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經典《牛津二戰史》:頂級歷史學家重新審視二戰

2020-11-24 中國財富網官方

在有記錄的人類歷史歷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最具毀滅性的一場衝突。其影響範圍遍及全球,堪稱典型的總體戰爭。這場戰爭留下的陰影幽暗而長久,綿延其後數十載。然而,從1945年戰爭正式結束開始,三代人的時間已經過去,對那場衝突有著鮮活記憶的人也已為數不多。在《牛津二戰史》一書中,歷史學家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如何描述那場戰爭,如何解釋其原因,在反思戰爭教訓時又該選擇哪些關注主題。

《牛津二戰史》

[英] 理察·奧弗裡|主編

新華出版社

ISBN:978-7-5166-3669-5

定價:98.00元

例如,隨著二戰情景一點點湮沒於過往,即便是「這場戰爭起於何時,又止於何時?」這樣明顯屬於基本內容的問題,也變得不那麼確定。這場戰爭的起點,是1939年歐洲戰事的開始嗎?還是1941年夏天希特勒打響對蘇戰爭?亦或是直到1941年底,日本將美國拖入戰爭,才使其真正具有了全球性?那樣的話,從20世紀30年代初日本入侵中國開始,直到1949年中國共產黨勝利才宣告結束的東亞長期衝突,又要如何看待呢?

在《牛津二戰史》中,幾位頂尖的歷史學家為新一代讀者重新審視了這場戰爭。他們不僅從作為反應一方的同盟國角度探索了戰爭的全過程,也考慮了軸心國侵略者的視角。在理察·奧弗裡精到的編輯方針指導下,全書各章引領我們從戰爭肇始出發,相繼回顧了主要戰區當中的陸海空軍事行動,審視了各國的戰鬥力水平與軍事及科技變革、總體戰爭的經濟學特徵、戰爭的文化和宣傳、戰鬥人員與平民的戰爭體驗(以及種族屠殺),以1940年代末從世界大戰向冷戰的轉換作為收結。作者們合力為這世界歷史當中最為可怖、最引人入勝的片段之一,撰寫了發人深省而頗具啟發性的全新解讀。

作者簡介

[英] 理察·奧弗裡(Richard Overy),艾克賽特大學歷史學教授。在20世紀戰爭史與獨裁政權研究領域已撰寫超過25本著作,其中包括飽受讚譽的《同盟國為何勝利》(Why the Allies Won, 1995),以及獲獎著作《獨裁者們:希特勒的德國與史達林的俄羅斯》(The Dictators: Hitler's Germany and Stalin's Russia,2004)。不列顛學會(British Academy)會員,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院士。他最新的一本著作題為《轟炸戰爭:歐洲1939-1945》(The Bombing War: Europe 1939-1945,2013),該書於2014年獲坎迪爾歷史著作獎(Cundill Prize award for Historical Literature)。

書評

優秀學者群賢畢集,在此與20世紀中葉史領域最傑出的研究者之一理察·奧弗裡一道,從軍事、政治和經濟角度,呈獻出一部關於二戰的歷史。該書敘述令人信服,細節引人入勝,分析鞭辟入裡,廣度包羅萬象,對於一般讀者和學生來說,堪為明晰易懂的必讀之作。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奧裡(Simon Sebag Montefiore),《史達林:紅色沙皇的宮廷》(Stalin: the Court of the Red Tsar)一書作者

該書為歷史學文獻增加了最為有用的內容,值得歡迎……謹向所有對這場戰爭感興趣的讀者推薦此書。

——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耶魯大學教授,著有《勝利的工程師》和(Engineers of Victory)《大國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二戰是20世紀的塑造者,我們今天仍生活在其漫長的餘波之中。本書匯聚了第一流的學者,是一本堪稱完美的二戰主題讀物。

——大衛·雷諾茲(David Reynolds),劍橋大學教授,著有《指揮歷史:邱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作戰及其相關著述》(In Command of History: Churchill Fighting and Writ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該書將不少軍事史著作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結合起來,因此尤為必要。各章節分析精妙、敘事完整,涉及主題包括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的陸海空作戰方式,同盟國內部錯綜複雜的政治博弈,科技變革以及這場戰爭的文化史。

