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二戰史:一個歷史在場者眼中的二戰

2020-11-19 澎湃新聞
【編者按】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5周年。近日,《憤激年代:漫畫二戰史(1931-1945)》中文版推出。這是英國著名漫畫家大衛·洛創作於1931-1945年間的作品,反映了二戰的基本過程以及諸多歷史細節。本文為中譯本序言,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

什麼——又是我?
1940年最後兩個月,義大利人所遇無它,唯有悲傷。他們進攻希臘,結果事與願違。12月10日,英國將軍韋弗爾在埃及和利比亞對格拉齊亞尼元帥的意軍發動攻勢,不久便迫使意軍奔逃。英國首相邱吉爾做出了歷史性的決定。他和他的指揮官們指派一個英軍裝甲師投入戰鬥,阻止義大利人進犯開羅、亞歷山大和蘇伊士運河。分析認為——事實證明,這種分析是正確的——一個師的兵力對英國的命運幾乎不會產生任何影響,英國的命運是在大洋上、天空中被決定的。但是,如果英軍能在北非保存自己,他們就不僅能夠守住英帝國,也能夠為日後攻打邱吉爾所謂軸心國的「柔軟下腹」掃清道路。(圖中文字從左往右分別意為「包圍土耳其計劃」「包圍非洲計劃」「包圍英國計劃」「包圍希臘計劃」。)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5周年,在這個時候重溫關於二戰的歷史記憶可以讓我們再一次思考二戰的經驗教訓對於當下的現實意義。歷史記憶是通過各種文化載體保存和傳播的,除了大量的文字記載,各種圖像資料(攝影、繪畫)也是歷史記憶的重要呈現方式。著名漫畫家大衛·洛(David Low,1891-1963)在1931-1945年間創作和發表的大量的時政漫畫作品就是一種特殊的歷史鏡像,反映了二戰從醞釀到爆發、從局部戰爭到全面戰爭的基本過程,還展現了其間的重大事件、主要人物和諸多歷史細節。它用特定的藝術形式向我們傳遞了一位歷史在場者對這場戰爭的即時觀察、思考和評述。通過解讀這些歷史漫畫,可以找到留存在那些誇張畫面中的歷史信息,其中包括漫畫諷刺對象的言行,也包括漫畫作者的立場和觀念。如果將這些歷史信息作為史料加以整理和詮釋,再加上其他史料的互證和補充,就成為一部別具閱讀體驗的漫畫二戰史。

作為傑出的「政治諷刺漫畫家」,大衛·洛的二戰史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和體裁特徵。閱讀這部二戰史,猶如在觀賞一部動畫紀錄片,在具有內在連貫性和敘事邏輯的幾百幅畫作的組合中,我們可以看到:從九一八事變到慕尼黑協定,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擴張和英法的綏靖政策如何將亞、非、歐次第推入戰爭的泥淖;從西線戰爭和不列顛空戰到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在戰爭擴大的過程中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如何形成;從莫斯科、史達林格勒到阿拉曼和中途島,各大戰場的戰略轉折如何實現;從開羅、德黑蘭到雅爾達,反法西斯盟國如何協調最後的反攻和安排戰後的世界;從諾曼第登陸、攻克柏林到日本投降,二戰如何以反法西斯聯盟的勝利而告結束。令人讚嘆的是,這些由畫家一個人創作的漫畫幾乎涵蓋了二戰的所有重大事件,將它們連接起來就構成了可與大事年表相對應的堪稱完整的二戰史。這是畫家在親歷事態發展進程中,以一個歷史在場者的慧眼,敏銳地捕捉到各個重大歷史瞬間而完成的紀實作品。如果沒有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各種事件內在聯繫的把握,如果沒有鍥而不捨地追蹤歷史發展進程的創作精神,那種就事論事的、片段的時政漫畫只能作為散點式的史料留存於世,顯然難以在二戰結束後的當時(1946年初)就編成這樣一部具有歷史邏輯和獨到眼光的漫畫二戰史。

新年展望
這幅漫畫發表於1940年末,此時的英國人可以自豪地回首在過去一年中取得的無與倫比的成就。在希特勒橫行西歐之後,英國頂住了對倫敦的空襲,德國入侵英倫諸島的計劃毫無進展。因此,1941年把新的問題擺到了希特勒的面前。他要繼續在英國拼命嗎?他要入侵西班牙和北非嗎?他要專注於努力創建一個行之有效的歐洲新秩序嗎?或者,他要賭個最大的,豁出全力東進,攻打蘇聯嗎?

