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年後再讀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

2021-01-09 澎湃新聞

公元1763年,一個年僅26歲的年輕人開始了其歐陸的「大旅行」(The Grand Tour),次年的10月15日,他坐在羅馬卡皮託山的遺蹟之上,聽著朱庇特神廟中傳出的禱歌,萌生了撰述永恆之城羅馬衰亡的念頭。這個年輕人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愛德華·吉本。吉本的這一想法在十二年後得以實現,只不過撰述對象從 羅馬城擴大到羅馬帝國,1776年2月,《羅馬帝國衰亡史》的第一卷出版,在之後的十餘年中,作者筆耕不輟,並於1788年出版了該書的最後一卷。該書問世後,旋即獲得巨大的成功,第一卷在出版六周內便賣出1000冊,九個月內賣了25000冊,僅第一卷的三個版本就為其賺得1000磅的收入。除了生前的名利雙收外,這本撰述了從羅馬帝國盛期一直到拜佔庭帝國滅亡的皇皇巨著也奠定了吉本作為現代歐洲第一位古代史家的地位。250多年過去了,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可謂是一直被模仿,卻難以被超越。雖然後來的學術研究能夠發現吉本撰 述中的史實錯誤與闡釋爭議,但如其著作現代標準本的編訂者J.B.伯裡所言,「在重要的問題上面,他仍是我們超越時代的導師」。

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讀客版

在兩個多世紀後的今天閱讀《羅馬帝國衰亡史》,除了其自帶的經典光環的吸引外,似乎仍需要給出一些理由。第一個理由自然就是這本書的內容本身。該書六卷分為三大部分內容:從帝國早期的圖拉真時代到395年西羅馬帝國的覆亡;從查士丁尼到查理曼大帝;從西部帝國的復興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這一宏大視野基本構成了理解現代歐洲的前史,換言之,現代歐洲可以被視作羅馬帝國衰亡的遺產,不了解羅馬帝國,無以真正理解現代西方。 除了史詩般的敘述之外,吉本還給出了自己關於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解釋, 在全書的最後,吉本總結說導致羅馬衰敗最重要的四個因素是:第一,時間和自然的侵蝕;第二,蠻族和基督教充滿敵意的攻擊;第三,對建材的使用和濫用; 第四,羅馬人內部的紛爭。在四個原因中,第二個原因的提出使得吉本備受爭議。 在該書的第38章總結評述中,吉本直言不諱地談及自己對基督教在帝國衰亡中作用的觀點: 「宗教的終極目標是追求來生的幸福,但要是聽到有人提到基督教的引入和泛濫,對羅馬帝國的衰亡產生若干影響,也不必表示驚訝和氣憤。教士不斷宣講忍耐和退讓的教義,奮發圖強的社會美德就會受到阻撓,連最後一點尚武精神也被埋葬在修道院。公家和私人財富的很大一部分,被奉獻給慈善事業和宗教活動, 而且這種需索永無止境。士兵的薪餉浪費在成群無用的男女身上,他們把齋戒和禁慾看成唯一可供讚揚的長處。信仰、熱誠、求知及世俗才有的怨毒情緒和爭取野心,燃起神學爭論的火焰。教會甚至國家都陷入宗教的派系傾軋之中,這種鬥爭極其慘烈且永遠無法和解。」 在吉本的指控中,基督教作為古代精神秩序的替代方案弱化了羅馬的公民精神,使得羅馬人自己無法保衛帝國,而只能依賴蠻族。這一解釋在吉本生前和身後都引發了激烈爭議,像前面提到的讚美吉本永不過時的伯裡也表示對這一解釋很難認同,因為像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佔庭帝國比西羅馬帝國更為基督教化, 但卻一直延續到15世紀。另外一些基督教史和思想史的研究學者也從基督教建制的積極方面修正和批評吉本的這一詮釋。但無論如何,吉本對羅馬帝國衰亡範式的研究支配性地影響了後來研究的問題意識和走向,在他之後,羅馬晚期領域經歷了從衰亡範式到轉型範式乃至晚期古代的研究繁盛期。值得注意的是,晚近的學者又開始重提「衰亡」命題(具體可參見劉津瑜《羅馬史研究導論》和李隆國相關研究),這麼看來,吉本已經成為現代羅馬晚期史研究的共同智識背景, 並且不時顯現於當下的研究潮流之中。

