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有個「70歲少女」許鞍華

2020-09-10 三嬸看電影


年過70的「奶奶」一般會做什麼?


大部分人都是在家享受天倫之樂吧,演藝圈內這個年紀的女演員很多也遠離事業了,更別提少之又少的女導演。


昨天(5月23日)是許鞍華導演的生日,唯有這個「老少女」是個奇葩,年過七旬依舊像個年輕人一樣,剪一個千年不變的冬菇頭,穿一雙淺藍色converse高幫布鞋,偶爾還配上波點裙或者全黑的一身川久保玲。說話時候面部表情總是很豐富,說著說著,還會自己先忍不住大笑起來:「真系好好笑」。


她始終活躍在電影創作的第一線,甚至「越戰越勇」成績頗豐,由她執導的《明月幾時有》在4月份落幕的金像獎上,為她奪得第6座金像獎盃。

沒錯,說的就是一個江湖人稱阿Ann的女人——許鞍華!入行超過30年,出產名片無數:《獅子山下》(1978)、《投奔怒海》(1982)、《傾城之戀》(1984)、《女人四十》(1995)、《半生緣》(1997)、《千言萬語》(1999)、《天水圍的日與夜》(2008)、《姨媽的後現代生活》(2009)、《桃姐》(2011)以及最近的《黃金時代》和《明月幾時有》。


儘管六次奪得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盃,但獎項、票房對於已經踏入古稀之年的她來說,已不再重要:「得獎,對我無所謂,過去我還以為自己是裝的,後來才知道是真的不喜歡。」

她一生未嫁,卻是最懂得女人心的導演——從青春妖嬈的浪漫少女、到拼搏職場的事業女性、再到落寞孤寂的蒼顏老人,都被她刻畫得細膩至深。在以男性為主導的電影行業中,她的作品憑藉細膩又充滿溫情的風格自成一派,而我們透過她作品中的不同女性,也能夠清晰地窺見導演本人不斷成熟的生命理念。


她的內心,住著一位叛逆少女

許鞍華的形象搭配她那並不年輕的臉龐,一眼看上去感覺荒謬,言談間卻又顯得和諧起來。早前看她與《明月幾時有》編劇何冀平的採訪,發現年過70歲的她還會撒嬌:「哎呀,還是你講的好,我嘗試解釋都沒用。」

讀她的作品,必須與她的個人經歷聯繫起來。讀書時代的許鞍華,一直是個中規中矩的女孩,她認真地讀書,獲得香港大學文學碩士,就像她自傳體電影《客途秋恨》中那個乖巧安靜的張曼玉一樣。

保守又傳統的許鞍華,內心肯定也住著一位不安分的少女,要不然,怎麼能拍出《男人四十》的胡彩藍呢?

1982年,大島渚來港為許鞍華的《投奔怒海》頒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十七歲,真是青春萌動的年紀,那個時候的胡彩藍對任何規定都充滿叛逆心,對生活的未知充滿了勇敢,她渴求愛情卻不要求婚姻。這份對愛情的純粹與勇敢,只屬於17歲。林嘉欣太適合這個角色了,在許鞍華的調教下,她把周身散發著青春無敵氣息的胡彩藍演繹得讓人陶醉,她大膽而不求回報,她沒有少女的嬌羞卻更讓人難以抗拒。從在書上畫老師的漫畫,到跟老師看電影、大街小巷的親吻。毫無顧忌的戀愛之下,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嫁給林耀國。

可能,這就是許鞍華心中的另一個自己吧,大膽而純粹,不顧任何世俗的眼光。

未曾結婚卻早已攀過愛情的頂峰

一生未嫁的許鞍華,和電影談了一輩子的戀愛,別以為她不懂愛情,其實,她早已涉獵愛情的巔峰,並把自己的感悟刻入一部部作品中。


許鞍華 (李仁港攝影)


《黃金時代》在民國這樣的大背景下展開敘事,在這樣一個重男輕女的時代裡,蕭紅的結局無疑是悲情的,從表面上看,世界對她似乎太不公平,但往深處想,她也算是活出了人生的真正價值。影片中,蕭紅會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衝破封建家族的勢力,她逃避婚約,選擇和已經有了家室的表哥私奔。當她遇見蕭軍後,即使還懷著別人的孩子,卻仍然不顧傳統的女性禮節與蕭軍發生關係。在蕭紅心中,她不願意被動地等待愛情降臨,而是選擇主動出擊。

