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20世紀最優秀的古羅馬歷史學家,《羅馬革命》作者塞姆另一代表作,羅馬歷史研究者必讀書。
薩盧斯特
〔紐西蘭〕羅納德·塞姆 著
荊騰 譯
「古典與文明」叢書
701頁,精裝,定價:88元
ISBN:9787108068903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9月
內容簡介
薩盧斯特被塔西佗稱為最傑出的羅馬歷史撰述家。憑藉這部經典著作,羅納德·塞姆成為20世紀第一個把薩盧斯特放到其社會、政治和文學背景中進行考察的學者。以往的研究者僅僅將薩盧斯特視為僱用文人或小冊子作者,但塞姆的著述將羅馬共和國的政治與薩盧斯特的文學成就聯繫在一起,從而呈現出一位沒有黨派偏見的歷史撰述家。
塞姆作為20世紀最優秀的古羅馬歷史學家,明確地將歷史學者比之於小說家。他的歷史敘述「追求小說的連貫性」,並因此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作者簡介
羅納德·塞姆(Ronald Syme,1903—1989),20 世紀最傑出的古羅馬歷史學家。牛津大學卡姆登古代史教授。著有《羅馬革命》(The Roman Revolution,1939,中文版收入商務印書館「漢譯名著」系列)和《塔西佗》(Tacitus,1958)。塞姆榮譽等身,所獲嘉獎不勝枚舉,還在五大洲的十一個國家獲得了榮譽學位。
目錄
前 言 羅納德·塞姆:生平與學術
(1903—1989)
序 言
第1 章 問題
第2 章 薩盧斯特的出身
第3 章 政治局勢
第4 章 薩盧斯特的政治生涯
第5 章 從政治到撰史
第6 章 《喀提林內爭》
第7 章 薩盧斯特的輕信
第8 章 愷撒與加圖
第9 章 薩盧斯特的意圖
第10 章 《朱古達戰爭》:戰爭
第11 章 《朱古達戰爭》:政治
第12 章 《歷史》
第13 章 撰史的時間
第14 章 撰史與風格
第15 章 薩盧斯特的名聲
附 錄
附錄I 薩盧斯特的風格演變
附錄II 杜撰的薩盧斯特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譯後記
《薩盧斯特》譯後記
| 荊騰
羅納德·塞姆的《薩盧斯特》是一部傳記,確切地說是一部傳記形式的歷史學著作。按照本書前言作者的說法,關於羅馬精英人物的傳記研究法是塞姆這位被公認為20世紀英語學界最傑出的羅馬史專家最偉大的史學方法論成就——有必要指出的是,本書前言的作者同樣遵循這樣的史學研究方法,為塞姆作傳,進而評析塞姆的學術生平及其史學成就。而塞姆的成名之作《羅馬革命》即是以奧古斯都傳記的形式,通過構建相關的婚姻、家族、利益與權力的關係網絡,展現和分析了羅馬從共和國走向帝國的歷史劇變。然而,與《羅馬革命》這部給塞姆帶來聲譽並且在羅馬史研究領域之外同樣廣為人知的傳記學歷史研究著作相比,同樣屬於傳記史學作品但讀者範圍相對較少的《薩盧斯特》卻有一個非常值得強調的不同之處,即《薩盧斯特》的核心傳主並不是一般歷史學更多關注的那種奧古斯都式的、對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政治軍事領域的精英人物,而是一位雖然有過從政經歷但以撰述羅馬歷史而聞名後世的古羅馬歷史撰述家。
1964 年出版的《薩盧斯特》是在1959 年的六場薩瑟古典學講座基礎上增訂成書的,這並不是塞姆以歷史撰述家為傳主的第一部歷史研究論著。在此之前,塞姆曾將塔西佗這位羅馬帝國的歷史撰述家作為中心傳主,考察追溯了塔西佗的生平經歷、歷史撰述以及與此相關的羅馬帝國史。《塔西佗》一書篇幅龐大,兩卷本總計八百餘頁,如果說塞姆急於在1939 年發表的那部第一次運用傳記學方法的《羅馬革命》更多具有一種警示當時歷史現實的目的,因而不乏諸多充滿爭議的缺陷,那麼1958 年出版的《塔西佗》則更為明顯地展現出塞姆細緻而嚴謹的文獻考據功力和治史之才;可以說,《塔西佗》是塞姆運用傳記學方法的一部更為成熟的著作。按照塞姆本人的說法,他對塔西佗懷有長期的熱愛,這種熱愛可以追溯到他的青少年時期,「而且從未消退」。據本書前言的作者介紹,塞姆和塔西佗之間的緊密關聯是被很多學者討論過的一個問題,所謂「塞姆已融入了塔西佗,塔西佗也融入了塞姆」,不但體現在歷史敘述的態度觀念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深入到了歷史寫作的文風方面。在早年撰寫《羅馬革命》時,塞姆從一開始就貫徹了塔西佗式的政治態度和文學風格,因而毫不意外的是,對塔西佗的推崇備至讓塞姆選擇塔西佗作為進一步踐行傳記學研究方法的首要傳主。
