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羅馬!2000年前的帝國衰亡變奏曲!| 文末福利

2021-02-17 後浪

前一陣我們推薦了優酷上的羅馬題材脫口秀《帝國議起來》,反響非常激烈,有不少朋友還在後臺反饋說這個節目讓他們很喜歡。還有人留言說希望我們能再介紹一些羅馬題材的內容。對喜歡世界歷史的讀者來說,羅馬史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研究對象。

有人cue我?(圖片來自wikimedia@Till.niermann)

所以我們在書單裡找了半天,終於找到了兩本非常、非常、非常有意思的羅馬讀物。

這就是由英國網紅歷史學家瑪麗·比爾德創作的《羅馬元老院與人民》和《龐貝》兩本書。

喜歡西方古典史的朋友對瑪麗·比爾德的大名應該不會陌生。她是當今英美史學界最炙手可熱的古典學者,工作經歷遍及劍橋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加州伯克利,一直是這些名校古典史課程的座上賓,尤其是羅馬史。

圖片來自wikimedia@UC3M

(youtube) - Entrevista a Mary Beard

過去十年來她在大眾歷史普及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在英美歷史愛好者當中很受歡迎,逐漸也影響了一批中國的高知讀者。

今年64歲的比爾德教授研究羅馬史已經有30多年了,個人學術素養極為深厚。這可不止於閱讀史料記載這種二手資料,她還在過去幾十年裡參與了歐洲各地羅馬遺址的考古發掘,與考古學家們一起積攢了很多一手線索。

截圖自YouTube@UC3M 

 Entrevista a Mary Beard

你應該明白當一位歷史學家經常參與考古圈活動時,意味著什麼。她能夠得到很多普通研究者意識不到的新證據,不斷豐富史料庫,不斷建立或者推翻新的假說。

沒錯,還有推翻的過程。在《羅馬元老院與人民》這本書的前言裡,瑪麗·比爾德說,新的考古證據有些與史書記載相匹配,有些則相左,甚至考古證據之間也是有出入的。如何篩選這些素材,去偽存真,對羅馬研究者來說幾乎成了一場走鋼絲的雜技。

而她,在我看來就是當今世界最好的羅馬鋼絲雜技演員之一。

截圖自YouTube@#0

Likes: Entrevista a la historiadora, Mary Beard

因為在羅馬古典史研究和普及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比爾德教授還在去年受封了女爵士。

《羅馬元老院與人民》是去年8月由後浪引進國內的,出版之後引發了一股羅馬小熱潮。這是很奇妙的現象,一個公元前奠基的西方帝國,竟然在今天遙遠的東方之國受到了如此的關注。

但這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因為知史是一個中國人的基本素養,看歷史可以明興衰,可以指導我們對未來的預判,並進一步指導每個人對未來的規劃。國史當然很重要,但古代國史畢竟只是限於東亞大陸,甚至限於中國第二、第三地理階梯的歷史,深度顯得有些不足。

如今的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已經是影響世界走向的最重要國家之一,與當年的羅馬處於同一量級。在全球化的今天,曾經橫跨歐亞非三大陸的羅馬經驗我們也不得不學習。了解它的歷史,對我們認清自己的定位會有很大的幫助。

在比爾德教授看來,羅馬人的生活和我們今天的生活頗有相似之處。這個古代帝國有貧富差距問題、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分配問題、女權運動、經歷過貿易戰,甚至還有中國人很熟悉的戶口問題(公民權與外省人)。如果我們與穿越的羅馬人聊天,甚至會聊得挺愉快。

但它同時也是一個原始而殘暴的奴隸制國家,有血腥的角鬥士制度,奴隸毫無人權可言,甚至還有閹人祭司這種奇怪的存在。羅馬人不斷發動對外戰爭,並最終被野蠻人反噬的歷史則更為人津津樂道。

