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arlsson
編輯:珍妮
當你打開這篇推文的時候,請想像這樣一個場景:
一天早上醒來,你發現自己過去一年的事情全不記得了。你手邊有自己的日記,微信裡有過去幾個月的朋友圈,通訊錄裡也有些你不大清楚是誰的人。你能憑著這些,構建你過去一年的生活嗎?你又有多大把握,你構建的這一年,真的發生了呢?
我們再進一步。9 月 21 號這天你的日記裡寫著你今天很不開心,但你的朋友圈卻出現了一張你和很多人一起笑著吃飯的照片。哪一個記述更可靠?9 月 21 號這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你的記憶可能不會突然消失,可是過去的人會。過去的社會,生活方式,國家,文化,宗教,可能都會。斯人已逝,今天我們擁有的只是過去的殘篇。歷史學家,正是要依靠這些過去的片段,嘗試構建一個已經逝去的世界。
(麥考利筆下的紐西蘭人,臨摹倫敦的殘垣斷壁)
我的專業是古代與現代史。從古典世界到冷戰,可以學的東西相當多,但都在歷史的範疇裡。我想討論歷史這個概念比較妥當。
可以追溯一下歷史( history )本身的歷史。這個概念最早出現是在古希臘,從 ῐ̔στορέω ( I enquire ,我詢問)這個詞發展出來, Ἱστορία ( Historia ,詢問,求索)。從這個概念出發,寫歷史的人最早也不叫 historian ,而叫 historiograph :寫故事的人。
希臘人之後的歷史學家給了歷史一個比較有趣的定義:研究歷史學家認為有價值/意義的過去。可能是某場戰爭,可能是某次宗教衝突,可能是某個群體的自我認知,也可能是:
一份菜單——沒有番茄的義大利有披薩嗎?
一個馬桶——抽水馬桶發明前的世界是什麼的味道?
一件襯衫——棉布大規模生產前的社會裡,人們穿什麼?
17世紀的西瓜:不能吃,只能看
換句話說,歷史研究的重點一直在變。幾十年前可能是意識形態或者經濟,再幾十年前可能是政治或者宗教,兩千年前可能是重要的人物,戰爭,以及道德。但所有歷史,無論任何時代,研究的對象都是過去。
那麼學歷史只是簡單的背背書就完事了嗎?當然不。幾乎一切和過去有些關係的,都能在歷史研究中找到位置。藝術作品,建築,書信,日記,甚至是一塊銅幣,都能成為歷史學家研究的對象。
當然本科水平的歷史學習還是和歷史研究有區別。本科的課程,基本上由每周閱讀, essay 寫作以及討論課組成。每周會有書單,成分很複雜,有些教授喜歡隨手扔個十幾本書,另一些會幫你仔細標好哪些要讀,哪些可以讀,哪些比較長,哪些不用必須讀但是你讀了的話他會很開心。
讀書的時候,尤其是古代史相關的書目,經常有些作家喜歡寫到關鍵的地方突然改變語言,加一句 solus ingeniosus hoc intellegere potest(拉丁語,意為只有聰明人能看懂),或者有些其他的習慣,比如(1)喜歡把最重要的論點放在注釋無限小的字裡。想像一下凌晨3點盯著注釋找論點 :)
講了那麼多歷史,為什麼我一開始沒有報純歷史,而是選了古代與現代史呢?
我的專業相比純歷史,多了一部分所謂 「古代史」 ,專門研究羅馬和希臘。
我記得面試的時候,問過我現在的教授一個問題:「我聽說對於古代史學生來說,所有羅馬之後的歷史都是現代史,是真的嗎?」
教授笑得很大聲。
高中學拉丁語的時候,我的老師有一天介紹了羅馬浴場的結構。進了門有很現代的儲物櫃,再往裡走有淋浴,淋浴之後浴場主體四季常溫,春夏秋冬都有熱水。整個浴場的牆是雙層的,冬天會有人(奴隸)在浴場地下燒水,蒸汽通到牆壁之間的夾縫裡,保溫。泡浴室的羅馬人,出來之後可以去房間角落裡喝酒,也有幹肉,芝士。這是兩千年前的生活水平!
從那一刻開始,我對這個古老但並不陳舊的帝國起了興趣。帝國之前又有共和國,再之前有神話和史詩。羅馬人的過去是怎麼樣的?
比方說,這學期的共和國史,學到羅馬和迦太基第三次衝突。普魯塔克寫過當時的一個政治家,加圖( Cato the Elder )的人物傳記。他前幾頁還在寫羅馬和迦太基的國力對比,寫戰爭的陰雲如何籠罩兩座城市。但筆鋒一轉,老加圖從迦太基考察回來,從長袍( toga )裡緩緩掏出...
the fig of Cato
一顆無花果!