《羅馬革命》羅納德·塞姆著,呂厚量譯,商務印書館,2016
不過,相較於《塔西佗》這部讓人望而生畏的大部頭作品,篇幅相對較小的《薩盧斯特》在塞姆的古羅馬研究專著中似乎有著更為特殊的地位。塞姆在《塔西佗》中重點突出並強調了羅馬共和國晚期的一位歷史撰述家對於塔西佗「無所不在的影響」,這位歷史撰述家就是本書講述的主人公薩盧斯特。因而同樣不會令人意外的是,在接下來的薩瑟古典學講座中,塞姆將薩盧斯特定為了講座的主題,並於五年後增訂成書。《薩盧斯特》這部著作通過討論和分析「作為撰述家、政客的薩盧斯特和作為一個人的薩盧斯特」,闡述了與之相關的羅馬共和國晚期史,具體而言就是羅馬共和國走向帝國與君主制的歷史;很明顯,這段歷史的主體內容恰恰是《羅馬革命》所呈現的歷史劇變——由此回看《羅馬革命》一書也並不讓人意外,薩盧斯特正如本書前言作者所指出的那樣,在《羅馬革命》中和在《塔西佗》中一樣,恰恰也具有同等突出的地位。因此,從薩盧斯特與《羅馬革命》和《塔西佗》的密切關係來看,《薩盧斯特》這部和《羅馬革命》比起來更能體現塞姆文獻考據功力但在篇幅上又比《塔西佗》更容易讓人接受的著作,可以說更為集中地展現了塞姆本人的學術旨趣、治史方式和史學理念。換句話說,相比於讓塞姆蜚聲學界的《羅馬革命》和那部使其傳記學研究方法走向成熟的《塔西佗》,《薩盧斯特》看起來更有理由成為學術意義上塞姆研究古羅馬歷史的代表性著作。
《塔西佗》英文版卷2
將《薩盧斯特》而不是《羅馬革命》視為學術意義上塞姆研究羅馬史的核心代表作需要回到這裡一開始就曾指出的一個重要事實:《薩盧斯特》的傳主是一位歷史撰述家。也就是說,《薩盧斯特》並不是一部純粹研究歷史本身的歷史研究著作,而是一部融合了史學研究和歷史研究的歷史學論著,其中關於羅馬共和國轉向帝國的歷史研究貫穿了對於薩盧斯特生平經歷及其歷史撰述的編史學討論和分析。
從現代史學研究的材料選用規範來看,《薩盧斯特》一書對於相關歷史時期的羅馬史考察,至少在表面上主要立足和依繫於薩盧斯特這位經典史家所撰述的經典史著,即史家對於歷史本身的記述和看法,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第一手的原始材料。這一點無疑指向了一個現代歷史研究中時常隱含但往往又容易習焉不察的問題:史家對於歷史事件的記述與歷史事件發生時期留下的非文學文獻比起來,究竟哪一種文獻更有分量或更為可信?關於這一問題,塞姆在《薩盧斯特》之前的《塔西佗》當中談到希巴納銅板(Tabula Hebana)關於紀念日耳曼尼庫斯(Germanicus)的記錄時即明確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以忠心熱忱的小鎮恭恭敬敬地記錄在銅板上的那些臨時應景的說法來質疑塔西佗這位執政官史家的記述是異想天開的」;塔西佗這位經典史家的歷史著述「不會比出於公用而設立的碑文存在更多的偏頗」。碑銘之類的文獻在現代史學運用的史料範疇中總體上屬於第一手的原始材料,按照現代史學客觀實證的內在原則與規範,嚴謹的歷史學研究一般會要求儘可能多地使用這種類型的文獻材料。塞姆關於希巴納銅板和塔西佗歷史著述的觀點並不意味著作為現代史家的塞姆會斷然否棄碑銘性質的原始材料對於歷史研究的重要價值,但他對於經典史家和經典史著的重視明顯可以指向這樣一個論題:相較於單純依據原始材料來準確陳述歷史事實的傳統史學工作,了解經典史家和考察經典史著如何闡述與理解歷史並由此認識歷史本身,可能恰恰具有更加重要的價值和更為特殊的意義。
事實上,第一手的原始資料本身並不會說話,但問題的關鍵尚不在於此,而是在於這類史料本身對於歷史信息的呈現並不會或者未必是出於客觀實證的理念原則。另一方面,詮釋和考察經典史家及其經典史著,並非意味著忽略和疏離傳統史學工作所關注的準確性、真實性問題,在這一點上,依繫於經典史著的編史學研究必須與「建構真實」的後現代史學風氣有所區分。編史學的研究可以和任何一般意義上的傳統歷史研究一樣,具有求取準確和區辨真實與謬誤的目的,只不過,這種研究看重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未必一定是基於客觀實證原則的真實與準確,因為確切而真實地了解歷史,實際上不僅需要準確地再現和陳述基本的史實,若想確鑿無誤地呈現歷史,本身還會涉及以何種理念、思路、邏輯和傾向來認識、理解和詮釋歷史與史實。在這個意義上,編史學研究所關注的準確、真實與謬誤,實質上更多是指理解歷史的方式和理念是否更有「道理」以及是否無法令人信服;換句話說,編史學的研究實際上是在了解史家和區辨史家著史之優劣的過程中考察和認識更有「道理」的邏輯和無法令人信服的邏輯,特別是史家擇用、考訂和理解歷史材料的理念和思路,從而為確切真實地了解歷史本身提供更有「道理」的言說脈絡和觀念基礎。就此而言,史家的歷史著述,特別是經典史家的經典史著,顯然要比自身並不能說話的原始史料富含更多的信息和指引。
