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歲一直沒結婚的許鞍華,在追求什麼?

2020-09-15 君憶藍橋

陳嘉上曾說過:「香港電影之所以能夠撐著,是因為我們還有王家衛、許鞍華,而不是因為有我和王晶。」許鞍華是香港重量級的導演,也可以說,在香港,許鞍華是唯一能與男導演抗衡的女性。

許鞍華的獨到之處,是她能以一份冷靜和客觀,在電影中記錄著香港小人物們的真實生活,即使不用鏡頭語言去渲染,也能讓人產生強大的共鳴。

她的電影沒有王晶那樣赤裸裸的高光和欲望,也沒有王家衛那樣迷離沉浮的文藝感,但她的電影展現的是最真實最平凡的世界。

在拍電影這條路上,許鞍華探索得很艱難,但好在,走到平靜與自由處,許鞍華找到了屬於她的黃金時代。

香港的異鄉人

1947年,許鞍華出生於遼寧鞍山,但在很小的時候,她就跟隨父母遷居到澳門,再從澳門輾轉定居香港,成為了香港那龐大異鄉人群體中的一部分。

就和大多數香港移民一樣,許鞍華一家租住在香港北角一個小小的出租屋裡,過著拮据的生活。擁有無數高樓大廈和密集人群的香港的狹小的,出租屋的天地是逼仄的,周圍的人也是陌生的,一切都讓許鞍華這個異鄉的孩子感到壓抑,時常喘不過氣來。

她用閱讀、看電影來為自己找到一個精神的支撐點,構築精神上的理想國,以此逃避現實,也表達現實。

從大陸遷到香港的移民,本身就是一個容易被邊緣化的群體,他們自有希望,也自有掙扎。

許鞍華本身就是一個遷居到香港的異鄉人,她明白那種遠離故鄉,紮根香港這個繁華而冷漠的城市的種種感受,那些孤寂、無助的碎片,是深深扎在她心上的。但香港這個城市,帶給她掙扎的同時,也能帶給她無限的可能性。

許鞍華直到15歲才得知自己沉默寡言的母親是一個日本人,這讓她更加想逃避現實,而逃避現實的方法就是拼命讀書,拼命逃出天井。

許鞍華考上了香港大學的中文系,本科畢業後又繼續攻讀研究生,順利地拿下了文學碩士學位。碩士畢業後,許鞍華跟從自己內心對電影的熱愛,前往英國倫敦國際電影學院進修。回到香港後,許鞍華將自己的一生都與電影牽連起來。

高光與低谷

返港後,許鞍華進入剛成立不久的香港無線電視臺工作,成為著名導演胡金銓的助手。在許鞍華看來,胡金銓是影響她一生職業生涯的人。

1979年,作為新人導演的許鞍華執導了第一部電影《瘋劫》,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講述了一宗情殺命案,被認為是香港新浪潮電影代表作之一,獲得臺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獎項,影片上映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許鞍華這個名字也被人所銘記。

1982年,許鞍華拍攝電影《投奔怒海》,再次刷新了票房紀錄,榮獲金像獎最佳影片,成就了初出茅廬的劉德華許鞍華本人也拿下了第一座最佳導演獎的獎盃。

還算是年輕導演的許鞍華在剛「出道」仿佛就來到了職業生涯中的高光時刻,但如許多人所料,這種高光時刻並沒有一直延續下去。

作為「張迷」的許鞍華拍攝了由張愛玲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傾城之戀》,卻受到抨擊。

電影中能看到她想要表現一種女性意識的覺醒,但她忽略了原著中要表達的更多是在動亂時期的愛情觀和人性,本來的故事不契合她所要表達的點。

她原本不想完全去忠於原著,但設定的格局太大,功力不足,便使得電影變了味。電影票房不佳,她自己也承認這是自己的一大敗筆。

許鞍華一直在進行新的嘗試,包括《書劍恩仇錄》和《香香公主》兩部文學武俠片,但都沒有成功,由張曼玉主演的半自傳電影《客途秋恨》,由自己的真實經歷改編而成,最終卻只是在自我感動,旁人感受不到其中的酸楚和溫情。

她拍了一些商業性的電影,但又逃不開文藝片的思路,弄得不倫不類,反響也很平淡……

從38歲之後,許鞍華仿佛陷入了一個低谷期,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自身也好像江郎才盡。

直到48歲那年,她和蕭芳芳合作,拍攝了電影《女人四十》,才奠定了屬於她的電影風格和女性視角,這部電影也成了許鞍華導演生涯的分水嶺。

《女人四十》拿下了金馬獎四個獎項,以及金像獎六個獎項,許鞍華更由此捧回了第二座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此後許鞍華的《千言萬語》、《玉觀音》、《天水圍的日與夜》、《桃姐》、《明月幾時有》等作品,都獲得了大大小小的好評,也都拿下了不俗的成績。人們看見許鞍華似乎不竭的才華,看見了她所要表達的東西,那些東西源源不斷,輕輕地打在了人們心上。

