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希波戰爭是自邁西尼時代的特洛伊戰爭之後,歐洲視角下的東方和西方的第二次較量。這次較量以波斯的慘敗與希臘的勝利告終,戰後的雅典一躍成為名副其實的雅典帝國,在這場較量中雙方的第一次大規模較量就是馬拉松之戰,關於此戰,一般說法都是希臘方陣大勝缺乏近戰能力的波斯步兵和騎兵,描述口吻真有點類似打遊戲,好像希臘方陣推過去,波斯人就都死了。那麼此戰的細節到底是怎麼回事?
首先要說明的是,其實按照希羅多的記載,波斯軍隊在馬拉松之戰中並沒有投入多少騎兵。我們要明白,波斯帝國和希臘不一樣,是一個擁有大量騎兵的國家。那麼為何馬拉松之戰沒有呢?對此一些學者解釋到「波斯人在此戰之前用船運輸馬匹就制約了能夠使用的騎兵的數目,一匹馬的運輸成本要遠遠大於一名戰士,這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釋雅典人在西西里遠徵開始時為何只運去了30匹馬」(《古典時代雅典騎兵研究》)但是我們要明白一點,希臘與波斯對持長達10天左右,不可能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面將騎兵運不到馬拉松。所以筆者支持奈波斯的記載,波斯騎兵和步兵一起到達馬拉松,只不過是由於「第二天,(雅典)他們在山腳下一處並不十分開闊的地帶一一因為多處長著稀疏的樹木一一列陣以後,憑藉這樣一種計劃投入戰鬥,他們不僅可以憑藉山高隱蔽,而且敵人的騎兵會受阻於分散的樹木而不能全軍投入包圍他們。」(《異族名將傳》)(不過後面記載顯示有誤)。
顯然波斯之所以在馬拉松登陸,目的就是為了發展其騎兵優勢。但是被雅典堵截之後,波斯為下一步計劃,必然會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其結果是「波斯人徒勞的期待著自己在雅典的支持者起事。後來部分波斯騎兵被裝上船,以便運往雅典,這大大削弱了波斯的力量(本書後面明確說波斯騎兵基本沒有參戰,所以可以認為開戰時騎兵全部撤走了)」(《波斯帝國史》)顯然此時的波斯軍隊是處於後撤狀態,而雅典乘機發動對波斯的追擊。日本學者竹門榮喜說過日俄戰爭時期一天最多只能登陸1萬人,以此類推元日戰爭時期元軍一天運送3000~4000軍隊登陸。所以筆者也依此類推認為,波斯軍隊一日登船的數量最多不過數千人。顯然波斯軍隊必然不可能不管希臘軍隊直接登船,所以可能是採用分批登船的方式,這也是波斯在馬拉松未有騎兵的原因,同時幫助雅典軍隊分批擊敗波斯軍隊。
雅典按照傳統讓由波列馬克本人指揮右翼,各部落依次排列,普拉提亞人指揮左翼。對此希羅多得記載到「(雅典)他們的戰線的長度和波斯一樣長,但是中軍部分隊列比較稀疏,這裡全軍最薄弱的部分,而兩翼隊列密集,實力雄厚。」(《希波戰爭史》)之後希羅多得又記載到雅典人是跑步前進,一直跑了8斯塔底亞(1.5千米)。但是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按照現代實驗顯示「我們讓演員使用真正的重裝步兵裝備來重現這場戰鬥,結果表明,一支身披鎧甲、緊密編隊的步兵部隊不可能在地中海火辣辣的烈日下,以最快速度奔跑那麼遠的距離,同時還保持隊形不散,如果他們在最後200~300米(656~984英尺)還遭到了弓箭射擊,那就更不可能做到了。」(《圖解世界戰爭戰法》)所以雅典軍隊可能如後世希臘傭兵一樣「同時他開始慢慢地領著部隊擺好戰陣。在使輕裝兵在兩翼就位之後,他們便進軍向敵人衝擊。命令是「他們右肩扛槍,靜待號令」。然後伏槍準備攻擊,穩穩跟上,不許有人跑步。」(《長徵記》),一直到大概200米以內才開始跑步。