當然,作為一部歷史在場者的個人作品,大衛·洛的漫畫二戰史在反映二戰歷史時既有其獨特的史學價值,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就其價值而言,除以上所述,作者在觀察二戰的主要戰場時,也關注那些與二戰進程密切相關的非主要戰場的戰事(如英、意在地中海的較量,西班牙內戰,巴爾幹的爭奪,蘇芬戰爭等);在反映主要參戰國行為的同時,也對印度、土耳其、東歐和拉美國家在戰爭中的行為有所反映。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作品中表達了鮮明的反法西斯立場,對希特勒、墨索裡尼、東條英機等法西斯元兇的戰爭罪行予以嚴厲的鞭撻,對英法戰前推行的綏靖政策及其惡果也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與此同時,作者對各國軍民的反法西斯和反侵略鬥爭給予肯定和讚揚。作為一部紀實作品,《憤激年代:漫畫二戰史》真實地記錄了二戰的發生和發展軌跡,但是,它所反映的二戰景觀是不全面的。由於作者視野的局限和漫畫形式的制約,二戰史中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和各參戰國國內政治的糾葛難以得到準確和充分的表達,有些漫畫對相關事件的評述是簡單化的、較為膚淺的。作為當時任職於英國《旗幟晚報》(Evening Standard)的時政漫畫家,大衛·洛主要從英國的視角觀察世界和二戰,因此在他的視野內,歐洲戰場(特別是與英國相關的戰爭動態)得到最大的關注,而對其他地區,如中國戰場則關注得明顯不夠。儘管作者將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華戰爭看作二戰的起始,但在具體的戰爭動態報導中,卻鮮有關於中國戰場的畫作(書末所附大事年表關於中國抗日戰爭的信息也多有缺漏)。指出這一點並非苛求於作者(其實在各國出版的各類二戰史著作中都可以發現來自同樣原因的視角和認識問題),只是想就此說明,我們在閱讀這部漫畫二戰史時,不能把關於二戰的歷史認識局限於這些漫畫所提供的信息,還需要通過更廣泛的閱讀和深入的思考,更全面更理性地把握二戰記憶所蘊含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忠犬
在墨索裡尼背後捅刀法國之前,他一直將義大利對歐戰的政策形容為「不參戰」。比起積極介入戰爭,這個政策更好地幫助了德國。美國在1941年之前推行的也是類似的有利於英國的「不參戰」政策,或者說「非戰爭手段」。這幅漫畫發表於1941年1月底,此時,美國國會已經就「H.R.1776」,即所謂的「租借法案」展開辯論,該法案規定,大幅增長的戰爭物資無須現付,便可運往英國。(圖中右上角文字意為:「貝尼託,那豈不是你自己12個月前的小寵物狗嗎?」)

今天,我們回顧75年前的這場世界大戰,以下歷史教訓當值得記取:

其一,現代戰爭與極端主義密切相關。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場「無限化總體戰爭」。這場戰爭的極端性首先表現在其造成的災難性後果上(死亡人數和財產損失達到空前程度、戰爭的殘酷性也達到空前的程度),同時也表現在人類的戰爭能力已提高到製造出了足以毀滅人類社會的核武器(漫畫二戰史就是以這一戰爭後果為開篇的,也許編者的意圖就在於此)。

第二次世界大戰所表現的更為深層的極端主義是在人們的觀念中,是通過戰爭行為表達出來的極端主義的意識形態和社會思潮,其標誌性符號就是「法西斯」。法西斯(拉丁文fasces,取其古羅馬詞義「暴力和最高權威」)概念的始作俑者是墨索裡尼,而他本人就是一個極權國家的獨裁者。後來,法西斯與極權主義的國家行為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暴力行為聯繫在一起,成為一個特定的負面性政治概念。

