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歷史:介紹古典史學的特色

2020-12-27 禾野歷史觀

引言

希臘人不僅發明了哲學,也開啟了西方的史學傳統。這史學源遠流長,可上溯至荷馬。古典史學在面對過去整體時,只擇取其中一面,歌頌英雄事跡、樹立後人效法的典範,目的在於訓練未來社會棟梁、統治精英。

然而在希臘文化中,史學本身並未如史詩或戲劇,被體制化成公共性的論述 ,最傑出的古典史家常是「邊緣人」:希羅多德被自己家鄉放逐而僑居雅典;修昔底德及色諾芬同被雅典流放海外;泰奧龐浦斯兩度被放逐;亞歷山大後繼者史家海洛尼姆斯受迫投靠不同的後繼者強人;西西里史家泰密烏斯長期流亡僑居雅典;波利比烏斯則是在羅馬當人質。所有這些人在自己原先國家都曾是重要政客、人物。這種政客兼史家的情形似乎常見於古典史家,因此「素人」史家狄奧多羅斯顯得十分例外。

這政客兼史家的現象在羅馬更是明顯。我們甚至可以說: 在羅馬政治上失意或退休的政客時常轉而寫作歷史,如薩魯斯特或塔西陀。古典史學在某 種意義上似乎是古典史家自述的歷史或失意政客的自我補償! 如果古典史學是要從歷史中尋找典範,那跟19世紀以降所發展的現代史學相比,其特 殊之處更是明顯。第一,古典史學一直要等到希羅多德才注意編年,我們所熟悉的「奧林 匹亞會期」紀年方式,更一直要等到公元前3世紀上半葉才被普遍使用。這與我們生存在要 求準確度量及詳細數字的世界極為不同。

第二,古典史家不像現代史家,並不流行「崇拜 原典史料」,而是儘量在敘述中將史料消化,無縫地融入敘述中,因 此在古典史學作品中甚少引用及討論原典史料;相反地,希臘史家會運用修辭學來強化自己身為史家的可信度,強化閱聽者對過去英雄事跡的記憶,所以古典史家常會出現對情況的精細描述 ,以及提供立場針鋒相對的演說詞。 另外,原典史料經常會破壞史學文體的一致性,必須在行文中被消融甚至改造或創造。在古典史學作品中甚難見到史家引用原典。 第三,古典史學作為論述從來都「不只是」為了知識,而更是為了創造典範。

特別是政治、軍事或道德上的典範,而這些是用來塑造統治階級以及凝聚小區域集體認同的,所以即使人物事件在證據上並非完全確定,但若是完美典範,史家或許便會採用,因此古典史學很難「科學」。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一般希臘人可能十分重視那包含所有發生事件的過去,即所謂的「歷史」,但對於歷史探索或對歷史論述,即「史學」,則可能會片面擇取歷史。 這樣史學的性質會影響我們閱讀古典史家作品。早先一些學者在處理古典史家時,會集中在判定史家提供的信息是否可靠公允,特別重視他所據為何以及用何種方法將這些最原始的史料給「再現」出來,然後利用這些研究成果來重建古代史的真實原貌。因為儘管考古學、碑銘學及錢幣學等不斷取得進展,至今仍只有古代史家作品才能提供給我們較完整的敘述。但若根據之前所說的古典史學是源自荷馬以降的文學傳統,認為古典史學的目的 是塑造典範,教育精英階級,那歷史敘述與文學呈現自然有密切關聯。史學作品是史家個人在傳統中所創造出的成品,有其特殊結構、主題及關懷。近來學者因此對古典史學的研究會比較想去發掘史家在敘述時所使用的修辭及呈現策略,特別是他如何建構意義以及進行解釋。古代史學的「真理」在於古代史家「自己」面對真相或謊言的態度,這是一種史家的主觀價值,並非某種特殊性質史料或方法使然,再加上他所依賴那已經在傳統中存在已久的典範價值,所有這些構成他史學作品的可信度。

因此古典史學出現的時刻是當史家決定面對、挑戰這荷馬以降的傳統,扮演「探索 者」的角色時:當史家自己面對過去人類成就,從事那屬於自己的陳述時,史學於焉誕生。每位史家於是在作品一開始便先要證明自己的可信度,會寫段長長的「前言」 ,流露 出一種「知識戰鬥性」,竭力證明自己身為史家的可信度如何超越 史學前輩,在主題選擇上更崇高,在方法論上更準確,以及金錢、精力花費更多。狄奧多 羅斯也不例外,一樣用強利的修辭來說服觀眾和聽眾相信自己的誠意及立場。我們沒必要對史家在前言中所說的話都先打個大問號,認為這只是習慣性的起手招式。