單純就著述形式和研究方式而言,塞姆的《薩盧斯特》其實恰恰可以算作溝通這種編史學研究和歷史研究的典範之作,儘管這部著作本身的具體論述或許並未充分展現出上述編史學研究的內在價值和特殊意義。當然,作為一部融合了史學研究和歷史研究的歷史學論著,《薩盧斯特》的研究方式本身就可以作為這種編史學的研究對象,這一點自然也就指向了這部著作在著述形式上作為一部傳記的傳記學研究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義大利史學家莫米利亞諾雖然是塞姆學術生涯中「最強勁的批評者」,塞姆也曾以發表著述的形式非常罕見地回擊過莫米利亞諾的批評,但在傳記的問題上,兩者卻在某種程度上走到了一處——這並不意味著兩者在有關傳記的具體問題上不存在分歧。莫米利亞諾在關於西方歷史學研究傳統的討論中非常重視傳記這種歷史記述和歷史研究的類型和形式,1971 年,他還專門發表了一部研究古希臘傳記的編史學研究,《希臘傳記的發展》(The Development of Greek Biography)。在他看來,相對於貫穿某種傾向和理念的政治史、經濟史、宗教史或藝術史等歷史研究類型,傳記這種古老的記述類型始終是一種相對簡單因而也更為清晰的歷史學形式;在一個令歷史研究者頗感疲勞的歷史主義時代,傳記逐漸走向歷史研究的中心是一個毫不奇怪的歷史學現象,因為這樣的歷史記述形式或歷史研究類型恰恰可能有助於緩解這樣的疲勞。而在羅馬史領域,正是塞姆將一種通常被稱為群體傳記學(prosopography)的傳記研究方式推向了羅馬史研究的中心。
塞姆的《薩盧斯特》,當然也包括之前的《塔西佗》,既是一部傳記形式的論著,也是一部編史學研究和歷史研究;這種融合傳記、編史學和歷史研究的特殊研究方式可以說始終在提醒歷史學研究中關注經典史家和經典史著的重要意義。這或許也可以算作譯介《薩盧斯特》的價值所在之一。塞姆在《薩盧斯特》序言的第一句話當中首先提到了「中國古典史家」及其撰史的「規矩」,其中對於薩盧斯特人格特徵、生平經歷以及寫作風格的精彩分析,更是容易讓熟悉中國文史的學者直接聯想到中國文學家李長之先生所寫的《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以塞姆對中國古典史學的了解,他想必也清楚作為某一種傳記形式的「紀傳體」在中國古典史學編撰體例中的核心地位。他將傳記學作為自己首要的歷史研究方式,或許也對中國古典史學這種異己的思想資源不無借鑑,他將西方古典的歷史撰述家作為這種傳記研究方式的傳主,或許也可以看作是由此反觀自身所屬的學術思想傳統如何記述、理解和認識自身歷史與文明傳統的一種方式與嘗試。在這個意義上,譯介和了解塞姆的《薩盧斯特》,反而像是通過重新「回憶」我們自身的某種思想文化傳統,認識和理解異己的歷史文明傳統。當然,無論是「回憶」我們自身還是認識《薩盧斯特》中的古羅馬世界所屬的異己的歷史文明傳統,關注過中國古典史家和史學的塞姆及其所寫的這部融合傳記學、編史學和歷史研究的《薩盧斯特》,實際上始終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值得思考的路徑和嘗試:考察和理解經典史家和經典史著,同考訂不會說話的原始資料相比,特別是與我們在研究異域文明的領域不太可能具有優勢或不太可能擅長,但依然可以努力著手的一手史料佔有工作和解讀工作比起來,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薩盧斯特》內文頁
在《薩盧斯特》這本著作中,塞姆專門用一章的內容(第12 章「撰史與風格」)詳細分析了薩盧斯特歷史寫作的文風特徵,其中還談論了薩盧斯特和塔西佗在撰史風格上的影響傳承和細微的差別。本書前言的作者在文中指出,「薩盧斯特的集中緊湊和言簡文約影響了塔西佗,這兩種文風特點也造就了塞姆本人獨特的寫作風格。其入木三分的描寫與尖酸刻薄的機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正是由於這樣的寫作風格,塞姆「修辭上的省略用語」同時也給人帶來了「難以捉摸、晦澀難解」的麻煩,這也是譯者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始終需要面臨的困難;更何況,塞姆的論述旁求博考,博大而精微,遠非譯者學力之所及,對於這樣一位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歷史學家所寫的著作,譯者的翻譯只能是誠惶誠恐,如履薄冰,其中難免存在諸多錯漏之處,唯願專家和讀者提出最為嚴厲的批評和指正。
