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世界重步兵絞肉機:讓希臘人口嫌體直,波斯鐮刀戰車有多牛?

2021-01-11 騰訊網

編者按:從波斯人與希臘僱傭軍交手的庫納克薩戰場(公元前401年),到本都軍隊與愷撒對壘的澤拉之戰(公元前47年),鐮刀戰車——其名稱源自車軸兩端長約1米的巨型鐮刀——在中東地區盛行了將近四個世紀。它始于波斯帝國,馳名於亞歷山大與大流士的高加米拉會戰,其後又在塞琉古帝國和本都王國得到了頻繁運用。作為古典時代的「重型坦克」,它往往能夠摧毀敵方步兵的密集隊形,帶來嚴重的生理和心理創傷,製造極大的恐慌。當然在國內網絡上,「受累」於先秦時代的中國也大量使用戰車,所以這些鐮刀戰車也算是風評被害。因為總有一些人試圖證明鐮刀戰車是一種大而無當的武器,然後形成一種從西到東的鄙視鏈之類。那麼,歷史上這種武器到底是大而無當,只能充當鄙視鏈背景板呢?還是古典時代的重型坦克?

古代世界的重型坦克——鐮刀戰車

聽說那鐮刀戰車的利刃時常在混亂屠殺中驟然撕裂四肢肢體離開軀幹墜落地面而飛快傷害帶來的疼痛思想和意識仍不知曉——古羅馬詩人盧克萊修《物性論》

▲飛馳的鐮刀戰車

起源

記載鐮刀戰車最為熱心的古典作家要數色諾芬,作為最早與這種新式兵器交手的希臘人之一,色諾芬不僅在自傳《長徵記》、史書《希臘志》中給出了它最初的幾份實戰記錄,還在政治教育著作《居魯士勸學錄》裡,煞有介事地講述了波斯第一帝國開國君主居魯士大帝發明鐮刀戰車的故事:「他(居魯士)改換了那種特洛伊人先前使用的戰車,代之以一種更加合用的戰車,這種戰車的車輪十分堅固,可以經受顛簸,同時,由於採用了長軸,也使寬大的底盤更為結實,而馭手的座位則移至一個可以叫做高臺的東西上,這個高臺用硬木打造,延伸到戰車的前沿,在車身板的上面還要留出一塊地方讓馭手駕馭戰馬。馭手全身護具齊全,只有兩隻眼睛露在外面。他在戰車兩側的輪轂上還安裝了工匠打制的一種兩肘尺(約為1米)長的鐮刀,還有一種則安裝在木製車架底下,朝向下面,以備不時之用。居魯士發明的戰車型制就是如此,這種型制的戰車至今在波斯帝國的臣民當中還在使用。」(色諾芬,居魯士勸學錄,VI,1,27-30)

▲波斯帝國早期的戰車模型

儘管色諾芬對鐮刀戰車的技術特性給出了頗為細緻也較為準確的描述,但正如西塞羅所說,「色諾芬講述居魯士並非源於歷史目的」,這部基於歷史題材的政治著述出於教育目的,將諸多作者所處時代的波斯風俗習慣乃至器物歸結到主人公居魯士大帝的身上。事實上,哪怕是在大流士和薛西斯遠徵希臘時期,也沒有任何有關鐮刀戰車的可靠記載。希羅多德曾經不厭其煩地詳述波斯帝國各地特色兵種——其中還包括印度藩屬的野驢戰車和利比亞藩屬戰車,但鐮刀戰車始終未曾出現在《歷史》當中。

▲大流士一世乘車出獵

據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歷史科學博士涅費德金(Нефёдкин)考證,鐮刀戰車實際上應當出現在阿塔薛西斯一世統治時期(公元前465-424年),它是兩次遠徵希臘失利後,波斯帝國應對希臘式密集重步兵隊形的產物。

戰術特徵

中東地區原有的普通戰車在戰鬥中的作用主要依靠車載戰鬥人員的發揮,它們往往會在步兵交戰前進行戰車間的戰鬥,在步兵交戰時負責掩護己方戰線側翼,步兵交戰結束後展開追擊或抵禦敵方戰車追擊。只有在敵方沒有戰車或敵方戰車已被逐出戰場時,才會偶爾正面攻擊敵方步兵。

