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阿提拉,現代社會裡西方人相對於啊東方人在民眾心裡是不一樣的。某種程度來說西方人對於阿提拉的記載和了解比東方人更加深刻一點。
這個阿提拉,首先說一下他是個匈奴人。而對於匈奴我們好像更加了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裡面說的飛將軍就是李廣,胡馬指的就是匈奴!
這個阿提拉就是一個匈奴人還是個匈奴王!
古代亞歐大陸匈人的領袖和帝王,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他曾率領軍隊兩次入侵巴爾幹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亦曾遠徵至高盧(今法國)的奧爾良地區,最後終於在沙隆之戰被停止向西進軍。然而後來阿提拉卻攻向義大利,並於公元452年把當時西羅馬帝國首都拉文納攻陷,趕走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迫使西羅馬帝國遷都。由448年至450年,匈人帝國在阿提拉的帶領下,版圖到了盛極的地步: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在這廣大區域的一帶附屬國,都有自己的國王和部落酋長,平日向阿提拉稱臣納貢,戰時出兵參戰。在公元453年阿提拉死後,他的帝國迅速瓦解消失,使他在歐洲歷史中更富傳奇性。在西歐,他被視為殘暴及搶奪的象徵,但也有歷史記載形容他是一個偉大的皇帝,尤見於古北歐的薩迦文獻記載中。
在公元418年,年僅12歲的阿提拉,被作為議和條約中的人質之一送到羅馬宮廷,同時,匈人亦獲得埃提烏斯(後來指揮羅馬軍隊,成功抵抗阿提拉進一步西進的將軍)作為人質交換。
在羅馬的時候,阿提拉在宮廷接受良好的教育。
公元450年,阿提拉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西歐,並向西羅馬帝國表示願意與之結盟,共同對付土魯斯的強大西哥特王國。在此之前阿提拉與西羅馬帝國,尤其與當時已成為大公的埃提烏斯(幼時被作為人質交換至匈人帝國,與阿提拉交情深厚)維持著一段良好的關係。在當時,匈人軍隊對巴斯克人和哥德人的節節勝利,使阿提拉在西歐已獲得「大元帥」的稱號。
那麼在公元452年的時候他入侵了羅馬。他是怎麼入侵的羅馬呢!
在公元452年,當阿提拉重新向西羅馬帝國要求對霍諾利亞的婚姻時,匈人的軍隊同時越過了阿爾卑斯山侵入了羅馬帝國的核心—義大利本土。他的軍隊摧毀了許多城市,並且把義大利東北的軍事重鎮亞基利(Aquileia)徹底摧毀,使之永久地從地圖上消失。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被嚇怕,從拉文納逃到舊都羅馬,只剩下埃提烏斯留在北部死守,但所提供的支援卻很少。最後匈人軍隊在義大利北部的波河停止了攻勢,阿提拉並接見了由教皇利奧一世,元老院首席議員阿維努斯(Aviennus)及禁衛軍統領特裡傑久斯(Trigetius)等當時羅馬帝國內身份最顯赫的人所領導的議和使節團。在一輪相議後,阿提拉決定接受議和條款並撒走,但他也同時警告如果羅馬帝國違反對霍諾利亞的婚約時,他會再次入侵羅馬。
對於阿提拉突然撒走的原因,歷史上有不同的說法。其中最可信的原因指出,阿提拉的軍隊當時可能受到軍糧短缺或瘟疫困擾,或者被拜佔庭帝國軍隊越過多瑙河侵擾後方所逼。而根據普利斯庫斯的記載,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因為阿提拉害怕會重蹈公元410年,西哥特王亞拉裡克一世入侵羅馬城後不久暴斃的覆轍。這個由預言家阿基坦所發出的預言,經過畫家拉斐爾的畫筆與阿加第的鑿子美化後,在右圖形成了一幅由聖彼得和聖保羅保護著教皇,警告蠻族不得入侵「永恆之城」羅馬的畫像。
無論如何,阿提拉率領著匈人軍隊離開了義大利,越過多瑙河回到了自己的皇宮。同時他亦籌划著再次攻打君士坦丁堡,使拜佔庭皇帝馬爾西安恢復中斷了3年的納貢。就於此時,他卻在公元453年初突然逝世。
無論如何,「上帝之鞭」阿提拉,都不覆徵服者的稱號!也用他的一生,讓我們的歷史多了這麼一抹燦爛雄偉的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