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Michael Koresky
浪漫的愛情能觸動人心,是因為它本身只可意會的特性和時空的具體性之間的反差所造成的。理察·林克萊特的《愛在三部曲》之所以能成為史上最浪漫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原因在於他在愛情中加入了時間,使之更具份量。在這三部電影中,無論是兩人初次約會,還是愛情長跑後兩人關係進入成熟期,兩人間的愛情始終牢牢地被時間所牽制,以至於每個瞬間都顯得那麼緊迫。三部曲中,《愛在黎明破曉前》感情最熱切,其中的期盼也最多,一個偏重時間的愛情主題,使本片和其他的青春愛情故事格格不入。大多數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總覺得時間太多,但導演以及角色本身不斷給提醒在維也納一夜閒逛的二人時間的概念,這使賽琳娜(朱莉·德爾佩飾)和傑西(伊桑·霍克飾)意識到無論是此地還是在地球上任何地方,他們所擁有的時間都是有限的。
值得一提的是,一九九五年林德萊特在拍《愛在黎明破曉前》時,主題就是圍繞著時間對於一切的影響展開的,而那時他甚至還沒有決定片中的男女主角會在十八年後再次相遇,以此見證時間給兩人容顏和內心上帶來的改變。《愛在黎明破曉前》裡有一系列的場景預示了這種感懷之情。比如賽琳娜和傑西的第一次交談發生在一輛即將從布達佩斯發車至維也納的火車上:傑西說到自己的童年,他曾在花園裡透過水管噴灑出的水在陽光下閃爍的景象看到了自己已經過世的曾祖母;賽琳娜則表露了自己嚴重恐飛(「我一天二十四小時無時不刻擔心著自己的生命安全」)。還有就是墓地中的場景,賽琳娜讓傑西看一尊十三歲女孩的墓碑,說這讓她回想起了自己童年時期在維也納的旅行經歷。還有兩人一起吃晚餐時,傑西講了個故事,雖然他的一個朋友見證了他孩子的降生,但這孩子終有一天會離開人世是他所不能爭辯的事實。
片中還有僅一分鐘長短的一幕,但其中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為什麼說人類生命的短暫使生命變得更加美麗。傑西帶著嘲諷的語氣,沒多想就婉拒了賽琳娜要他在街頭算命先生那算一卦的邀請;而此時正好夕陽西下,街頭巷尾滿是匆匆的行人。兩人沿著街道漫步,賽琳娜偶然間被一張小小的展覽海報吸引而駐步,原來後印象派大師喬治·修拉的畫作正在維也納藝術館展出。她立刻被廣告上修拉充滿野性美的作品La voie ferrée(1881-82)所吸引,她說曾經在一家博物館看過這幅畫,這是一副讓她能目不轉睛地足足看了四十五分鐘之久的畫作。這幅作品翻譯成英文就是「鐵軌」,可能我們會因此聯想到影片的開端,一段鏡頭拍攝鐵軌快速通過的特寫,之後男女主角就相遇了。而後這悽涼的一幕並沒有帶來希望的未來,而是激起了一段塵封的回憶。隨著賽琳娜瀏覽著廣告上其他的畫作,這些畫漸漸地變得幽幽然,從La nourrice(1882-83),頭巾遮面的女性輪廓到Anaïs Faivre Haumonté sur son lit de mort (1887),一個女人躺在墓床上,她身後的十字架和蠟燭光使她的面容和身形都模糊難辨,都帶著一絲鬼魅。「我喜歡看人們慢慢地融入背景畫面的樣子,」賽琳娜幾乎是喃喃自語地說,這個系列的粉絲們在此可能會聯想到《愛在日落黃昏前》中那動情的一幕,賽琳娜抱著情緒奔潰的傑西說「你還能保持完整的自己麼?還是會分解成分子?」
賽琳娜對於修拉最關鍵的評價在於,「他所畫的人類形象總顯得那麼轉瞬即逝。」當她第一眼看到那些海報時,就意識到了自身轉瞬即逝的特性,他們肯定會錯過下周才開始的展覽,而屆時維也納於他們也只是一段記憶了。事實上,那時維也納藝術館並沒有這樣一場展覽;這只是林克萊特虛構的,而這場虛構的展覽在片中卻毫不費力地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元素。它借用修拉作品的神秘美婉轉地闡述了影片背後的主題;同時也促使我們更加認同賽琳娜對於傑西的情感。當賽琳娜看著那些海報時,傑西卻注視著她。而我們身陷從賽琳娜身上和眼中迸發出的激情裡。
這發生在賽琳娜和傑西間,賽琳娜和藝術間,還有觀眾和這對戀人間的匆匆一幕,是我每年情人節和丈夫重溫此片以及它的續集《愛在日落黃昏前》的眾多原因之一。(最新的《愛在午夜降臨前》使整個故事變成一個完整的循環。)年復一年,我們在衰老,而這對電影中的主角卻不可思議的青春永葆。不斷地重溫這些電影對我們來說我們意義非凡,因為傑西和賽琳娜能讓我們回憶起早年相愛的時光,他們成為了我們的記憶,而我們也曾經和他們一樣。我們不斷地去重溫,是因為林克萊特、德爾佩還有霍克讓我們不禁想重溫人與人交流聯繫的力量,他們讓我們相信這力量能戰勝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