那麼此時的波斯軍隊要如何應對呢?按照色諾芬記載,波斯軍隊是是指揮官都在中間,所以為了保護指揮官中間軍隊數量要多於兩邊。波斯中間軍隊是由波斯人和薩凱人組成。那麼如果希臘人很長一段時間裡慢步行走,那麼波斯弓箭手必然會給予長時間打擊。但是實際並不是如此。筆者在《歐洲都玩火槍了,為何中國還在用弓箭?大清說我最後的倔強你們不懂》一文中說過,因為盔甲的原因,古代戰爭中弓箭實際射擊距離有時候並不遠。這裡補充一點不僅僅是盔甲的原因,還有遠距離射箭準確性不高的原因。就以後世羅馬與亞美尼亞作戰為例,「(亞美尼亞)他們總是和羅馬軍隊保持在投槍投射不到的距離上,……………但羅馬軍隊決不輕率地散開自己的隊伍。只是有一個騎兵部隊的什長因為過於魯莽地出擊而死於亂箭之下。這件事使其餘的羅馬士兵更為堅定了服從命令的信心。」(塔西託《編年史》)所以波斯軍隊弓箭的射擊應該在百米以內,對希臘軍隊殺傷非常小。這也就是希臘人為何很長一段時間獨愛使用重裝步兵的原因之一吧。
雙方很快進入了短兵相接的戰鬥,中間的波斯軍隊擊敗了希臘軍隊,之後開始追擊他們。但兩邊的希臘軍隊在擊敗波斯軍隊之後,沒有選擇繼續追擊。他們先迴旋之後組成一軍,之後進攻中間的波斯軍隊。此時他們(波斯軍隊)遭到後面軍隊進攻,前面的希臘軍隊軍隊也可能回頭繼續作戰,陷入兩面夾擊的困境。古代戰場上,被夾擊的最大問題就是會讓被夾擊的一方士兵失去彼此之間的間距。即一旦敵人從兩面進行推擠,那麼被夾的一方就會陷入一動不動,無法作戰的狀態。這時候你勇武不勇武/能不能近戰已經沒啥意義了,等待你的,只有很快敗下陣來。幾百年後的坎尼之戰被全殲的羅馬軍團就是例子。之後,波斯人向船方向撤退。他們逃到船邊,這裡擁有大量波斯軍隊和敗逃下來的波斯軍隊一起組成一道戰線,戰鬥進入最激烈的時刻。雅典多位將領死於此處,但最後被海一戰的波斯人還是被推到了海裡,以雅典勝利而告終。
這一次交戰結果雅典戰死197人,波斯戰死6400。筆者在《3萬人的戰爭陣亡率不到5%,古希臘時代重裝步兵為何戰損這麼低?盔甲盾牌加陣型是關鍵》一文中說過,為何希臘軍隊傷亡低。但筆者在這裡要強調一下,197人只是死亡,並不包括受傷的人。按照西奧多·道奇根據後世戰役統計顯示(如下圖),古典希臘的陣亡率與傷亡率會因為作戰的勝負情況,相差很大。以馬拉松之戰為例,陣亡率只有1.75%,傷亡率卻相當的高,高達19.25%,大約為2100人。可見此戰希臘人贏得並不輕鬆,近五分之一參戰或死或傷。同時按照他的研究,「在亞歷山大的戰鬥中,傷亡比通常為」12:1,而且經常達到20:1,今日這數字則為7:1. 如果只考慮陣亡比例,亞歷山大的會戰確實不像今天的會戰那樣激烈,但如果將傷亡數量全先計在內, 情況就大不相同了………」(《亞歷山大戰史》)。
所以說,所謂西方重裝步兵吊打東方輕裝步兵的遊戲史觀要不得。馬拉松之戰中希臘死了不到200人,鎧甲和陣型是原因之一,但更是因為是掌握戰場的勝利者,畢竟士兵不會被擁擠到海裡淹死,傷員也不會被補刀。此戰也驗證了這樣一個觀點,古代作戰,正面戰場因為有鎧甲防護和冷兵器殺傷效率不高的原因,更多的傷亡大都是在追擊階段造成的。很多被形容成「屠殺」的勝利,往往只是單算陣亡數,要是算上傷亡數,可能就沒那麼傳奇了。
編後語:本文通過史料與現代研究,儘量還原此次作戰,希望通過這些讓大家明白希臘人在古代是如何作戰的,不過要明白馬拉松之戰不能代表全部希臘作戰,還要具體情況具體研究。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微漫菸葉,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