愛德華·吉本和吉本對基督教的態度相關,最後一個需要特別提出的理由是通過閱讀吉本, 可以通過歷史書寫重新理解啟蒙時期思想和歷史的複雜與豐富性。《羅馬帝國衰亡史》第一卷出版的同年,亞當·斯密發表了《國富論》,北美原英屬殖民地籤訂了《獨立宣言》,如果把這些事件擺在一起,我們便能更為直觀地感受這本書的書寫語境。借用曾發願模仿吉本進行寫作的思想史家波考克(著有《野蠻主義與宗教》)所言,在啟蒙運動時代,宗教戰爭終結了,取而代之的是諸多能夠制約和掌控宗教紛爭的主權國家,隨之而來的歐洲不再是帝國,而是經由條約來相關聯繫的諸國聯盟。與政治秩序變動相對應,現代政治也逐漸成型,而在追尋現 代政治智識傳統的過程中,吉本所提出的宗教與野蠻主義需要倍加重視,它們或許一直躲在現代性大幕的背面,默默支撐著今天的世界。

相關焦點

  • 《我,克勞迪烏斯》應該翻譯成「羅馬帝國衰亡史」
    這個劇表現的是羅馬帝國從奧古斯都的輝煌時期如何一步步衰亡的,因此翻譯成衰亡史或衰亡錄比較準確。裡面除了個別情節有些奇幻化之外,基本上還是一部嚴謹的歷史劇。更是一部反映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之下人性無常的片子,生與死,性與愛,謊言與背叛,陰謀與權術在劇裡表現的都很豐富。另外,裡面人物的服飾風格可能被後來央視的封神榜所借鑑。
  • 羅馬帝國衰亡前的最後一根稻草:「角鬥士皇帝」康茂德的悲慘一生
    一、「文才武略」康茂德 公元161年,康茂德出生在羅馬城附近的拉魯維烏姆,這一年還是乃父奧勒留踐帝位之年,正可謂是雙喜臨門。奧勒留十分喜愛這個小男孩,甚至在其5歲時便為其更名為「凱撒」。14歲時康茂德就被封為將軍,15歲時被準許擔任執政官,18歲便與父親共治羅馬。
  • 阿提拉之死:羅馬帝國衰亡的「催化劑」
    當長期被抵擋在帝國邊境外面的「野蠻人」身不由己地渡過多瑙河,羅馬帝國從此進入多事之秋。最典型的事件發生在數年之後,羅馬帝國東部皇帝瓦倫斯在哈德良堡一戰中死於哥特人的亂刃之下。等到公元410年8月,哥特人甚至攻入永恆之城羅馬,在城裡洗劫了三天。當哥特人攻陷羅馬的消息傳播開來,整個帝國還是深感震驚。有人悲觀地嘆息道:「隨著一個城市的毀滅,整個世界都毀滅了。」
  • 《羅馬帝國豔情史》首映
    羅馬帝國豔情史 Caligula導演: 丁度·巴拉斯 / 鮑勃·古喬內編劇: 戈爾·維達爾 / 佛朗哥·羅塞利尼
  • 2000年前的帝國衰亡變奏曲!| 文末福利
    截圖自YouTube@UC3M  Entrevista a Mary Beard你應該明白當一位歷史學家經常參與考古圈活動時,意味著什麼。她能夠得到很多普通研究者意識不到的新證據,不斷豐富史料庫,不斷建立或者推翻新的假說。沒錯,還有推翻的過程。
  • 羅馬帝國崩潰前的最後一根稻草,為何他死後,羅馬再無統一可能?
    他去世後,羅馬世界再也沒有歸為一統,歐洲將正式脫離義大利而崛起。 一、青年時代的狄奧多西 狄奧多西大帝是羅馬歷史上最知名的皇帝之一,因為他在位時期無數的豐功偉績,使後人常對他以「大帝」相稱。狄氏出生於公元347年,同大多數後期上任的羅馬皇帝一樣,他也是通過行軍打仗起家的。
  • 作為羅馬帝國最佳時代的最佳皇帝,圖拉真有什麼過人之處?
    他繼位後將羅馬帝國的版圖擴張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最讓人稱奇的是,他的「文治」也絲毫不在 「武功」之下,堪稱「千古一帝」。 一、青年時代當選羅馬皇帝 圖拉真出生於西班牙行省「義大利卡」(Italica)城的顯貴家庭,其父曾屬於韋帕薌時代的元老一級。
  • 如果西漢與古羅馬帝國交戰,誰會是最終的贏家?
    這些經濟的往來可以證明事實漢王朝與羅馬帝國在經濟和外交上是有過交集的,但在政治文化與特別是軍事領域,這兩國的交流界可謂微乎其微。 打開塵封的簡牘總讓人想入非非:如果這兩個世界帝國互相發起戰爭的話,除卻戰爭裡的其他因素,單單從軍隊結構與素養來看,到底會鹿死誰手,花落誰家呢?
  • BBC六集紀錄片:古羅馬,一個帝國的興起和衰亡
    BBC《古羅馬-一個帝國的興起和衰亡》:1、凱撒2、尼祿3、反叛4、革命5、康斯坦丁6、羅馬的衰亡第一集有個響亮的名字—愷撒,他,被後人稱為愷撒大帝,是羅馬共和國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之後不到5年時間,公元前44年,愷撒遭以布魯圖所領導的元老院成員暗殺身亡,享年58歲。愷撒死後,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維擊敗安東尼開創羅馬帝國並成為第一位帝國皇帝。
  • 羅馬帝國的衰亡,始於一場宮鬥戲