《薩盧斯特》一書的引文注釋方式基本延續了《羅馬革命》和《塔西佗》中的做法和習慣,其中引述了大量拉丁語經典文獻的原文。本書的翻譯遵循《羅馬革命》這一在前珠玉的翻譯格式,對一切古代的拉丁語原文予以保留,以便專家讀者查閱指正;未保留原文的注釋引文皆屬現當代學者的研究著述,特此說明,以免讀者疑惑。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注釋中的參考文獻名稱多以縮寫方式出示,但遺憾的是,《薩盧斯特》並未像《羅馬革命》和《塔西佗》那樣專門在書後列出縮略語彙總表,本書的翻譯參照塞姆在《羅馬革命》和《塔西佗》中的縮寫習慣,儘可能還原擴展了原書注釋中的文獻縮寫。至於古代經典文本名稱的縮寫,本書的翻譯也進行了還原和擴展(僅按原書保留極個別常見或不易引起混淆的文獻名稱縮寫)。
《薩盧斯特》內封面
對於本書的翻譯,首先要感謝北京大學哲學系李猛教授的推薦和信任,他對於學術的熱情和對晚輩學生的關切是譯者能夠堅持完成這項翻譯工作的精神動力。另外還要感謝焦崇偉、肖京、Daniela Alderuccio、李雪菲等好友,他們在翻譯的過程中均給予譯者最及時和最亟須的幫助,而三聯書店的編輯王晨晨女士對於譯者的耐心與督促則最終幫助本書的翻譯工作得以順利完成,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最後還要感謝父母在家中無微不至的照料,沒有他們,我不會有更好的身體來完成更多應該完成的事情。
陽泉魏家峪
2020 年2 月
「古典與文明」
新書預告
海妖與聖人
古希臘和古典中國的知識與智慧
[美] 尚冠文 [美]杜潤德 著
吳鴻兆、劉嘉等譯 金方廷 校
56.00元
2020年10月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在這本書中,他們主張比較研究必須反對「孤立主義和將人類巴爾幹化為彼此分離的文化實體」,並確定了他們的目標,「探究對應的比喻或象徵手法,而不是拋出一套大而化之的東西方對比」。他們通過對希臘和中國文學、歷史、哲學等經典文本的創新解讀,始終以使它們相互輝映為目的,令人欽佩地實現了這一目標。
——張隆溪
海妖與聖人何以並提?他們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特殊的張力?這本比較古典學著作,以海妖代表的知識與聖人代表的智慧為線索,串聯起古希臘與古典中國最重要的文本。通過比較《詩經》和《奧德賽》,司馬遷和修昔底德,孔子、老子、莊子和柏拉圖,向讀者呈現兩大文明如何回應各自內部的危機與變革。
「古典與文明」
2020年已出書目
薩盧斯特
Sallust
[紐西蘭] 羅納德·塞姆 著,荊騰 譯
701頁,88.00元
2020年9月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薩盧斯特被塔西佗稱為最傑出的羅馬歷史撰述家。憑藉這部經典著作,羅納德·塞姆成為20世紀第一個把薩盧斯特放到其社會、政治和文學背景中進行考察的學者。以往的研究者僅僅將薩盧斯特視為僱用文人或小冊子作者,但塞姆的著述將羅馬共和國的政治與薩盧斯特的文學成就聯繫在一起,從而呈現出一位沒有黨派偏見的歷史撰述家。
塞姆作為20世紀最優秀的古羅馬歷史學家,明確地將歷史學者比之於小說家。他的歷史敘述「追求小說的連貫性」,並因此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目 錄
前 言 羅納德·塞姆:生平與學術
(1903—1989)
序 言
第1 章 問題
第2 章 薩盧斯特的出身
第3 章 政治局勢
第4 章 薩盧斯特的政治生涯
第5 章 從政治到撰史
第6 章 《喀提林內爭》
第7 章 薩盧斯特的輕信
第8 章 愷撒與加圖
第9 章 薩盧斯特的意圖
第10 章 《朱古達戰爭》:戰爭
第11 章 《朱古達戰爭》:政治
第12 章 《歷史》
第13 章 撰史的時間
第14 章 撰史與風格
第15 章 薩盧斯特的名聲
附 錄
附錄I 薩盧斯特的風格演變
附錄II 杜撰的薩盧斯特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譯後記
