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4日至15日,「影像北京與『北京製造』:歷史、現狀與未來」高端論壇暨第二屆中國影視史學年會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行。本屆年會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設立了主論壇,同時也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電影學院和廣州大學設立分論壇,在北京和廣州兩城三地同時舉行。廣州大學分會場參會者通過網絡連線方式一併參與了年會開幕式及主論壇環節。年會由北京電影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中國高校影視學會聯合主辦,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影視史學專業委員會、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學科、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聯合承辦。開幕式及主論壇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所長丁亞平研究員主持。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祝東力與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分別作了開幕致辭,全國200多位學者與會。
一、新的研究視角與會議形式
祝東力院長在致辭中指出,本屆年會從地域文化的角度探究北京與影視文化、影視產業的關係,賦予了電影史學研究以新的向度和學術視野。胡智鋒校長也認為,把區域文化和影視發展、城市和影視發展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對影視史學發展是深耕和拓展。聚集影像北京和「北京製造」是影視史學在新時代深耕細作的必然要求。
本屆論壇和年會採用了「三院、三地、三主題」的特殊組合方式。即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電影學院和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承辦,在北京的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論壇、北京電影學院分論壇和廣州大學分論壇同時舉行。主論壇注重影視史研究的方法論,北京電影學院的論壇聚焦於北京影像和未來影像,廣州大學的論壇聚焦於影視史學的多元性及傳播。三個論壇的內容、主題和參與人員在不同空間連結起來,形成了一種合力,拓展了本屆論壇和年會的豐富度。本屆年會共收到論文二百餘份,其中80%出自30-40歲青年學者及30歲以下年輕學子之手。通常,影視史學研究多是相對年長的學者,年輕力量的湧現及耕耘是非常可喜的現象。影視史學的研究正進入「精耕細作」階段。確定「影像北京和北京製造」這個主題,主要基於幾個方面考慮:「影像北京」是從國際和人文的視角來看影視史,「北京製造」是從地域和產業的視角來觀照影視史。從人文地理等新研究視角把影視發展和區域文化、地域文化和城市發展結合起來進行考量,是當前影視學研究的新方向和新階段,具有重要的學術、思想和文化意義。
二、寬宏視野和細微觀察
年會學者對中國影視史學研究既有寬宏視野,又有細微觀察,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觀照了影視產業的歷史與現在。主論壇上,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酈蘇元研究員從「電影史學的個性特徵」出發,認為研究電影史除了具備先進的史學理念、翔實的歷史資料,還應該要有敏銳的藝術感覺和獨特的藝術視角。中國傳媒大學胡克教授從《北京55日》《末代皇帝》《大腕》三部與北京相關的影片入手,認為影像北京與「北京製造」的電影的薄弱狀況是現階段亟需改變的。北京電影學院鍾大豐教授就電影史研究需要什麼樣的數字修復問題,提出兩個概念。第一是影像史學,第二是修復倫理。北京電影學院陳山教授總結出了以電影史學家李少白為核心的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群的三大特徵:高瞻遠矚、具有開創性眼光;理論能力極強;兼有研究和教學能力。他在此基礎上梳理出李少白在中國電影研究中的三大貢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李道新教授引入「數字人文」的研究方法,提出三個問題:數字與人文之間的隔閡與疏離問題;算法主導中國電影產業;中國電影研究中數字人文的基礎設施嚴重滯後,亟待解決跨語言、跨學科和跨社區的合作網絡,並提出將數字人文跟北京電影結合的研究設想。北京電影學院王海洲教授認為區域文化與區域電影文化研究的繁榮,反映出中國電影文化的多樣性、當前中國電影研究力量的多元化、中國電影風格的多向性以及地域文化為優秀導演的脫穎而出提供了豐厚土壤等多重現狀。