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每年上映的古裝片大多保持在20部以內,除了市場份額下降以外,類型瓶頸也越發明顯,古裝片在當下的發展似乎遠沒有過去那樣輝煌了。
文/觀滄海
一直以來,古裝片都是國產電影的獨特類型。
從類型片的角度看,古裝片,尤其是古裝動作片,是中國商業電影起步階段的主體類型。而這種「中國式大片」,也曾經是支持本土票房的主力。自2002年《英雄》拉開內地「古裝大片」的帷幕之後,中國就進入了古裝片發展的黃金時期。
再後來,古裝奇幻片成為了高投資撬動高回報的電影類型之一。
從2011年以來,在年度票房TOP3的國產影片中,必定有古裝片的一席之地。但近兩年,情況發生了改變。從2017年一直到今年,在國產電影年度票房排名TOP3當中,再也沒有古裝片的身影。
與此同時,以往古裝片所具有的類型優勢,正在逐漸被現實題材影片所取代。
票房表現乏力,
國產電影年度票房TOP10中僅佔一席
今年全年,上映的古裝電影大概在10部左右(票房低於10萬的影片未計入在內)。
按照票房體量來劃分,《捉妖記2》憑藉超22億的票房成績,成為今年古裝片的票房冠軍;而《西遊記女兒國》《影》《狄仁傑之四大天王》這三部影片則憑藉6-8億的票房體量位於第二梯隊;
主打喜劇的《祖宗十九代》和《新烏龍院之笑鬧江湖》以1-2億票房體量位於第三梯隊;其餘三部影片《阿修羅》《戰神紀》和《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未破5000萬。
儘管《捉妖記2》票房一路高歌猛進,《影》的藝術性表達也獲得了業內的好口碑,但總體而言,今年古裝片並未真正出現票房和口碑雙豐收的爆款之作。
與此同時,到目前為止,在今年國產電影票房年度前十名當中,古裝片僅佔一個席位。但在去年,有三部古裝片《西遊伏妖篇》《大鬧天竺》和《悟空傳》進入國產片票房前十名的陣營。
近兩年,古裝片的票房體量正在逐漸縮水,或者可以說,當其他類型的影片,如喜劇片、現實題材影片不斷衝破原有票房體量桎梏的同時,大部分古裝片的票房體量並沒有隨著市場容量的擴大而獲得提升。
根據貓眼專業版顯示,2011年、2014年、2016年年度票房排名第二位的分別是《龍門飛甲》《西遊記之大鬧天宮》和《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2012年票房排名第三位的是《畫皮2》,2013年和2015年年度票房排名冠軍則分別為《西遊·降魔篇》和《捉妖記》。
但自2017年後,國產片年度票房TOP3中已經不再有古裝片的一席之地。而在近兩年喜劇片和現實主義題材強勁崛起的背景下,古裝片在市場份額上早已不佔優勢。
由《英雄》《臥虎藏龍》等影片帶動起來的古裝電影創作風潮,經過十餘年的發展,當下似乎已經顯露某種缺乏活力的跡象。
古裝片開啟「大片」時代,
也是香港導演北上拍片的優先選擇
說起中國古裝片,就不得不提到第五代導演。
基於特定的年代背景,第五代導演大部分都有著強烈的歷史意識,這也是他們走向古裝片領域的內在合理驅動性。
以張藝謀、陳凱歌等為首的第五代導演尤其擅長在宏大的歷史敘述中,滲透某種家國情懷的思考與想像,或者是通過某種隱喻來表達自我藝術思考。
因此,當李安的《臥虎藏龍》首開先河後,第五代導演迅速以強烈的自覺性走上了古裝大片道路。而張藝謀的《英雄》更是開啟了古裝商業大片的時代,並且引領起了中國古裝電影的新風潮。
假如說第五代導演是古裝片的引領者,那麼這一時期下的港臺電影導演則充當起古裝片主力軍的角色。
近十餘年來,香港導演「北上」拍片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而這批香港導演在轉戰內地後,首先選擇的大都是古裝片,比如徐克、袁和平、陳嘉上等人。