德日意法西斯是發動二戰的罪魁禍首,它們所表現的是以種族主義、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為載體的極端主義。在一個無政府世界上,國家作為有組織力量的最高形態,其功能可以發揮到怎樣的程度?國家行為的內部邊界和外部邊界在哪裡?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實踐,人們從空前的浩劫中才理解了那些無法逾越的底線,從而也明白了極端主義的含義。從這個意義上說,以反法西斯戰爭定義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遭受極端主義政治行為重創後開始在國家行為層面拒絕極端主義的轉折點。

其二,綏靖政策是侵略行為的幫兇。「綏靖」(Appeasement),原意為撫慰怨憤、平息爭鬥。但如同「法西斯」概念一樣,「綏靖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學的詞彙中也是一個負面的概念。之所以如此界定綏靖政策,主要是因為,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國家剛剛崛起並開始邁出其侵略擴張的最初步伐時,國際社會未能在最有利的時機對其施行有效的遏制。相反,當時主導國際事務的英法等西方大國和他們控制的國聯,對羽毛尚未豐滿的德日意法西斯採取妥協、退讓、姑息、縱容的政策,使法西斯國家的擴張目標一步步得以實現,也使法西斯國家的軍事機器在缺乏外部制約的條件下逐漸強大,最終成為發動戰爭的兇惡力量。

綏靖政策還從英法的行為中抽象出另一個負面性涵義,這就是出賣盟友、犧牲他國利益,以求自保。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是這方面的最典型案例。綏靖政策作為一種國家行為,其推行的根據主要並不取決於國家的類型或國家的處境,而是在於更具普遍意義的民族利己主義。二戰前的國際社會典型地反映了由於民族利己主義而導致的集體安全困境。如果說,以法西斯為表現形式的極端主義國家行為是一種進攻性的民族利己主義,那麼,以綏靖政策為表現形式的國家行為就是一種防禦性的民族利己主義。正是這兩種民族利己主義的交織、重合,共同促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

「我倆均正式否認此事正在發生」
這幅漫畫發表於1941年2月13日。半個月後,保加利亞加入軸心國,德軍從東面進逼南斯拉夫,從北面進逼希臘。保加利亞人也曾加入德國一方參與一戰,只是這一次,他們沒有了選擇餘地。保加利亞是個小農國家。一直以來,它大多向蘇聯尋求庇護,而不是德國。同時,保加利亞與它在巴爾幹地區的鄰國之間也有齟齬,德國利用了巴爾幹地區的這個裂隙。

第二次世界大戰也為人類社會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這就是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和國際主義倫理原則。

以德日意法西斯國家的挑戰為起點的二戰原本延續了一戰的邏輯,即不滿於既有國際秩序的國家試圖通過戰爭重新布局國際體系的權力結構,形成支配世界體系的新格局。但是二戰與一戰在起點階段還是有一個重大的區別,這就是戰爭的發動者來自挑戰既有國際秩序的一方——法西斯「軸心國」集團,他們對其他國家的侵略構成了單向度的戰爭行為,而其對立面——無論是處於既有國際體系中心的老牌帝國還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被壓迫民族都遭遇了被侵略的共同命運,這就為戰爭性質的轉化提供了前提——當法西斯國家將侵略的矛頭指向全世界時,他們就成為對世界各國的「普遍性威脅」,與此同時被侵略者的國家利益也就超越了民族主義的狹隘訴求,泛化為世界性的人類整體利益,反法西斯戰爭即由此開始。