——《選擇》(CHOICE)雜誌

原文轉自:新華出版社

相關焦點

  • 掃除書籍及影視上的二戰「迷信」!歷史學家努力還原真實二戰
    歷史學家努力還原真實二戰   西班牙《國家報》網站5月6日發表哈辛託·安東的文章《對二戰的並不真實的認識》,稱人們從大量書籍和電影中得到的二戰相關知識,特別是那些言之鑿鑿的認知,有一些其實是不正確的。文章摘編如下:   二戰德軍戰敗歸咎於希特勒、日本因廣島原子彈投降、太平洋戰場是第二戰場、盟軍的空襲使德國人民屈服、巴頓表現英勇、瑞士保持中立、英國人在戰前和戰爭期間支持邱吉爾、阿拉伯人希望第三帝國獲勝、納粹黨衛軍是最精銳部隊、二戰日本海軍是一場悲劇……這些是我們通常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些認知。
  • 漫畫二戰史:一個歷史在場者眼中的二戰
    近日,《憤激年代:漫畫二戰史(1931-1945)》中文版推出。這是英國著名漫畫家大衛·洛創作於1931-1945年間的作品,反映了二戰的基本過程以及諸多歷史細節。本文為中譯本序言,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
  • TOP50 | 人生必看50部經典二戰電影(40-36)
    500個混剪電影鏡頭,帶你10分鐘看完二戰史.二戰期間,人類仿佛渡著一條歷史的黑河,生靈塗炭、死亡陰霾遍布全球。75年來,光影帶領一代代觀眾不斷回眸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試圖從沉痛中反思,從審視中警醒。電影人矢志不移地在二戰這段昏暗的時日中找尋點滴光明,讓銀幕外的我們得以見證至暗時刻亦有人性之光,從微弱到強烈,終把世界照亮⋯⋯下面推薦史上最經典的50部二戰電影,讓我們緬懷逝去的先烈,向所有為戰場上做出貢獻的人們致敬!
  • 江沛:從全球史角度審視中國抗日戰爭
    21世紀以來,隨著紀念二戰勝利60周年、70周年活動的開展,以及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理解中國文化與歷史的渴求快速增長。在此背景下,有關中國抗戰史的研究以及中國抗戰與二戰進程間的關係也成為海外學界研究熱點。
  • 陶賦雯:戰敗者的歷史書寫——日本二戰電影媒介記憶主體批判性研究
    ②日本歷史學家小熊英二指出,迄今為止日本仍然在被「戰爭留下的東西」③束縛著,無論是國際秩序還是國內秩序都仍然處於戰爭餘波下所建立起來的框架範疇內。日本社會學家橋本明子則直接用「漫長的戰敗」④一詞來形容日本的二戰文化創傷,持續塑造了日本國民的戰後意識與身份認知。
  • 《昭和史》日本學者的二戰思考——中立客觀還是有意脫罪
    刻意與雙方保持距離,以其為首的這一歷史研究派別也在歷史社會上的一個重要維度當中,通過自己的視角去研究二戰對日本的影響。包括日本發動二戰的原因,過程以及失敗的教訓。 《昭和史》一部編寫日本在戰爭中的災難記述 在《昭和史》這部書中半藤一利,重點講述的是日本民眾在這場戰爭中的悲哀。
  • 12部經典二戰電影 連起來就是一部完整二戰史
    今年是二戰勝利70周年。二戰的電影,多得數都數不過來。在所有的二戰電影中,哪些是最經典的呢?今天給大家推薦12部二戰片,從頭到尾連起來看更有意義,這12部片子加起來,剛好展示了整個二戰的前因後果。二戰萌發:1939《希特勒:惡魔的崛起》
  • 以光影書寫二戰史的視角變遷
    這些不斷被注入新意的影片,經過有跡可循的一個視角變遷的過程,讓我們感知電影觸摸「二戰」史的國家立場不僅未曾在光影中缺席,而且文化的記憶,特別是「人」在戰爭中的處境及人性之光,成了這段歷史書寫的絕對主題。縱觀這些影片,我們不難發現,人們對二戰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角度遠沒有窮盡。
  • 【遊戲】重新定義二戰FPS遊戲的經典之作丨榮譽勳章空降神兵
    《榮譽勳章:空降神兵》就是這其中之一,作為榮譽勳章系列的第十一部作品,該作從傘兵的角度重新闡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玩家將在遊戲中扮演第82空降師的上等兵(後成為下士)的波伊德·崔維斯,跟隨空降師橫跨歐陸戰場,在多個國家進行空降任務,體驗真實且殘酷的空降作戰。對於一款優秀的二戰遊戲來說,緊張刺激且真實的戰場臨場感是十分重要的。
