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196人就打崩波斯步兵?馬拉松大戰表示:希臘方陣贏得不容易

2020-12-24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希波戰爭是自邁西尼時代的特洛伊戰爭之後,歐洲視角下的東方和西方的第二次較量。這次較量以波斯的慘敗與希臘的勝利告終,戰後的雅典一躍成為名副其實的雅典帝國,在這場較量中雙方的第一次大規模較量就是馬拉松之戰,關於此戰,一般說法都是希臘方陣大勝缺乏近戰能力的波斯步兵和騎兵,描述口吻真有點類似打遊戲,好像希臘方陣推過去,波斯人就都死了。那麼此戰的細節到底是怎麼回事?

首先要說明的是,其實按照希羅多的記載,波斯軍隊在馬拉松之戰中並沒有投入多少騎兵。我們要明白,波斯帝國和希臘不一樣,是一個擁有大量騎兵的國家。那麼為何馬拉松之戰沒有呢?對此一些學者解釋到「波斯人在此戰之前用船運輸馬匹就制約了能夠使用的騎兵的數目,一匹馬的運輸成本要遠遠大於一名戰士,這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釋雅典人在西西里遠徵開始時為何只運去了30匹馬」(《古典時代雅典騎兵研究》)但是我們要明白一點,希臘與波斯對持長達10天左右,不可能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面將騎兵運不到馬拉松。所以筆者支持奈波斯的記載,波斯騎兵和步兵一起到達馬拉松,只不過是由於「第二天,(雅典)他們在山腳下一處並不十分開闊的地帶一一因為多處長著稀疏的樹木一一列陣以後,憑藉這樣一種計劃投入戰鬥,他們不僅可以憑藉山高隱蔽,而且敵人的騎兵會受阻於分散的樹木而不能全軍投入包圍他們。」(《異族名將傳》)(不過後面記載顯示有誤)。

顯然波斯之所以在馬拉松登陸,目的就是為了發展其騎兵優勢。但是被雅典堵截之後,波斯為下一步計劃,必然會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其結果是「波斯人徒勞的期待著自己在雅典的支持者起事。後來部分波斯騎兵被裝上船,以便運往雅典,這大大削弱了波斯的力量(本書後面明確說波斯騎兵基本沒有參戰,所以可以認為開戰時騎兵全部撤走了)」(《波斯帝國史》)顯然此時的波斯軍隊是處於後撤狀態,而雅典乘機發動對波斯的追擊。日本學者竹門榮喜說過日俄戰爭時期一天最多只能登陸1萬人,以此類推元日戰爭時期元軍一天運送3000~4000軍隊登陸。所以筆者也依此類推認為,波斯軍隊一日登船的數量最多不過數千人。顯然波斯軍隊必然不可能不管希臘軍隊直接登船,所以可能是採用分批登船的方式,這也是波斯在馬拉松未有騎兵的原因,同時幫助雅典軍隊分批擊敗波斯軍隊。

雅典按照傳統讓由波列馬克本人指揮右翼,各部落依次排列,普拉提亞人指揮左翼。對此希羅多得記載到「(雅典)他們的戰線的長度和波斯一樣長,但是中軍部分隊列比較稀疏,這裡全軍最薄弱的部分,而兩翼隊列密集,實力雄厚。」(《希波戰爭史》)之後希羅多得又記載到雅典人是跑步前進,一直跑了8斯塔底亞(1.5千米)。但是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按照現代實驗顯示「我們讓演員使用真正的重裝步兵裝備來重現這場戰鬥,結果表明,一支身披鎧甲、緊密編隊的步兵部隊不可能在地中海火辣辣的烈日下,以最快速度奔跑那麼遠的距離,同時還保持隊形不散,如果他們在最後200~300米(656~984英尺)還遭到了弓箭射擊,那就更不可能做到了。」(《圖解世界戰爭戰法》)所以雅典軍隊可能如後世希臘傭兵一樣「同時他開始慢慢地領著部隊擺好戰陣。在使輕裝兵在兩翼就位之後,他們便進軍向敵人衝擊。命令是「他們右肩扛槍,靜待號令」。然後伏槍準備攻擊,穩穩跟上,不許有人跑步。」(《長徵記》),一直到大概200米以內才開始跑步。