羅納德·塞姆(Ronald Syme,1903—1989),20 世紀最傑出的古羅馬歷史學家。牛津大學卡姆登古代史教授。著有《羅馬革命》(The Roman Revolution,1939,中文版收入商務印書館「漢譯名著」系列)和《塔西佗》(Tacitus,1958)。塞姆榮譽等身,所獲嘉獎不勝枚舉,還在五大洲的十一個國家獲得了榮譽學位。
古代中國與羅馬的國家權力
State Power in Ancient China and Rome
[美]沃爾特·沙伊德爾 編,楊硯 等 譯
470頁,58.00元
2020年8月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漢帝國與羅馬帝國是古代世界最為強大的政權,並且是所有前現代帝國形態中持續時間最久的。他們在全盛時期雖然只佔據地球版圖很小的一部分,但卻統轄著近半數的全球人口。他們幾乎在同一時間擴張、衰敗,在某些方面,他們就像分居歐亞大陸兩端的一對雙胞胎。
——沃爾特·沙伊德爾
本書收錄了八篇文章,作者包括趙鼎新、陸威儀、普鳴等,他們從比較視野研究古代中國與羅馬的國家權力,分別討論這兩個影響深遠的文明大國在這些方面的異同:王權與國家精英的構成、行政決策的制定、國家官僚制度的組織與運作、國家財政的收支、國家權力對城市社會的控制、宗教信仰與王權正統的關係等。
目 錄
致謝
作者簡介
引言 沃爾特·沙伊德爾
第一章 王權與貴胄的形成 彼得·菲比格·邦 高道蘊
第二章 對中國與羅馬行政決策過程的比較理解 科裡·布倫南
第三章 漢代官僚制度的起源、性質與發展 趙鼎新
第四章 共同的要素:從比較視角看羅馬帝國晚期的官僚制 彼得·艾希
第五章 漢朝與羅馬帝國的國家收支 沃爾特·沙伊德爾
第六章 漢朝和羅馬帝國中的城市系統:國家權力與社會控制 卡洛斯·諾瑞納
第七章 羅馬帝國和漢帝國城市中的公共空間 陸威儀
第八章 鬼、神與將至的末世:早期中國與古羅馬的帝國和宗教 普鳴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沃爾特·沙伊德爾(Walter Scheidel),美國史丹福大學人文學科迪卡森講席教授、古典學和歷史學教授,古羅馬研究領域當前最重要、最活躍的學者之一。所涉領域主要包括古代社會和經濟史,前現代歷史人口學以及世界歷史的比較和跨學科研究。其作品已被翻譯成中文出版的有《羅馬與中國:比較視野下的古代世界帝國》《不平等社會:從石器時代到21 世紀,人類如何應對不平等》。
唐宋之際禮學思想的轉型
馮茜 著
471頁,59.00元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古人如何理解「禮」,是禮學思想史敘述的基本視角。禮是人為創作,還是自然生成?聖人制禮的實質是製作經典,還是保存歷史制度?禮如何實現教化的意義?對這些核心議題的不同探討,構成了傳統禮學演進發展的張力。
禮學發展到唐宋之際,以文本解釋為主的漢唐註疏傳統日漸枯竭,宋人開始在「追法三代」的信念下,為「禮」重建思想根基。本書梳理了從趙匡、杜佑、聶崇義、劉敞、陳祥道,再到李覯、王安石、張載、二程、呂大臨的禮學研究,最終落腳在朱熹對於不同禮學方法與思想的統攝上。這些唐宋之際的思想家對禮的規範性來源和人性論基礎進行了重新闡釋,由此實現了禮學思想與禮儀實踐的歷史轉型。
目 錄
序言 喬秀巖
緒論
第一節 禮學的類型
第二節 唐宋之際的禮學思想概觀
序章 後義疏學時代的經典危機
第一節 註疏的文本解釋特徵及其衰落
第二節 唐代官方禮學的技術化
第三節 玄宗朝禮文之變
第一章 禮義、歷史傳統與中晚唐禮學
第一節 趙匡「禘論」及其經學
第二節 杜佑《通典》與「通禮」傳統
第三節 中晚唐禮書編纂中的禮學
第二章 歷史傳統中的儒學困局:北宋前期禮制變遷中的制禮思想
第一節 太祖、太宗、真宗前期對晚唐五代禮學與禮制的繼承
第二節 法唐與儒學潛流:真宗朝中後期的祭祀禮制
第三節 仁宗朝禮制中的儒學與「祖宗之法」
第三章 追法三代:禮制復古與考證方法在禮學中的興起
第一節 依經復古:李覯對漢唐註疏的繼承與調整
第二節 劉敞的禮經學及其意義
第三節 考見三代:新學與禮學考證方法的發展
第四章 自然之禮與成聖之學
第一節 禮法與成聖:李覯《禮論》及其困境
第二節 王安石的性情論:基於禮樂論視角的重構
第三節 理學與禮的重塑
終章 北宋禮學遺產與朱子禮學
參考文獻
後記
馮茜,1988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歷史系,現為中山大學博雅學院博士後,主要從事經學文獻、禮學與禮制史的研究。
作與不作
早期中國對創新與技藝問題的論辯
The Ambivalence of Creation : Debates Concerning Innovation and Artifice in Early China
