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提拉之死:羅馬帝國衰亡的「催化劑」

2021-02-07 家族企業雜誌


有一位歷史學家說過,歷史不需要戲說,因為歷史比戲劇更精彩。


一千五百年前,在景色秀美的多瑙河下遊,兩個羅馬人稀裡糊塗地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冒險旅程。他們的故事之所以精彩萬分,是因為他們遇見了一位改寫歷史的神秘人物。此人就是匈人之王阿提拉。他曾被無數歐洲人膽戰心驚地稱作「上帝之鞭」,因為對於與他同時代的基督徒而言,阿提拉的軍隊就像是全能上帝手中揮舞的鞭子。那個時代,有一句話廣為流傳:「阿提拉讓整個歐洲化為齏粉。」


阿提拉(拉丁語:Attila,406年9月2日-453年4月30日),古代歐亞大陸匈人最為人熟知的領袖和皇帝,在西歐,他被視為殘暴及搶奪的象徵,但同時也有歷史記載形容他是一個偉大的皇帝,尤見於古北歐的薩迦文獻記載中。


兩個羅馬人的冒險之旅發生於公元449年。那時,東方的東漢帝國早已崩潰了兩個世紀。儘管曹氏家族和司馬家族相繼執政,中國還是無可奈何地分裂為南北兩朝。在歐亞大陸的另一端,羅馬帝國也日漸分裂為藕斷絲連的東西兩部分。東西方大陸上兩大帝國的相似命運提醒我們,所有的帝國都會面臨難以突破的天花板。


我們本篇故事的兩個主角來自羅馬帝國東部,其中一個名叫馬克西米努斯,是帝國使團的領隊使節,他的使命是拜訪神秘的阿提拉,籤訂一項新協議;另一個名叫普裡斯庫斯,是馬克西米努斯的好朋友,也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幸虧他的旅行記錄保留下來,才讓我們有機會「近在咫尺」地一窺阿提拉的真容。兩人分工明確:馬克西米努斯代表官方立場,普裡斯庫斯則以私人身份暗中斡旋。


畫面中手捧一本書的白袍長者就是普裡斯庫斯,他是5世紀時期羅馬的一位外交官、歷史學家、雄辯家。(《阿提拉的飲宴》局部,Mór Than繪。)


在出發前,馬克西米努斯等人不僅準備了大量禮物,還認真學習了外交禮節。據說,與阿提拉同行時必須走在他身後,絕不能超過他;在阿提拉附近宿營時,必須把帳篷搭在地勢更低的地方。如果細節稍有差池,使團精心安排的訪問和談判都可能功敗垂成。兩人深知責任重大,做好了周密準備,卻沒有料到,計劃遠遠沒有變化快。


從君士坦丁堡(即今日的伊斯坦堡)出發 13 天后,羅馬使團和兩名匈人使者一道來到了500公裡外的塞爾迪卡城。羅馬人為了討好匈人,特意舉辦了一場晚宴。可是當大家舉杯祝酒的時候,羅馬使團的翻譯維吉拉斯卻指責匈人說:我們向皇帝祝酒,你們向阿提拉祝酒,這太不像話呀!我們的皇帝是神,你們的阿提拉不過是一介凡夫,凡夫怎麼能和神相提並論呢!維吉拉斯的一番話令匈人暴跳如雷。幸好羅馬使節們好言相勸,轉移話題,才挽救了這場晚宴。等到晚宴結束,其中一名匈人使者俄瑞斯忒斯特意找到羅馬使節們,說:「很高興你們沒有繼續犯下失禮的錯誤,你們只是宴請了另一名匈人使者埃德科,沒有邀請我。」直到後來,羅馬使節們才明白這番看似沒頭沒腦的話其實暗藏玄機。


匈人是一個古代生活在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他們在4世紀西遷到了東歐,併入侵東、西羅馬帝國。匈人自東向西的進攻引發了歐洲民族大遷徙,最終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對歐洲的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18世紀以來部分學者認為匈人就是中國史書中的匈奴人,但匈人和古代位於中國大陸的匈奴人是否有血緣關係或系同一民族尚無定論。