元老院炸開了鍋,大家紛紛讚賞這顆無花果他又大,又圓,又漂亮。加圖於是說,這顆無花果離羅馬差不多三天遠,所以我們必須要毀滅迦太基( carthago delenda est- Carthage must be destroyed )元老們於是群情激憤,都說要毀滅迦太基。
我當時讀的時候光覺得好笑,戰爭與和平和一顆無花果有什麼關係?
關於這顆無花果,Tutor 專門講了兩個細節,一個細節是加圖提了 「三天遠」 ,說明羅馬的敵人和羅馬很近;另一個細節是這個無花果長得太好,好的嚇人,說明迦太基從第二次布匿戰爭( 218-204 ,還是羅馬打迦太基)恢復的太好,現在又可以威脅羅馬。這個加圖了不得,見微知著,哪怕是一顆無花果也能變成他攻擊迦太基的彈藥。
除了這些人物軼事之外,課上我們還會學不同時期羅馬的政治、文化、宗教、經濟。像這個學期有一周的 reading list 就是專門講建築和藝術的,關於希臘羅馬兩個族群的文化交流。
希臘對羅馬的藝術形式有過非常深刻的影響。最早開始雕像的是希臘人。在希臘化時代,雕刻的技藝從愛琴海區域漸漸傳播到南義大利和西西里(那個時候還叫大希臘, Magna Graecia )。羅馬人在 200 BC 的入侵加速了文化交流,從那以後,羅馬人就開始試著用大理石雕人像了。
這些是希臘人的作品:
一位馬其頓國王,Demetrius I,前三世紀早期作品
這些是羅馬人的作品:
上文提到的老加圖
希臘人:你們學了個啥?
發量要夠,睡眠要求要低,家裡礦要有。
學歷史確實很累。材料浩如煙海,essay 無休無止,每一個新的 topic 都是對語言能力、時間管理、抗壓能力新的挑戰。在選這個專業前,可能確實要做好心理準備。
文科的就業前景一向不佳,歷史也不能算特例,但相對而言歷史學的就業機會不算太差。法律,金融,教育,媒體,都是可能的出路,可能更看個人的喜好和努力吧。
申請歷史系可以用的材料可多可少,到最後還是看個人。不僅僅局限於寫過的論文,參加過的比賽這樣,很多其他方面的活動/經歷其實都和構建歷史認知相關。比方說曾經讀過的很有感覺的書,見到過的很喜歡的畫,看過的電影,去過的地方,可能都能寫進歷史申請的文書裡。
於是有人就要問了,這樣陰間的作息和工作量,也不大像有出路的樣子,圖個啥呢?
簡單來說,不圖啥。歷史學習可能沒什麼最直接的應用,但過去的世界無與倫比。歷史不討論可能會發生的事:凱撒的確死了,也許死得其所,也許死不瞑目,但刺殺他的人不會因為他的 「我來,我見,我徵服」 ( veni, vidi, vici ) 而改變他們的想法,也不會因為他徵服了高盧而扔下手裡的刀。
羅伯斯庇爾的確死在斷頭臺下,也許他是暴君,也許他是衛道士,但無論如何他確實經歷過那段無與倫比的時代。一個人可以憤慨的控訴,也可以無奈的逢迎,他留下的記錄可能不是最客觀的,但一定是最真實的。故紙堆裡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是無數人最原本的樣子。
最早記述歷史的人是詩人,他們的情懷志趣,兩千年之後還有人在維護,在繼承。他們筆下的故事讓我第一次看到過去那個逝去的世界。大理石像,馬賽克玻璃,金鑄的聖徒,黑白照片,突然有了靈魂。那之後決心投入這門學問,至少到現在也沒有後悔。
朋友的學院裡有一片墓地,前些天散步的時候經過,原先只是匆匆一瞥,最後卻停了很久。那裡葬了一個 1828 年去逝的飛行員,還有一個 60 年代的數學家,可能是他的伴侶給他立了個墓碑,上面刻著 mortem amor vincit - Love conquers Death,其他的信息,除了底下依稀能夠辨認出的日期之外,都看不清了。
用一句《布達佩斯大飯店》的臺詞作為結尾,
"To be frank, I think his world had vanished long before he ever entered it – but I will say, he certainly sustained the illusion with a marvelous grace."
信息科學:起薪 7 萬的網際網路女工
專業鑑寶-尋人啟事:
1、《專業鑑寶》現走丟美本學長學姐若干,急需他們投稿。走失學生特徵明顯:面色蒼白,眼神呆滯,頭頂無毛。曾多次獲得守夜冠軍獎,在極限趕 essay 領域取得極大研究成果。對所學專業有一定建樹,對於學科有熱情和獨特的學科觀念,以及美麗但無用的夢想。
2. 聯繫方式 : 點擊閱讀原文,填寫基本個人資料
3. 其他注意事項:有一定稿酬,禿頭者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