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分類法已經不能歸類所有的心律失常藥物,新型分類法應運而生。
談到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分類,相信每個心內科醫生都能背誦出來:「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傳統分類系統,把抗心律失常藥物分為4大類,分類的依據是藥物對心肌細胞動作電位的影響及其與心律失常相關的作用機制,4類藥物分別通過抑制Na+、K+和Ca2+通道以及腎上腺素能β受體介導的機制起作用。」
圖1 抗心律失常藥物的經典(Vaughan Williams)分類法
時至今日,這一分類方法依然處在抗心律失常藥物分類的核心地位。然而隨著心臟電生理學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分類方法的局限性也逐漸顯現。
在2020年10月19日召開的長城心臟病學會議(GW-ICC 2020)上,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的王炎教授詳細介紹了2018年中英兩國學者共同提出的抗心律失常藥的現代分類系統。
新分類方法和經典分類法相比有哪些變化呢?本文將為大家詳細盤點。
-1-
從4到8,納入的藥物類型變多了!
新分類系統對經典分類所囊括的藥物進行了繼承和拓展,同時增加了與異常心率(0類) 、機械牽張(V類) 、細胞間通信(VI類)以及上遊靶點相關的藥物(VII類)的4個新類別。
表1 抗心律失常藥物現代分類系統
-2-
不同藥物,各有什麼特點?
新分類系統的8種藥物的作用靶點均位於心肌細胞,每類藥物都有相應的位點和適應證。
圖2 8類藥物靶點在心肌細胞中的分布
0類藥物:HCN通道阻滯劑
代表藥物:伊伐布雷定。
作用機制:降低竇房結自律性。
適應證:穩定性心絞痛,心率≥70次/分,心衰,心動過速等。
I類藥物: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阻斷劑
Ia:奎尼丁、阿義馬林、丙吡胺;
Ib:利多卡因、美西律;
lc:普魯帕酮、氟卡胺;
ld:雷諾嗪(新增的一個小類別,目前臨床研究尚不充分,主要用於緩解心絞痛)。
II類藥物:自主神經抑制劑和激動劑
lla(傳統分類法中的II類):非選擇性受體阻滯劑,卡維地洛、普茶洛爾和納多洛爾。選擇性的β1受體阻滯劑,比索洛爾、美託洛爾等。
IIb:非選擇性的β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異丙腎上腺素。
IIc:毒覃鹼型M2受體抑制劑,阿託品、山莨菪鹼、東莨菪鹼。
IId:毒覃鹼型M2受體激動劑,氨甲醯膽鹼、毛果芸香鹼、乙醯甲膽鹼、地高辛。
IIe:腺苷A1受體激動劑,腺苷和ATP。
III類藥物:鉀離子通道阻滯與開放劑
llIa(傳統分類法中的III類):電壓門控鉀離子通道阻滯劑,包含了非選擇性鉀離子通道阻滯劑(氨巴利特、胺碘酮、決奈達隆)、HERG通道介導的快速鉀離子電流阻滯劑(多非利特、伊利特、索他洛爾)、Kv7.1通道介導的慢速鉀離子電流阻滯劑(目前還在研究階段,沒有上市)、K15通道介導的超快速鉀離子電流阻滯劑(維納卡蘭)、KV1.4和KV4.2通道介導的短暫鉀離子外向電流阻滯劑(替地沙米)。
IIIb(新增):代謝依賴的鉀離子通道開放劑(尼可地爾、吡那地爾),目前主要用在心絞痛和高血壓方面。
IIIc(新增):傳送依賴的鉀離子通道阻滯劑(BMS914392,上市申請中),主要機制為降低竇房結自律性,適應證為房顫。
IV類藥物:鈣離子觸控調節劑
IVa(傳統分類法中的IV類):膜表面鈣離子阻滯劑,非選擇性的膜表面鈣離子通道阻滯劑(苄普地爾)機制為延長房室結傳導時間,主要作為抗心絞痛藥使用,有治療室上性心動過速的潛在機制;L型鈣離子通道阻滯劑(維拉帕米、地爾硫卓)和T型鈣離子通道阻滯劑(臨床未獲批);
IVb類:細胞內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包括SR RyR2-鈣離子通道阻滯劑(氟卡胺、普魯帕酮;適應證:兒茶酚胺敏感的多形性室速)和IP3R-鈣離子通道阻滯劑(臨床未獲批);
IVc類(肌漿網鈣離子-ATP酶激動劑)
IVd類(膜表面離子交換抑制劑);
IVe類(磷酸激酶和磷酸化酶抑制劑)目前臨床均未獲批。
V類藥物:機械敏感性通道阻滯劑
王炎教授列舉了氨茴酸為例,表示目前尚未有相關臨床研究出爐。
VI類藥物:縫隙連接通道阻滯劑
能夠減慢心室、心房、房室結及旁道的傳導,代表藥物生胃酮是一種治療胃病的藥物,目前待上市。
VII類藥物:上遊靶向調節劑
這類藥物包括ACEI、ARB、ω-3脂肪酸、他汀等藥物。
在分享的最後,王炎教授指出:受目前認知水平限制,現代分類系統未能囊括少數尚不成熟的概念性藥物(SK通道、K2p通道等),隨著對藥物理解的不斷深入,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分類或許將越來越精細和完善。
本文首發: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講課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王炎教授
本文整理:妮娜
責任編輯:董小雯
版權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