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不知道有沒有家長發現,有些題目明明很簡單、孩子也會做,但不知道為什麼一到考試的時候就失利,實際上題目看起來很簡單一到考試大腦就一片空白的情況,小時候的我們也同樣會遇到過很多次,還記得每次語文測試卷出現文言文填空題的時候,大眼一掃總覺得這些題目非常簡單、不知道為何真正寫起來的時候,發現不知道如何下筆大腦呈現一片空白的狀態。
題目看起來很簡單,為什麼一到考試的時候大腦就一片空白?
說到考試這件事情往往摻雜著很多期盼和緊張,題目看起來很簡單,為什麼一到考試的時候大腦就一片空白?這種情況總體來說還是在於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過度緊張的精神幹擾,另一方面是知識掌握的不夠全面,學習裡的知識雖大致上就幾種類型,但細分化起來當屬千變萬化裡的學而時習之,試卷裡的題目也不僅僅是剛剛所學的知識,所以一套試卷也是檢驗孩子學習狀態的最強大腦。
小的時候一到考試就緊張、一到公布成績的時候就低頭不敢看老師,回家之後更是將試卷藏的比較深,尤其是考試後看到錯題時往往都是惱怒,明明這道題這麼簡單為什麼當初沒有做對,甚至在錯題上過度徘徊、溫補,導致下次測試的時候情況變得更糟糕。
題目看起來很簡單、孩子也都會做,但一到考試的時候就失利,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有效學習呢?
1、不要陷入「一看就懂」的迷之自信裡
前些時間酷愛美食的我,在網上學了很多新鮮的做菜方法,每一種方法看起來都非常簡單,其中有一道豆皮卷金針菇的做法,看到別人視頻的做法非常簡單,等到自己動手操作的時候遇到很多「翻車情況」,不是豆皮散開、就是粘鍋的失敗,看似簡單的做菜翻車情況,同樣也引出來一段教育和學習的觀後感,那就是很多人都在「一看就懂」裡容易迷之自信。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總是說「這道題這麼簡單、孩子也會做,不知道為什麼一到考試的時候就失利了」,因為你所認為的簡單只不過是自己的迷之自信罷了,簡單、會做並不代表掌握了,當真正動手操作的時候就是在跟時間賽跑,考試有時間限制、烹飪也是如此,只有把知識點掌握通透了才能有效防禦時間不等人的緊張。
如何讓孩子在一看就懂裡不要迷之自信?這就需要訓練孩子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了,比如孩子看到有人遛狗很羨慕,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嘗試讓孩子去溜一次狗,在無法控制的失衡裡孩子就能切身體會到「眼睛看到的不代表是事實」的道理。
2、從失敗到成功更需要「熟能生巧」的鍥而不捨
當孩子拿出不及格、或者看似簡單孩子卻做錯的題目時,我們一定要引導孩子明白,從失敗到成功更需要「熟能生巧」的鍥而不捨精神,面對孩子的錯題要多問孩子TA「你覺得那些考滿分成績的同學,一開始或者每次都道道題掌握全面嗎?」,在不打擊孩子受傷心靈的同時,還要讓孩子意識到每一份榮耀成功的背後並非表面上那樣輕鬆,只有付出更多努力和辛勞才會獲得相應的回報及成就。
如何讓孩子感受到失敗到成功更需要「熟能生巧」的鍥而不捨精神?我們可以從生活事實證明給孩子看,比如你是一個不會做魚的媽媽,但為了孩子的營養均衡要去學做魚,我們不妨把做魚的過程展現給孩子,從第一次的手忙腳亂、不是鹹就是淡的口味,再到後續的井然有序、包括色香味俱全,都是給孩子上了一堂現實版的孰能生巧課堂,只有讓孩子充分了解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才能發揮潛意識的熟能生巧行動、讓自己的每一個步伐都見證著進步空間。
3、看花容易繡花難,與其安排不同的輔導班不如多反覆練習
說到學習,我們就不得不承認看花容易繡花難的道理,有些題看起來簡單實際上換做是我們這些成年人也不一定做的完全就對,很多紙上的功夫終究是淺薄、想要絕知此事還需要躬行,從所謂的一看就懂到一做就會更需要聽人百遍、不如一練。
如果把學習比作是一架梯子,那麼梯子就是反覆練習的過程,你練習的孰能有多生巧、才能在梯子徘徊之間猶如行走地面,在看花容易繡花難的道理領悟裡,關於孩子的學習作為父母與其安排不同的輔導班不如多反覆練習,我們給孩子安排輔導班的目的是希望他們學得紮實,但學習潛能在於反覆練習、不會做的題更要如此。
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一差就把TA往補習班送,孩子聽倦了課堂的知識歸納對學習反而會喪失興趣,面對孩子不會做、或者看似會做又做錯的題,我們要告訴孩子「沒關係,你多做幾遍就會做出技巧了」,鼓勵孩子多做幾遍、在錯誤的歸納裡才能突破困難,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知識開啟點。
-
我是蘭媽,專注於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蘭媽談育兒一起學習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