《半生緣》中,顧曼楨呈現的是為了自己的幸福勇於爭取, 但絕不破壞別人家庭的的新女性形象。

電影《半生緣》中,許鞍華對顧曼楨的角色也進行了與原著不同的處理。小說裡,張愛玲讓曼楨受到屈辱後委曲求全地嫁給了祝鴻才。但是在電影中,許鞍華卻讓曼楨活得更加堅強。


生完孩子之後的曼楨並沒有像以往傳統女性那樣「認命」,也沒有因為孩子的緣故就退而求其次地選擇與祝鴻才結婚生活。而是在解脫後的第一時間找人打聽叔惠和世均的下落,拿著破舊的日曆寫信給遠在南京的世均。曼楨不願錯過任何機會, 她努力地想抓住愛情的尾巴,但是當她得知世均已經有了家室,很多事情沒辦法挽回的時候,又果斷的選擇了放棄,親自了斷這段感情。


許鞍華對愛情的思想非常前衛。在她的心中,愛情應該是不懼傳統的約束,不受性別的束縛。要不然,她怎麼會在年過半百還拍得出《得閒炒飯》呢?



不適合婚姻,卻對婚姻生活了如指掌

許鞍華多次對外表明,她不適合婚姻。但她對愛情的理解、對大多數女性從愛情走進婚姻、從職場走向家庭所遇到的一切卻了如指掌。


《女人,四十》這句臺詞可謂萬千女性的心聲啊

《女人,四十》中,許鞍華還是一貫不緊不慢的態度,來講述令人生畏的40歲。女主角阿娥一面要操持家務,照顧痴呆的公公,一面還要打理事業。她內心也曾經極度的痛苦,但她並沒有沉陷在這種痛苦之中,而是勇敢地站立起來,挑起了生活的重擔。阿娥與公公的互動,也充滿了妙趣橫生的意味。公公問阿娥:「你知不知道,人生,是怎樣一回事?人生,是好過癮的啊。」

阿娥的生活其實就是千千萬萬普通女性生活的寫實縮影,她們內心也有哀傷,但僅限於哀傷,從無抱怨。《女人,四十》帶給許鞍華的,不僅僅是囊括第1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等六個獎項,更是一個新的入口,是一種沉浸在瑣碎生活中,卻不甘被生活磨平的銳氣。


許鞍華喜歡天水圍,常去那裡閒逛。她熟悉那裡的人,他們平日過著與其他香港人並無差異的生活,《天水圍的日與夜》中相依為命的阿貴與她的兒子張家安便是如此。貴姐早已不再年輕,整日做著辛苦但工資微薄的水果銷售員工作,還要獨立撫養著念高中的兒子。即使這樣,她也從沒有對他人吐露過任何怨言,更沒有找一個靠山從此依附他人,而是一如既往的獨立、堅強地面對生活的種種不易。貴姐對在工作中結識的鄰居阿婆也非常的好,總是有意無意的幫助阿婆解決困難。

鏡頭下的貴姐與現實生活中的許鞍華相映成趣,貴為大導演的許鞍華至今沒有買房,而是與媽媽一起租房子住在北角。但他們在孤獨中依然不依賴他人,而是靠著自身的力量自立自強,始終保持著從容不迫的心態和淡然平和的樂觀。

許鞍華把自身這種的獨立又灑脫的性格交付在她的電影的人物裡面。

一個個小人物的際遇是角色,也是人生。電影彌補了許鞍華現實生活中的遺憾,也記錄了女人不同階段的喜怒哀樂。

屬於「老女人」的獨特價值

許鞍華真的很懂女人,她將一個女人要強又自私的一生濃縮成《姨媽的後現代生活》,也將更多的悲憫給了貴姐、桃姐這樣一生奉獻的女性。

拍出《桃姐》這樣引發社會廣泛討論又獲獎無數的電影,是不是很厲害呢?許鞍華並不以為然:「其實沒人有興趣塑造老女人,沒有人拍的,只有我,所以其實沒有競爭。」


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看《桃姐》,許鞍華直面的不只是衰老與死亡,更在這其中把女性意識升華了。女性意識不是簡簡單單能獨立的生存於這個社會,也不是單純地找尋到自己的愛情婚姻後就繼續做賢妻良母,而是要在這萬千世界中尋求到自己的存在價值,並抱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思想去闖蕩人生。

影片的主人公桃姐,是一個香港底層的小人物。桃姐在年幼的少女時期就開始進入羅家做傭人,幾十年過去了,羅家的幾代人都由桃姐照顧著,直到羅家全部移民至海外只留下來少爺羅傑一人,而此時的桃姐已經成了年邁的老人。儘管如此,桃姐依然留在羅家照顧著少爺的飲食起居,她不僅關心少爺的身體,又非常心疼少爺。從擔心少爺的身體不讓他吃滷牛舌,到偷偷買回來給他做,這個生活的細節,讓人不禁感嘆桃姐對主人的付出已經超越了傭人這一個職位本身。


