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電視臺正在熱播《大秦賦》
【劇情介紹】戰國晚期,秦國一家獨大。一代雄主秦昭襄王與繼承王位的秦孝文王相繼離世,秦國朝堂陡然出現嫡庶之爭。大富商呂不韋陽謀篡國,扶植流亡在外的公子嬴異人上位,長公子嬴傒恨別鹹陽,政亂平定。秦國徵伐六國,漸有一統天下之勢,惟有與宿敵趙國之間的交戰,敗績頻仍,且將星凋零,民苦國累,秦趙結仇愈深。王子嬴政與母親趙姬返回秦國之後,在仲父呂不韋的訓教下,母后的呵護下,顯現王者之尊。為了兒子的王位,趙姬與呂不韋聯手,打壓以華陽夫人為首的楚國派系勢力。而嬴政用王弟成蟜之血,洗清通向王位的道路。汙穢內宮的嫪毐日益做大,且有篡國之念;嬴政利用呂不韋、宗室嬴傒,鐵腕滌蕩嫪毐之亂。動亂平息,嬴政再無情驅逐母后趙姬,貶相國呂不韋。至此,嬴政攬政於手,主國於秦。
無獨有偶,在《江蘇省202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模擬演練(歷史)》中選做題部分的[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中考了秦朝的相關知識(截圖)。
【典例】成書於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用拼湊式的做法把諸子百家思想綜合起來,並不追求一個內在的思想系統,成為「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的「雜家」代表作。這( )
A.反映了學術創新的停滯
B.重振了百家爭鳴的氣象
C.體現了政治統一的趨勢
D.阻礙了社會經濟的轉型
【解析】戰國末期,正是秦國強盛之時,兼併戰爭勢不可擋,政治統一的趨勢非常明顯,《呂氏春秋》用拼湊式的做法把諸子百家思想綜合起來形成一種統一的思想體系,正是這種政治統一的趨勢在文化上的反映,故選C項;《呂氏春秋》用拼湊式的做法把諸子百家思想綜合起來,本身就是學術創新的表現,排除A項;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正當時,排除B項;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轉型的決定因素,排除D項。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在秦國相邦呂不韋的主持下, 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家、法家、墨家、農家、兵家、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秦統一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呂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戰國末期雜家的代表作, 全書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 。
《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採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屬於道家 。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高誘說《呂氏春秋》「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 ,這說明最早的注釋者早已點明《呂氏春秋》以道家為主導思想之特徵。
思:屏幕上的「歷史」是歷史嗎?怎樣才能把握好歷史影視中真實性與藝術性之間的張力……
影視文本中的歷史與客觀存在的歷史永遠是兩條漸近線;這兩條漸近線只能無限接近,而不能完全重合。
恩格斯曾說:「就像兩條漸近線一樣,一起向前延伸,彼此不斷接近,但是永遠不會相交。兩者的這種差別正如是這樣一種差別,這種差別使得概念並不無條件地直接就是現實,而現實也不直接就是它自己的概念。」
列寧認為「認識是思維對客體的永遠沒有止境的接近」。
影視史學的真實性與虛構性既並存而又兼容,在互補中共同促進影視史學的發展和繁榮;兩者不是「合一」而是融為一體。曾一位歷史學家對它的概括是很精彩的,也是可取的,他說:「理想的歷史學,應該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學性;應該既作結構的分析,又作事件的敘述;應該既是總體的宏觀研究,又是具體的微觀研究,總之,應是以上兩個方面的完全的結合。」
影視史學致力於真中有虛、虛中含真;既對歷史真實以至誠的追求,又賦予它以豐富的藝術想像力和創造力。
