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你忘了秦國列祖列宗一統天下的大願了嗎?」
這是電影《荊軻刺秦王》(以下簡稱刺秦)中史官一直在向秦始皇重複的一句話,這句話伴隨這秦王的成熟,黑化,從光明磊落到不擇手段,從對權力的渴望到對權力的極度恐懼。
不一樣的主題
正如本片的英文名《The First Emperor》,本作的主角並不是荊軻(由張豐毅扮演),而是秦王(由李雪健扮演),本作與以往與後來所有的古裝片都不一樣,其他的古裝片要麼在探討帝王權術(《比如《影》)或者權力鬥爭(如《滿城盡帶黃金甲》),亦或者是家國情懷民族自尊(比如《我的1919》)。而本作可以說是中國古裝劇或者史學界的一大突破,那就是:帝王對權力的恐懼與宗法禮教對人心智的摧殘。
摧殘嬴政的史官(中國封建禮教的化身)
作為創作力正在巔峰期的陳凱歌導演來說,他比張藝謀想的問題更深,更加有意義(這也是為什麼陳凱歌是唯一一個獲得金棕櫚的中國人)。在刺秦中陳凱歌將《霸王別姬》全部打碎,告訴你中國的傳統禮教害人不淺,這也是陳凱歌從小生活闊綽,一個真正知識分子會思考的問題。
陳凱歌最好的電影
本人並不喜歡《霸王別姬》,個人感覺《霸王別姬》更像是給老外看的的中國京劇宣傳片(與張藝謀的大部分古裝片一樣膚淺),對於「文革」的刻畫只是當作奇觀,當作大場面來拍,而真正失去了對這些文化的深究和探討。
而本作可以說是真正拍給中國人的電影,其中對傳統中國歷史人物的顛覆和解構都是前無古人的,這是老外完全無法get到的,因為他們只想看中國的武術和妖魔鬼怪。
對於情緒和場面的控制上,本作同樣是陳凱歌最好的作品,本作充滿了恢弘和荒誕,如果荒誕過一點,那麼就是《無極》。場面的控制也是恰到好處,大戰的恢弘和室內政治驚悚片的氣氛都是拿捏的恰到好處,如果在過一點那就是《妖貓傳》只有室內戲才能看。
綜上,本作可以說是一部氣質,畫面,表演,劇情高度統一的傑出作品,如果我是坎城評委,我想這部片子一定是金棕櫚!
對秦始皇的再次解構
本作可以說是對秦始皇刻畫最好,最貼切的一部作品,其中功不可沒的當然是李雪健老師對於秦始皇入木三分的表演。
笑中充滿了殺氣和無奈
同樣,陳凱歌導演在作品中大篇幅對秦始皇的刻畫也是最大的原因之一。陳凱歌描繪了幾個重要事件:趙女之別,嫪毐之變,母親背叛,呂不韋之死,坑殺趙人,荊軻刺秦,攻打燕國。這幾組事件將秦王從一個懵懂,充滿豪情壯志的君主一步步推向惡魔與暴君。大臣的背叛,母親的唾棄,無法認父,趙人的唾棄,最終連自己最心愛的女人也要殺了自己,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他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暴君」。
陳凱歌對於秦始皇絕對是同情的,但是又是鄙夷的,陳凱歌在後續的採訪中透露拍這部片子的主題,那就是「卑劣的手段是永遠無法達到崇高的理想的」,我想這也是導演對於秦始皇以燒殺的方式統一全國的鄙夷,同時也對荊軻使用刺殺這種卑劣手段來獲取目的的鄙視!
封建禮教下沒有一個人是幸福的
本作除了描寫秦始皇對於權力的恐懼以外就是對於封建禮教的批判。當秦始皇抓住嫪毐後,嫪毐說了一句話:「只不過是一個男人愛上了一個女人,這放在平常人家有什麼問題?只不過這是在帝王之家。」這句話就是導演通過嫪毐的嘴來控訴中國古代的封建禮教的"雙標"。
嫪毐的話讓秦王無言回答
當秦始皇得知呂不韋是自己的父親後(本作中借鑑了部分史料,不一定是真正的歷史),剛想認父,但呂不韋說:如果你認我,你就不再是王。呂不韋的話控訴的便是封建禮教與王權對於父子關係的消磨。最後只能父子決裂,父親上吊。
陰森的背景代表禮教的恐怖
本作更加恐怖的存在便是那個一直在背後提醒秦王的史官。「秦王嬴政,你忘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大願了嗎?」,每當秦始皇一有個人情感時,史官會一遍遍的提醒他列祖列宗的遺願,這種宗法禮教對人無限的摧殘,加上史官臉上慘白的妝容可以說將恐怖的氣氛渲染的十分深入,這也是陳凱歌對於禮教恐怖的最好表現形式。
恐怖的史官
荒誕的風格映襯著歷史的必然
正如導演所說:不擇手段非豪傑,本片用大量的喜劇荒誕來渲染歷史的荒誕感並表達了所謂的「英雄主義」其實是非正義的低劣手段。
趙本山飾演的高漸離,潘長江飾演的縣官,還有各種喜劇式的特寫與劇情恰到好處的告訴觀眾了他們只不過是一群歷史的小丑而已。
令人啼笑皆非的高漸離和縣官(莫大的諷刺)
猥瑣的大臣
陰險狡詐的嫪毐
總結一下,本作作為陳凱歌巔峰期最後一部佳作可以說將陳凱歌的前期與現在的風格都表現的恰到好處,可以說荒誕勝於《妖貓傳》,思想勝於《霸王別姬》,感情勝於《黃土地》,場面勝於《無極》。是一部未來一定會載入史冊的經典文學作品。
感慨一下,近十幾年在對古代歷史的探討上,中國電影真的乏善可陳,就我觀影來說有兩部作品可以成為經典,一部就是探討「士紳階級對國家坑害」的《大明劫》,一部就是更深刻但又爭議頗大的對「歷史書寫權在手裡的」《王的盛宴》,希望中國創作者以後能創作更多的偉大的電影作品,畢竟我們有5000年歷史呢。
《大明劫》海報
《王的盛宴》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