如果這樣理解,那希臘人可能發明「史家」,更甚於發明「史學」,因為古典史學無法脫離古典史家來理解。許多現代史家所讚譽的「科學」史家修昔底德因此不再是寫The Peloponnesian War,而 是APeloponnesian War,是史家「自己」對這場戰爭的「個人」見解,但他的敘述會受到嚴謹 的傳統的規範。 如果古典史家強調自己是位探索者,不像現代史家是以追求「科學」或知識為主,那他 所得到的結果會被古代哲學家歸類為「意見」,而非「知識」。這或許 能解釋何以古代幾乎沒有哲學家 曾對歷史或史學有過複雜或系統性的理論探索。亞里斯多德幾乎是唯一的例外。

他在《詩學》中說過悲劇比哲學更具體,比歷史更普遍。因為對他而言,每樁歷史事件都是獨一無二的,無法歸類,而無法歸類便無法形成知 識,因此歷史不過是一段時間內所發生的一件又一件個別偶然事件的組合,無法在其中找 到如自然現象裡的規則或知識。 不知這種看法在古代是否具有代表性,我們 現在或許難以接受這樣的論點。但亞里斯多德的討論卻是在古代世界裡少數對歷史知識性 質較長的討論,也間接證明現代史學以「科學」來看待歷史,恐怕並非希臘人所能接受。 所以古典史學是史家片面擇取過去來創造典範,讓光榮人物事跡被永誌不忘,形成範例來教育未來統治精英的。

這種觀點或許能讓我們理解何以普魯塔克的羅馬英雄名人傳記 在19世紀之前受到相當的肯定及歡迎。但這種性質的古典史學或許除卡萊爾那種「偉人理論」外,很難出現明顯的「歷史哲學」。有人或許說希臘史學有某種「循環史觀」;這似乎是將柏拉圖在對話錄《政治家》 中的「大年」周期循環,或斯多葛哲學認為宇宙會定期焚毀、然後再生的世界 循環,誤解為史學作品的哲學立場。這些觀點或許是少數哲學家對宇宙性質的看法,但不 是古典史學對過去的觀點,因為古典史學未曾有意要再現「所有」的過去,而只是從中取樣、創造典範。我們在西洋古代世界裡或許要在猶太教,特別是基督教的史學作品中,才 能看到類似「歷史哲學」概念的出現。

因為基督教信仰所依據的是基督降臨、他死亡後復活 以及末世審判的結構來組織人類的歷史,而基督教史學於是有起源、有方向、有結果。基督教史學便是將這樣的世界觀及人類命運直接複製到史學寫作上。這種具有目的論的歷史哲學使我們可以在歷史上建構進一步的形上學或政治哲學,但所有這些建構在古典史學中 皆付之闕如。因此我們若想在古典史學中找到明確的歷史哲學,或是如一些現代史學家想 將古典史學視為科學,恐怕都值得商榷。