    公元180年早春,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病故,其子康茂德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皇帝。如果你覺得康茂德這個名字眼熟,那麼有可能是因為你看過電影《角鬥士》。影片中那位殘忍而卑鄙的大反派,就是這位康茂德。不過,「奧古斯塔」的稱號並不是在成為皇帝的妻子之後就可以自動獲得的,必須經提議後取得元老院的批准才能使用。譬如,羅馬的第一位「奧古斯塔」——屋大維的妻子莉薇婭,就是在其夫駕崩之後才獲得這一稱號的。世事常不能遂人願。在露西拉與路奇烏斯完婚短短5年後,年僅39歲的路奇烏斯就病故了。
  • 沙龍慢候丨細說俄國:羅曼諾夫王朝衰亡史
    羅曼諾夫王朝從1613年一直延續到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王朝,也是俄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1703年,彼得大帝建立了聖彼得堡,不過早在1613年,羅曼諾夫王朝的歷史就開始書寫。早期還有幾代沙皇,但是在彼得大帝的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彼得大帝是羅曼諾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作為羅曼諾夫朝僅有的兩位「大帝」之一,彼得大帝一般被認為是俄羅斯最傑出的皇帝。在位期間對俄國推行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改革,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羅斯變成一個強國的主要因素。
  • 第十二章 「羅馬帝國豔情史」
    有一部禁片叫《羅馬帝國豔情史》是世界有名的情色片,片中充滿血腥、色情、淫亂、雜交,而且還有很多大型淫亂和裸露場景。
  • 新書丨《羅馬帝國興亡史:最後的執政官》
    >涵蓋了從第一任愷撒至第四任愷撒被毒死的期間發生的故事要麼生來就是皇帝,要麼生來就是傻瓜羅馬帝國興亡史:最後的執政官羅伯特•格雷夫斯 著李娟 譯重慶出版集團2019年12月1926年,他在開羅大學當過一年的英國文學教授,除此之外,他都以寫作為生,作品多為歷史小說。1929年,他寫出了自傳《向一切告別》,這本自傳很快就成為公認的當代經典,同時也是一部特別有價值的戰爭文獻。1961年,他被聘為牛津大學教授,並於1971年成為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的榮譽研究員。1929年以後羅伯特•格雷夫斯就一直住在馬略卡島,1985年12月7日,他逝世於此。
  • 【BBC】古羅馬-一個帝國的興起和衰亡
    這個帶有一定劇情的系列紀錄片通過羅馬時期的六個關鍵轉折點描述古羅馬的興起和衰亡的故事,但它立足於精確的、廣泛的歷史研究,向我們展現了那些貪婪的、淫蕩的和野心勃勃的人如凱撒、尼祿和康斯坦丁,當然也正是他們促使了羅馬帝國的形成。同時它還描述了羅馬怎麼毀滅迦太基,被凱撒徵服,又怎麼鎮壓猶太人的反叛,轉向基督教。
  • 地下城與勇士——羅姆蘇丹國的衰亡(四)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並非嚴謹的歷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未經授權,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 嗨你的——從《羅馬帝國豔情史》看丁度·巴拉斯
    接觸這個義大利老頭的第一部電影便是《羅馬帝國豔情史》,據說他拍完這部電影後,幡然醒悟,覺得自己最想拍的就是情色片,於是縱身投入情色影界一發不可收拾
  • 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們
    對於歷史學家而言,這從來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誠如菲迪南·羅特(FerdinandLot)所言,「羅馬帝國覆滅的原因可能是世界歷史中最重要也最令人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是呈現在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面前最令人震顫的景象之一。」對於羅馬帝國的覆滅,人們的看法往往陷入兩種極端:出於對中世紀的偏見,古典文明的衰亡便充滿道德批判色彩;而近代西方的興起,又使許多人過高地估計了中世紀歐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