深入羅馬人生活的細節,我們既能重新發現自己,還能看到他們在歷史條件限制下做出的愚蠢決定,規避這些風險,讓國家大船更平穩迅速地前進。

肯定不是。在多年的古典史普及過程中,比爾德教授的寫作技巧也在不斷精進。這本書是她的爐火純青之作,在宏大的歷史框架之下,引用考古學、錢幣學、體質學、人類學,當然還有歷史學的最新成果,展現的是羅馬元老和平民構建的真實歷史。

比爾德教授不斷在宏觀敘事和考古細節間切換,史料和分析的結合恰到好處,掩卷時卻讓人沉思。

難怪在豆瓣上徵服了這麼多西方歷史愛好者,獲得了9.2分的高分。

今天推薦的比爾德教授的第二本書《龐貝:一座羅馬城市的生活》,則是中文版最新面世的作品。其實自從08年原版書出版以後,我就一直在等它的中文版,沒想到還是我們的老朋友後浪搶了先。

事實證明,這份等待是非常值得的。原版的《龐貝》就是一本讓人手不釋卷的書,後浪的引進版我看了60多頁,原書的內容保留得相當傳神,譯製水平沒得說。至於這本書本身的內容,就更加沒得挑剔了,我對它的評價比《羅馬元老院和人民》還要高。

這是因為《龐貝》甚至不太像一本正常的歷史讀物,而是像一本歷史偵探小說。

這種寫法現在也不少見了,但能寫出這種書的作者,一般都是和考古圈走得比較近的,創作時間也會偏長。因為使用這種寫法,作者需要使用大量的考古學證據,歷史著作裡的二手史料反而只是輔助,寫作難度自然比那種轉述文字材料的書大得多。

但正是這樣的書,才能像探案小說一樣,深入時代的細節,展現當時人生活的全貌。

「公元 79 年 8 月 25 日凌晨時分,龐貝城的浮石大雨終於緩和下來。這似乎是個出城尋條生路的好時機。在浮石傾盆而下、來勢最猛的時候,有 20 多個逃難者靠躲在城牆裡才逃過一劫。他們現在組成一支稀稀拉拉的隊伍,打算碰碰運氣從幾座東城門中的一座出城,希望能夠逃離火山噴發的覆蓋範圍。」

這段描述不是作者的想像,而是根據後來考古學家們在城外發現的一批屍骨復原出來的現實。這支隊伍後來死於火山再次爆發的衝擊波,年輕隊長手中的短劍、女人罩袍下的珠寶和鑰匙,都還原封不動地在他們的遺骸邊。根據這些證據,歷史學家得以進行有證據的想像,追溯龐貝古城毀滅前人們的生活。

截圖自YouTube

@#0-Likes: Entrevista a la historiadora, Mary Beard

使用現代考古技術,歷史學家們甚至還能看到這些可憐的羅馬人死前最後的姿態,從而對他們的信仰、飲食、體質做出合理的推斷。

這些內容,構成了這本具有豐滿探秘意味的好書。你很有可能在拿到書以後,一晚上不睡,通宵把書看完,腦中充盈著羅馬時代一群普通市民的喜怒哀樂。

龐貝古城的第一次大規模開發是19世紀的事情。當時的考古技術還不夠先進,人們的保護意識也不強,龐貝遺址還在二戰中被盟軍轟炸過,很多歷史證據就這樣消失了。

今天你能在義大利看到的龐貝考古公園,很大程度上是現代人重構出來的假遺址。

龐貝城遺址

圖片來自wikimedia@Matthias Süßen

在考古和開發中,現代的人類應該對千年前就逝去的古人肩負起怎樣的責任,也是這本書的主題之一。

一本收集了最新素材,寫法上如同偵探小說,還有一位老學者人文關懷的書,有什麼理由不趕緊收一本呢?