當桃姐中風倒下後,她知道自己已經沒有回羅家承擔家務和照顧少爺的體力,所以選擇義無反顧的離開。而當羅傑要幫她付養老院費時她又堅決說要自己承擔費用,這是桃姐對自己自立生存的堅定信念,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電影透過養老院的眾生相,淡淡地體現一個道理:人之將老,不過都是悲歡離合,新生和死亡的輪迴更替。桃姐早已參透生命,她幽默地說:「我不怕,半截身子都在土裡了,人的命天註定,一切都會為我們安排好的吧。」或許,這也是許鞍華本人的親身感悟吧。

《桃姐》也好,《半生緣》也罷,在許鞍華的電影中我們總能看到她對女性的憐愛和尊重,她努力尋求每位女性身上的光環,即使有些光環被歲月消耗的所剩無幾。對許鞍華而言,她所追求的不是表面上的故事情節,而是藏在每個女性人物心底的那份意識。

永遠跟隨內心的節奏「許少女」

許鞍華,1947年出生於遼寧,父親是國民黨,母親是日本人,她屬於中日混血,國民黨被擊敗後,隨著父親移居香港,香港大學文學碩士畢業後,前往英國倫敦電影學院進修。她拍了許多優秀的影片,更是一位「影后製造機」——葉德嫻憑《桃姐》同時斬獲香港金像獎和威尼斯影后,萬千男生的硬碟女神李麗珍也憑《千言萬語》獲得金馬獎影后。她在電影裡,女明星們大多出演普通得無法再普通的人,許鞍華能夠挖掘她們身上生活化、接地氣、真實的一面,讓她們有豐富的發揮空間。


《明月幾時有》上映之時,許鞍華已是70歲高齡。在合拍片漸成模式,越來越多導演追求「大片」的當下,《明月幾時有》背後的許鞍華,依然是那個淡淡的,細水長流的許鞍華。試想一下,如果按照內地拍攝主旋律題材的思路,地下黨組織營救滯留在香港的 800 名文化人的行動就足以拍出一部驚心動魄的動作大片。



看完電影,真感到慶幸,無論來到哪個年代,許鞍華還是那位跟著自己內心的節奏的「許少女」。就像《黃金時代》片尾《呼蘭河傳》的那段文字: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朵黃花,就開一朵黃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願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