跋涉將近一個月後,使團終於抵達阿提拉的營帳。他們又遭遇了一件蹊蹺的事情。他們才搭起帳篷,同行的兩名匈人使者就和一隊騎兵出現在他們面前。匈人使者傳達阿提拉的命令說,如果羅馬使團還是計劃執行原來的計劃,沒有其他的話要說,那就請儘快離開。阿提拉的態度令羅馬人瞠目結舌。他們沒有料到會受到如此不友好的待遇。更不可思議的是,匈人居然已經知道他們的一切意圖。


精心籌劃幾個月的準備和旅行眼看就要付之東流了,幸好歷史學家普裡斯庫斯的暗中斡旋起到了效果。阿提拉的一名親信收下了羅馬人的厚禮之後熱心安排了一場覲見。羅馬使節這才得以見到阿提拉。阿提拉身材矮小,胸膛寬闊,腦袋碩大,鼻子扁平。貌不驚人的背後是足智多謀,而舉手投足間又流露出桀驁不馴。


關於阿提拉的外貌,特徵和性格,主要的資料都出自普利斯庫斯的《出使匈奴王廷記》,阿提拉的外形與亞洲東部黃種人的特徵頗為相似,甚至與韃靼人的特徵如出一轍。他亦有著與中亞突厥語族相似的特徵,所以他的確保有了典型亞洲東部的外貌特點,而沒有歐洲人的外形特徵。


可是,出人意料的事情層出不窮。在會談中,阿提拉對使節們的話充耳不聞,反而是不斷痛斥羅馬翻譯官維吉拉斯。最後,阿提拉命令馬克西米努斯在他回復羅馬皇帝來信期間留下,但要求維吉拉斯儘快返回,向東羅馬傳達他提出的新條件。使節們寄予厚望的覲見就這樣虎頭蛇尾地結束了。


羅馬人垂頭喪氣地返回帳篷,對阿提拉的態度大惑不解。維吉拉斯尤其不知所措,因為在他上次出使時,阿提拉對他的態度十分友好。不久之後,又有匈人信使來宣布阿提拉的新命令。他們宣布:羅馬使節將不能採購貴重商品,也不能贖回任何囚犯;在雙方的爭議解決前,他們只能購買食物。羅馬使節如墜雲霧,莫名其妙,完全不知道阿提拉的葫蘆裡到底在賣什麼藥。


一周之後,羅馬使節跟隨阿提拉來到了他的一處王宮。在這裡他們對阿提拉有了進一步了解。歷史學家普裡斯庫斯敏銳地注意到,宴會的座位其實經過精心安排。阿提拉坐在排成馬蹄狀的長榻正中間。地位更尊貴的人坐在阿提拉的右邊。酒宴開始後,阿提拉向自己右側第一個人敬酒。那位來賓會立刻起身,小口抿酒或是一口仰盡作為回敬。其他賓客也會依次向第一位賓客敬酒。


《阿提拉的飲宴》,Mór Than繪。


還有一個細節引起普裡斯庫斯的注意。在宴會上,其他蠻族和羅馬使節面前的豐盛菜餚盛放在銀盤裡,而阿提拉面前只擺放了一個盛著肉的木盤;其他人端著金銀製作的高腳酒杯,而阿提拉卻是獨飲木杯。這些細節既向我們展現了匈人宮廷等級森嚴,迥非昔日的野蠻人可比;更揭示了阿提拉技高一籌的權力藝術。他精心營造自己的公眾形象,拒絕華麗服飾和豐盛美食,只為昭示天下:我才是命中注定的真龍天子。


羅馬使節卑躬屈膝地追隨阿提拉,但始終沒有找到機會用一場羅馬人擅長的精彩演講打動這位大人物。最後,等到阿提拉完成了給東羅馬皇帝的回信,使團無可奈何地打道回府了。就在這場徒勞無功的出使旅程即將結束之時,故事的高潮卻不期而至。推動高潮的人不是別人,正是翻譯官維吉拉斯。