鏡頭裡的真實和導演的功力

在許鞍華的電影裡,我們看到的多是市井中細碎生活的鏡頭,在這些鏡頭裡,我們又能看到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閃光處。這些東西就像一杯溫水,不會讓你驚豔,卻讓溫暖一直流淌到你的心裡。許鞍華就是用這些最平凡的溫情構築起她的電影世界,讓虛構的電影作品體現出一份份真實。

《天水圍的日與夜》圍繞住在天水圍一對母子來講述香港小市民的日常故事,影片中的三位主角,恰好就代表了時代中最為普通的三代人。

香港千千萬萬個貧苦人家就住在天水圍這個地方,他們在艱難的生活中苟延殘喘,卻從未放棄希望,人們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在生活的縫隙中,處處是人性的光。

電影沒有大喜大悲,也沒有任何煽情和渲染,卻是無數香港人的現實生活,所以才如此動人。旁人評價許鞍華:代表香港人講香港人自己的故事

許鞍華對這些生活感同身受。七十多歲的她一直沒有結婚,和九十多歲的母親住在出租屋裡,沒事就坐地鐵去購物,這好像不是她這個級別的導演應有的生活狀態,但這就是她真實的生活。

即使後來的許鞍華拍了傳記類電影《黃金時代》,敘說作家蕭紅的一生,拍了《明月幾時有》,敘說那個大時代,但她關注的從來都不是大時代,而是大時代裡的小人物。

《黃金時代》中,沒有盪氣迴腸,只有一個個人物的娓娓道來,湯唯飾演的蕭紅在屋外靜坐,在咳嗽十分嚴重時還邊抽菸邊寫作,這才是活生生的人物;《明月幾時有》中,主人公被去英雄化,留下的只有最純粹也最動人的母女親情。她拍的永遠是人,她的心裡永遠懷著深沉的人文情懷。

許鞍華在電影中擅長的,還有處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電影《桃姐》講述了一段特殊的「母子情」,在悲傷處自有其真摯雋永的溫情;《客途秋恨》即使在當時反響平平,但其中體現的母女之間從矛盾到和解的歷程,盡顯細膩。

電影《半生緣》是許鞍華第二次嘗試改編張愛玲作品的電影,這一次她將男女主人公在命運折磨中的情感處理得很是到位,使電影成為了不少人心中的「白月光」;《得閒炒飯》中,則用更多的鏡頭語言體現了女性之間的友情……

若要探討許鞍華的導演功力,那麼不得不說的是她對於女演員的挖掘和重塑,李麗珍、張曼玉、蕭芳芳、葉德嫻、趙薇……許鞍華在拍攝時一直在挖掘這些女演員身上的潛力,將其擊碎和重塑,這些女演員在許鞍華的鏡頭下都演出了女性最真實最動人的樣子。

許鞍華成就了她們,她們也成就了許鞍華。因為對演員潛力的挖掘,許鞍華得以在熒幕上展現出那些處於困境中,卻以倔強和勇敢不斷自我救贖的女性形象。這無疑是她最想要的樣子。

在思想層面上,許鞍華則在作品中一次次體現了關於異鄉人的身份認同、社會變遷帶來的種種矛盾、香港知識分子如何覺醒等種種現實的社會問題,這體現了她用影像表達出的思考,也體現了她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對社會生活的敏銳觀察和體驗。

許鞍華對於香港電影來說已經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存在,她的步履一直都沒有停下來,她在電影裡要呈現的思考還有許多許多。我們相信,屬於導演許鞍華的黃金時代,從來都沒有過去。