▲公元前8世紀上半葉的中東戰車

▲亞述戰車浮雕

鐮刀戰車的戰術職能則與它的先輩截然不同,它完全取消了車載戰鬥人員,僅僅保留披甲馭手,因此,其殺傷力完全源自從車軸伸出的鐮刀和戰車本身的衝擊力。若是面對來去如風、隊形鬆散的輕步兵或輕騎兵,鐮刀戰車當然很難發揮作用,甚至可能在對方的投射打擊下幫上倒忙。於是,它幾乎唯一的作戰方式就是在適合馳騁的平坦戰場上衝擊缺乏得力投射兵種輔助的重步兵集群。接下來,我們可以從古典文獻記載中逐次探究鐮刀戰車的戰術表現。

庫納克薩會戰(公元前401年):此戰是波斯王子阿塔薛西斯(日後的阿塔薛西斯二世)和小居魯士爭奪王位之戰,小居魯士手頭的王牌是10400名希臘重步兵和2500名希臘輕盾兵,此外也有20輛鐮刀戰車。阿塔薛西斯的兵力要雄厚的多,但他最倚賴的仍是150輛鐮刀戰車。狄奧多羅斯指出「阿塔薛西斯在戰線正面部署了許多鐮刀戰車」,普魯塔克則認為「阿塔薛西斯將最強大的鐮刀戰車部署在正對希臘人的位置上,為的是在近接戰鬥前利用戰車的衝擊力分割(希臘人)的隊形」,色諾芬則在《長徵記》中提到「他們(阿塔薛西斯部)前方是所謂的鐮刀戰車,彼此之間留有一定間隔……其意圖為直驅希臘軍陣並割裂其隊形」。可見,無論是小居魯士方的傭兵頭目色諾芬還是阿塔薛西斯方的御醫克忒西阿斯(狄奧多羅斯和普魯塔克的記載歸根結底都源自此人的《波斯史》),都充分意識到了鐮刀戰車針對密集重步兵集群的戰術作用。

不過,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終究還是人。希臘人的戰爭藝術同樣在此前數十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得到了長足發展,在戰術方面,重步兵的裝備不斷強化,輕盾兵的戰術地位也一再上升,單純的重步兵集群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而在經驗方面,參與此戰的希臘傭兵幾乎都可說是百戰餘生的勇武老兵。此時的波斯人卻遠非如此,正如色諾芬所述:「那些(波斯)指揮官對戰車士兵竟然滿不在乎,反倒自鳴得意地認為沒有經過訓練的人也能夠像那些經過訓練的人一樣達到目的。這樣,戰車士兵倒是可以草草速成了,但這種人甚至還沒有衝到敵軍陣前就有一半已經倒在自己的戰車裡,另外一些則會自行跳出戰車。那些小隊沒有了駕馭戰車的人,因而對自己人造成的傷害甚至超過了對敵人的傷害。今天的這些波斯人……總是想要放棄戰鬥……必須依靠希臘人的幫助去面對敵人。」(色諾芬,居魯士勸學錄,VIII,8,24-25)

庫納克薩的戰況正是如此,希臘傭兵在雙方戰線相隔3-4斯塔達(約500-700米)時對當面對手發起衝擊,他們還用長矛敲擊盾牌以嚇唬馬匹,一時竟嚇得當面波斯軍隊敗陣逃跑。鐮刀戰車部隊既沒有加速衝擊空間,更因為馬匹受驚和馭手缺乏訓練而陷入混亂,竟然紛紛棄車逃跑,失去控制的鐮刀戰車有的在己方隊列裡製造慘劇,有的雖然衝向希臘傭兵隊列,也迫使希臘人閃開缺口,卻沒有己方部隊能夠跟進利用戰機。由此可見,庫納克薩之戰的確證明了鐮刀戰車對付重步兵的戰術職能,但波斯軍隊當時的糟糕人員素質則導致它難以發揮作用。