當羅馬使團穿越巴爾幹半島時,恰好遇見再次從君士坦丁堡匆匆北上的維吉拉斯。他的此行任務是向阿提拉帶去東羅馬皇帝的答覆。等到再次到達阿提拉的王宮,他出人意料地遭到仔細搜查。阿提拉的手下從他的行李中搜出了高達50磅黃金的巨款。心存僥倖的維吉拉斯堅稱這筆錢是用來贖回囚犯和購買優良的牲畜運載行李。可是,阿提拉早已洞察一切。他此前宣布羅馬使節不得購買除食物以外的任何商品,就是為了堵住維吉拉斯的退路。事實上,這筆巨款如此之多,足以買到餵飽一支小型軍隊的糧食。


直到阿提拉威脅說要殺死隨行的維吉拉斯之子時,無法自圓其說的翻譯官終於認罪了。


原來,當初馬克西米努斯和普裡斯庫斯還在君士坦丁堡做出使前的準備之時,幕後操縱者──皇帝身邊的寵臣宦官已經跟匈人使節埃德科謀劃好要刺殺阿提拉。維吉拉斯此次所藏巨款就是為埃德科準備的酬勞。兩位羅馬使節普裡斯庫斯和馬克西米努斯根本不知道他們的任務其實無足輕重,因為他們只是充當外交幌子,以便掩護翻譯官維吉拉斯和匈人使者埃德科的暗中勾當。


可是,羅馬人太傻太天真了。當使團一渡過多瑙河,忠誠的埃德科立刻把羅馬的陰謀上報阿提拉。老謀深算的阿提拉獲悉了羅馬人的陰謀,隱忍不發,欲擒故縱,最終等到維吉拉斯自投羅網。羅馬使團後知後覺,等到維吉拉斯東窗事發才如夢初醒。兩位羅馬使者一想到自己竟然渾渾噩噩地在鬼門關上轉了一圈,不禁心驚膽戰,冷汗直冒。


阿提拉明明掌握了羅馬人暗殺陰謀的種種證據,卻沒有選擇絞死羅馬使團所有成員。這再次顯示了阿提拉絕非尋常之輩。對他來說,揭穿這場陰謀正好可以進一步加強對東羅馬的心理支配。他命令一名使者把維吉拉斯暗藏黃金的錢袋子掛在脖子上,去君士坦丁堡當面質問皇帝和宦官。當兩位蠻族使者大步闖入,當面揭穿羅馬帝國的陰謀詭計時,皇帝和百官想必是倍感羞辱的。阿提拉的勝利向我們展現了他的成功秘訣:第一,必要時冷酷無情,但又不失節制和精明;第二,尊重下屬,因為他們的忠誠至關重要。


為什麼不可一世的羅馬人會千方百計不顧一切地除掉阿提拉?起因要追溯到一個世紀前。大約在公元四世紀,羅馬人的視野中出現了一個名叫匈人(Hun)的民族。他們可能是曾經稱霸中國北方草原的匈奴民族的後裔。如果是,他們為什麼花了300年的時間才從中國西北地區橫穿歐亞大草原來到黑海北岸?歷史學家們不得而知。但有一個事實卻是眾所周知。當手持獨特長弓戰鬥力爆表的匈人鐵騎出現在黑海附近,一場前所未有的多米諾骨牌遊戲被觸發了。用當時人的話說,「匈人進攻阿蘭人,阿蘭人進攻哥特人和提法裡人,哥特人和提法裡人進攻羅馬人,而且事情尚未了結。」


匈人帝國,從中亞大草原到相當於如今的弗蘭德爾從多瑙河河谷到波羅的海海濱。


當長期被抵擋在帝國邊境外面的「野蠻人」身不由己地渡過多瑙河,羅馬帝國從此進入多事之秋。最典型的事件發生在數年之後,羅馬帝國東部皇帝瓦倫斯在哈德良堡一戰中死於哥特人的亂刃之下。等到公元410年8月,哥特人甚至攻入永恆之城羅馬,在城裡洗劫了三天。當哥特人攻陷羅馬的消息傳播開來,整個帝國還是深感震驚。有人悲觀地嘆息道:「隨著一個城市的毀滅,整個世界都毀滅了。」