  • 12部二戰最經典的電影,連起來看剛好是一部完整的二戰史
    二戰的電影,多的數都數不過來,在所有的二戰電影中,哪些是軍武菌認為最經典的呢?今天,我們就給大家推薦12部二戰片,從頭到尾連起來看更有意義,這12部片子加起來,剛好展示了整個二戰的前因後果。>>>>《希特勒:惡魔的崛起》
  • 30部經典的二戰電影,快來看!
    500個混剪電影鏡頭,帶你10分鐘看完二戰史.↑↑二戰期間,人類仿佛渡著一條歷史的黑河,生靈塗炭、死亡陰霾遍布全球。75年來,光影帶領一代代觀眾不斷回眸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試圖從沉痛中反思,從審視中警醒。
  • 二戰版《何以為家》:特殊視角審視戰爭下的人性
    二戰對於人類來說,如同經年累月的肉刺 無論是像《拯救大兵瑞恩》這種以戰爭為主體的影片,還是《鋼琴家》這種以猶太人受難為主體的電影,都不斷豐富著二戰電影的題材庫。畢竟,半個多世紀的影史,將能說的故事大體說盡。而用何種視角去審視二戰,成為不少電影人探索的新思路。 2015年,匈牙利電影《索爾之子》用近景淺焦的長鏡頭手法貫穿全片,以視覺上的壓迫、畫面信息的局限,折射納粹集中營裡猶太人的茫然無措和禁錮之痛。
  • 文化記憶:以光影書寫二戰史的視角變遷
    這些不斷被注入新意的影片,經過有跡可循的一個視角變遷的過程,讓我們感知電影觸摸「二戰」史的國家立場不僅未曾在光影中缺席,而且文化的記憶,特別是「人」在戰爭中的處境及人性之光,成了這段歷史書寫的絕對主題。  縱觀這些影片,我們不難發現,人們對二戰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角度遠沒有窮盡。
  • 文化記憶:以光影書寫二戰史的視角變遷
    這些不斷被注入新意的影片,經過有跡可循的一個視角變遷的過程,讓我們感知電影觸摸「二戰」史的國家立場不僅未曾在光影中缺席,而且文化的記憶,特別是「人」在戰爭中的處境及人性之光,成了這段歷史書寫的絕對主題。縱觀這些影片,我們不難發現,人們對二戰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角度遠沒有窮盡。
  • 二戰題材的經典電影
    二戰題材的經典電影在世界動蕩時期,戰爭是不可避免的,關於二戰,在此期間不同題材的電影有很多。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有哪些經典的關於二戰題材的電影吧,最長的一日美國歷史戰爭的電影《最長一天》是由Ken Annakin執導,理察·貝梅爾、約翰·韋恩等主演的美國歷史戰爭題材電影。
  • 二戰迷的福利:推薦100部經典的二戰紀錄片(排名不分先後)
    二戰迷的福利:推薦100部經典的二戰紀錄片(排名不分先後)之前整理過100部經典的二戰電影,今天帶來更豐厚的經典二戰的紀錄片
  • 12部最經典二戰電影,連起來剛好是一部完整二戰史
    也許有不少人的三觀還處在拋棄人道主義去崇拜這個「男魔」的階段,但這部影片深刻的揭露了一個心術不正的投機主義者是如何蠱惑人心成為大獨裁者,並讓今天的德國都無法原諒自己曾在二戰中犯下的罪行。維也納的流浪漢、慕尼黑的「小透明」、啤酒館的法西斯,希特勒用「極端民族主義」綁架了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給全人類帶來難以磨滅的傷痛!正如影片片頭所言,「惡人得逞的必經之路,就是讓好人無所事事!」
  • 高流量經典二戰紀錄片都在這裡(收藏啦!)
    這些重新被挖掘出來的影片上了色彩,帶給觀眾在戰爭中身歷其境的感受。該紀錄片中,出現了邱吉爾、羅斯福、史達林、希特勒等左右戰局的各方人物。片中對慕尼黑協議籤訂、敦刻爾克大撤退、奧斯維辛集中營等,這些舉世震驚的重要歷史事件都有詳細的描述。該片除了採用從各國官方得到的普通素材外,還大量使用了絕密檔案影片、平民紀錄影像,以及當年未使用過的新聞影片等。
  • BBC 紀錄片《現代英國史》原著,從二戰結束到脫歐
    《現代英國史》內容簡介《現代英國史》是同名 BBC 歷史紀錄片原著,由紀錄片的主持人、英國政治新聞記者安德魯·瑪爾執筆,並於 2017 年經過全新修訂,新增了紀錄片播出之後 10 年英國發生的種種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