中國藝術研究院賈磊磊研究員認為地緣是進入藝術研究的重要路徑。地緣文化的研究對電影研究有五個方面的啟發:第一,人是地理環境的產物;第二,地緣關係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制約作用;第三,文化地理學是探討國家文化、社會和政治的一把鑰匙;第四,將社會的政治的發展,國家的民族的歷史演講統而觀之;第五,地緣學研究方法上的「自適性」。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田秋生教授介紹了電視紀錄片創作者的系統認知,並從社會史的角度,分析了觀念背後的社會黏性、電視業市場化進程的加速等觀念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中國藝術研究院趙衛防研究員探究了華語電影與地域電影關係,提出海峽兩岸和香港地區的中國電影因為有著共同的文化想像而整合為華語電影,而少數民族母語電影等也因共同的文化想像而成為華語電影的主要組成部分。
二是觀照了影視文化的全貌與局部。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的「地域文化作為方法:影視史學新視野」分論壇上,多位學者從地域文化作為方法的視角對區域電影進行了多維度探討,開掘了影視史學研究的新向度。與會專家圍繞電影史學新視野與跨區域、跨文化視閾中的區域電影研究、區域電影中的理論生產與反思這三個角度,深入探討了地域文化與影視史學之間的互動關係。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的四場青年學者論壇以及廣州大學分論壇的研究生論壇上,以碩博士研究生為主的多位年輕學子從歷史的維度去審視北京,通過對百餘年光影變遷中的北平/北京的影院、電影放映機構、電影批評、電影事業、城市影像、影視劇創作、影視劇呈現角度等立場出發,考量北京影像研究的破與立。青年學者和學子們還通過多個視角對區域與影視之間的關係進行了關注,對雲南、河北、廣東、香港等區域電影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另闢蹊徑的研究。
三是觀照了影視研究的內涵與外延。影視研究需要不斷打開視野,影視學術要和社會、媒介、歷史以及影視實踐和影視學科進行互動和聯繫。在秉持嚴肅細緻、獨立思考態度的同時,要形成學術想像和方法論的提升。主論壇和分論壇通過高水準的交流和分享,從不同的角度對議題做出了重要的闡發,凸顯了影視學術和史學的活力,具有豐富的學理性和現實價值。研究者們的眼光並不僅僅停留在預設議題上,而是進一步拓展到了動畫科教片、紀錄片、網絡電影、視頻藝術、非遺影像記錄等更為寬廣的視聽藝術領域,並從電視劇口述史、文化地理學等多重角度進行了探索。
三、多元豐富與教學相長
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位影視史學研究者在北京和廣州遙相呼應,對中國影視史學發展進行多維透視與探究。不同年齡層級的學者進行互動與交流,促進了影視史學研究梯隊的建設。
出席本屆年會的嘉賓有來自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上海大學、西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廣州大學、鄭州大學、湖南大學、揚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南京藝術學院、河北科技大學、浙江傳媒學院、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等全國30多所高校的教師和研究生,以及來自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國家圖書館、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等機構的學者和研究生。參會者背景多元,議題和方法論豐富,具有較強的研究實力,也提升了年會的檔次和水準。
本屆論壇暨年會在兩城三地舉辦了多場以碩士、博士研究生為主的青年論壇,青年學子的發言為影視史學研究帶來了新思考,呈現出勃勃生機。史學研究已經與「年輕」正式接軌,這使年會迸發出更為澎湃的青春活力和學術激情。青年學子們的觀察角度、著力點與中年學者和資深研究者的已經截然不同。他們正在成為影視研究領域新生而強大的力量。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的四場青年論壇,以及在北京電影學院和在廣州大學舉辦的兩場分論壇上,青年研究者們紛紛針對自己感興趣的電影史學、電影理論、電影批評、電影產業、影視創作等話題進行了充分的闡述。此次年會在每個論壇分場都設立了雙點評人,來自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資料館、上海大學等國內一流影視研究機構和首都體育學院、浙江傳媒學院等各地的影視學科領軍專家學者,以點評人的身份,對青年研究者的研究指點迷津,形成了研究梯隊的深度交流,也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