不過,最有戲劇性的轉折竟然發生了。雖然匈人是這場遊牧民族遷移大潮的最初推動者,而羅馬人是這場大變動的最終受害者;但是後來,現實主義的羅馬人為了對付哥特人以及其他野蠻人卻轉而尋求匈人的援助。匈人利用西羅馬帝國的危機不聲不響地在羅馬人的眼皮下迅速締造了一座強大的遊牧帝國。此後,咄咄逼人的匈人向南方擴展,迫使左支右絀的東羅馬帝國籤訂和平協議。東羅馬帝國忍氣吞聲答應每年交付幾百磅黃金充作歲貢。兩年後,形勢好轉的東羅馬帝國撕毀條約,翻臉不認帳了。


羅馬人的出爾反爾讓剛剛獨攬大權的阿提拉趁此機會一展身手。(戰場上的阿提拉,法國著名畫家歐根·德拉克洛瓦繪,他的代表作是《自由引導人民》。)


公元447年,戰爭爆發了。阿提拉領兵橫掃整個多瑙河流域,一路摧毀各邊境要塞。匈人鐵騎隨即改變路線,蜂擁南下,直搗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狡猾的阿提拉沒有選擇強攻這座固若金湯的堡壘,而是虛晃一槍,轉身蹂躪巴爾幹半島。被羅馬人統治了300年的巴爾幹半島就這樣被匈人摧毀了。走投無路的東羅馬只好再次籤訂城下之盟,將歲貢從700磅黃金提高到2100 磅。被迫籤訂城下之盟的羅馬帝國像後來中國的宋王朝一樣,半推半就地和他們鄙視的匈人建立邦交,頻頻派出使團互訪。馬克西米努斯和普裡斯庫斯的外交訪問和維吉拉斯的暗殺陰謀正好反映了帝國的左右為難。


歷史的有趣之處在於,儘管羅馬人對阿提拉恨之入骨,可是多年後,病入膏肓的羅馬帝國才慢慢醒悟,真正致命的危險並不是阿提拉,而是阿提拉死了。


就在這場未遂的暗殺陰謀之後的第四年,阿提拉意外暴卒了。幾年來,他一度闖入義大利亞平寧半島,甚至攻陷西羅馬帝國的行政中心米蘭。正當所有羅馬人都在驚恐不安地猜測匈人鐵騎的馬蹄聲何時響起,阿提拉卻在他的第N次婚禮上飲酒過量血管爆裂。


阿提拉率軍入侵義大利。


羅馬人把阿提拉之死看作新時代的曙光。偉大的阿提拉逝世的當天晚上,東羅馬的皇帝馬爾西安還做了一個美夢,夢到自己看見阿提拉的弓折成兩段。然而,超級對手的消亡並沒有終結所有麻煩,而是引發了各種新問題。阿提拉率軍入侵義大利


僅僅過了23年,西羅馬帝國的最後一任皇帝被日耳曼部落的一個首領廢黜,這標誌著歷史悠久的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雖然東羅馬帝國苟延殘喘到1453年土耳其人佔領君士坦丁堡,但是文化意義上的羅馬帝國卻在公元476年崩潰了,歐洲歷史由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為什麼阿提拉之死竟會成為羅馬帝國衰亡的「催化劑」?