自1979年踏入香港新浪潮至今,許鞍華40近年的職業生涯見證了香港電影發展的風雨歷程。

來到今天,她已經73歲了。

告別了20歲的風風火火,40歲的轟轟烈烈,70歲溫和如水的她依舊有著強大的力量在書寫傳奇。

相關焦點

  • 70多歲一直沒結婚的許鞍華,在追求什麼?
    陳嘉上曾說過:「香港電影之所以能夠撐著,是因為我們還有王家衛、許鞍華,而不是因為有我和王晶。」許鞍華是香港重量級的導演,也可以說,在香港,許鞍華是唯一能與男導演抗衡的女性。直到48歲那年,她和蕭芳芳合作,拍攝了電影《女人四十》,才奠定了屬於她的電影風格和女性視角,這部電影也成了許鞍華導演生涯的分水嶺。《女人四十》拿下了金馬獎四個獎項,以及金像獎六個獎項,許鞍華更由此捧回了第二座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 70多歲一直沒結婚的許鞍華,在追求什麼?
    陳嘉上曾說過:「香港電影之所以能夠撐著,是因為我們還有王家衛、許鞍華,而不是因為有我和王晶。」許鞍華是香港重量級的導演,也可以說,在香港,許鞍華是唯一能與男導演抗衡的女性。她拍了一些商業性的電影,但又逃不開文藝片的思路,弄得不倫不類,反響也很平淡……從38歲之後,許鞍華仿佛陷入了一個低谷期,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自身也好像江郎才盡。
  • 好好拍電影的許鞍華,有顆你想像不到的少女心
    攝:陳焯煇/端傳媒許鞍華喜愛張愛玲,改編張愛玲可謂其電影生涯的重要構成,有《傾城之戀》(1984)與《半生緣》(1997),也有2009年開始巡迴展演的話劇《金鎖記》,再到這部新作,隨便屈指,也已三十多年了。文字與影像,浪水擊打,其間是時空與心事,一重又一重,度而不過。許鞍華的文學少女夢,對張愛玲的個人閱讀史⋯⋯我們從這個連接處入手,請她來端對端講一講。
  • 年屆古稀的許鞍華:有賭未為輸
    輸輸輸,差不多輸完之後,我贏了一把。但我贏完又輸,不行,我要贏回本錢才走。翻本了之後又覺得不夠,要再多贏點。」回頭看許鞍華的電影路,就是這麼輸輸贏贏過來的。1979年,32歲的許鞍華以《瘋劫》一戰成名,和徐克、嚴浩們攜手掀起「香港新浪潮」;之後的「越南三部曲」,格局大開,備受影評人推崇。然後匆忙拍《傾城之戀》就遭遇了滑鐵盧,輸了個精光。
  • 「邊緣人」許鞍華,七十有三
    如果不是特別提及,大概很少人會把這個常年頂著冬菇頭、戴著一副黑框眼鏡、笑起來很爽朗的導演和70多歲的老人家聯繫在一起。至少在公開場合,我們看到的她還是精神抖擻。  仔細算起來,自1975年從英國留學回港,擔任胡金銓助手進入影視圈以來,許鞍華已經走過了四十五年的職業生涯。
  • 30歲的女人是什麼?反正64歲也可以很少女
    《明月幾時有》劇照因為工作關係,我目睹了太多實際年齡與真人不符的人。比如,40多歲的陳坤、金城武、黃立行,40多歲的周迅和舒淇,anyway就是個個帥氣美麗年輕到爆炸。當然,他們是明星,不一樣。 還有另一類,她們同樣活成了少女。因為氣場,而並非容顏。比如,46歲的少女許芳宜,以及70歲的少女許鞍華。還有我在上海電影節期間見到的64歲的紅衣少女,伊莎貝爾·於佩爾。 我在朋友圈調侃:「總結了一下,活得像個少女的訣竅仿佛就是——未婚單身+專注事業。」(當然於佩爾不屬於未婚)
  • 許鞍華:女人七十,依然是黃金時代
    歲月流逝,她卻對萬事萬物始終保持著少女般的聽覺和觸覺,少女般的不妥協和不世故,精力旺盛地出入所有的電影類型,在資本的加持下,依然能夠平衡商業考量和自我的藝術表達,拍攝出屬於自我風格的影片。許鞍華今年已經73歲了,如果不是特別提及,大概很少人會把這個常年頂著冬菇頭、戴著一副黑框眼鏡、笑起來很爽朗的導演和老人家聯繫在一起,但透過她的作品中女性可以看到她本人
  • 關於《許鞍華》
    她是魅惑的少女,漫不經心地誘惑著國文老師林耀國(張學友飾);她果敢決斷,目標明確,人人羨慕的大學,遠不如開一間店鋪讓她快樂。她亦不害怕危險,不要求承諾,婚姻?長相廝守?那些東西沉重又無聊,她不感興趣。四十歲的女人,為家庭奉獻自己,同時又不想失去自我,這樣的處境,對當代女性來說也是無解的難題。許鞍華的作品中,鏡頭對準職業女性的還有《阿金》。從大陸來香港討生活的阿金(楊紫瓊飾),由於身手不凡,在片場做起了武師。不久,阿金跟主動熱情的阿Sam墜入愛河,並跟他到了深圳,幫忙打理卡拉OK生意。
  • 許鞍華,一個老女孩的黃金時代
    三個小時的片長,讓電影不再是快消品,也不再是無聊時的消遣。回歸電影的本質,去看一部非常規意義上的電影。而帶來這種新意和心意的,依然是導演許鞍華。今天,Feekr為你推薦來自作者泉的向日葵的文章《許鞍華,一個老女孩的黃金時代》,去觸碰這個電影背後的女人。一個多月前,聽說許鞍華要在單向街辦「黃金沙龍」。身為港片粉的我,懷著近乎追星的心態跑去看「偶像」。
  • 許鞍華獲威尼斯終身成就獎 許鞍華電影作品資料介紹
    許鞍華獲威尼斯終身成就獎 許鞍華電影作品資料介紹  近日,第7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將代表終身成就獎的最高獎項金獅獎授予了許鞍華,她成為榮膺該獎項的全球首位女導演。許鞍華正式步入世界電影大師殿堂,成為華人之光,不僅書寫了華語影史的嶄新紀錄,更是在全球影壇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70歲張藝謀「堅如磐石」 華語電影「前浪」高齡仍高產