〔美〕普鳴(Michael Puett) 著
楊起予 譯 唐鶴語 校
382頁,49.00元
2020年1月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作者,起也。「作」有興起、創新之義,但孔子卻講「述而不作」。是「述」還是「作」,構成了中國古代思想中圍繞「創作」「人為」觀念展開的一場歷史悠久的論辯。「述作之辯」不僅是哲學層面上自然與文化關係的呈現,其核心在於大變革時代人們對新制度——中央集權帝國——合理性的闡釋,體現出「創新」為中國歷史進程帶來的文化張力。
此書是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教授普鳴的代表作之一,由他的博士論文修改而成。作者追溯並分析了商周卜辭銘文、戰國諸子文獻及秦漢政論中有關「創作」的敘述,不僅延續了西方漢學對「關聯性思維」的探討,也為考察中國古典文明提供了一個別具特色的視角。
目 錄
前言
緒論
對中國文化的分析
研究方法
研究架構
第一章 御疆闢土:青銅時代對祖先與創作的看法
青銅時代的《詩》與卜辭、銘文
周之衰亡
結論
第二章 人之技藝:戰國時期對自然與文化問題的論辯
論辯之始
修正對「自然」的定義
文化的本質:戰國後期論辯的發展
結論
第三章 聖人、臣下與亂賊:敘述國家起源
早期中國神話研究的癥結
敘述國家起源
結論
第四章 創作帝國:帝國統治的興起與鞏固
創作帝國:秦朝
帝制的衰落
漢代對帝國的再造與鞏固
結論
第五章 創作的悲劇:司馬遷對帝國興起的重構
司馬遷的規劃
司馬遷筆下的國家歷史
引申
結論
參考文獻
索引
成 神
早期中國的宇宙論、祭祀與自我神化
To Become a God:Cosmology, Sacrifice, and Self-Divinization in Early China
〔美〕普鳴(Michael Puett) 著
張常煊 / 李健芸 譯 李震 校
512頁,58.00元
2020年6月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中西文化存在怎樣的根本性差異,是馬克斯·韋伯、葛蘭言、李約瑟、張光直、葛瑞漢等西方的中國研究者孜孜不倦討論的焦點——二元與一元、斷裂和連續、超越與原始、悲劇與和諧等各種兩極化概念充斥著20世紀的中國思想研究,將中西置於絕對的對立關係上。在這樣的思路下,中國文化擁有了一種固定不變、仿佛與生俱來的預設——「天人合一」。
《成神》則致力於反思並消除這些固有的習見。通過分析商周卜辭銘文、戰國諸子文獻及秦漢史論中呈現的凡人與天神的複雜關係,普鳴重構了「天人合一」背後蘊含的「關聯性宇宙論」在中國興起的歷史過程與政治背景:在他看來,「人」與「神」的界限、人能否「成神」等問題在早期中國經歷了一場長期的論辯,「關聯性宇宙論」並非是一開就存在於中國的基礎性預設,而是在與祭祀佔卜活動的對抗中逐漸成為了主流。普鳴在《成神》中討論了一種全新的文化比較模式,即將歷史分析與比較性視角相結合,既關注相似的宏觀歷史處境,又注重細微差異的辨析,以期在中國與其他文明的對比中獲得更豐富的意義。
目 錄
導論
二手研究
分析方法
寫作大綱
第一章 神靈的人格化:中國青銅時代晚期的祭祀與佔卜
中國宇宙論和官僚制思想的基礎
晚商的人神衝突
安放祖先:商代神祠的構建
轉化神靈:商代的祭祀
道德宇宙?周的徵服與天命
安撫神靈:西周的祭祀活動
祭祀之藝:《詩經》中的《生民》與赫西俄德的《神譜》
結論
第二章 獲取神力:公元前4 世紀自我神化說的興起
人體內的神靈:早期中國和早期希臘的薩滿問題
早期希臘的人與神
比較中國和希臘
早期中國的人與神
《論語》中的天與人
墨家的道德宇宙
人神分離與絕地天通:《國語·楚語下》
變得如神:《管子·內業》
結論
第三章 接受上天的秩序:莊子與孟子的人與神
「物不勝天」:《莊子》中神的概念
聖人順應天的秩序:《孟子》的宇宙論
莊子與孟子的「自然主義」
第四章 「 一」的後裔:戰國晚期的關聯性宇宙論
「一」與「多」:早期中國宇宙論的二手研究
圖騰制度與祭祀:回觀從葛蘭言到列維-史特勞斯
宇宙的大一統:《太一生水》
成為眾人之祖:《老子》
以「一」察天:《十六經》
成神:《管子·心術》
變得如天:《呂氏春秋》
天地之理:《荀子》
服從於卦:《繫辭傳》
結論
第五章 神之登天:解脫、神遊與天遊
如何閱讀登天文獻
神之解脫:《十問》第四
《莊子》外篇中的解脫與登天
超越天地:《楚辭·遠遊》
結論
第六章 神權統治:秦與漢初帝國的有神論、擬神論及巫術
王權與祭祀:從葛蘭言到杜梅澤爾,經由薩林斯的復歸
秦與漢初針鋒相對的宇宙觀
早期帝國朝廷中的皇帝與諸神
