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要抵制日貨。好吧,那就抵製得專業一些。首先,我們得回答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什麼是日貨?
這個問題好像很簡單,「Made in Japan」就是日貨,日本牌子就是日貨。不過此事細思極恐——好像遠遠沒有那麼簡單。
當然,「Made in Japan」或者日本品牌,一般來說,來自日本的增加值貢獻會更多一些;但換成「Made in China」,或者我們所謂的國貨,就肯定是中國本土的增加值貢獻更多、日本的增加值貢獻更少嗎?
由於一些產品的核心技術、核心部件並不為中國國內生產廠商所掌握,而這些部件又在增加值貢獻中佔據重要地位,因此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是未必盡然。這時候,三個學術民工又要拿出大家熟悉的iPhone來擺弄一下了。
有兩位非常有耐心的專家,他們將iPhone的主要零部件全部分拆開,看它們分別來自何處以及價值幾何(見下圖)。他們得出的結論是:iPhone的零部件供應商主要分布在五個國家,按照其價值佔比的排名由高到低分別是:日本、德國、韓國、美國、中國。
從這個零部件成本的角度來看,美國本土製造的部件在iPhone中僅佔6.0%,中國則佔3.6%,而日本一國提供的配件,就佔了一部iPhone的三分之一。或者也可以說,一部iPhone手機的硬體中,三分之一是日貨。
當然,最後iPhone的到手價格,除了零部件的成本,還要包括運輸費、蘋果公司的利潤、各國的銷售稅費等等,而且iPhone也不算國貨。那麼我們就姑且把iPhone當做一個引例,接下來看看如果購買國貨手機會是一番怎樣的情形。
第一個選擇是「工藝和手感超乎想像」的小米4,它被譽為全球一流的性能之王。三個學術民工很忙,沒有力氣像那些果粉一樣,把小米的零部件一一拆開。但是小米4的參數信息在官網上很容易就可以獲取,小米4前置和後置相機都是索尼的,而顯示屏則是夏普或者JDI(日本顯示公司)的產品。其中,JDI的背後是日本的索尼、日立和東芝三大巨頭。可見,雖然國貨是國貨,但它的眼睛和臉,都是日本的。換句話說,假如要抵制日貨,那麼拿在你手上的那臺小米4,至少也是要部分抵制的。
接下來看看錘子手機。錘子手機的有名,不僅在於其自身,也在於老羅的宣傳推廣。購買錘子手機的消費者,想必都看過老羅的錘子手機發布會,於是對於錘子手機的構造,可以挖掘到更多的信息。錘子的手機屏,也是JDI公司生產的。錘子手機的「頂級」攝像頭,不僅攝像頭本身是索尼的,而且老羅在發布會還說了,攝像頭本身好不是決定性的,錘子手機還選用了日本富士通的Milbeaut Mobile方案,實現最好的成像效果。也即是說,這一「頂級的成像效果」其實源自於日本產品+日本服務。
那好像只有華為才能拯救世界了。不過,先別高興得太早。對於當下一機難求的Mate7,現實同樣殘酷:Mate7的屏幕同樣是JDI供貨,而鏡頭同樣也是索尼的。並且,華為與日本的聯繫不僅僅體現在手機產品的部件上——華為在日本投資的研發中心已經運營多年,並於2013年進行了「整容」,也就是整合和擴容,而這一中心正是負責華為與日本供貨商的合作以及通信技術研發的。這些投資毫無疑問也無形地凝結於手中的Mate7中。
所以,
什麼是日貨?什麼是國貨?為什麼我買的是國貨卻好像還是難逃為日貨做貢獻?這一疑惑就自然產生了。
如果想要解開這個疑惑,就不能忽略一個現實,這就是全球價值鏈的大發展。
在這個背景下,產品的國家屬性被模糊化,從消費者的視角出發已經很難判斷一件產品究竟來自於哪個國家,最後在消費者手中的,很可能是一件混血產品。即便購買的是國產手機,但也難逃對日貨的消費。相反,即便購買的是日貨,也可能在一定程度、甚至在相當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製造。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意味著,消費者能夠更快捷和更低成本地享受到一件好的產品,因為價值鏈的形成使得各國企業都生產自己最擅長的那個部分,一個企業不用十八般武藝精通就可以製造出好的產品,譬如日本的JDI顯示屏和華為自身通信技術在華為Mate7上的結合。全球價值鏈的這種分工合作,對於消費者而言無疑是福音。
全球價值鏈的發展還意味著,「貿易-服務-投資」三位一體的格局正在逐漸形成。我們除了可以看到手機中各種配件來自於五湖四海,還可以發現在手機上凝結的服務和投資來自於四面八方。譬如錘子手機中包含有來自日本的服務,iPhone手機中有中國工人的組裝服務,而在華為的例子中,對日本研發中心的投資也推進了Mate系列手機的發展。因此,即便我們把看得見摸得著的部分都拆解了,其他隱含在其中的外國服務和投資也未必能夠被發現。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全球價值鏈把大家都串在一起了,很難截然分開。這時候,日貨的定義也頗為令人費解。所以說,抵制日貨,並不是振臂一呼那麼簡單。
***
「三個學術民工」——本專欄由徐奇淵、李曉琴、楊盼盼倒班為您特供。專欄主要生產全球價值鏈的科普文章,也順帶打磨世界經濟熱點。希望用談風月的心情談談經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