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我們推薦了優酷上的羅馬題材脫口秀《帝國議起來》,反響非常激烈,有不少朋友還在後臺反饋說這個節目讓他們很喜歡。還有人留言說希望我們能再介紹一些羅馬題材的內容。對喜歡世界歷史的讀者來說,羅馬史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研究對象。
有人cue我?(圖片來自wikimedia@Till.niermann)
所以我們在書單裡找了半天,終於找到了兩本非常、非常、非常有意思的羅馬讀物。
這就是由英國網紅歷史學家瑪麗·比爾德創作的《羅馬元老院與人民》和《龐貝》兩本書。
喜歡西方古典史的朋友對瑪麗·比爾德的大名應該不會陌生。她是當今英美史學界最炙手可熱的古典學者,工作經歷遍及劍橋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加州伯克利,一直是這些名校古典史課程的座上賓,尤其是羅馬史。
圖片來自wikimedia@UC3M
(youtube) - Entrevista a Mary Beard
過去十年來她在大眾歷史普及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在英美歷史愛好者當中很受歡迎,逐漸也影響了一批中國的高知讀者。
今年64歲的比爾德教授研究羅馬史已經有30多年了,個人學術素養極為深厚。這可不止於閱讀史料記載這種二手資料,她還在過去幾十年裡參與了歐洲各地羅馬遺址的考古發掘,與考古學家們一起積攢了很多一手線索。
截圖自YouTube@UC3M
Entrevista a Mary Beard
你應該明白當一位歷史學家經常參與考古圈活動時,意味著什麼。她能夠得到很多普通研究者意識不到的新證據,不斷豐富史料庫,不斷建立或者推翻新的假說。
沒錯,還有推翻的過程。在《羅馬元老院與人民》這本書的前言裡,瑪麗·比爾德說,新的考古證據有些與史書記載相匹配,有些則相左,甚至考古證據之間也是有出入的。如何篩選這些素材,去偽存真,對羅馬研究者來說幾乎成了一場走鋼絲的雜技。
而她,在我看來就是當今世界最好的羅馬鋼絲雜技演員之一。
截圖自YouTube@#0
Likes: Entrevista a la historiadora, Mary Beard
因為在羅馬古典史研究和普及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比爾德教授還在去年受封了女爵士。
《羅馬元老院與人民》是去年8月由後浪引進國內的,出版之後引發了一股羅馬小熱潮。這是很奇妙的現象,一個公元前奠基的西方帝國,竟然在今天遙遠的東方之國受到了如此的關注。
但這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因為知史是一個中國人的基本素養,看歷史可以明興衰,可以指導我們對未來的預判,並進一步指導每個人對未來的規劃。國史當然很重要,但古代國史畢竟只是限於東亞大陸,甚至限於中國第二、第三地理階梯的歷史,深度顯得有些不足。
如今的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已經是影響世界走向的最重要國家之一,與當年的羅馬處於同一量級。在全球化的今天,曾經橫跨歐亞非三大陸的羅馬經驗我們也不得不學習。了解它的歷史,對我們認清自己的定位會有很大的幫助。
在比爾德教授看來,羅馬人的生活和我們今天的生活頗有相似之處。這個古代帝國有貧富差距問題、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分配問題、女權運動、經歷過貿易戰,甚至還有中國人很熟悉的戶口問題(公民權與外省人)。如果我們與穿越的羅馬人聊天,甚至會聊得挺愉快。
但它同時也是一個原始而殘暴的奴隸制國家,有血腥的角鬥士制度,奴隸毫無人權可言,甚至還有閹人祭司這種奇怪的存在。羅馬人不斷發動對外戰爭,並最終被野蠻人反噬的歷史則更為人津津樂道。
深入羅馬人生活的細節,我們既能重新發現自己,還能看到他們在歷史條件限制下做出的愚蠢決定,規避這些風險,讓國家大船更平穩迅速地前進。
肯定不是。在多年的古典史普及過程中,比爾德教授的寫作技巧也在不斷精進。這本書是她的爐火純青之作,在宏大的歷史框架之下,引用考古學、錢幣學、體質學、人類學,當然還有歷史學的最新成果,展現的是羅馬元老和平民構建的真實歷史。
比爾德教授不斷在宏觀敘事和考古細節間切換,史料和分析的結合恰到好處,掩卷時卻讓人沉思。
難怪在豆瓣上徵服了這麼多西方歷史愛好者,獲得了9.2分的高分。
今天推薦的比爾德教授的第二本書《龐貝:一座羅馬城市的生活》,則是中文版最新面世的作品。其實自從08年原版書出版以後,我就一直在等它的中文版,沒想到還是我們的老朋友後浪搶了先。