那麼此時的波斯軍隊要如何應對呢?按照色諾芬記載,波斯軍隊是是指揮官都在中間,所以為了保護指揮官中間軍隊數量要多於兩邊。波斯中間軍隊是由波斯人和薩凱人組成。那麼如果希臘人很長一段時間裡慢步行走,那麼波斯弓箭手必然會給予長時間打擊。但是實際並不是如此。筆者在《歐洲都玩火槍了,為何中國還在用弓箭?大清說我最後的倔強你們不懂》一文中說過,因為盔甲的原因,古代戰爭中弓箭實際射擊距離有時候並不遠。這裡補充一點不僅僅是盔甲的原因,還有遠距離射箭準確性不高的原因。就以後世羅馬與亞美尼亞作戰為例,「(亞美尼亞)他們總是和羅馬軍隊保持在投槍投射不到的距離上,……………但羅馬軍隊決不輕率地散開自己的隊伍。只是有一個騎兵部隊的什長因為過於魯莽地出擊而死於亂箭之下。這件事使其餘的羅馬士兵更為堅定了服從命令的信心。」(塔西託《編年史》)所以波斯軍隊弓箭的射擊應該在百米以內,對希臘軍隊殺傷非常小。這也就是希臘人為何很長一段時間獨愛使用重裝步兵的原因之一吧。

雙方很快進入了短兵相接的戰鬥,中間的波斯軍隊擊敗了希臘軍隊,之後開始追擊他們。但兩邊的希臘軍隊在擊敗波斯軍隊之後,沒有選擇繼續追擊。他們先迴旋之後組成一軍,之後進攻中間的波斯軍隊。此時他們(波斯軍隊)遭到後面軍隊進攻,前面的希臘軍隊軍隊也可能回頭繼續作戰,陷入兩面夾擊的困境。古代戰場上,被夾擊的最大問題就是會讓被夾擊的一方士兵失去彼此之間的間距。即一旦敵人從兩面進行推擠,那麼被夾的一方就會陷入一動不動,無法作戰的狀態。這時候你勇武不勇武/能不能近戰已經沒啥意義了,等待你的,只有很快敗下陣來。幾百年後的坎尼之戰被全殲的羅馬軍團就是例子。之後,波斯人向船方向撤退。他們逃到船邊,這裡擁有大量波斯軍隊和敗逃下來的波斯軍隊一起組成一道戰線,戰鬥進入最激烈的時刻。雅典多位將領死於此處,但最後被海一戰的波斯人還是被推到了海裡,以雅典勝利而告終。

這一次交戰結果雅典戰死197人,波斯戰死6400。筆者在《3萬人的戰爭陣亡率不到5%,古希臘時代重裝步兵為何戰損這麼低?盔甲盾牌加陣型是關鍵》一文中說過,為何希臘軍隊傷亡低。但筆者在這裡要強調一下,197人只是死亡,並不包括受傷的人。按照西奧多·道奇根據後世戰役統計顯示(如下圖),古典希臘的陣亡率與傷亡率會因為作戰的勝負情況,相差很大。以馬拉松之戰為例,陣亡率只有1.75%,傷亡率卻相當的高,高達19.25%,大約為2100人。可見此戰希臘人贏得並不輕鬆,近五分之一參戰或死或傷。同時按照他的研究,「在亞歷山大的戰鬥中,傷亡比通常為」12:1,而且經常達到20:1,今日這數字則為7:1. 如果只考慮陣亡比例,亞歷山大的會戰確實不像今天的會戰那樣激烈,但如果將傷亡數量全先計在內, 情況就大不相同了………」(《亞歷山大戰史》)。

所以說,所謂西方重裝步兵吊打東方輕裝步兵的遊戲史觀要不得。馬拉松之戰中希臘死了不到200人,鎧甲和陣型是原因之一,但更是因為是掌握戰場的勝利者,畢竟士兵不會被擁擠到海裡淹死,傷員也不會被補刀。此戰也驗證了這樣一個觀點,古代作戰,正面戰場因為有鎧甲防護和冷兵器殺傷效率不高的原因,更多的傷亡大都是在追擊階段造成的。很多被形容成「屠殺」的勝利,往往只是單算陣亡數,要是算上傷亡數,可能就沒那麼傳奇了。