很多人對羅馬的認識,源於愛德華·吉本的那本《羅馬帝國衰亡史》。

但那畢竟是一本200多年前的老經典了,很多史料那時候還沒有出土,當時的史學分析方法也不足以支撐吉本得出很好的結論。比如他認為基督教是使羅馬衰亡的主因,但現在人們已經發現,正是通過引入基督教,羅馬才繼續苟延殘喘了100年。

古羅馬城市Conimbriga遺址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諸如此類的問題,只有用最新的史學研究方法去分析最新的歷史證據,才能規避。

而且《羅馬帝國衰亡史》關心的是羅馬衰亡的那段歷史,對它巔峰時期的盛況卻缺乏記載。有衰必有盛,站在2000多年後盯著一個大帝國的瓦解樂此不疲,多少有些不厚道,對提高認知的幫助也比較片面。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要推薦《羅馬元老院和人民》與《龐貝》。它們既是對老經典讀物的延續與致敬,同樣也書寫了關於極盛期羅馬的新篇章,是非常有益的補充。

兩本書,都是後浪出品,套裝購買更優惠,原價217.8元現只需155元 ▼

如果你只想要其中的一本,那麼《龐貝》定價99.8元,在我們的小店購買75元▼

《羅馬元老院和人民》定價118元,在我們的小店購買85元▼

趕緊入手吧,和我們一起穿越回2000多年前的西方老大帝國,體會那些人的人生百態。

作者:貓斯圖

 製圖:孫綠 / 編輯:魚木頭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請在評論區留下你對羅馬文明的理解

我們將抽送一位點讚以及評論的朋友

綜合評論點讚數與質量送出《羅馬元老院與人民》+《龐貝》的套裝一套

大家一直期待的汗青堂月開始了,在10.10-11.09這個時間裡,只要你在後浪的自營渠道購買汗青堂的圖書就會贈送一張汗青堂書系世界圖譜(並有更多購書優惠與優惠券的領取)

我們還為《棉花帝國》《死屋》《波蘭史》《龐貝》《羅馬元老院與人民》各自做了一款周邊徽章,買這幾本書就能得到它們各自的周邊徽章。

請戳購買連結:

京東-銀杏樹下圖書專營店

長按二維碼識別

欣閱佳友淘寶店

長按二維碼識別

或者複製淘口令打開淘寶app

¥VkUPYpypyHY¥

相關焦點

  • 【BBC】古羅馬-一個帝國的興起和衰亡
    這個帶有一定劇情的系列紀錄片通過羅馬時期的六個關鍵轉折點描述古羅馬的興起和衰亡的故事,但它立足於精確的、廣泛的歷史研究,向我們展現了那些貪婪的、淫蕩的和野心勃勃的人如凱撒、尼祿和康斯坦丁,當然也正是他們促使了羅馬帝國的形成。同時它還描述了羅馬怎麼毀滅迦太基,被凱撒徵服,又怎麼鎮壓猶太人的反叛,轉向基督教。
  • 《羅馬 第二季》Rome 羅馬:重現古羅馬從共和國到帝國的歷程
    人們甚至傳聞,他想接受國王的稱號,自從500年前羅馬結束君主制以來,羅馬人就一直蔑視被一個國王統治的觀念。於是,60名元老院議員串通起來,密謀暗殺凱撒。西漢時長安規模也不小),也是雛形中的帝國的中心。羅馬共和國是建立在分享權利和激烈的個人競爭的基礎上的,從來不允許搞個人獨裁。
  • BBC紀錄片《古羅馬:一個帝國的興起和衰亡》(全集)
    《古羅馬:一個帝國的興起和衰亡》導演:
  • 文史評說 | 羅馬並非「毀於一旦」:如何理解帝國權力運行
    潘嶽先生《秦漢與羅馬》一文,是他繼《戰國與希臘》之後,又一篇關於中西歷史比較的力作。這篇文章對秦漢與羅馬兩大帝國進行比較,探究「為何兩大政治體具有相似的基礎,相似的挑戰,卻又走出了不同的路徑和不同的結果?」潘先生文,圍繞兩大帝國體系的運行及其歷史「時運」,勾勒了不同的興衰軌跡。我們常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潘先生更加關心的是,羅馬也非「毀於一旦」。在他看來,羅馬帝國的發展蘊含著一系列結構性的缺陷和致命性政治疾病。
  • BBC六集紀錄片:古羅馬,一個帝國的興起和衰亡
    盪氣迴腸的紀錄片今天要向大家推薦的是一部6集的紀錄片,由BBC製作的《古羅馬-一個帝國的興起和衰亡》。BBC《古羅馬-一個帝國的興起和衰亡》:1、凱撒2、尼祿3、反叛4、革命5、康斯坦丁6、羅馬的衰亡第一集有個響亮的名字—愷撒,他,被後人稱為愷撒大帝,是羅馬共和國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
  • 福利 《羅馬人的故事》全集及10本精編體驗本向你招手!
    因為一些商界大佬的推薦,這套書去年年末推出後一直火到現在,據說作者鹽野七生目前正在中國, 本周還有系列活動,借著這個東風,我們再次福利走起!定居羅馬三十多年,十五年寫就15冊巨著《羅馬人的故事》,還原一個義大利半島的小國成為世界帝國,持續1300年的輝煌歷程,再現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讀懂了羅馬,才能讀懂過去的歐洲和今天的世界。羅馬人,智力不如希臘人,體力不如高盧人,技術不如埃特魯利亞人,經濟不如迦太基人,但為何卻能一一打敗對手,建立並維持龐大的羅馬帝國?
  • 秦漢vs羅馬,哪個更強?
    5 儒法帝國後繼的漢王朝從秦末戰爭中吸取了足夠的教訓,一方面「漢承秦制」,另一方面從開國之初就在政權中引入儒生。到了漢武帝,國力強盛時提出「獨尊儒術」,開創了此後2000年的儒家政治傳統。所謂儒家,思想和行動的核心是「禮」。孔子尊奉的周朝教育體制要傳授「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其中 「禮」排在第一位。
  • 經典譯製片視頻連載 | 《羅馬之戰》(11)姦情敗露皇后飲鴆
    《羅馬之戰》(第一部:Kampf um Rom I;第二部:Kampf um Rom II - Der Verrat)是由羅伯特·
  • 第一羅馬、第二羅馬、第三羅馬,分別是哪三個國家的別稱?
    實際上,羅馬帝國的真正國號就是羅馬,而首都也是今天義大利首都羅馬,稱呼帝國是因為有強大的國力、遼闊的領土。正因為羅馬帝國在歐洲歷史上有著不可動搖的文明地位,所以後續的歐洲國家都想把自己跟羅馬帝國掛鈎,這是自己繼承羅馬帝國的標誌,所以有「第一羅馬」、「第二羅馬」、「第三羅馬」的別稱。
  • 看《地中海的輝煌》解密羅馬一部給國人看的古羅馬文化紀實片
    這部結合旅遊與學術的紀錄片生動準確地展示了羅馬優美的自然風光、宏偉的歷史遺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多彩的民族風情。它立足於實景,從歷史和人文的角度,使我們了解羅馬帝國是怎樣形成、達到鼎盛以及最終不可避免的走向衰亡。
  • 羅馬皇帝克勞狄大帝,雄才大略號稱「哥特人殺手」,可惜死早了
    為了穩定住帝國邊境,便對剛剛降服的哥特人施加「準許爾等農耕屯邊」的政令。這也是羅馬歷史上有名的旨在利用或同化邊區少數民族的政令。自此以後,大量哥特人湧入羅馬帝國邊境,一時間成為了帝國抵禦其他蠻族入侵的好幫手。
  • 250年後再讀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