事實證明,這份等待是非常值得的。原版的《龐貝》就是一本讓人手不釋卷的書,後浪的引進版我看了60多頁,原書的內容保留得相當傳神,譯製水平沒得說。至於這本書本身的內容,就更加沒得挑剔了,我對它的評價比《羅馬元老院和人民》還要高。
這是因為《龐貝》甚至不太像一本正常的歷史讀物,而是像一本歷史偵探小說。
這種寫法現在也不少見了,但能寫出這種書的作者,一般都是和考古圈走得比較近的,創作時間也會偏長。因為使用這種寫法,作者需要使用大量的考古學證據,歷史著作裡的二手史料反而只是輔助,寫作難度自然比那種轉述文字材料的書大得多。
但正是這樣的書,才能像探案小說一樣,深入時代的細節,展現當時人生活的全貌。
「公元 79 年 8 月 25 日凌晨時分,龐貝城的浮石大雨終於緩和下來。這似乎是個出城尋條生路的好時機。在浮石傾盆而下、來勢最猛的時候,有 20 多個逃難者靠躲在城牆裡才逃過一劫。他們現在組成一支稀稀拉拉的隊伍,打算碰碰運氣從幾座東城門中的一座出城,希望能夠逃離火山噴發的覆蓋範圍。」
這段描述不是作者的想像,而是根據後來考古學家們在城外發現的一批屍骨復原出來的現實。這支隊伍後來死於火山再次爆發的衝擊波,年輕隊長手中的短劍、女人罩袍下的珠寶和鑰匙,都還原封不動地在他們的遺骸邊。根據這些證據,歷史學家得以進行有證據的想像,追溯龐貝古城毀滅前人們的生活。
截圖自YouTube
@#0-Likes: Entrevista a la historiadora, Mary Beard
使用現代考古技術,歷史學家們甚至還能看到這些可憐的羅馬人死前最後的姿態,從而對他們的信仰、飲食、體質做出合理的推斷。
這些內容,構成了這本具有豐滿探秘意味的好書。你很有可能在拿到書以後,一晚上不睡,通宵把書看完,腦中充盈著羅馬時代一群普通市民的喜怒哀樂。
龐貝古城的第一次大規模開發是19世紀的事情。當時的考古技術還不夠先進,人們的保護意識也不強,龐貝遺址還在二戰中被盟軍轟炸過,很多歷史證據就這樣消失了。
今天你能在義大利看到的龐貝考古公園,很大程度上是現代人重構出來的假遺址。
龐貝城遺址
圖片來自wikimedia@Matthias Süßen
在考古和開發中,現代的人類應該對千年前就逝去的古人肩負起怎樣的責任,也是這本書的主題之一。
一本收集了最新素材,寫法上如同偵探小說,還有一位老學者人文關懷的書,有什麼理由不趕緊收一本呢?
很多人對羅馬的認識,源於愛德華·吉本的那本《羅馬帝國衰亡史》。
但那畢竟是一本200多年前的老經典了,很多史料那時候還沒有出土,當時的史學分析方法也不足以支撐吉本得出很好的結論。比如他認為基督教是使羅馬衰亡的主因,但現在人們已經發現,正是通過引入基督教,羅馬才繼續苟延殘喘了100年。
古羅馬城市Conimbriga遺址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諸如此類的問題,只有用最新的史學研究方法去分析最新的歷史證據,才能規避。
而且《羅馬帝國衰亡史》關心的是羅馬衰亡的那段歷史,對它巔峰時期的盛況卻缺乏記載。有衰必有盛,站在2000多年後盯著一個大帝國的瓦解樂此不疲,多少有些不厚道,對提高認知的幫助也比較片面。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要推薦《羅馬元老院和人民》與《龐貝》。它們既是對老經典讀物的延續與致敬,同樣也書寫了關於極盛期羅馬的新篇章,是非常有益的補充。
兩本書,都是後浪出品,套裝購買更優惠,原價217.8元現只需155元 ▼
如果你只想要其中的一本,那麼《龐貝》定價99.8元,在我們的小店購買75元▼
《羅馬元老院和人民》定價118元,在我們的小店購買85元▼
趕緊入手吧,和我們一起穿越回2000多年前的西方老大帝國,體會那些人的人生百態。
作者:貓斯圖
製圖:孫綠 / 編輯:魚木頭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請在評論區留下你對羅馬文明的理解
我們將抽送一位點讚以及評論的朋友
綜合評論點讚數與質量送出《羅馬元老院與人民》+《龐貝》的套裝一套
大家一直期待的汗青堂月開始了,在10.10-11.09這個時間裡,只要你在後浪的自營渠道購買汗青堂的圖書就會贈送一張汗青堂書系世界圖譜(並有更多購書優惠與優惠券的領取)。
我們還為《棉花帝國》《死屋》《波蘭史》《龐貝》《羅馬元老院與人民》各自做了一款周邊徽章,買這幾本書就能得到它們各自的周邊徽章。
請戳購買連結:
京東-銀杏樹下圖書專營店
長按二維碼識別
欣閱佳友淘寶店
長按二維碼識別
或者複製淘口令打開淘寶app
¥VkUPYpypy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