▲庫納克薩時期的鐮刀戰車假想圖

達斯基裡昂戰鬥(公元前395年):此戰交戰雙方為斯巴達國王阿格西勞斯和波斯的弗裡吉亞行省總督法那巴佐斯,當時,已經取得希臘霸權的斯巴達派遣國王阿格西勞斯於公元前396年率領2000名「新公民」和6000名同盟軍前往小亞細亞開疆拓土。根據色諾芬在《希臘志》第四卷第1章中的記載,公元前395年冬季,趁著希臘士兵在弗裡吉亞首府達斯基裡昂附近分散搜集糧秣之際,法那巴佐斯指揮2輛鐮刀戰車和400名騎兵發起攻擊。希臘人見勢不妙,看到波斯戰車和騎兵向他們迫近,便趕緊集合成一個約有700人的密集陣。但法那巴佐斯當機立斷,將戰車置於最前面,他本人和騎兵跟隨在戰車後面,隨後下令向希臘人進攻。戰車突入密集的戰陣,將希臘人衝得七零八落,騎兵則快速跟進,殺死了大約100名希臘士兵,其餘人等則逃回營地。作為一場波斯人以少勝多的「翻身仗」,達斯基裡昂戰鬥充分說明了優秀的指揮官應當如何運用鐮刀戰車。首先,法那巴佐斯實踐了兵貴精不貴多的原則,僅僅400名騎兵和區區2輛戰車可以相對容易地完成兵種協同。其次,襲擊的突然性,使得希臘人沒有時間構建配備一定投射兵力的完備戰線。最後,鐮刀戰車充分發揮了它的突擊威力,在騎兵尚不具備撕裂希臘步兵密集陣能力時,充當了後世的重騎兵角色,破壞了希臘步兵隊形,令他們在面對跟進的波斯騎兵時門戶大開。

▲波斯騎兵與希臘步兵的戰鬥,公元前4世紀

▲持矛的波斯貴族騎兵,公元前4世紀

高加米拉之戰(公元前331年)

對陣雙方大流士和亞歷山大已經毋庸贅述,阿里安、庫爾提烏斯·魯夫斯和狄奧多羅斯提供的古典史料,也使得高加米拉成為鐮刀戰車記載最為豐富的會戰。數十年來的勝敗經驗已經令波斯人意識到騎兵與戰車配合的重要性。根據阿里安的記載,波斯大軍左翼前方部署了塞種騎兵、1000名巴克特裡亞騎兵和100輛鐮刀戰車,右翼前方部署了亞美尼亞、卡帕多西亞騎兵和50輛鐮刀戰車。不過,中軍前方的50輛鐮刀戰車雖然應當有戰象配合,但實戰中可能並未如此行事,大約是害怕大象驚嚇己方馬匹。庫爾提烏斯·魯夫斯和狄奧多羅斯還指出大流士著手強化戰車武備,在車轅和車軸末端加裝了長矛和更長、更寬的鐮刀。

按照古典時代的傳統,馬其頓軍的左翼相對薄弱,這一翼配屬的輕步兵也僅有一些克裡特弓箭手和來自亞該亞的傭兵,這樣的投射火力似乎還不足以阻擋鐮刀戰車和騎兵的協同作戰。根據庫爾提烏斯·魯夫斯的記載,波斯右翼的50輛戰車在戰前特地平整過的戰場上朝著馬其頓左翼全速衝擊,其後又有1000名騎兵(狄奧多羅斯說是3000名騎兵)適時跟進。結果「有些馬其頓士兵被遠遠伸到車轅前方的長矛撕碎了,另一些被戰車兩側朝下的鐮刀撕碎。馬其頓人非但沒有逐步退卻,反而散亂地潰逃,令他們的隊列陷入混亂」。此後,波斯右翼騎兵甚至突入馬其頓營壘,一度奪佔輜重並救出大流士的家眷。之所以馬其頓左翼會陷入如此慘劇,顯然也是源於緊隨其後的波斯騎兵密切配合戰車:他們既可以殺傷馬其頓方面的輕步兵,減輕戰車損失,也能夠利用戰車打出的缺口,將馬其頓步兵的後退、躲閃轉化為潰敗。

狄奧多羅斯的記載生動描繪了鐮刀戰車的殺傷效果:巨大的衝力和轉動的利刃,使得馬其頓的很多士兵喪命,造成的傷勢更是形形色色。鋒利的刀具和強大的力道,使得撞上的東西都被它斬斷,包括很多手臂、盾牌、武器和其他的裝備,還有不少的例子是頭顱被從頸部快速切掉,落在地面的時候眼睛仍舊張開,驚嚇的表情也沒有改變,在有些情況之下割開肋骨帶來一個致命的切口,使得受傷的人很快死亡。(狄奧多羅斯,歷史叢書,XVII,58)不過,善於為尊者諱的阿里安則對上述戰況不置一詞,轉而著力描寫大相逕庭的馬其頓軍右翼戰況。早在戰車出擊前,大流士就貿然出動了塞種騎兵和巴克特裡亞騎兵,最終被馬其頓騎兵擊退。此時,缺乏騎兵配合的鐮刀戰車雖然企圖衝散馬其頓方陣,卻也遭到掩護騎兵的馬其頓輕步兵痛擊,一輪輪猛烈投射殺傷過後,戰車衝擊威力銳減,雖然有少數衝入方陣,也造成個別駭人創傷,終究是無濟於事。