戰爭性質轉化的客觀趨勢與實際的戰爭進程並非同步。二戰前期——從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到1939年德國進攻波蘭,遭受侵略的國家雖然得到世界輿論的同情,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外部援助,但由於當時缺乏整體性的反侵略機制,被侵略各國沒有形成統一戰線,他們不得不在孤立狀態下承受侵略者的打擊和佔領,因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1940年法國戰敗和接踵而至的「不列顛空戰」使西方國家處於整體淪陷的危境,1941年德國實施「巴巴羅薩」計劃和日本襲擊珍珠港更是將兩個原本想避開戰爭的大國——蘇聯和美國拖入了戰場。至此,任何置身事外、避戰自保的意圖都被擊碎,法西斯國家對人類社會構成的「普遍性威脅」已成為眾所公認的事實。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人類的整體利益凸顯出來並得以推動各國政府尋求聯合抗敵的有效途徑和機制,原來分散的反侵略鬥爭由此匯聚為一場規模空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訴諸整體性人類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在此過程中形成的反法西斯聯盟,使人類的共同體意識得到了一次超越民族主義的提升。雖然反法西斯聯盟的組合在當時具有「應急」特徵,各國互施援手、聯合抗敵的出發點仍然是保家衛國,但在實現民族主義目標的同時,聯盟的機制和效應已經展現出高於民族主義的人類共同體理念,正是這些超越民族和國家的普遍性理念賦予反法西斯聯盟不同於一戰時期軍事同盟的性質,也正因為反法西斯聯盟代表了人類整體利益的正義訴求,第二次世界大戰才區別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從原本的民族國家間戰爭升華為捍衛各國人民(包括法西斯國家的人民)整體利益的世界性反侵略戰爭。通過反法西斯聯盟各國的共同努力、協同作戰,先後在蘇德戰場、太平洋戰場和北非戰場實現戰略性轉折,然後在各戰場的大反攻中奠定了反法西斯聯盟的勝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也獲得了最後勝利。

「我要把你的襯衫也賭上!」
希特勒逼迫保加利亞加入軸心國之後,開始對付南斯拉夫。這幅漫畫發表於1941年2月19日。一個月後,茨韋特科維奇總理的南斯拉夫政府屈從於希特勒的要求。可是,不到24小時,杜尚·西莫維奇將軍發動軍事政變,在年輕的彼得國王的支持下建立了抵抗軸心國的政府。佔南斯拉夫人口一半以上的塞爾維亞人支持西莫維奇。他們記得一戰時奧地利人和德國人是如何對待他們的。克羅埃西亞人則退縮猶豫,4月6日德軍進犯南斯拉夫,塞爾維亞人奮起抵抗,而克羅埃西亞人不是作壁上觀,就是幫助德國人。

反法西斯聯盟以人類的整體利益為自己的合法性來源,並在人類歷史的實踐層面開創性地運用了超越民族主義的國際主義倫理原則。這些原則首先表達於《大西洋憲章》和《聯合國家宣言》,並被載入《聯合國憲章》,為戰後的世界秩序指引了方向。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的道義基礎即來自這些原則,從此有了訴諸全人類的「破壞和平罪」、「戰爭罪」和「反人道罪」,並為後來設立國際刑事法院提供了法理基礎。

以上就是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記憶給我們提供的最具普遍意義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當我們秉持這樣的歷史認識閱讀漫畫二戰史,從那些反映戰爭進程的一幅幅生動畫面中也許會獲得超越感性的閱讀體驗,而且在這樣的深度閱讀中可以與漫畫作者——當年的歷史在場者展開穿越時空的心靈對話。儘管我們沒有經歷這場戰爭,但在對這場戰爭的認識領域可以形成跨世紀的共鳴。