簡言之,阿提拉帝國的崩潰打破了公元5世紀中葉以前西羅馬帝國賴以為繼的力量平衡。半個世紀以來,羅馬人和匈人之間的對抗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後果。不斷擴張的匈人控制了眾多蠻族,反而有利於西羅馬帝國維持穩定。阿提拉突然暴卒後,匈人帝國在一夜之間土崩瓦解,而眾多蠻族也陷入到群龍無首的混亂之中。更糟糕的是,這些蠻族經歷過阿提拉的統治之後逐漸形成了相對嚴密的組織秩序和逐漸成熟的政治謀略。他們不再是從前紀律渙散的烏合之眾,可以任憑羅馬軍隊分而治之。


拉斐爾作品《偉大的利奧和阿提拉的會面》講述的是教宗利奧一世去向阿提拉求和的過程,經過拉斐爾的美化後,形成了一幅由聖彼得和聖保羅保護著教宗,警告蠻族不得入侵「永恆之城」羅馬的畫面。


羅馬帝國少了一個超級強大的競爭對手,卻多了無數個激烈競爭的對手。資源有限的帝國領導者無法從如此眾多的對手中重新尋找盟友穩定局勢。當這些蠻族領袖領悟了阿提拉的鬥爭策略時,拋開羅馬人另起爐灶,相繼創建起獨立王國,西羅馬帝國迅速開始解體。


一千多年後回頭再看公元449年暗殺阿提拉的政治鬧劇,我們驚訝地發現,無論阿提拉生死與否,筋疲力竭的西羅馬帝國都會走向衰亡。早在阿提拉崛起之前,北部邊境眾多蠻族紛紛南下,徹底動搖了西羅馬帝國的數百年基石。但是,阿提拉之死帶給西羅馬帝國的巨大衝擊也提醒我們:擁有一個強大的敵人未必是一件壞事。真正的危險是秩序的崩潰,因為你無法知道誰是你的敵人,而在混亂不堪的無序時代裡,敵人總是比朋友多。


