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眾多影迷奉為愛情寶典的「愛情三部曲」——《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和《愛在午夜降臨前》。
第一次聽說這「愛情三部曲」是源自偶然認識的一個朋友,他說這是部「沒有任何劇情的電影」「無聊至極,但是口碑極好」。我比較好奇它究竟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於是在這段時間把三部電影都看了一遍。看完才發現其實沒有劇情的劇情才是電影最大的劇情啊……
美國獨立電影導演和編劇理察·林克萊特,用了18年完成了他的「愛情三部曲」:1995年《愛在黎明破曉前》、2004年《愛在日落黃昏時》、2013年《愛在午夜降臨前》,用18年為觀眾講述了一個從維也納到巴黎再到希臘永遠說不完,永遠說不透的愛情故事……。很少有電影具備這樣的拍片時間拉鋸戰和演員參與度(男女主角始終沒變)了吧,每隔九年才拍一部的頻率讓影片的質量得到了保證,也成了導演與影迷之間的一個約定。
《愛在黎明破曉前》是第一部(也是這三部中我最喜歡的一部)
開頭提過,這是一部沒什麼劇情的電影,所以簡而言之就是一對男女在火車上相遇,有了好感,一起在維也納遊覽一番共度一夜,黎明之後兩人分別,僅此而已。有人說這部劇太無聊,實則長鏡頭的充溢於屏幕更是還原了現實生活,它的經典在於,它比現實主義電影更貼近現實。
男主美國青年Jesse詩人般的氣質的文筆,女主法國女學生Celine的法式浪漫情懷。
演員伊桑·霍克屬於美國的文藝青年類型,有美國人的朝氣,也有文藝青年的敏感細膩。
朱莉·德爾佩是非常典型的法國姑娘,五官並不濃重但非常雅致,一身文藝氣息但不矯情,總之越看越舒服越看越賞心悅目。
他們在火車上偶遇了且交談甚歡,Jesse要去維也納搭飛機回美國,而Celine見完外婆後正要回巴黎的大學。
當火車到達維也納時,Jesse盛情邀請Céline一起在維也納遊覽一番。即使Jesse翌日便要坐飛機離開,與Jesse一見鍾情的Céline接受了傑西的邀請。他們一邊遊覽城市,一邊談論著彼此的過去,彼此對生活的感想,兩人了解越加深刻……
影片最後,Céline進入了夢鄉,好似又重溫了他們整個的羅曼史。
在這簡單的情節中間,探索了愛情兩個最重要的主題:愛情的失去,以及愛情的獲得。這個故事的美麗和不朽之處,首先是在這場愛情的短暫。但美麗的愛情往往卻必須是短暫的。就像故事中的兩個主人公所說的那樣:我們往往厭煩我們自己,因為我們逃離不了自己,必須無時不刻地忍受自己。愛情中的兩個人,如果不懂得在合適的時候主動讓愛情流逝,那麼愛情最後也必會自己死亡,因為如果我們連自己都無法忍受,又怎麼可能無時不刻地忍受另一個人在身邊呢?
而愛情的死亡,與愛情的失去,卻是兩回事。在愛情的火焰還沒有熄滅的時候主動地失去愛情,其實是在某種意義上把愛情永駐。就像那個無名墓園中的十三歲小女孩一樣:十年過去了,當年十三歲的女主人公長大了十歲,而那失去生命的小女孩卻依然只有十三歲。失去了的生命,反倒讓她的十三歲成了永恆;沒有失去生命的人們,卻讓青春慢慢死去。站臺上主動的分別,已經讓這段愛情成為經典的永恆;在愛情還沒自然死亡之前,主動掐滅燃燒的烈火,其實是在心靈深處點起一支永不熄滅的蠟燭。
這段愛情的能夠如此感人、如此美麗的另一個原因,則在於這場愛情完美自然的開端。兩人自然地交談、自然地產生好感、自然地牽手、自然地接吻,不抗拒也不強迫,喜歡就是喜歡,坦誠就是。有多少男生敢邀請一個在火車上偶遇的女生與他在陌生的城市裡共度一晚,而又有多少女生會這樣主動地坦白自己的愛戀呢?一個吻不過是一場愛情的開始,害怕失敗的我們卻要在探明一切後才願意開始。殊不知太多事情在愛情還沒開始之前,是永遠都探不明的。
最簡單的愛情卻是最難得,最簡單的愛情卻也最動人。別讓愛情變成港臺肥皂劇;把愛情保持在草地上的牽手摟抱,和火車站臺上主動的吻別,就好。
「有時我夢想成為一個好父親和好丈夫,
有時覺得很容易做到,但有時又覺得很傻,
似乎它會毀了我的整個生活。
這不僅是恐懼承諾,或者我沒有關懷與愛的能力。
這僅僅是,如果我對自己完全誠實,
我想我情願死也想知道我真正擅長的事,
我在這方面表現優秀,
而不是處於一種友好的、關懷的關係中。」
——Jesse
「當夜晚來臨,我越來越喜歡他。
我想他有點怕我。
我告訴他一個女人殺死她前男友的故事。
他一定怕死了。
他一定認為我就是那個控制欲強的、嫉妒的女人。
我只希望他不要這樣看我。
因為你知道我,我是最無害的人,
我能夠傷害的只有我自己。」
——Celine
你信不信現實生活中有類似於電影的橋段?
反正我信
歡迎後臺留言…
--- Tips:點擊下方原文連結查看日本明星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