相關焦點

  • 從模仿起家的羅馬史學:在希臘史學的光輝下再創古典史學的高峰
    羅馬文明是西方文明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它在伊達拉裡亞文化的基礎上,繼承了輝煌的希臘文明。在史學方面也是如此。由於古羅馬的歷史十分漫長,因而其史學發展也十分漫長。它能夠保留大量西方的史料,為了近代的「文藝復興」出現奠定了基礎。本文對羅馬史學的介紹,主要介紹羅馬史學的開端到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前的史學,並未涉及東羅馬。
  • 狄奧多羅斯:「古典史學的威爾·杜蘭」
    如杜蘭等對歷史知識傳播的貢獻往往比想像中大,卻不容易得到學術界肯定。 研究西洋古代史的歷史學者也應該對狄奧多羅斯的《希臘史綱》有類似的態度,甚至感激他。狄奧多羅斯為自己作品取的書名,可能透露出自知之明:他是個歷史編纂者,而非原創史家,因為這部書從頭到尾都依賴其他史料。於是19世紀學者在研究《希臘史綱》時會 採取一種假設:《希臘史綱》可靠與否完全依賴他所根據的史料,價值也不會超過原來的史料。這種以德國學者為主所採用的「史料研究」,企圖發掘《希臘 史綱》的底層史料。
  • 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
    接著他指出,史學理論研究中心每年都會召開年度工作會議,就當年史學界最熱點的論題展開研討,今年的熱點論題無疑是三大體系建設,而三大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是史學理論體系的建設,所以今年我們選定的議題就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體系。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體系所應遵從的原則和汲取的資源包括堅持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史學的優良傳統和借鑑西方史學的積極成果。
  • 影視史學與歷史教育
    思:屏幕上的「歷史」是歷史嗎?怎樣才能把握好歷史影視中真實性與藝術性之間的張力……    影視史學致力於真中有虛、虛中含真;既對歷史真實以至誠的追求,又賦予它以豐富的藝術想像力和創造力。   【劇情介紹】《甄嬛傳》是講述甄嬛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單純少女成長為一個善於謀權的深宮婦人的故事。
  • 歷史與當下: 影視史學專題論壇
    中國電影在歷史的浪潮中隨著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變革展現出不一樣的姿態。在影視的反思和研究中,可以對當今影視的發展提出借鑑性的意見。「影視史學專題論壇」匯集來自浙江傳媒學院、西南政法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等高校的八位學者。他們從不同角度和歷史階段對中國影視的發展進行了總結和反思。
  • 陳安民:實」與「信」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求真」指向
    本刊特組織刊發這組文章,從中國古代史學批評在中國史學發展中的作用、中國古代史學批評與傳統史學理論的關係、中國古代史學批評與西方史學批評的比較、中國古代史學批評與史學話語體系構建的聯繫等視角,探討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內在價值、研究方法和中國特色。當代史學繁榮的背後,也正面臨著客觀公允的史學批評缺失的困境。
  • 紀要|【文研論壇120】古典史家筆下的亞述歷史
    梳理了亞述歷史發展的真實情況後,王以欣老師逐一介紹了古典歷史作家筆下的亞述歷史。王以欣老師指出,亞述國家近兩千年的變遷中經歷了120位統治者,文明幾度沉浮但始終延續;希臘作家對亞述歷史的記述則呈現出不同的樣貌。希羅多德曾經遊歷巴比倫,獲悉亞述統治者的很多傳聞,他在《歷史》中提到,自己計劃寫作一部《亞述史》。但此書而今不存,關於亞述的記述在《歷史》中僅有零碎提及。
  • 歷史理論在西方史學中的回歸
    如果說「轉向」意味著趨新或變化,那麼「回歸」則是對舊有史學現象和方法的重新審視和再次利用。在眾多的「回歸」中,歷史理論的回歸是一個頗為值得關注的現象。 歷史理論興起與衰退歷史理論一般又稱作歷史本體論或思辨的歷史哲學,主要探討歷史的規律、動力、價值、主體、目的等問題。在西方,歷史理論的脈絡悠長。
  • 努力開創新時代中國史學繁榮發展新局面
    在科研管理和組織體制機制上進行創新嘗試,鼓勵和扶持史學優秀領軍人才,組建高水平、跨學科學術研究團隊,集中優勢力量,科學配置資源,朝著推出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培養學貫中西的史學大家的目標努力。  第五,堅持和加強黨對中國歷史科學的領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歷史科學,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
  • 在羅馬和平歷史大平臺上,希臘民族不是人居世界裡唯一的角色