黃帝登天:秦與漢初的神聖王權
文本權威的秩序:陸賈《新語》
結論
第七章 經營宇宙:《淮南子》中的人格之神與擬神之人
循道:《原道訓》
黃帝與伏羲之登天:《覽冥訓》
諸神排布的宇宙:《精神訓》
結論
第八章 治世之祭:西漢的神聖王權與人間王權
聖人之祭:董仲舒
司馬遷《封禪書》
定天地之位:西漢末期的禮制改革
結論
結語:早期中國的文化與歷史
參考文獻
索引
普鳴(Michael J. Puett),1986—1994年就讀於芝加哥大學,師從馬歇爾·薩林斯(Marshall Sahlins),獲人類學博士學位,此後在哈佛大學東亞系任教,現為Walter C. Klein中國歷史講席教授,東亞系、人類學系雙聘教授。
普鳴的著作關注宗教、人類學、歷史、哲學的交互領域,注重將中國文明置於世界文明的比較視野中討論。其主要著作包括:The Ambivalence of Creation: Debates Concerning Innovation and Artifice in Early China(2001);To Become a God: Cosmology, Sacrifice and Self-Divination in Early China(2002); 與Adam Seligman, Robert Weller及 Bennett Simon合著Ritual and its Consequences: An Essay on the Limits of Sincerity(2008)。
普鳴教授對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有重要貢獻,其課程《傳統中國之倫理與政治理論》極受哈佛大學本科生歡迎。2013年,被評為對本科教學有傑出貢獻的五位教授之一;2017年,被評為哈佛大學15位年度教授之一。
閱讀希臘悲劇
Reading Greek Tragedy
〔英〕西蒙·戈德希爾 著
章丹晨 / 黃政培 譯
526頁,68.00元
2020年1月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在離開雅典民主繁盛時期近兩千五百年之後,我們應該如何閱讀希臘悲劇?西蒙·戈德希爾的這本小書一方面將悲劇看作公元前五世紀雅典社會生活和公民話語的有機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引入現代文學批評的視角,對希臘悲劇的本質及其涉及的重要問題如語言與城邦、人與城邦、知識與心智、作為戲劇的戲劇等進行了獨到的考察。在詳細討論三大悲劇家的劇作的同時,向讀者揭示了希臘悲劇中的問題、張力和不確定性。
無論是古典學者,還是希望以一定的批評意識接近希臘悲劇的普通讀者,本書都將提供幫助和啟發。
目 錄
前言
第1章 邏各斯的戲劇
第2章 挪用的語言
第3章 言辭的城邦
第4章 關係與關聯
第5章 性別與差異
第6章 文本與傳統
第7章 心智與瘋狂
第8章 盲目與洞見
第9章 智術,哲學,修辭
第10章 體裁與越界
第11章 表演與可表演性
參考書目
索引
譯後記
西蒙·戈德希爾(Simon Goldhill),古典學家,就職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與劍橋大學古典學系。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古希臘悲劇、古希臘後期文學、古希臘文學接受史等,在古典學界享有崇高聲譽,其著作已被譯為十餘種語言出版。2009 年當選為美國人文藝術與科學學會院士;2010 年被任命為劍橋大學人文社科研究中心(CRASSH)John Harvard 名譽教授;2016 年當選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現任劍橋大學人文社科研究中心主席。《閱讀希臘悲劇》為作者最具裡程碑意義的著作,其他代表作有:Aeschylus :The Orestia(《奧瑞斯提亞》,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Jerusalem :City of Longing,Victorian Culture and Classical Antiquity,Sophocles and the Language of Tragedy 。
·
《奧德賽》中的歌手、英雄與諸神
Singers, Heroes, and Gods in the Odyssey
〔美〕查爾斯·西格爾 著
杜佳 / 程志敏 譯