【劇情介紹】《甄嬛傳》是講述甄嬛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單純少女成長為一個善於謀權的深宮婦人的故事。
雍正(1723~1735)元年,十七歲的甄嬛與好姐妹眉莊、陵容參加選秀,她本抱著來充個數的念頭,可皇帝偏相中了她的智慧、氣節與端莊,最後三人一同入選。但因華妃囂張,步步緊逼,眉莊被冤,陵容變心,天真的甄嬛慢慢變成了後宮精明的女子。皇帝發現年羹堯的野心,令甄父剷除年氏一族,甄嬛終於鬥倒了華妃。但不久又遭人暗算,父親也被文字獄牽連而遭牢獄之災,生下女兒後,心灰意冷的甄嬛選擇出宮修行。在宮外幸得十七爺悉心照顧,二人相親相愛,只等有機會遠走高飛。後因誤傳十七爺死訊,甄嬛為保全腹中骨肉,設計與皇帝相遇,重回宮中。因生下雙生子,甄父的冤案得以平反,重新被皇帝重用,甄氏一族再度崛起。甄嬛多次躲過皇后的陷害,最終扳倒皇后。可造化弄人,享盡榮寵的甄嬛,最終卻只能看著心上人十七爺死在自己懷中。皇帝駕崩後,乾隆(1736~1795)時期,甄嬛被尊為太后。
「把歷史做實,讓歷史戲劇化、戲劇歷史化,由一位真實存在過的帝王託起這部戲的歷史格局,戲核就是以甄嬛為敘事主線。」
(實——)雍正帝時,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虛——)甄嬛是一個虛構人物,被賦予了難得的品質:骨子裡不愛權力,崇尚自由,追求真愛,本質善良。這些難能可貴的品質亦是現代人所需要與珍惜的。而甄嬛最後為了生存不得不向權力靠攏,靠權力維護自己的生存,甚至報復他人。
(折射——)她其實就是中國千百年來無數後宮女子的縮影。「後宮女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她們之間的風起雲湧,其實並不單純是女人之間的爭鬥,她們的地位和榮寵,都跟各自家族的興衰息息相關,她們的可悲就在於——人人被害而又人人害人。
真實反映出封建皇權制下的選秀制度和六宮制度不但是封建統治者對美麗資源的霸權性佔有和壟斷,而且是對女性青春的扼殺,是對生命尊嚴的踐踏。這是落後制度對人性的扭曲和異化。
劉墉(1719~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勳長子。祖籍安徽碭山,出生於山東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嘉慶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
事實上在1380年2月17日(明洪武十三年正月十一日),朱元璋借清除丞相胡惟庸之機,廢除了中書省和丞相制,將中書省和丞相的權力分屬給六部,相對提高了六部的職權和地位,由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相權、君權合一,加強了中央集權。
全篇劇集極力描繪了一個昏庸無能,充滿了市儈的假智慧,無情的趨炎附勢,物慾橫流,是非不分的貪腐官場,只有劉墉這樣一個戲劇臉譜化的人物,才是一片摸不著邊的黑暗中一盞明燈。
劇情分成明暗兩條線:一條是劉墉和珅乾隆標準的君臣鬥劇情;另一條暗線則是官場中以和珅為首的弄臣派與六王為首的忠臣派的激烈鬥爭。表面上是以和珅之死表現了正義的勝利,可是實際上是死了一個和珅,官場裡還有千千萬萬個和珅,連正義的砥柱中流——劉墉,也只是無可奈何的回眸看盡滄海桑田。六王自己,在劇集中期就已經徹底對官場心灰意冷,成天借酒澆愁,暫作逃避。
這更證明了單個的英雄化人物是無法改變現狀和維持永久的公正,只有程序的公正,體制的健全,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辦法。
片尾曲:《故事就是故事》——「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故事裡的事,也許是從來沒有的事,其實故事,本來就是故事。」到底是什麼?
教育意義:樹立了很多正直的是非觀,比如不人云亦云,對待事物要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態度;做人要有自己的底線,有自己的原則;看淡人生的大起大落,始終保持內心的一份善意……
【結束語】影視史學的在歷史教育中有現實意義。在當今這個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日益弱化的時代,如何做好大眾史學的傳播工作、如何保留和壯大 史學的受眾群體,是史學發展途中不可小覷的關卡。影視史學作為一種新的歷史思維方式和歷史表述方法,是普及歷史教育的最佳途徑。
—如果喜歡,快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吧—
我們一起愉快的玩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