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中國所謂的「抵制日貨」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 第2頁:你們的勇氣和底氣來自哪裡
蔡成平
編者按:中日民間矛盾因釣魚島主權紛爭而升級,中國國內的反日情緒也漸漸高漲了起來,沉寂了一段時間的「抵制日貨」運動再次風生水起。
財經評論員蔡成平在8月19日「抵制日貨」最盛的那天,在微博上寫道,「抵制日貨者的『愛國』之情或可理解,但忽視了中日經濟是『相互依存』,而非單向依存。日本需依賴中國的市場和勞動力,中國也高度依賴日本的技術和資本,今後20年內,中國最關鍵的就是要實現產業升級轉型,對奉行『產業立國』路線的日本的依賴程度只會越來越高。抵制日貨大多數情況下會異化為抵制同胞,下場只有一個:傷敵八百,自損一千」。
這一發言,可謂毀譽參半。贊成者認為,「無腦上街抵制活動有幾次改變了歷史?」、「抵制日貨者應該回去檢查下牆上刷的是不是立邦漆,『立邦』正是日本的音譯,建議刮掉,換成『都樂士』什麼的」;反對者則認為,「日本是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中國是日本第一大貿易夥伴,別給小日本提氣了,日本只是個小島國」、「胡扯,有什麼日貨是中國不能自己生產的?」。
以下為蔡成平文章
對於這些評論,我以往都會不置可否。但到了晚上,有好幾位百萬粉絲級的「大號」微博名人轉了一條私信過來,私信內容是網上盛傳已久的「呼籲書」:「日本對中國的依賴程度現排最前,特別是對中國市場的依賴。若中國人1個月不買日貨,日本將有數千家企業面臨破產,若6個月不買日貨,日本將有一半人失業,若1年不買日貨,日本經濟將徹底瓦解!」
有的大牛還很客氣,不忘在私信末尾加上一句「供您參考」,但「參考」完之後,剩下的只有兩個字:無語。原來,在「愛國」這件當前中國最不需要付任何成本和代價就能賺盡眼球和吆喝的事情面前,不管大V還是小號,很多人的態度真的都像極了戰前的日媒,「對內或許尚能爭爭民權,對外就徹底地只剩下一個聲音了」。
其實,中國所謂的「抵制日貨」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早在1908年中國水師在澳門扣留涉嫌走私武器的日本船隻而引發「二辰丸」案,隨即廣東地區出現近代第一次抵制日貨的浪潮。1915年日本提出「對華21條」、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都曾引發中國大規模的「抵制日貨」運動。到了1930年代,中日進入戰爭狀態,「抵制日貨」則更為興盛,茅盾著名的小說《林家鋪子》(原名《倒閉》)正是通過取景於江南一小鎮,來描寫這一時期的「抵制日貨」運動。
在小說中,林老闆女兒因愛穿「東洋貨」而受人恥笑,「抵制日貨」者警告她不得穿日式衣服上學,否則就剝光燒掉。林老闆抱怨道:「哪一個人身上沒點兒東洋貨!哪一家洋廣貨鋪子裡不是堆足了東洋貨!」。但牢騷歸牢騷,他還是不得不花四百大洋賄賂「黨部」,並撕掉商標當國貨賤售。林家鋪子最終倒閉了,原因不儘是「抵制日貨」所致,但這種抵制對中小資產者的打擊、當權者藉此橫徵暴斂的嘴臉,在茅盾的筆下盡露無遺。
這一百多年來,如何看待「抵制日貨」,中國一直存在意見分歧,時至今日亦是如此。
原外交官吳建民此前表示,「有些人主張抵制日貨,但全球化進行到今天,索尼產品95%是中國製造,抵制日貨豈不很愚蠢嗎?」這恐怕代表了很多反對「抵制日貨」者的意見。
商務部研究員梅新育則認為,「抵制日貨應把握分寸」,因為「中國雖然通過進口能力而贏得了影響日本的潛在權力,但這種潛在權力受到替代性不強等多種因素制約而並不強大」、「從日本進口的大部分產品並不容易找到替代貨源,不少產品甚至目前完全沒有替代貨源」,「在這種情況下,抵制這部分進口日貨,必然讓我們自己的產業、自己的出口、自己的就業蒙受重創」。
《環球時報》早前的一篇社評則主張,應和日本打「連環反擊戰」,因為「它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損失不會比日本社會的損失更大。中國對日本經濟的依賴度越來越小於日本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度,日本技術的優勢,遭到中國市場優勢的平衡,而且市場作為報復工具,比技術工具更容易立竿見影」、「中國整體上蒸蒸日上,日本經濟相對萎縮,兩國角力,中方在士氣上後勁更足」、「中國不會因民間反日情緒自亂陣腳,它只會增加中國社會的凝聚力,而日本社會比中國社會更容易分化」。
那麼,事實上如何呢?筆者認為,當前中國根本不具備「抵制日貨」的能力,正如襁褓中的嬰兒無法斷奶一樣,所謂「連環反擊戰」云云,則只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原因很簡單,如果說中國經濟是在走日本老路的話,也只是在走日本1980年之後陷入泡沫瘋狂的那一段,而沒有好好地學習日本1955年至1970年「黃金十五年」的經驗。在這15年內,日本不但年均經濟增長在15%左右,更重要的是確立了兩大支柱:一是在「產業立國」路線下,奠定了強大的產業基礎,催生了一大批世界級的名企;二是完善健全了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起被譽為「一億中流」的社會,中產階級佔據絕對主流,典型的橄欖球結構保證了社會的高度穩定。
因此,說中國與日本差距30年或40年,都是不確切的。至於GDP超越日本就更不值得拿來炫耀了,正如日本不動產金融工學學會會長川口有一郎對筆者所言,「剝除房地產、股市存在的泡沫之後,一個國家的經濟還能剩下什麼,才是一國真正實力的體現」。
(責任編輯:佘振芳 HN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