    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讀客版在兩個多世紀後的今天閱讀《羅馬帝國衰亡史》,除了其自帶的經典光環的吸引外,似乎仍需要給出一些理由。第一個理由自然就是這本書的內容本身。該書六卷分為三大部分內容:從帝國早期的圖拉真時代到395年西羅馬帝國的覆亡;從查士丁尼到查理曼大帝;從西部帝國的復興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 羅馬人的故事X
    鹽野七生在一開頭就把羅馬的道路和中國的長城做比較。她認為羅馬的成功在於同化被統治者。方法就是為其修建羅馬式的道路和水道,讓被統治地區的人深切感受到羅馬文明的益處,從而融入羅馬的生活。同樣是公元3世紀,在西方的羅馬大興土木之時,東方的一個古老帝國也沒有停滯不前,不過卻在做著看似相反的事情——修築長城。鹽野七生認象徵交流的道路和象徵防禦的城牆正體現了兩國思維的不同——開放和封閉的差異。
  • 哥特人一心融入羅馬,羅馬皇帝為何對他們趕盡殺絕
    但拜佔庭帝國從未將東哥特人視作合作夥伴,而是趕盡殺絕。原因何在?一、查士丁尼的帝國整合願景535到555年,由拜佔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發動的「哥特戰爭」是羅馬帝國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役。查士丁尼在527年繼承皇位之後,一直以來都將重新整合「東西羅馬」作為施政方向。
  • 「最後的羅馬人」末代帝國的中流砥柱,卻喪命於自己人手裡
    羅馬帝國,是一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其璀璨的歷史文化,人文軼事被人津津樂道,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而今天我要講的是「最後的羅馬人」—埃提烏斯的傳奇一生。首先說明一下,「最後的羅馬人」是指歷史上一些具有古羅馬傳統精神的人,這些人的逝去表明了精神的消逝,或是在末代帝國中流砥柱,堪當大任的人。而像西羅馬帝國最後皇帝羅穆魯斯奧古斯都和儒略尼波斯,拉丁帝國的最後領袖鮑德溫二世,摩裡亞的安德利等自封的稱號。歷史學家公認的「最後的羅馬人」,像卡西烏斯,波利奧,瓦倫提安一世,瓦倫斯斯提裡科,埃提烏斯,馬約裡安,奧維達等。
  • 「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發達的道路系統中蘊含的擴張願望
    從城邦到帝國,是血與火的洗禮,生與死的較量,一個帝國不可能橫空出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不是就是被徵服,這是羅馬人生存的法則。峽灣錯如犬牙,島鏈燦若星辰的地中海,深深嵌入到歐亞非大陸之中,形成一個巨大的內海。地中海以及周邊區域棲息著不同的民族,羅馬人就是其中之一。
  • 美國為什麼是新羅馬?
    在古典時代的希臘——羅馬,是否有足夠的服兵役的公民就成了生死攸關的事,這些包括自耕農在內的小生產者,是國家的中堅力量。無論何種政體,公民群體強大並團結在同一面旗幟之下的時期幾乎總是古典時代國家的黃金時期,雅典和羅馬都有這樣的時代:公民以其私有財產的數量劃分等級,承擔軍事義務(常需自備武裝),國家的最高權力能夠徵召並調遣這種力量。
  • 曾經與漢朝齊名的大羅馬帝國,為什麼滅亡後再也沒有重建過?
    在兩個帝國滅亡後,東西方的歷史卻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漢代以後,東方周而復始地誕生了眾多以漢朝疆域為基礎的王朝,並最終孕育了現代中國。而羅馬帝國滅亡後,帝國的廢墟上再也沒建立羅馬人的國度,為什麼羅馬人民不選擇再造羅馬呢?
  • 由極簡到奢華,從飲食看古羅馬一代帝國如何走向衰亡?
    他們又是如何從極簡到奢華,直至走向衰亡的?下面,我們就這個問題來具體分析一下。 羅馬飲食的發展進程 1.共和前期,百姓食不果腹,常常飲酒充飢 說起羅馬,很多人想到了凱撒大帝,想起那個稱霸一世的帝國。
  • BBC紀錄片丨《古羅馬:一個帝國的興起和衰亡》(全集)
    紀錄片 / 歷史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語言: 英語首播: 2006-09-21(英國)集數: 6單集片長: 59分鐘這個帶有一定劇情的系列紀錄片通過羅馬時期的六個關鍵轉折點描述古羅馬的興起和衰亡的故事同時它還描述了羅馬怎麼毀滅迦太基,被凱撒徵服,又怎麼鎮壓猶太人的反叛,轉向基督教。這是一部混合著劇情和史實的紀錄片,它使得我們準確的了解羅馬帝國是怎樣形成、達到鼎盛以及最終不可避免的走向衰亡的過程。第一集:凱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