究其根本原因,在於相比香港導演更擅長的警匪、犯罪類型片,古裝片相對而言更容易過審。另外,香港的古裝武俠片一直積蘊深厚,而香港電影的娛樂精神同時也非常契合當時古裝片創作的商業化和娛樂化要求。
因此,在近十餘年的古裝片創作和發展過程中,憑藉古裝片的產出數量,香港導演稱得上是古裝片的主力軍。當時,香港導演的古裝片創作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古裝動作片,如《墨攻》《赤壁》《畫皮》等;二是古裝喜劇片,如《天下無雙》《情癲大聖》《龍鳳店》等。
在過去,古裝大片成為部分導演創作首選的原因之一,在於以當時的電影工業化水平,並不足以開發出現代題材的類型大片;除此之外,古裝題材更具有文化特點,相對其他類型題材而言更具備文化輸出條件。
但近兩年,古裝片似乎一直停留在過去的創作模式中,相對而言缺乏新意。因此,在十餘年的發展當中,觀眾對於古裝片的審美疲勞正在逐漸加劇。
審美疲勞加劇,
類型桎梏越發明顯
隨著過去產出的大量古裝片所產生的審美疲勞加劇,觀眾對這一類型的觀影需求也開始逐漸降低。
但與此同時,古裝片除了武俠題材之外,也開始更多的與其他類型元素相結合。
如果說在2012年分別斬獲1.05億和7700萬票房的《銅雀臺》和《王的盛宴》更注重歷史厚重感,那麼此後的古裝片更注重與其他商業類型片元素相結合。
例如,2013年將古裝與奇幻、探案元素相融合的《狄仁傑之神都龍王》(6億),將古裝IP與奇幻、喜劇相結合的《西遊·降魔篇》(12.46億);2015年主打奇幻概念的《捉妖記》(24.4億),以及古裝喜劇《萬萬沒想到》(3.22億)。
而2016年的《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2017年的《西遊伏妖篇》和今年的《西遊記女兒國》都是在熱門IP的基礎上投入大資金來打造魔幻題材。
顯然,近年的古裝片大製作一直在走特效+喜劇的路線,相對而言缺乏新意;而相比之下,單純將故事放在歷史背景下的古裝片,則在一定程度上遭遇了觀眾的流失。
但無論項目投資多寡,近兩年觀眾對於古裝片的審美疲勞已經在與日俱增,起碼並不再像過去那樣熱衷。
古裝片也由於其 「大同小異的題材、花拳繡腿的武打動作、恩怨情仇的老套故事、三地明星的模板配方、漂浮空洞的視聽風格、司空見慣的空間設計」等問題,而被很多觀眾所詬病。
尤其是在近年現實題材影片和喜劇片強勢崛起的當下,觀眾普遍認為現實題材更具共鳴,同時喜劇片憑藉類型優勢則能夠適應全年各大檔期。
今年全年,國產電影票房前十名的影片有九部都是非古裝題材。其中,喜劇片佔據近一半的比例。因此,在其他國產類型片飛速發展的衝擊之下,古裝片的生存空間進一步縮小。
尤其是,近年來執導古裝片的導演仍然大多為老牌一線導演,而像新成長起來的年輕導演則極少設涉及古裝領域。因此,未來古裝片在中國電影市場佔據的市場份額或將逐漸下滑。
但是,作為一個曾經帶領中國電影走向大片時代的電影類型,如今或許更像是處在觀眾更迭、影片類型多元化背景之下的蟄伏期。
未來,國產古裝片將能否作為傳統類型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其創作模式未來又會有著怎樣的創新,我們只能等待時間來回答。
「商務合作:微信feifeisisi」
「長期招聘電影記者、兼職記者,
有意者請聯繫微信phb19941011」
「悅幕中國電影觀察」新媒體矩陣:
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騰訊新聞|百度百家
企鵝媒體|UC平臺|搜狐新聞|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