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回首歷史,在公元350年的時候,歐洲出現了這樣一支軍隊,在西歐人眼中,他們代表著殘暴和掠奪,堪稱當時最可怕的敵人!但是,在北歐的薩迦人眼中,他們是所向無敵的雄壯之師,領頭人阿提拉被稱作"上帝之鞭"則是最偉大的首領!
在西方人眼中他們大概是這樣的:他們是出了名的殘暴,他們對待小孩子用疤痕阻止鬍鬚的生長,體格矮小,腦袋很大。不懂使用犁耙,不懂很好的烹飪食物,居無定所。他們從小就生活在馬背上,習慣了四處遷移的生活,身著破衣爛衫,完全沒有正規軍隊的樣子。
可是,只要他們一騎到馬背上,一切都不一樣了,他們在戰鬥時,會發出怪叫,會射出削尖的骨頭製作的利箭,遇到抵抗,先快速逃走,之後迂迴,無所畏懼的向前衝,直到推到眼前的一切障礙。
他們的馬同樣也很怪異,瘦小又難看,快如閃電,卻仿佛永遠不知疲倦......
漢朝時期,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在漢武帝時期兵強馬壯、國富民強,終於向匈奴發起進攻,匈奴人屢屢受挫,自成兩派,南匈奴歸附漢朝,調轉槍頭直指北匈奴,打得北匈奴節節敗退,北匈奴自知不是對手,一直向西遁逃,最終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
一些學者就認為:這支軍隊就是曾經消失在中國古代史書中的北匈奴的後代。作為機動性很高,作戰能力非比尋常的遊牧民族,像一條呼嘯而來的滾滾洪流將歐洲攪了個天翻地覆。(至於匈人是不是北匈奴,或者說是後代的這一問題先不做論述)
互換質子,阿提拉初顯鋒芒
在公元406年的時候,匈人終於迎來了那個帶著他們走向強大的首領——阿提拉。
關於阿提拉的童年生活的事跡非常少,可能是跟他們當時的生活習慣有關。在他12歲那年,阿提拉就被送到西羅馬帝國的宮廷中,充當人質,出於公平的目的,西羅馬帝國也將埃提烏斯送到了匈人那裡。
這樣做,兩方的心理也是有各自的盤算,因為西羅馬帝國想通過阿提拉學成歸來向周圍傳播自己在西羅馬帝國的見聞,習俗、生活方式,以開化的文明來加大對周圍的影響力。
而匈人的想法就簡單實在很多了,通過交換人質,能更了解羅馬宮廷內部的情況,以便於刺探到更深層次的情報。
阿提拉在西羅馬宮廷的時候,曾想過逃跑,均以失敗告終。後來,慢慢的,他發現,這個"囚禁"自己的宮廷實際上有著很多的東西要學,內政、軍政結構、外交策略,甚至能從外交官的身上學到他想要的知識,這段時間的知識積累,為後來他吊打東羅馬帝國打下基礎,不知那時候的西羅馬人是否後悔自己招來了這個"殺神"。
阿提拉時代開啟,東羅馬帝國臣服
公元434年,統一匈人的魯嘉去世,阿提拉和布萊達就從自己的叔叔手中繼承了王位,二人繼位的同時,也標誌著東羅馬帝國苦難的開始。
他們迫使東羅馬帝國籤合約,納雙倍年金,東羅馬的心裡有苦說不出,本來是準備秀肌肉的,沒想到被反秀了。
雙王時代僅僅維持四年,布萊達死在了年僅30年的阿提拉的手裡,阿提拉獨掌朝政,正式開啟了"阿提拉時代"。
阿提拉相對於之前的領袖來說,更聰明、更強大,也更有野心。他將自己在東羅馬帝國的知識全部都用到了自己的國家,求賢若渴,優化制度,他的手下擁有著各民族的精英,就這樣,王國迅速強大起來。
公元441年,阿提拉麵對強大的波斯帝國無從下口,又把主意打到了東羅馬帝國的身上,想要找回場子。於是就尋了個藉口,說東羅馬帝國不按時繳納"保護費",開始騷擾羅馬帝國,其中一座被徹底破壞的城市,在數年之後,東羅馬使臣晉見阿提拉的時候,依然還能聞到臭味。
公元447年的時候,東羅馬首都發生巨大地震,持續四個月之久。阿提拉這個狠人,趁此機會直接進攻東羅馬,沿途燒殺搶掠,血流成河。
阿提拉率軍直逼王城,嚇得東羅馬皇帝狄奧多修斯二世連連求饒,阿提拉趁機獅子開口,將年金提高到過去的七倍,多瑙河以南的領土盡歸他人之手,東羅馬帝國雪上加霜。
阿提拉揮劍斷"情絲",盯上西羅馬
東羅馬帝國的"不堪一擊"徹底震動整個歐洲,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這個雙肩寬闊、頭顱巨大的領袖,他簡直成了他們的夢魘,於是,他有了一個響亮的外號——上帝之鞭!
