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無論男女老少都屬於易感人群。但對於有基礎疾病、抵抗力差的老年人來說,更是首當其衝。疫情期間,老年人遇到心理上的焦慮恐慌,該如何排解?
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黨委書記於恩彥攜手多位老年精神醫學與心理健康領域的權威專家和心理工作者,共同編寫了一本專門針對疫情期間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書——《新冠狀病毒肺炎老年人心理支持與輔導》,為老年人心理健康撐一把「守護傘」。首席記者俞茜茜通訊員王屹峰葉斌
根本不防護或者一天多次洗手
有必要特別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
於恩彥書記是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老年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老年精神障礙學組的組長,長期從事老年心理衛生與老年期精神障礙等疾病的診療與康復的臨床與研究。
於恩彥書記介紹,步入老年階段後,老年人群的心理和生理都會發生一些變化。日漸衰老導致機體免疫力降低,老年人群處於一種「失去」的狀態。不像以前那麼忙碌,人際交往也不像以前那麼多了。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健康開始走下坡路,身邊的一些年紀相仿的親友、同事相繼離世,這些對他們的心理都會造成不小的打擊。
面對疫情,不同的老年人所表現的狀態也是各式各樣。有些老年人認為只要身體好就不用擔心,病毒感染不了,不願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這時候家人該怎麼勸?有些老年人則是過度緊張,在家裡頻繁測量體溫,怕感染病毒什麼都不敢碰,總是反覆洗手,是不是得了強迫症?有些老年人擔心自己身體的老毛病(慢性病)犯了,需要去醫院又不敢去醫院怎麼辦?有些老年人想提高機體抵抗力亂吃保健品,家人該怎麼勸阻?
「老年人群是感染新冠肺炎的高危人群,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考慮到他們的心理問題需要及時調整,和疫情相關的知識也需要及時地進行普及。特殊時期,我們有必要為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做點事情,在短時間內,編寫了這樣一本書。」
於恩彥書記說,在這本書中,編者們結合老年人群的特殊性以及心理、生理上的特點,對新冠肺炎疫情中老年人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了梳理,並根據實際問題給予科學解答,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實用性和指導性。
55歲男性半夜起來看手機
擔心自己被感染難以入眠
這本書中收錄了很多真實的心理案例,這些案例大多數是在武漢一線抗疫的醫務人員親身經歷的。
其中有一個案例非常典型:一位來自武漢的55歲男性,之前身體一向很好,一年到頭連感冒都不太有。平時工作比較輕鬆,業餘時間也閒不下來,經常參加社區和志願者活動,有時也參加野外的旅遊活動。自從疫情暴發以來,他儘量少出門,連買菜都叫外賣。考慮到安全起見,過年也沒讓兒子回來,每天做得最多的就是看新聞,時刻關注疫情動態,早上起來第一時間心急火燎打開手機,看看前一天新增病例的變化,每天都讓他既擔憂又著急,看到新增病例數和死亡病例數增加,他感到非常揪心。前段時間聽說隔壁小區有人確診了,他更是擔心得睡不著覺,吃不下飯,老是半夜起來看手機,越看越焦慮。整天坐立不安,難以入眠,擔心自己也會被感染。
「這個案例的主人公,平時非常開朗、外向,但是在疫情期間,心理發生了明顯變化,導致他焦慮、失眠,這說明疫情對他的心理造成了巨大衝擊。」於恩彥書記說,這是很多普通人的縮影。而對老年人來說,本身抵抗力比較弱,無論心理還是生理都比較特殊,在疫情期間更容易受到影響,需要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和幹預。
不僅適用於老年人
也適用於其他人群
這本書還有一部分章節涉及其他人群。比如,疫情期間,精神疾病患者該如何做好防護?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面對未知的病毒,醫務人員難免也會恐慌焦慮,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應。醫務人員如何避免負面心理?如何正確應對?這些問題,書中都有專業建議。
此外,還有社會工作人員、志願者等,都直接面對患者,每天接觸不同的人,存在一定的感染風險。他們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需要及時進行疏導。這本書中也加入了相關建議,指導他們自我調整,平衡自己的心理和情感。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