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品牌領域其實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總會出現很多奇怪的事情,充斥著感性、崇拜和奇怪的支持與同情。比如,瑞幸咖啡品牌宣傳做得聲勢浩大,但是,在這兩天起訴星巴克之後,卻遭到一輪超級猛烈的抨擊,不管是說碰瓷還是說炒作,大家自動都站到了星巴克一邊,甚至還有媒體稱星巴克為星爸爸,都是挺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首先,這些人,大都不喝咖啡。其次,喜歡喝咖啡的人也鮮有說星巴克咖啡好的。最後,其實喝咖啡也不是什麼太有品位的行為,比如英國人看到別人喝咖啡就是這樣的。所以為什麼大家都一下子成了假洋鬼子,我覺得可以提出一個概念叫「品牌牆」。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可以舉一個比較擅長吹牛皮的企業家,只是產品不太跟得上的典型,那就是剛開完改變世界發布會的羅永浩老師。昨天,羅老師想重新定義未來的電腦,今天,他就被噴得一塌糊塗,這其實也是一個挑戰品牌牆的失敗。
羅老師一直以來都致力於收購蘋果,現在又去挑戰微軟,大家雖然也都不信,但也不會去罵錘子公司。因為,他是一個用人格來挑戰品牌的人,所以大家只是單純罵他吹牛逼,而不會去罵錘子公司異想天開。而瑞幸咖啡並沒有一個人格化的創始人在前臺,所以,這次單挑,就成了一個新晉品牌對抗一個全球第一的品牌,大家潛意識裡就會覺得這是碰瓷了。
我們再說一個反例,海底撈也是一個有很好口碑的企業,以至於就算海底撈爆發了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就算廚房老鼠都開會了,最終,大家還是選擇了,原諒它。
你看,這就是一個品牌長期建設形成的品牌牆,讓用戶可以根本不顧事實地去選擇支持,必須要承認,這些公司的長期品牌建設是非常成功的。但也必須要說,這些其實和事實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如果能學會就事論事,那麼,中國也不會有什麼網際網路思維的忽悠品牌誕生了。所以,對瑞幸咖啡來說,一開始還是想簡單了,以為自己在產品和服務上有突破,就可以挑戰到星巴克的霸權,而去起訴反壟斷這種勇氣,是會被稱讚的。
從我的角度來說,起訴星巴克壟斷這件事情,還真是值得稱讚的,因為一個誕生不到一年的新品牌要去挑戰全球巨頭壟斷,勇氣可嘉是一方面。因為反壟斷一直是個硬骨頭,迄今為止,似乎我國沒有反壟斷法勝訴的案例。但如果去起訴不正當競爭,贏面就會大很多,所以,瑞幸咖啡一個新品牌以涉嫌壟斷起訴巨頭,以目前瑞幸的影響力和投入,要麼有充分的證據,有實錘和信心,貌似隨意化的碰瓷和博眼球,不大有可能。
這件事情,其實我也經歷過一次,當年360就是最終起訴騰訊的壟斷。畢竟,顛覆和對抗巨頭的決心還是要體現的。中國市場快速發展,以小博大的事情也不是沒有可能。
在當下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下,這項反壟斷起訴,其實還是有很多看點的。
當然,星巴克對咖啡文化在中國的推廣還是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的,大家紛紛從去星巴克拍照變成了真要喝一下星巴克的咖啡了,或者,至少也要用星巴克的杯子喝東西。只不過做大了之後,確實也肯定會有比較霸權的行為出現,比如,瑞幸提到的區域內咖啡相關店鋪的排他,這種排他甚至不止是咖啡店,還有賣咖啡的其他店以及賣咖啡豆的櫃檯都不行,這確實是比較霸道的行為。
而對於供應商的二選一,則又是中國網民熟悉的味道,從源頭上扼殺你,顯然更是一勞永逸。當然,瑞幸還是比較注重品質,所以,才會出現這種衝突,其實,我覺得你給星巴克的咖啡換個COSTA的杯子,這些人也喝不出來。
不過,瑞幸挑戰星巴克比錘子挑戰蘋果還是有更大的可能性的,畢竟,在產品端,瑞幸去和星巴克PK也是有機會的,因為,不同咖啡團隊有自己的烘焙手法和拼配,並由首席咖啡師定下最終味道,而瑞幸咖啡有WBC冠軍坐鎮,最起碼可以做到各擅勝場。但在供應鏈端和店鋪端,瑞幸還是確實要突破星巴克的封鎖的,不然,發展也會受很大制約。所以,這個官司早晚也是打,早打總比晚打強。
當然,對於用戶來說,星巴克也談不上咖門正宗,不過就是不同的口味和習慣罷了,瑞幸用新服務方式來切入市場,確實也是對老秩序和品牌的挑戰——不但在場景層面,給消費者新體驗。在咖啡業的生態層面,也帶來鯰魚效應,初生牛犢挑戰行業約定俗成潛規則,和不合理的秩序,建造一個行業新世界。瑞幸咖啡切入星巴克一枝獨大很久的咖啡領域,要做出中國人自己的咖啡,還是要點個讚的。
最後,我認為,法律的問題就歸到法律去解決,不要覺得小公司起訴大公司就是碰瓷和炒作,難道被大公司扼殺的小公司還少麼?如果,確實有實錘,不管是行業慣例還是潛規則,我覺得都應該去挑戰一下。這種挑戰對於真正喝咖啡的用戶來說肯定是一件好事,但不喝咖啡的人就不要瞎摻合了。
推薦閱讀
老羅暴露產品能力短板,錘子變堅果能改變世界?
做公號做到沒人性,二更不是一個人
騰訊是誰?騰訊為什麼而奮鬥?
歡迎關注大熊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