謹以此讀後感代中譯本序。

2020年5月於華東師範大學

《憤激年代:漫畫二戰史(1931-1945)》,【英】大衛·洛/繪 【美】昆西·豪/文 張穎/譯,東方出版中心,2020年8月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勝利75周年,歷史漫畫大神那個黃同學帶你揭秘趣味二戰史!
    正因如此,曾是正規空軍,微博粉絲超800萬的軍事歷史漫畫大V那個黃同學,調用多年研究二戰史的知識儲備,繪製了《黃同學漫畫二戰史》系列圖書。用形象生動的漫畫,全景式展現二戰中你不知道的那些事。6月11日,我們特別邀請到漫畫歷史大神那個黃同學,做客「博集Live」,與大家分享這套首部二戰類幽默漫畫《黃同學漫畫二戰史》系列圖書,訴說那些你不知道的二戰趣事。
  • 新華經典《牛津二戰史》:頂級歷史學家重新審視二戰
    在《牛津二戰史》一書中,歷史學家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如何描述那場戰爭,如何解釋其原因,在反思戰爭教訓時又該選擇哪些關注主題。《牛津二戰史》[英] 理察·奧弗裡|主編新華出版社ISBN:978-7-5166-3669-5定價:98.00元例如,隨著二戰情景一點點湮沒於過往,即便是「這場戰爭起於何時
  • 我一個中國人,怎麼在美國教起了歐洲二戰史?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周德宇】這個學期我被分配給「歐洲二戰史」課程當助教,有了一些有趣的經歷,見識到了美國本科生的歷史素養。這門課的設置是這樣的:每周有三節各五十分鐘的課程,其中兩節課是教授來上的講座,學生在課上只是單純聽教授講課,並不會發言。
  • 第二次世界大戰——邱吉爾二戰回憶錄
    美國人寫的二戰史曾統計,日本國力的頂峰在1939年,自1940年初就開始走下坡路,也就是說在距離偷襲珍珠港尚遠之時,日本便已被中國戰場拖垮了。 後世學者總結的資料固然也好,但是那份唯親歷者才有的臨危受命和千斤重擔,獨一無二。 更何況,來自「一把手」領導者的視角,更能幫我們通過歷史的真實舞臺,窺見全人類的命運,達到共情。
  • 《昭和史》日本學者的二戰思考——中立客觀還是有意脫罪
    《昭和史》主要講述的是日本在整個戰爭期間的悲慘和戰爭失敗的原因和教訓,作者是半藤一利。他是一個日本著名作家,善於口述歷史,但是他並非專業歷史研究者。然而他的作品卻在日本社會擁有很大的影響力。
  • 陶賦雯|戰敗者的歷史書寫——日本二戰電影媒介記憶主體批判性研究
    戰敗者的歷史書寫——日本二戰電影媒介記憶主體批判性研究陶賦雯 摘要: 每一個民族或國家都有其相對偏重的歷史記憶和歷史敘述框架。當代日本二戰電影所構建的歷史總體上偏向於「大和魂」的塑造,缺乏對其作為戰爭加害者罪行的反省。
  • 以光影書寫二戰史的視角變遷
    這些不斷被注入新意的影片,經過有跡可循的一個視角變遷的過程,讓我們感知電影觸摸「二戰」史的國家立場不僅未曾在光影中缺席,而且文化的記憶,特別是「人」在戰爭中的處境及人性之光,成了這段歷史書寫的絕對主題。縱觀這些影片,我們不難發現,人們對二戰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角度遠沒有窮盡。
  • 蔣介石張學良希特勒等上百歷史人物!日本全球現狀地圖中的二戰史
    《漫畫世界現狀地圖》是1932年日本出版的時局宣傳漫畫地圖,圖中描繪了當時全世界幾十個著名歷史人物,這些人物在後來的二戰中影響了全世界,原圖解析度5000x3600,歷史好的你趕快來認認吧!圖中的史達林,他正拿著毛子歡呼,背上是一個煙囪,胸前是一個工廠,這是為了說明蘇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取得的巨大成功嗎?圖中的希特勒 。希特勒1933年才成為德國總理,而這張地圖是1932年繪製的,不過他的後面有萬字標誌,那說明這是希特勒無疑了。圖中焦頭爛額的羅斯福,他一手摸頭,一手看書,頭上不停的流汗。
  • 這些高分影視作品,是英國二戰史教科書
    2017年似乎是英國二戰歷史的聚焦年,關於諾蘭那部《敦刻爾克》的討論尚未完全退卻,《至暗時刻》又將觀眾的焦點引向了1940年5月那個決定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生死存亡的關口。聽到電影中頻頻出現在內閣討論中的「敦刻爾克」,小夥伴們是否有想把兩部影片連著再看一遍的衝動呢?
  • 文化記憶:以光影書寫二戰史的視角變遷