相關焦點

  • 「上帝之鞭」阿提拉,讓歐洲人談之色變,最後卻死在新婚夜
    戰敗後的匈奴人,沒有繼續進攻中原,而是將矛頭轉向了歐洲大陸,在天驕成吉思汗出生八百年以前,匈奴人中就有一位不遜於他的首領,在他的帶領下匈奴橫掃了整個歐洲大陸,讓古羅馬人都聞風喪膽,他就是被譽為「上帝之鞭」的匈奴王阿提拉。#阿提拉#英國作家克裡斯託夫·凱莉的作品《匈人王阿提拉與羅馬帝國的覆滅》一書中就曾經這樣寫到過:匈奴一族與「阿提拉同在」。
  • 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刻板印象,被西方人翻案
    上帝之鞭阿提拉,這個西方人聞風喪膽的名字,長久以來和野蠻掛鈎,亦成為黃禍論的源頭。然而從黃禍論的源頭,到智勇雙全的領袖,僅僅是看法角度和評價人自身立場的不同。學界的新動向,慢慢揭開了一段逐漸被遮蔽1500年的歷史,阿提拉也最終被「翻案」。
  • 羅馬帝國縱橫歐洲500年,最後咋衰落的?不能全怪蠻族日耳曼人
    羅馬騎兵 但是到了公元375年以後,以往的勝負局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此時以日耳曼人為代表的歐洲蠻族,開始以舉族之力入侵羅馬帝國。蠻族軍隊 瓦倫斯之死,給了歐洲各蠻族莫大的鼓舞。他們發現,此時的羅馬帝國早已是強弩之末,根本不足為懼,於是他們一窩蜂地湧向羅馬帝國。
  • 250年後再讀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
    公元1763年,一個年僅26歲的年輕人開始了其歐陸的「大旅行」(The Grand Tour),次年的10月15日,他坐在羅馬卡皮託山的遺蹟之上,聽著朱庇特神廟中傳出的禱歌,萌生了撰述永恆之城羅馬衰亡的念頭。這個年輕人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愛德華·吉本。
  • 《我,克勞迪烏斯》應該翻譯成「羅馬帝國衰亡史」
    這個劇表現的是羅馬帝國從奧古斯都的輝煌時期如何一步步衰亡的,因此翻譯成衰亡史或衰亡錄比較準確。裡面除了個別情節有些奇幻化之外,基本上還是一部嚴謹的歷史劇。更是一部反映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之下人性無常的片子,生與死,性與愛,謊言與背叛,陰謀與權術在劇裡表現的都很豐富。另外,裡面人物的服飾風格可能被後來央視的封神榜所借鑑。
  • 「上帝之鞭」阿提拉
    公元450年,阿提拉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西歐,並向西羅馬帝國表示願意與之結盟,共同對付土魯斯的強大在公元452年,當阿提拉重新向西羅馬帝國要求對霍諾利亞的婚姻時,匈人的軍隊同時越過了阿爾卑斯山侵入了羅馬帝國的核心—義大利本土。
  • 匈人阿提拉的故事
    阿提拉有許多房太太,但是他輕視在羅馬及拉韋納兩城某些人中流行的一夫一妻制與淫亂生活的混合體。他的宮廷是巨大的木頭建築,地面及牆壁都鋪以木板,但是裝飾著雕刻精美和磨光的木製品,並鋪上地毯和毛皮禦寒。他的首都可能是位於今布達(Buda)市的一個大村莊——布達市直到本世紀仍被某些匈牙利人稱為「Etzelnburg」,即「阿提拉之市」。
  • 骨堆上的戰爭之王:令歐洲膽寒的上帝之鞭阿提拉,為何新婚暴斃?
    雙王時代僅僅維持四年,布萊達死在了年僅30年的阿提拉的手裡,阿提拉獨掌朝政,正式開啟了"阿提拉時代"。阿提拉相對於之前的領袖來說,更聰明、更強大,也更有野心。他將自己在東羅馬帝國的知識全部都用到了自己的國家,求賢若渴,優化制度,他的手下擁有著各民族的精英,就這樣,王國迅速強大起來。
  • 匈奴王阿提拉:迷戀羅馬澡堂,娶過三百多美女,在婚床上流血而死
    話說西羅馬帝國荷諾裡皇帝在位時,曾抓了匈人的貴族小孩阿提拉做人質。阿提拉曾試圖逃跑失敗後,漸漸「融入」到了羅馬的生活中去,對羅馬的結構、運作、習慣等十分了解。成年後的阿提拉回到自己的部落,率領大批匈人打到了歐洲,迫使羅馬帝國求饒。
  • 「最後的羅馬人」與「上帝之鞭」間的戰鬥,阿提拉唯一的一次慘敗
    會戰一方是日落西山的羅馬聯軍,而另一方是號稱「上帝之鞭」的阿提拉率領的匈人聯軍。參加這場會戰的雙方超過了100萬人,雖然激戰只持續了一天,但有近20萬人在戰鬥中喪生。一、匈人開始西侵376年,居住在多瑙河以北的成千上萬的日耳曼人突然湧到羅馬帝國的邊境,要求得到庇護。