431頁,58.00元
2020年1月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本自己的《奧德賽》。美國著名古典學家查爾斯·西格爾傾三十餘年心力研究和講授《奧德賽》,為這部偉大史詩的詮釋史注入了新的豐富內容。
通過西格爾的視角,我們看到的奧德修斯,是一位想要挽救同伴而無能無力的首領,一個機敏靈活堅強隱忍的英雄,一個善於講述也懂得傾聽的吟遊詩人,一個歷經磨難而雄風猶在的國君,一個憂傷的兒子,一個堅強的父親,一個懂得和妻子分享的丈夫,一個恩怨分明有仇必報的男人。審慎和聰明沒有消除其善良的天性和信任別人的能力,漫長的漂泊流浪也沒有把他的心磨礪得太過堅硬而失去可貴的敏感與溫情。最終我們將理解,奧德修斯的旅程就是人類自己人生旅程的一種代表和縮影。
在引人入勝的敘述背後,西格爾也密切關注史詩中的風格、構思和神話模式,思考了吟遊詩人與聽眾之間的關係、荷馬對詩歌本質的處理等諸多問題。正如Louise Pratt所言:西格爾幫助我們看到文本中最好的東西,也能讓我們看到最有可能的潛在意義。
目 錄
序 格雷戈裡·納吉
前言
第一部分 英雄與神話般的旅程
第1章 導論:天界幻境
第2章 費埃克斯人與奧德修斯的歸返(Ⅰ):懸空與重整
第3章 費埃克斯人與奧德修斯的歸返(Ⅱ):死亡與新生
第4章 奧德修斯歸途中的轉變與儀式
第5章 榮譽及其反諷
第二部分 詩學:歌手、說謊者與乞丐
第6章 荷馬史詩中的吟遊詩人與聽眾
第7章 吟遊詩人、英雄與乞丐:詩學與交換
第8章 國王與牧豬奴:破衣、謊言和詩歌
第三部分 諸神與預言者
第9章 特瑞西阿斯在育空:關於民間傳說與史詩
第10章 神義:波塞冬、庫克洛普斯與赫利奧斯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查爾斯·西格爾(Charles Segal,1936-2002),美國古典學家。1961 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曾先後任教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布朗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自1990 年起在哈佛大學擔任希臘文和拉丁文教授。西格爾擅長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廣闊,在奧維德、荷馬、塞涅卡和歐裡庇得斯的研究方面均有建樹,尤以解讀詩歌為勝,是20世紀最為高產的古典學家之一。一生發表論文無數,出版專著21 部,除本書外,代表作還包括Landscape in Ovid’s Metamorphoses (1969), Tragedy and Civiliza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Sophocles (1981,中文版三聯書店即出), Dionysiac Poetics and Euripides』 Bacchae (1982), Lucretius on Death and Anxiety (1990)。
「古典與文明」第一輯
義疏學衰亡史論
喬秀巖 著
文獻學讀書記
喬秀巖 葉純芳 著
千古同文:四庫總目與東亞古典學
吳國武 著
禮是鄭學:漢唐間經典詮釋變遷史論稿
華喆 著
唐宋之際禮學思想的轉型
馮茜 著
中古的佛教與孝道
陳志遠 著
《奧德賽》中的歌手、英雄與諸神
〔美〕查爾斯·西格爾 著
奧瑞斯提亞
〔英〕西蒙·戈德希爾 著
希羅多德的歷史方法
〔美〕唐納德·拉泰納 著
薩盧斯特
〔紐西蘭〕羅納德·塞姆 著
古典學的歷史
〔德〕維拉莫威茲 著
母權論:
對古代世界母權制宗教性和法權性的探究
〔瑞士〕巴霍芬 著
·
「古典與文明」第二輯
作與不作:早期中國對創新與技藝問題的論辯
〔美〕普鳴 著
成神:早期中國的宇宙論、祭祀和自我神化
〔美〕普鳴 著
海妖與聖人:古希臘和古典中國的知識與智慧
〔美〕尚冠文 〔美〕杜潤德 著
閱讀希臘悲劇
〔英〕西蒙·戈德希爾 著
蘋蘩與歌隊:先秦和古希臘的節慶、宴饗及性別關係
周軼群 著
古代中國與羅馬的國家權力
〔美〕沃爾特·沙伊德爾 編
學術史讀書記
喬秀巖 葉純芳 著
兩漢經師傳授文本徵微
虞萬裡 著
推何演董:董子春秋義例考
黃銘 著
周孔製法:古文經學與教化
陳壁生 著
《大學》的古典學闡釋
孟琢 著
參贊化育:惠棟易學考古的大道與微言
谷繼明 著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