公元450年,東羅馬皇帝狄奧多修斯二世去世,他的兒子馬西安繼位,和自己老爹不同的是,他不僅毅然斷供,還在巴爾幹地區建造了一堵防線阻止阿提拉。阿提拉心中不悅,但是也明白這個東羅馬帝國實在是沒有油水了,此刻進攻,打下的一塊地,得不償失。
他將自己的目光投到了西羅馬帝國,兵力弱不說,財富可不是那個沒落的東羅馬可以比的。
在此之前,西羅馬帝國和阿提拉的關係稱得上很不錯,不僅交往密切,還曾經三次借兵給西羅馬的埃提烏斯去徵伐其他蠻族。
為了自己的野心和利益,阿提拉揮劍斷"情絲",準備進攻西羅馬帝國。阿提拉心裡也在琢磨:總不能跟東羅馬帝國用同一個理由,繳納年金吧。
之後,發生了一件事,對阿提拉來說真是想瞌睡來枕頭,一位公主的一封信給了阿提拉一個再好不過的藉口。原來,西羅馬皇帝的妹妹霍諾利亞愛上了一個地位低下官員,二人之事被發現之後,皇帝為了禁止二人往來,公主就被囚禁了。公主也不是省油的燈,就開始反抗,轉頭就給自己的兄長死對頭、西哥特王西奧多裡克和阿提拉發了求愛信!
西奧多裡怕有詐,率軍在東羅馬帝國撈點油水就撤退了,隻字不提婚約之事。西奧多裡都來了,阿提拉還遠嗎?於是東羅馬皇帝就暗中利誘了阿提拉的侍衛,讓他做刺客,殺了阿提拉,一了百了。
不料卻被阿提拉直接看穿,於是,阿提拉直接就下了戰書,接到戰書的馬西安再也不像之前那樣強硬了,和他的父親一樣,只得屈辱的交出大量黃金求得一時安寧。
沙隆之戰後,阿提拉捲土重來
阿提拉果然沒有對東羅馬下手,因為,他志不在此,他要的是整個西羅馬。之後以公主的信件為由求娶公主,公主嫁過來的同時必須帶上西羅馬的一半領土,這種獅子大開口的要求任憑哪個國家都不會答應的,西羅馬當然是拒絕,他趁此機會開始進軍西羅馬。
阿提拉的大軍勢如破竹,一直打到了高盧的重要城鎮——奧爾良。埃提烏斯明白阿提拉是個天生的戰鬥者,僅憑一家之力,肯定是沒有辦法抵擋得住,於是,他展開了自己的外交才能,將西哥特王西奧多裡克、阿蘭人甚至是法拉克等都拖入到了這場戰役洪流中,以參戰人數之多,傷亡之慘烈著名,史稱沙隆之戰(法國香檳省境內沙隆附近地區)。
阿提拉遇到了此生最慘痛的戰役,不得不放棄眼前的成果,退回國內。
但是這場戰役,僅僅只是打痛了阿提拉,並沒有傷到他的根基,這場戰役的失敗並沒有打退阿提拉,反而增長了他拿下西羅馬的決心,經過兩年的休養生息,阿提拉再度發動戰爭機器,將矛頭直指亞平寧半島,仍然是以求娶公主為由,死裡逃生的羅馬人是這麼形容他們的:凡是阿提拉大軍的馬蹄踏過的土地,寸草不生。
此時,西羅馬的皇帝也不得不避其鋒芒,一路逃回了舊都羅馬城,還不忘留下阿提拉兒時舊友埃提烏斯抵抗。西羅馬派出議和使者和阿提拉進行交涉,經過一番艱難的交涉之後,阿提拉接受議和條款撤軍。
臨行時,還不忘一番威脅:如果西羅馬再次阻擋他和公主的婚約,他的大軍將會重返這片土地!
至於他為什麼不繼續對西羅馬進攻,因為饑荒與疾病,補給線拉得太長,糧草供應不上,並且一種突如其來的瘟疫出現在軍中,匈人不堪忍受,生生止住了進攻的號角。
上帝折鞭,阿提拉新婚之夜暴斃
他重新到了自己的富麗堂皇的宮殿中,在公元453年的時候,阿提拉似乎已經早早忘卻了那個跟他有"婚約"的公主,妻妾成群的他準備迎娶一個日耳曼姑娘,新婚次日,卻被人發現暴斃在臥室中,新娘早已嚇得面色慘白,抖如篩糠。
一代梟雄就這樣離開人世,史書記載是阿提拉飲酒過度,情緒過於激動,導致鼻血逆流,窒息而亡。
可惜遺憾的是,在阿提拉驟然死亡,他的身後事根本沒有時間來得及好好安排,他的兒子們和他一樣野心勃勃,為了王位,開始了無休止的殺戮。
一個強大的帝國,外力一時間是殺不死的,崩壞往往源於內部,內戰消耗甚巨,異族的奴隸們也紛紛起來反抗,帝國獨木難支,驟然崩塌。剩餘力量被東羅馬帝國所滅,殘部再難成氣候。
結語
阿提拉留下的是一個國土空前遼闊的大帝國,這個國家土地之廣、民族之多遠超之前的帝國。
從匈人崛起到覆滅,僅存在80餘年,從此,匈人帝國蕩然無存,消亡得十分徹底!像一顆流星划過,閃耀之後,便是無盡的黑暗。
這個民族曾經背靠武力興盛一時,燒殺搶掠,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給民眾帶來了無數的苦難,卻在內戰的武力中分崩離析,終究只是曇花一現。
民族的長治久安僅僅依靠武力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只懂掠奪而不施以仁義經營,迅速消亡也不足為奇。
阿提拉就這樣離奇的方式離開人世,追隨過他的士兵們紛紛割下自己的頭髮,並在臉上留下傷口,他們認為:一個優秀戰士應該用戰士的鮮血來緬懷,而不是眼淚。
阿提拉被裝在一個金、銀、鐵的3層靈柩中,和負責築陵的奴隸們、同那些數不盡的戰利品一同留在墓中。
參考文獻:馬塞裡努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