  • 連載十一:看經典電影《匈奴王阿提拉》,帶您了解西方文明史!
    · · · · · ·《匈奴王阿提拉》以羅馬帝國為背景展開,揭示了一支撼動羅馬帝國統治的重要軍事力量。公元400年,羅馬帝國在世界上的統治雖日趨衰弱,但仍是最強盛的國家。這期間一支來自東方的匈奴族軍隊由阿提拉帶領橫掃歐亞大陸,開始挑戰羅馬帝國的霸主地位。當政的羅馬皇帝過於年輕,根本不懂治國之道,皇太后只能啟用被打入死牢的原軍隊統帥埃提烏斯,把拯救羅馬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狡猾的埃提烏斯一面利用阿提拉兼併鄰國,一面設法置他於死地。
  • 一樁荒唐的婚約:羅馬公主竟求嫁匈人王阿提拉?
    英國劍橋大學的克裡斯託夫·凱利教授在《匈人王阿提拉與羅馬帝國的覆滅》中詳細敘說了這段有趣的歷史,剖析荒唐背後的欲望,也展示了阿提拉這位「危險而精明的國際政治玩家」抓住一切機會為自己謀福利的非凡智謀。公元450年初春,西羅馬的宦官海辛瑟斯意外出現在匈牙利大平原上。他是拉文納秘密派來的使者,這太奇怪了。
  • 歌劇《阿提拉》
    對於從前在夏隆之戰中曾擊敗阿提拉軍的羅馬勇將艾齊歐,阿提拉相當敬重他,艾齊歐在等到眾人都退去後才表明了這次他來這裡並非當作羅馬的使者,而是以個人的立場和阿提拉做暗中交易。他說,東西羅馬帝國曰趨衰弱,自己願意承認阿提拉在全歐洲的支配權,但交換條件是,要阿提拉把義大利交託在他手中。阿提拉聽了立刻嚴厲地拒絕了。
  • 羅馬帝國的滅亡與中國有關嗎?——西羅馬篇
    網友大概並無惡意,只是這個說法在新冠期間還是有些敏感,四毛整理一下關於羅馬帝國滅亡的頭緒。歷史上的羅馬帝國有兩個,分別是被日耳曼人滅掉的西羅馬帝國(前27-476),和被奧斯曼土耳其滅掉的東羅馬帝國(396-1453)。
  • 羅馬帝國衰亡前的最後一根稻草:「角鬥士皇帝」康茂德的悲慘一生
    一、「文才武略」康茂德 公元161年,康茂德出生在羅馬城附近的拉魯維烏姆,這一年還是乃父奧勒留踐帝位之年,正可謂是雙喜臨門。奧勒留十分喜愛這個小男孩,甚至在其5歲時便為其更名為「凱撒」。14歲時康茂德就被封為將軍,15歲時被準許擔任執政官,18歲便與父親共治羅馬。
  • 曾讓文明世界感到恐怖的阿提拉、帖木兒、鐵木真,功績誰最大
    阿提拉所處的時代是西羅馬帝國衰亡的時代,阿提拉作為匈人的領袖,擊敗了西羅馬軍團,迫使其遷都,被西方人稱為「上帝之鞭」,他建立了橫跨亞歐的匈人帝國,面積451萬平方公裡,統治區域主要是東歐。蒙古帝國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大帝國,面積達到2400萬平方公裡,囊括了當時華夏文明,阿拉伯文明和歐洲文明等幾大文明,堪稱歷史之最。
  • 「遊戲速遞」全面徵服:阿提拉——被埋沒的全優佳作
    全面徵服:阿提拉(Total War: ATTILA)是由CREATIVE ASSEMBLY開發並由世嘉發行的一款回合制大策略即時戰略遊戲,接連不斷的寒潮冰災,縱橫肆虐的匈奴騎兵,日益強盛的蠻族王國。曾經輝煌無比的羅馬帝國在他們的衝擊下搖搖欲墜。玩家可以選擇帶領蠻族成就宏圖霸業,抑或是選擇羅馬帝國使其恢復往日的榮光,甚至可以選擇匈奴騎兵在歐洲大陸上馳騁搶掠。
  • 羅馬帝國的衰亡,始於一場宮鬥戲
    公元180年早春,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病故,其子康茂德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皇帝。如果你覺得康茂德這個名字眼熟,那麼有可能是因為你看過電影《角鬥士》。影片中那位殘忍而卑鄙的大反派,就是這位康茂德。露西拉而這齣姐姐殺弟弟的鬧劇,對羅馬帝國造成的影響,遠不只是一場狗血的宮鬥戲而已。露西拉是馬可·奧勒留的長女,大約比康茂德大十一二歲。
  • 【BBC】古羅馬-一個帝國的興起和衰亡
    這個帶有一定劇情的系列紀錄片通過羅馬時期的六個關鍵轉折點描述古羅馬的興起和衰亡的故事,但它立足於精確的、廣泛的歷史研究,向我們展現了那些貪婪的、淫蕩的和野心勃勃的人如凱撒、尼祿和康斯坦丁,當然也正是他們促使了羅馬帝國的形成。同時它還描述了羅馬怎麼毀滅迦太基,被凱撒徵服,又怎麼鎮壓猶太人的反叛,轉向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