    4月2日,張藝謀導演度過了自己的70歲生日。這位1950年出生的第五代導演代表性人物,目前剛剛完成《堅如磐石》與《懸崖之上》兩部新片,還有電影《一秒鐘》待映,可謂高齡高產導演。像張藝謀一樣,華語電影界目前活躍著一批70歲左右的大導演。這些華語電影的「前浪」高齡高產,仍為一大批一線影片保駕護航,或者親自執導新作。
  • 最會拍女性的華人導演:73歲的「邊緣人」許鞍華
    但許鞍華沒有世俗地完全用經濟能力、有沒有人照顧等因素,來衡量老人的生活質量。她也在探討,當喪失了做喜歡的事情、過自己生活的權利時,該如何在疾病和衰老中自處。電影中的桃姐在接近死亡的日子裡,衰老不斷加重,作為人的體面卻在持續放大。桃姐愛乾淨,第一次進到單間,就有一個細微的、用手指擦桌角看衛生狀況的動作。
  • 許鞍華的黃金時代
    作者:嚴鑫超近日,73歲的香港著名導演許鞍華榮獲第7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授予的終身成就金獅獎,她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女性導演。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之一,終身成就金獅獎是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許鞍華是香港電影標誌性人物。縱觀其作品序列,女性、香港、文學這三個關鍵詞始終貫穿其中。
  • 許鞍華七十有三,「漂泊」與「女性」成繞不開的標籤
    作者 / 念北 時間進入雙子月,許鞍華導演也迎來了她73周歲的生日。 如果不是特別提及,大概很少人會把這個常年頂著冬菇頭、戴著一副黑框眼鏡、笑起來很爽朗的導演和70多歲的老人家聯繫在一起。至少在公開場合,我們看到的她還是精神抖擻。
  • 香港底色,許鞍華
    許鞍華用大量篇幅細緻地描繪了粵劇演出、兒童嬉鬧、賭博、做法等場景,有一場甚至讓冤鬼為了吃豆腐花而跟頑童們賭博以至於將復仇的事擱置一旁。可以說,許鞍華在這部影片中已經擺脫了對視聽的高度控制,而是以近乎觸覺的方式深入長洲在地生活的褶皺和肌理中。
  • 港片經典修復:許鞍華《男人四十》藍光高清版,有了
    『1080p高清無水印純淨版』,歡迎洗版、收藏(獲取資源,請參看文末,回復關鍵詞獲取)《 男人四十 》July Rhapsody (2002)     出品:中國香港 / 劇情     導演:許鞍華許鞍華的這部《男人四十》的藍光高清修復版,影迷們也是期待已久了。現在該片在網上已可以下載到,趕緊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林耀國,我要罰你留堂。」說出這句臺詞時的林嘉欣,才24歲,第一次演電影,就驚豔了香港影壇。
  • 2020年,依然活躍的張藝謀、譚詠麟、徐克,他們都70歲了
    七個故事分別是洪金寶的《天台練功》,許鞍華的《校長》,譚家明的《別夜》,袁和平的《回歸》,杜琪峰的許鞍華73歲,譚家明72歲,袁和平75歲,杜琪峰65歲,林嶺東65歲,徐克70歲,七位導演平均年齡也夠70歲了。
  • 73歲許鞍華榮獲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凱特布蘭切特為她頒獎
    當地時間9月8日,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終身成就獎頒獎儀式舉行,73歲的中國導演許鞍華獲得此榮譽,成為威尼斯電影節史上首位獲得這一獎項的女導演,主競賽評委會主席凱特·布蘭切特(Cate近日《第一香爐》在國內發布首個預告引起轟動,主演包括馬思純、俞飛鴻、彭于晏、張鈞寧、範偉、梁洛施、張佳寧、尹昉、秦沛、白冰等,主創陣容相當強大,該電影講述了戰爭前香港上流社會,揭開女學生葛薇龍、梁太太、喬琪喬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由許鞍華執導及強大的幕後團隊保障了電影的品質。
  • 買不起房的「終身成就獎」得主許鞍華:女人七十,依然是黃金時代
    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頒給了許鞍華,她也是全球首位獲此殊榮的女導演。許鞍華今年已經73歲了,如果不是特別提及,大概很少人會把這個常年頂著冬菇頭、戴著一副黑框眼鏡、笑起來很爽朗的導演和「老人家」聯繫在一起。
  •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就在前不久,73歲的許鞍華還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她也因此成為全球首位獲得此殊榮的女導演。那年,已經64歲的許鞍華憑藉《桃姐》再次橫掃港臺電影頒獎典禮。在金像獎歷史上,迄今為止有兩部大滿貫的影片:一部是《女人四十》,一部是《桃姐》,皆出自許鞍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