▲龐貝城遺址馬賽克中的波斯騎兵形象

尾聲

儘管阿里安在主要參考繼業者託勒密的《亞歷山大遠徵記》中將鐮刀戰車寫得近乎廢物,但諸多繼業者卻表現得頗為誠實。公元前301年,在決定亞歷山大帝國瓜分命運的伊普蘇斯決戰中,取得最終勝利的塞琉古軍隊便出動了至少100輛鐮刀戰車。直至羅馬人一統地中海為止,鐮刀戰車都在帝國廢墟上的大小交戰中扮演過種種重要角色。其後,儘管鐮刀戰車不再成為實戰利器,卻始終沒有離開武器專家和設計師的頭腦,直至19世紀中後期,人們仍然可以找到腦洞大開的鐮刀戰車後繼者。總之一句話,套用一句網絡用語,形容古希臘人對於鐮刀戰車的態度,「嘴上說不要,身體還是誠實的。」

▲ 公元前2世紀上半葉,塞琉古鐮刀戰車設想圖

▲約翰·考恩1855年的蒸汽朋克狂想,圓形自走鐮刀戰車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吳畋,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當東方式波斯軍隊遭遇希臘式重裝步兵丨決定生死的普拉提亞戰役
    重裝步兵。在雅典有一支用於維護治安的正規弓箭手隊伍,但它由用公共資金從希臘北部購得的西徐亞奴隸組成。 可能有人會認為,是希臘重裝步兵的兵器和甲冑造就了他們的戰術,也可能有人會認為,是這一戰術決定了兵器和甲冑的形制。「方陣」一詞被荷馬用來指代眾士兵,在古典時代特指由重裝步兵排成的密集隊列。方陣一直有加大隊列縱深的傾向。
  • 高加米拉,亞歷山大毀滅波斯的最終戰役
    波斯帝國的軍隊來自亞洲西部的廣袤平原,他們習慣以極少的重裝步兵掩護海量的弓箭手作戰,其重步兵和弓箭手的比例在一些時候能達到驚人的1比9。在理論上,波斯人軍中海量的弓箭手在必要的時候,亦可以手持刀劍或長矛,參與白刃戰。
  • 死196人就打崩波斯步兵?馬拉松大戰表示:希臘方陣贏得不容易
    這次較量以波斯的慘敗與希臘的勝利告終,戰後的雅典一躍成為名副其實的雅典帝國,在這場較量中雙方的第一次大規模較量就是馬拉松之戰,關於此戰,一般說法都是希臘方陣大勝缺乏近戰能力的波斯步兵和騎兵,描述口吻真有點類似打遊戲,好像希臘方陣推過去,波斯人就都死了。那麼此戰的細節到底是怎麼回事?
  • 希臘城邦同波斯帝國的千古恩怨——雅典的輝煌時刻,馬拉松戰役
    公元前五世紀的波斯帝國是世界上領土最遼闊的國家,數十萬波斯大軍控制著4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和幾千萬的人口,而希臘只有波斯帝國一個省份的規模,而且還分裂為上百個小城邦。
  • 神秘的波斯不死軍到底是什麼樣的軍隊?
    根據希臘歷史學家的記載,當時不死軍的武器主要有: 弓箭、盾、矛、隨身的短劍或匕首。 ▲今人繪製的不死軍士兵形象 這些東西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都有一些別處心材的小設計。古波斯是個善於學習的國家,他們發源於中亞地區,那裡原本就是各個文明交流的一個集散地。在對外徵服的過程中,波斯人也博取重長,學習了很多被徵服民族的武器製造工藝。
  • 溫泉關一戰:6700希臘軍對陣20萬波斯軍團,電影描述中的虛實
    首先在雙方的兵力上,影視劇中無疑對雙方實力懸殊進行了誇大,希臘聯軍方面也並非真的只有300人去守溫泉關,他們的兵力總計約6700多人,其中有200多名斯巴達皇家衛隊和一名國王這倒是真的。 再看看波斯方面:波斯軍團包括各個僕從國軍隊在內共計20至30萬人,但真正的作戰部隊應該不到20萬。
  • 兩位統治者發動,一度控制大半領土,波斯最終還是沒能打下希臘
