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去俄羅斯玩,給朋友們寫了一些明信片,去郵局排隊寄,排在我後面的阿姨也拿了一把明信片。漫長的排隊過程中我們兩個不會說俄語的另類自然而然的聊了起來,我說我在法國養成的給朋友們寄明信片的習慣,她說她是法國人。我們倆相視一笑,在現在這個高效運轉的世界上,大概也只剩法國人依然堅持用明信片這樣傳統的方式來表達對朋友們的思念。
離開法國好幾年,朋友們分散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寄明信片的習慣自然的保留了下來。Gap year開始的時候想,如何記錄自己去的地方?最簡單輕便的方法,就到每個地方也給自己寄一張明信片吧。這一年裡去的城市太多,大多數只是以國家為代表寄了。
(整理的時候發現有幾張自己沒收到,Gap year的小遺憾)
1. 衝繩——日本
在衝繩被一家文具店完全徵服,簡單的水筆有二三十種顏色,每種顏色又有三四種不同的粗細。信箋、書籤、書皮、貼紙……連包飯盒的布都有幾十種選擇。為什麼日本女生那麼溫柔可愛,大概跟她們從小就被這些美好的事物包圍著有關係吧。
2. 愛丁堡——蘇格蘭
作為蘇格蘭的首府,愛丁堡不大的城市範圍內有山、有海、有城市、有文化、有美食。城市有著歷史感的大氣,又有著現代生活的舒適和節奏感。在愛丁堡的時候天氣持續給力,被春天的清風拂過,恍惚間有一種待下去的衝動。
3. 樸特茅斯——英格蘭
因為帆船訓練的原因,我們在小小的港口城市樸特茅斯一住就是一個月。圖片上的球帆塔是當地最高的建築。從每天可以回港的掃盲培訓,到一周不能回港的練習賽。那一個月裡我學會了太多太多知識。不變的是,每次遠遠的看到球帆塔,心中就湧起了一份「回家」的感動。
4. 倫敦——英格蘭
多年前第一次去倫敦,每天暴走著刷景點,去了議會大廈、白金漢宮、倫敦塔、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等,倫敦在我眼中滿滿的全是歷史。這次再去倫敦,每天逛逛街,喝喝酒,憑著興趣看展覽,才發現倫敦是現代的。它比巴黎更大膽,更前衛,更有著經濟實力帶來的品位和自信。
5. 巴黎——法國
離開巴黎後,才明白巴黎的美。塞納河的流水、大街上的日落、咖啡館的喧囂……每一幀都是感動。在巴黎逛博物館,看到一屋子的莫奈或羅丹,並不動容,覺得這些藝術理所應當。離開巴黎後又去了很多不同的博物館,比較了這些讓我們「審美疲勞」的藝術家和很多人的作品,才知道當年的我們,妥妥被巴黎寵壞。
6. 阿姆斯特丹——荷蘭
梵谷讓我很動容的一點,是他在經歷那麼多挫折,日子過的支離破碎,甚至住到精神病院的時候,對這個世界依然飽含著激情。在他大膽的筆觸,鮮亮的用色下,不難想像他奔騰的內心。圖裡是梵谷送給哥哥的畫,慶祝他的兒子出生。畫裡的喜悅和希望,是梵谷作品中少見的。
7. 倫敦——英格蘭
參與船隊的準備活動,一年裡第二次去了倫敦。船上工作之餘,去聽音樂會(喝著啤酒),去看話劇(喝著啤酒),去跟朋友們聊天(還是喝著啤酒)。什麼景點都沒去,卻比以往更能感受到倫敦的心跳。每個城市有每個城市不同的欣賞方式,屬於倫敦的,就是一家一家酒吧喝下去吧。
8. 奧斯陸——挪威
挪威的峽灣、挪威的鐵路、挪威的建築、挪威的室內設計,每一樣都很美很美。還有滿街金髮碧眼的美女帥哥,抱著嬰兒的奶爸,把滑板滑成雪板的少年……寄給自己的明信片是一張《維京海盜法則》,誰讓我今年看到跟船有關的東西眼睛都放光。
9. 多倫多——加拿大
很難說今年去了那麼多地方,最喜歡的是哪裡。但最不喜歡的是多倫多,是毫不猶豫的答案。有的城市很亂,有很多缺點,但依然充滿魅力。但多倫多哪裡都很好,挑不出毛病,那裡的冷清陰鬱卻在無形中讓人窒息。晴天的加拿大美很多,只是算不上生機勃勃。
10. 紐約——美國
多年前第一次去紐約時時間不夠,在各大博物館中猶豫再三,捨棄了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以後在巴黎逛蓬皮杜的時候,在倫敦逛Tate的時候,在芝加哥逛Art Institute的時候,在伊斯坦堡逛Istanbul Modern的時候,無數次的想到MOMA。到紐約的第一天,帶著朝聖的心情跑去MOMA,果然不失望。它不像蓬皮杜那樣故意的特立獨行,而是在展品,布展,解說上都做到完美。(唯一缺點就是人多)
P.S. 過兩天專門寫寫我評價博物館的標準
11. 雪梨/霍巴特/艾爾利海灘——澳大利亞
很多時候,去一個國家的很多城市,我只會寄一張明信片,這次寄了很多張,因為每一段航行對我都有裡程碑的意義。從Albany到雪梨是我的第一次遠航,從雪梨到霍巴特的比賽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比賽之一,從霍巴特到大堡礁是我對自己的一次洗禮和肯定。
在這三個地方都沒怎麼玩,每天在船上工作。並不覺得遺憾,風景永遠在那裡,但我的「水手生涯」結束了,就不會再來。
主頁妞剛剛結束了自己的間隔年。這一年裡從零開始學會了開大帆船,參加了三場比賽,積累了5000海裡的遠航經驗,累過,吐過,笑過,哭過。還去了十個國家,二三十個城市,走走停停,玩玩鬧鬧。這裡記錄的就是這一年的見聞,感想,和隨時迸發的小靈感。
合作請微博聯繫 @京醬絲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