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張軼君 王煜
2019-07-15 18:17 來源:澎湃新聞
據《中國日報》報導,韓國政府7月9日在世貿組織(WTO)貨物貿易理事會會議上,譴責日本政府限制對韓出口的貿易報復措施,重申這一做法違反自由貿易原則。
由於日本政府對韓國採取「經濟報復」措施,限制向韓國出口半導體材料,近期,韓國國內「抵制日貨」的聲音加大,且有發酵之勢。
韓國民眾在青瓦臺官網上請願要求政府採取反制措施。早在今年4月初,韓國前駐日本大使申珏秀表示,「韓日關係,正經歷自兩國建交5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裂痕」。
日本精準打擊,限制了韓國核心出口產品的原料2019年7月1日,日本經濟產業省宣布,日本將限制對韓國出口3種關鍵半導體原料。限制項目為光刻膠、氟聚醯亞胺、氟化氫。7月4日,出口限令正式生效。
根據貿易數據來看,
日本在這三種材料上,僅氟聚醯亞胺的最大貿易夥伴是韓國。而韓國在這三種材料上,對日本依賴度都很高。據新華社報導,
日本企業製造的氟聚醯亞胺和抗蝕劑分別佔全球產量的大約90%,氟化氫佔大約70%。一旦制裁生效,韓國買家將很難找到替代供應渠道;而據觀察者網引述韓聯社的消息,韓國有59%半導體相關中小企業表示,如果日本持續出口管制,企業經營將難以撐過六個月。
半導體產業,是韓國當之無愧的出口支柱產業。2018年1-10月,韓國出口額的21.1%靠半導體。近些年來,韓國半導體出口額佔其出口總額比重越來越大。
2019年1-3月,韓國半導體的出口增速呈負數;而目前,韓國出口已連續7個月負增長。
日本的對半導體原料上的制裁,對韓國的出口貿易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值得一提的是,據《韓國中央日報》報導,目前韓國半導體的出口困境,與中國對半導體需求的疲軟有關。
日本此舉意欲何為?據澎湃新聞特約撰稿人羅震所述,日本對韓限制出口並不是為了在經濟上激化日韓矛盾,而可能是為了從政治上推動日韓關係走出困境。
目前韓日貿易糾紛,背後是一系列的外交衝突多方媒體指出,此番日本在經濟上制裁韓國,其原因需追溯到2018-2019年來,韓日兩國間爆發的種種外交矛盾。去年起,歷史問題的「烏雲」一直籠罩日韓兩國。
據新華社報導,1910年至1945年,日本在朝鮮半島施行殖民統治,強徵大批勞工做苦力。去年以來,韓國最高法院多次裁決日本公司賠償韓國強迫勞動的受害者案件。日方堅持拒絕賠償,抗議稱所有殖民時代的賠償問題都已在1965年協議中得到解決。
日方認為,韓國做法無視目前韓日關係的局面,是過度向日本要求賠償。韓國法院的多次裁定令日本背負道德壓力,日本感覺如芒在背。
然而貿易制裁能否解決勞工問題?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周永生認為:「這只會進一步擴大和深化日韓兩國之間的矛盾,讓歷史和現實的仇恨變得更加難捨難分。」
而羅震給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日韓難以解決歷史問題,但可以通過創造新矛盾,轉移對原有問題的關注。
日本可能認為有必要創造日韓關係中的新熱點,以讓歷史問題降溫,進而讓兩國民眾、政府更多認識到日韓經貿關係的重要性,以此為突破口來推動日韓關係再發展。韓日貿易中韓方存在逆差,雙方貿易關係緊密根據UN Comtrade的數據顯示,就進出口總額而言,2018年,韓國與日本互為除中美之外的第三大貿易夥伴。韓國是日本的第五大進口國,第三大出口國;而日本是韓國的第三大進口國、第四大出口國。
在2018年,韓國與日本的貿易逆差有200億美元左右。據復旦大學朝鮮韓國研究中心主任鄭繼永分析,韓對日經濟依賴程度較大,在經濟狀況不容樂觀的背景下,雙方會儘快找到妥協方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韓日貿易糾紛、韓日關係、韓國、日本
相關推薦
評論(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