有追求的人,從不孤獨!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70多歲一直沒結婚的許鞍華,在追求什麼?
    她拍了一些商業性的電影,但又逃不開文藝片的思路,弄得不倫不類,反響也很平淡……從38歲之後,許鞍華仿佛陷入了一個低谷期,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自身也好像江郎才盡。鏡頭裡的真實和導演的功力在許鞍華的電影裡,我們看到的多是市井中細碎生活的鏡頭,在這些鏡頭裡,我們又能看到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閃光處。這些東西就像一杯溫水,不會讓你驚豔,卻讓溫暖一直流淌到你的心裡。
  • 多虧有個「70歲少女」許鞍華
    年過70的「奶奶」一般會做什麼?大部分人都是在家享受天倫之樂吧,演藝圈內這個年紀的女演員很多也遠離事業了,更別提少之又少的女導演。早前看她與《明月幾時有》編劇何冀平的採訪,發現年過70歲的她還會撒嬌:「哎呀,還是你講的好,我嘗試解釋都沒用。」 讀她的作品,必須與她的個人經歷聯繫起來。讀書時代的許鞍華,一直是個中規中矩的女孩,她認真地讀書,獲得香港大學文學碩士,就像她自傳體電影《客途秋恨》中那個乖巧安靜的張曼玉一樣。
  • 錯,36年前許鞍華就好這口
    下圖出自一部電影,猜測一下男女主是什麼身份,他們發生了什麼故事?馬思純愛文藝片,許鞍華愛文藝片。許鞍華一直很欣賞馬思純,在她力薦下金馬才有雙黃蛋。許鞍華想當作家,可沒那天分,她的中文、英文都不好。她讀英語學校,英文比不過英國同學。學校每天只有兩節語文課,中文也不擅長。直到去英國倫敦國際電影學院進修,她才慢慢步入影視圈。在感情方面,張愛玲跟胡蘭成戀愛結婚,後來在美國和賴雅結婚。
  • 許鞍華:買不起房的終身成就獎得主,她在堅持什麼?
    這個時期,許鞍華幸遇胡金銓貴人領路。胡金銓執導過《大醉俠》、《龍門客棧》等新派武俠片,還憑藉《俠女》摘得坎城電影節的桂冠。他的電影裡,一直帶有鮮明的中國符號。胡欣賞許鞍華的才氣,給這位後輩去了一封長信。
  • 許鞍華,一個老女孩的黃金時代
    而帶來這種新意和心意的,依然是導演許鞍華。今天,Feekr為你推薦來自作者泉的向日葵的文章《許鞍華,一個老女孩的黃金時代》,去觸碰這個電影背後的女人。一個多月前,聽說許鞍華要在單向街辦「黃金沙龍」。身為港片粉的我,懷著近乎追星的心態跑去看「偶像」。結果,理所當然地希望撲空。記得主持人問許鞍華:「你認為一無所有是什麼狀態?」她答:「沒錢了。」「有過嗎?」「有。」
  •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就在前不久,73歲的許鞍華還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她也因此成為全球首位獲得此殊榮的女導演。許鞍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黃金時代,如果你的靈感、理想能與時代切合那再好不過;如果不能,有什麼特別看不順眼的,你去盡力把它改變,那也就接近黃金時代了。」她曾形容自己拍電影就像賭徒,而且是一直不肯離席的那種。
  • 影人|古稀單身女孩許鞍華
    許鞍華導演的回答,坦然又難掩刻薄。阿Ann,冬菇頭,眼鏡框,板鞋,不買房,女「光棍」。許鞍華導演1979年入行,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旗手,在40餘年的創作生涯中,六奪金像、三奪金馬。她曾說:「我估摸自己在香港導演排名十名之內,在世界上則沒有排名。」 73歲的她,精神抖擻,依舊活躍在影視界。
  • 關於《許鞍華》
    四十歲的女人,為家庭奉獻自己,同時又不想失去自我,這樣的處境,對當代女性來說也是無解的難題。許鞍華的作品中,鏡頭對準職業女性的還有《阿金》。從大陸來香港討生活的阿金(楊紫瓊飾),由於身手不凡,在片場做起了武師。不久,阿金跟主動熱情的阿Sam墜入愛河,並跟他到了深圳,幫忙打理卡拉OK生意。
  • 「老女孩」許鞍華:是劉德華恩人,港片導演一姐,73歲至今未婚
    「老女孩」許鞍華:曾是劉德華恩人,港片導演一姐,73歲至今未婚「香港電影之所以能夠撐著,是因為我們還有王家衛知道高考成績之後,許鞍華簡直要高興壞了。許鞍華的電影作品多的只有真實和平凡。>結語結婚這種事情
  • 最會拍女性的華人導演:73歲的「邊緣人」許鞍華
    偶爾,許鞍華還會拾起煙,嘬上一口,陷入沉思,或是大笑。那時,五十歲的許鞍華看著樸素隨性、落落大方,只不過裡頭多了三分颯爽。特殊年代,教育帶來的文化衝擊,現實與理想的分裂,讓許鞍華一代人不得不尋求內心的落腳點,半虛半實、半真半假的武俠小說便是當時許多人的慰藉。而電影則成了許鞍華的出口。
