉辦「我最愛的十首唐詩」活動,最後孟郊的這首《遊子吟》名列榜首。這首詩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向世界各國推薦的學生優秀讀物,由此可見此詩影響範圍的廣泛,是難得的歌詠母愛的佳作。
送母回鄉
停車茫茫顧,困我成楚囚。
感傷從中起,悲淚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將名醫投。
車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李商隱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他的詩作中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最為纏綿悱惻,優美動人。這首《送母回鄉》寫於作者母親去世之時,當時李商隱剛在秘書省任職不到一年,母親就因病去世,作者悲痛之餘寫詩描寫母親生病的過程,抒發了對母親的懷念,以及內心深處沉痛與悔恨交加的複雜感情。
豫章行
胡風吹代馬,北擁魯陽關。
吳兵照海雪,西討何時還。
半渡上遼津,黃雲慘無顏。
老母與子別,呼天野草間。
白馬繞旌旗,悲鳴相追攀。
白楊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為休明人,斬虜素不閒。
豈惜戰鬥死?為君掃兇頑。
精感石沒羽,豈雲憚險艱?
樓船若鯨飛,波蕩落星灣。
此曲不可奏,三軍發成斑。
這首《豫章行》出自唐朝大詩人李白之手,當時正值安史之亂,為了平定叛亂,各地都在不斷徵兵。李白到達豫章時,恰好親眼目睹了新徵入伍的士兵與妻兒老小分別時的悽楚場面,其中讓人感觸最深的就是白髮蒼蒼的母親送別兒子時的痛哭哀號。
感情豐富、長於紙筆的李白一時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長詩。
一反往日作品的想像飛揚、奇偉瑰麗的特點,李白的這首詩著力寫實,描寫出一副老母與孩子分別之時「呼天野草間」的悲愴場面,作者因同情而生的哀怨與悲苦之情躍然紙上。
遣興
驥子好男兒,前年學語時。
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
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
鹿門攜不遂,雁足系難期。
天地軍麾滿,山河戰角悲。
儻歸免相失,見日敢辭遲。
遣興,有寫詩來消遣的意思,《遣興》詩是杜甫在安史之亂中被亂軍所擒,思念家中親人時所寫。
驥子,是杜甫兒子宗武的小名,詩的前兩句稱讚宗武的聰明,三歲時就知道問家中來客的姓名,還會背杜甫寫的詩。可惜世道不太平,驥子還是個小孩子,家中又貧困,全家都要靠他們慈愛的母親才能夠支撐下去。
「憐渠小」、「仰母慈」等用語,罕見地流露出了詩人對沒能盡到家庭責任的愧疚之情。
杜甫的妻子楊氏,是弘農縣司農少卿楊怡之女,她嫁給杜甫的時候,杜甫30歲,楊氏比他小十幾歲,當時還不到20歲。據記載楊氏一共生育了5個兒女,杜甫一向在外宦遊,家庭貧困和楊氏在家獨力支撐的窘況可想而知。
這首詩中,雖然只有一個字提到楊氏,但是作為詩人妻子、5個孩子母親的楊氏終於難得地在杜甫的詩中露了一面。
西上辭母墳
高蓋山頭日影微,
黃昏獨立宿禽稀。
林間滴酒空垂淚,
不見丁寧囑早歸。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陳去疾,他生活在唐文宗時期,819年(元和十四年)進士,曾經擔任過邕管副使的官職。《全唐詩》錄了他13首詩作。
慈烏夜啼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
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
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
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
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
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
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
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
讀詩還是要讀白居易,主題明確,文字淺顯易懂,形象鮮明生動,感情真摯深長。白居易的作品言淺意深的特點非常突出,常常在淺顯易懂的文字中蘊含著深長的寓意,這首《慈烏夜啼》同樣如此。
慈烏,是一種體型較小的烏鴉,具有母慈子孝的美德。詩中提到的吳起,是戰國時的魯國名將,他為了追求功名,母親死了也不回家料理喪事。他的老師曾申(曾參的兒子)知道這件事後,就和他斷絕了來往。曾參,春秋時魯國人,是孔子的學生,當時有名的孝子。
詩歌前半段用大量筆墨描寫了慈烏失母后夜啼的情狀,運用吳起、曾參兩個典故,借慈烏自喻,寄託了「舐犢情難報,未盡反哺心」的無盡愧恨和哀傷。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所以當父母健在的時候,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奉養老人,使他們頤養天年,才是最好的選擇。
不然,空留悲哀悽愴的詩歌,又有何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