    這些不斷被注入新意的影片,經過有跡可循的一個視角變遷的過程,讓我們感知電影觸摸「二戰」史的國家立場不僅未曾在光影中缺席,而且文化的記憶,特別是「人」在戰爭中的處境及人性之光,成了這段歷史書寫的絕對主題。縱觀這些影片,我們不難發現,人們對二戰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角度遠沒有窮盡。
  • 文化記憶:以光影書寫二戰史的視角變遷
    這些不斷被注入新意的影片,經過有跡可循的一個視角變遷的過程,讓我們感知電影觸摸「二戰」史的國家立場不僅未曾在光影中缺席,而且文化的記憶,特別是「人」在戰爭中的處境及人性之光,成了這段歷史書寫的絕對主題。  縱觀這些影片,我們不難發現,人們對二戰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角度遠沒有窮盡。
  • 「澳新軍團日」91歲華裔女軍人講述二戰從軍史
    「澳新軍團日」91歲華裔女軍人講述二戰從軍史
  • 我眼中的《敦刻爾克》(二戰)
    敦刻爾克是由英國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到的一部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法在敦刻爾克大撤軍的一部偏文藝的戰爭片,這也是諾蘭導演第一次執導二戰題材的的影片,這次的電影風格看起來並不像是出自諾蘭之手,因為此次的電影風格和以往的大不相同,以往的風格在視覺和張力上終會吸引人。
  • 陶賦雯:戰敗者的歷史書寫——日本二戰電影媒介記憶主體批判性研究
    人類的歷史從言語走向書寫,從紙媒傳播走向流媒體數字,其記憶存儲功能日趨精細化,編碼愈加複雜化,分享也日漸多元化。如何在歷史上刻錄留痕,保留並傳承記憶給予後人,成為藝術創作領域的永恆主題。從戰爭歷史經驗得知:成王敗寇,通常是戰勝的一方擔負起撰寫歷史的責任和義務;而對於戰敗方而言,其歷史書寫多採用「內部建設」,呈現出徹底性或遮掩性的歷史反思。時至今日,戰敗者該如何書寫歷史?
  • 「二戰」是電影的一個大題材
    「二戰」是電影的一個大題材,提到「二戰」戰爭題材的電影,我比較喜歡《風語者》以「二戰」為背景的電影還有《辛德勒的名單》這種社會類型。《辛德勒的名單》這部電影故事的發生設定是戰場後方,男主角的人格定位極具反差,開始是一個好色的投機商人,靠納粹的暴力統治獲得猶太廉價勞動力,到最後傾盡所有家當只為多救一個猶太人。
  • 二戰義大利爆笑史!被蠢哭了!
    近代戰爭歷史上,如果沒有了義大利,那麼充滿的只會是血腥和殺戮——而義大利的存在,則給近代戰爭抹上了一些喜劇色彩。文章來源自網絡,其歷史真實性請自行甄別,僅供諸君一笑。對於義大利的表現,有網友腦洞大開「希特勒臨終遺言:墨索尼裡是SB」!
  • 二戰迷的福利:推薦100部經典的二戰紀錄片(排名不分先後)
    一個法國人在德國士兵們從凱旋門下行進時情不自禁地哭泣、美軍在摺缽山豎起旗幟、蘑菇雲在廣島上空升起等都是讓人 「眼熟能詳」的畫面。歷史頻道用最新的技術和自己的方式重現了這段歷史(2009年秋上映),為此觀眾們等了半個世紀之久。9、《世紀大戰:二戰歐洲東線紀實》
  • 二戰中最出色的間諜是誰?
    其間,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馬克斯·黑斯廷斯(Max Hastings)結合他的新書,以「間諜如何影響二戰」為題做了講座。這本名為《秘密戰爭》的書是他的第25部作品。在書中,黑斯廷斯分析了二戰中間諜、密碼破譯者和其他情報機構的工作,並採用全新的視角審視了二戰歷史。今年71歲的黑斯廷斯是相當高產的二戰史專家。
  • 12部經典二戰電影 連起來就是一部完整二戰史
    今年是二戰勝利70周年。二戰的電影,多得數都數不過來。在所有的二戰電影中,哪些是最經典的呢?今天給大家推薦12部二戰片,從頭到尾連起來看更有意義,這12部片子加起來,剛好展示了整個二戰的前因後果。超寫實主義風格,為你還原了希特勒是如何從一名男童黑化成一個「男魔」。
  • 一個二戰老兵
    文/趙鳳梅(奧地利) 二戰老兵卡爾 · 布朗諾和我的生活沒有任何交集。他在歐洲我在中國,他死的時候我才兩歲。這個老兵不是別人,他是我先生赫爾穆特的父親。 1944年6月,英美盟軍在諾曼第登陸,敲響了納粹德國的喪鐘。1945年1月,蘇聯紅軍消滅德軍四個集團軍,解放了華沙,赫爾穆特的父親,就死於那場華沙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