  • 年屆古稀的許鞍華:有賭未為輸
    這樣一部挑戰觀影習慣、靜如止水的電影,在擁擠熱鬧的國慶檔上映,2日僅收1400萬,回本無望。票房之外,影評人也不太待見,甚至豆瓣評分還不及《親愛的》、《心花路放》,輸也輸得擲地有聲。即便如此,在釜山電影節走紅毯的許鞍華,也還在對著鏡頭微笑著。她,還會繼續賭下去嗎?
  • 男女到四十多歲還沒結婚,一般都有什麼內情?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現在的人擇偶條件變得如此高?是真的「實力不允許低調」,還是自己什麼情況沒點數?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多歲還沒結婚,那一般都會是這些原因,一起來看看:1、 自身條件一般,卻瞧不起跟自己條件相當的,高不成低不就曾經有一個視頻在網上引起熱議,視頻的內容大致是兩個四十多歲的人去相親見面,男的問女的:「請問你的要求大概是什麼樣子的?」
  • 70歲張藝謀「堅如磐石」 華語電影「前浪」高齡仍高產
    4月2日,張藝謀導演度過了自己的70歲生日。這位1950年出生的第五代導演代表性人物,目前剛剛完成《堅如磐石》與《懸崖之上》兩部新片,還有電影《一秒鐘》待映,可謂高齡高產導演。像張藝謀一樣,華語電影界目前活躍著一批70歲左右的大導演。這些華語電影的「前浪」高齡高產,仍為一大批一線影片保駕護航,或者親自執導新作。
  • 許鞍華: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旗手,不曾為人妻母、把自己嫁給了電影
    許鞍華回憶自己的人生,覺得很失敗,自己除了電影幾乎一無是處。她沒有個人愛好,沒有結婚,個人生活可以說是一片空白。有人對她說「:不會有十全十美的人生的,可以說你把自己嫁給電影了嗎?」她回答「:可以這樣說吧。」她先是點頭,隨即露出許鞍華式的微笑。處女座問世,憑藉一己之力改變影壇風向。
  • 我們為什麼愛看許鞍華?
    《半生緣》至今仍是許鞍華自己在「概念」上講述最多的一部作品,在1990年代,張愛玲的小說作為言情小說風靡兩岸三地的時候,許鞍華想拍出來的,卻是一個「時間的故事」。「我一直覺得《半生緣》不倫不類,不像藝術電影,又不像流行電影,因為這個故事本身很通俗煽情,但那個情緒又很沉鬱和很平」,那時候,有能力在言情的面具下去這樣理解張愛玲的,並不多。
  • 《第一爐香》背後,是許鞍華與她的「半生緣」
    許鞍華,拍了40年的電影,約有30部影片。她曾說:「我估摸自己在香港導演排名十名之內,在世界上則沒有排名。」73歲,已過古稀,世界「認可」了她,她迎來了第一座三大電影節的獎盃,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的最高獎項終身成就獎。
  • 《第一爐香》背後 是許鞍華與張愛玲的「半生緣」
    73歲,已過古稀,世界「認可」了她,她迎來了第一座三大電影節的獎盃,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的最高獎項終身成就獎。 許鞍華選了健碩的彭于晏來演「沒血色,連嘴唇都是蒼白的,和石膏像一般」的混血公子哥喬琪喬。彭于晏在威尼斯媒體發布會上透露,為了角色他特意減重,學說葡萄牙語,學跳舞。選馬思純來演葛薇龍,外在形象和小說描述算是妥帖,只是兩人搭配起來不像是張愛玲體系裡的男女主人公。
  • 「邊緣人」許鞍華,七十有三
    如果不是特別提及,大概很少人會把這個常年頂著冬菇頭、戴著一副黑框眼鏡、笑起來很爽朗的導演和70多歲的老人家聯繫在一起。至少在公開場合,我們看到的她還是精神抖擻。  仔細算起來,自1975年從英國留學回港,擔任胡金銓助手進入影視圈以來,許鞍華已經走過了四十五年的職業生涯。
  • 許鞍華:我希望可以死在攝影機旁
    許鞍華說好。等到拍攝的時候,用的其實是枕頭裡的棉絮,從半空中大片大片地放下來,還要用一架起重機吹風,拍起來很麻煩。許鞍華急了,於是匆匆拍了三個鏡頭就過了。「如果拍得仔細一點,會比較理想。」許鞍華對此一直耿耿於懷。2011年,64歲的許鞍華遇見《桃姐》。
  • 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在香港,她是唯一能與男導演抗衡的女性
    就在前不久,73歲的許鞍華還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她也因此成為全球首位獲得此殊榮的女導演。直到15歲,許鞍華才知道母親是日本人,「每個人都說她是東北人,我一直以為她不會講廣東話,又沒讀過書,所以不太認得中國字。」在異常壓抑的環境裡長大,唯有通過努力讀書,才能讓她從人生的「井底」看到一線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