    在這先由馬其頓希臘人、然後是羅馬人主導的人居世界中,如果有共同特色的話,那便是這是個城邦世界,因為城邦是希臘、羅馬文明最基本的社區形式,提供希臘人及羅馬人文化發展的架構。亞歷山大、繼業者以及羅馬人都四處建立城邦,鼓勵移民。
  • 還原真實歷史《全面戰爭:競技場》羅馬特色兵種介紹
    你將以尤裡烏斯·凱撒、日耳曼尼庫斯、大西庇阿以及蘇拉四個偉大領袖為將,率領特色鮮明的軍團步兵和全遊戲獨有的遠程工兵以及為保護前兩者而生的軍團騎兵徵戰沙場,使用好技能貼合不同兵種的特色指揮官,將使你感受羅馬軍隊別具一格的魅力。帝國的堅實防線:重甲羅馬軍團重甲羅馬軍團的原型是帝國用於擴張和邊防的野戰軍團。
  • 希臘雅典大學推出全英語留學本科課程 開始接受報名
    據報導,希臘雅典大學全英語教學留學生本科課程專門為非歐盟學生設立,成功申請的學生將有機會在雅典攻讀古希臘考古、歷史與文學學士課程,並取得相應的本科學位。這也是希臘高校歷史上首次完全以英語授課,並頒發本科學位。
  • 是學科基礎也是學科方法:史學史學科地位解析
    因為在這個觸及歷史知識(認識)根本性質的問題上,在整個古典時期,儘管一些零星論述曾經提出過某些模糊的猜測,但就學術整體來說,要到19世紀末知識(認識)論拓及歷史學領域以後,人們才認真地思考歷史認識如何可能,以及歷史認識的特點和局限的問題。
  • 文物與歷史:古代西域生活中的希臘神話元素
    公元前2-1世紀,西域諸國湧現出了一批具有古希臘特色的文物,體現了那個時代希臘文化在當地具有的強大影響力。健陀羅藝術裡的厄洛斯在犍陀羅藝術影響下,米蘭佛寺的許多壁畫許多紋飾取材於古典藝術。希臘神話是古希臘藝術無窮無盡的寶庫。
  • 香港的史學研究
    三    以下對香港史學研究的情況分三大類作簡略介紹。    (一)中國專題史研究    中國史學史:從研究範圍及成就而言,以明清及現代為重點,成果較豐。關於史學方法,有羅香林《史學方法論》(講稿本),柳存仁《中國歷史研究法》,許冠三《史學與史學方法》,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嚴耕望《治史經驗談》等書。其它論著有錢穆《〈史記〉地名考》,許冠三《劉知幾的實錄史學》,杜維運《趙翼傳》、《清代史學與史家》,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1900— )》,逯耀東《中共史學的發展與演變》、《史學危機的呼聲》等書。
  • 20世紀最優秀的古羅馬歷史學家塞姆代表作,羅馬歷史研究者必讀書
    塞姆在《薩盧斯特》序言的第一句話當中首先提到了「中國古典史家」及其撰史的「規矩」,其中對於薩盧斯特人格特徵、生平經歷以及寫作風格的精彩分析,更是容易讓熟悉中國文史的學者直接聯想到中國文學家李長之先生所寫的《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以塞姆對中國古典史學的了解,他想必也清楚作為某一種傳記形式的「紀傳體」在中國古典史學編撰體例中的核心地位。
  • 中國電影史學的理論內涵與當代價值
    近年來,中國特色電影學研究與電影學科建設有了巨大發展,創造了超越眾人想像的新場域與空間。
  • 主論壇:影視史學的多元形態與活力 ——影像北京與「北京製造」:歷史、現狀與未來高端論壇暨第二屆中國影視史學年會盛大開幕
    2020年11月14日,「影像北京與『北京製造』:歷史、現狀與未來」高端論壇暨第二屆中國影視史學年會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盛大開幕。本次年會把區域文化和影視發展、城市和影視發展更加緊密的對接結合起來,對影視史學發展是深耕和拓展。聚集影像北京和「北京製造」是影視史學在新時代深耕細作的必然要求。(以上致辭內容詳見推文)在之後開啟的年會主論壇上,酈蘇元等九位影視史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分別就論壇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酈蘇元研究員做了題為「電影史學的個性特徵」的發言。
  • 古典世界重步兵絞肉機:讓希臘人口嫌體直,波斯鐮刀戰車有多牛?
    作為古典時代的「重型坦克」,它往往能夠摧毀敵方步兵的密集隊形,帶來嚴重的生理和心理創傷,製造極大的恐慌。當然在國內網絡上,「受累」於先秦時代的中國也大量使用戰車,所以這些鐮刀戰車也算是風評被害。因為總有一些人試圖證明鐮刀戰車是一種大而無當的武器,然後形成一種從西到東的鄙視鏈之類。那麼,歷史上這種武器到底是大而無當,只能充當鄙視鏈背景板呢?還是古典時代的重型坦克?
  • 在哲學上,羅馬人不如希臘人善於思考和創造,但更注重實用性
    羅馬史學也在希臘史學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羅馬從城邦到帝國的漫長旅程為歷史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羅馬人的愛國傳統也使他們非常重視編寫自己的民族史。法比安皮克託(生於公元前254年)是羅馬第一位歷史學家。他用希臘語寫了《羅馬史》,描述了從神話到公元前3世紀末的羅馬歷史。羅馬史學的真正創始人是加託(公元前234-149),他對羅馬史學的貢獻是用拉丁文寫了一本書《羅馬歷史源流》(也叫《創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