    就像希臘和波斯帝國之間那一系列的戰爭,最初起因僅僅是波斯帝國單純的想要向西擴張,攻打希臘。在這一系列的戰爭中波斯帝國和希臘各城邦之間均有輸有贏,並且雙方的矛盾也在各有輸贏的情況下越積越深,最終戰爭愈演愈烈。在這次衝突中,波斯曾先後兩次入侵希臘城邦,最終希臘人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保全了自己的國家和文明。
  • 揭秘斯巴達人的宿敵——波斯不死軍團
    10,名稱的由來   根據古希臘歷史學家的記載,不死軍團的規模一直保持在一萬人,一個不多,一個不少。如果不死軍團內部有一個士兵死亡、生病或出現了其他特殊情況,就會立刻有另外一個士兵填補他的空缺。這就使人產生了這支軍團的人都是不死的錯覺,因為軍團的人數從來沒有過變化。
  • 世界一流與世界第一:專家詳解國產VN12步兵戰車與VN18兩棲戰車
    高性能的軍事裝備是一個國家整體工業水平發達與否的重要標誌,正是得益於長期的技術投入,得益於完備的工業體系,中國的軍事裝備工業得以實現從模仿製造到自主創造的轉變,其自主研發的戰車才能都達到世界領先的水平。
  • 斯巴達300勇士到底有多猛?
    「萬王之王」薛西斯一世徵希臘的戰役也不例外,波斯人出動的兵力在不同的記載裡有三百萬到二十萬不等,某些希臘作家也出於或嚇唬希臘人,或讚揚希臘人的目的誇大了波斯軍力。但是按照目前的學界研究,認為波斯軍隊有8到10萬步兵(包括徵發來的各民族雜兵)、1到2萬騎兵是比較恰當的說法,上限也就15到20萬,50到100萬幾乎沒有可能。要談清楚斯巴達的兵力,首先要搞清楚斯巴達的軍制。
  • 陣斬波斯大帝,武德堪比亞馬遜,《託米麗司女王》再現斯泰基騎兵
    這樣一位能夠給世界帶來如此巨大的影響的人物,便是波斯帝國著名的君主——居魯士大帝。考慮到「花剌子模」這個名稱極有可能來源於斯基泰人語言中的「太陽照耀的土地」,因而在波斯的居魯士大帝徵服這一地區之前,極有可能在斯基泰人之間就已經有「花剌子模」這一叫法,甚至電影中的花剌子模人,有可能也是斯基泰人的分支。
  • 希波戰爭對希臘與波斯造成了什麼影響?
    希波戰爭是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半個世紀中希臘與波斯帝國接連不斷的戰爭。最後以希臘成功抵抗波斯帝國的入侵而宣告結束。戰爭的過程可以說是可圈可點,希臘世界在面對強大的波斯帝國的過程中,發生了許多經典會戰,然而今天我們要討論的,並非希波戰爭中的戰役和他的戰爭史。
  • 徵服世界三大文明古國的馬其頓方陣,為何最後會慘敗給羅馬?
    這個在阿喀琉斯傳說的耳濡目染下長大,師從亞里斯多德的年輕人,以其雄才大略,在短短13年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戰績:統一希臘、橫掃中東,兵不血刃就佔領埃及、蕩平波斯帝國,大軍開到了印度河流域,徵服疆域達500萬平方公裡。四大文明古國中,有三個都毀於其手。
  • 印度機械化步兵有多苦?步戰車都是夜盲,連基本夜戰能力都沒有
    印度軍中不乏有前瞻之人制定合理的變革藍圖,可每次印度軍隊的高層決定實施時,就會發現困難重重。要麼是資金不足,要麼缺少合格的國產裝備,要麼沒錢購買國外的裝備。而每次一到戰爭爆發時,就會發現自己的各種準備不足,然後再籌錢緊急採購新裝備。印度機械化步兵究竟有多苦。近日,前線的印度軍隊抱怨自己夜戰能力的匱乏,要求國防部為步兵戰車配備夜視儀。
  • 馬拉松之戰:希臘人是如何以付出192人的代價,殲敵6400人的?
    至于波斯的具體兵力,按照波斯艦隊的慣例,每艘戰艦上配置30名戰鬥人員,所以600艘船能搭載18000戰士。但是東地中海的希臘人有在戰船上多搭載戰士的傳統,比如在伊奧尼亞起義中的拉德島海戰中,一艘伊奧尼亞戰艦可以運載40名戰士,所以波斯人的戰鬥人員可能有24000人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