編後語:本文通過史料與現代研究,儘量還原此次作戰,希望通過這些讓大家明白希臘人在古代是如何作戰的,不過要明白馬拉松之戰不能代表全部希臘作戰,還要具體情況具體研究。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微漫菸葉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馬拉松之戰:希臘人是如何以付出192人的代價,殲敵6400人的?
    平原四周的山地地形為平原構成了天然屏障,有利於步兵登陸後保護艦隊,使騎兵從容登陸。而平原上的馬拉松河,還有平原東北角的沼澤,則能為騎兵提供水草。其二在歷史上,馬拉松平原上曾經發生過一次決定雅典命運的戰役。被流放的僭主庇西特拉圖就是在馬拉松平原登陸,帶領僱傭軍擊敗雅典的公民大軍;他從北方的色薩利請來了1000名騎兵助戰。這些希臘騎兵一度擊敗了幫助雅典的斯巴達步兵。
  • 當東方式波斯軍隊遭遇希臘式重裝步兵丨決定生死的普拉提亞戰役
    所以,希臘重裝步兵從頭到腳都處在鎧甲的有效保護之下。希臘重裝步兵最重要的進攻型武器是長達9英尺(約3米)的長矛。與荷馬時代的長矛不同,這些矛只能用來捅刺,不能用於投擲,矛尖是鐵製的。重裝步兵還攜有一種既可劈斬也可捅刺的短劍,以供近距離作戰之用。與重裝步兵相反,希臘騎兵(其規模很小)既不穿鎧甲,也不攜帶盾牌。他們的兵器是長矛或標槍(有時攜帶兩柄甚至更多)。
  • 古希臘步兵盾牌圖案與希臘神話
    但是,寫這篇文章其實壓力很大,因為自己完全不懂希臘相關歷史和神話,好在我一向的優勢就是臉皮還比較厚,特此整理一篇文章。【參考資料】本文大篇幅參考了 老阿更 2013年的文章《希臘重裝步兵盾牌徽章》,是的,非常大篇幅的「參考」。
  • 兩種文明的碰撞,以弱勝強的馬拉松戰役,看遠古希臘人的戰爭智慧
    馬拉松戰役是希波戰爭中的一次重要戰役。是西方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列之一,標誌著單槍匹馬式的結束和重甲方陣戰術的開始,在世界軍事史上佔據著重要地位。馬拉松戰役同時也是波斯中央集權與雅典民主政治統領下不同文明制度的碰撞,戰爭前的形勢看起來雅典似乎沒有多大勝算,但在希臘人卓越的軍事指揮下,雅典獲得了戰爭的勝利,大大鼓舞了希臘各邦的抵抗鬥志。
  • 世界最強步兵方陣:懟上馬其頓方陣,讓它百米外變刺蝟,瞬間碾碎
    世界最強步兵方陣,不是馬其頓方陣,而是中國的秦軍步兵方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秦軍步兵方陣有幾大優勢,馬其頓方陣根本比不了。第一,秦軍方陣使用7米以上長矛,這個長度和馬其頓方陣使用長矛一樣。但馬其頓人個子都比較矮小,亞歷山大大帝才1.5米左右。
  • 希臘城邦同波斯帝國的千古恩怨——雅典的輝煌時刻,馬拉松戰役
    公元前491年,波斯國王大流士派出使者向希臘人所要兩樣東西,水和土。為什麼要讓希臘人上交水和土呢?只要上交了水和土,就表示希臘向波斯帝國臣服。面對強大的波斯帝國,希臘有兩個城邦表示決不臣服:我們寧願和波斯帝國戰鬥到底也要捍衛自由!在雅典,波斯使者被拋入了大海;在斯巴達,波斯的使者被扔進了深井。這些希臘人說:「那裡有水和土,你自己去取吧!」消息傳到波斯之後,國王大流士震怒不已,馬上派出能徵善戰的達提斯統率三萬多大軍,乘坐700多艘戰船,出發遠徵希臘。
  • 兩位統治者發動,一度控制大半領土,波斯最終還是沒能打下希臘
    接下來大流士王所圖的便是雅典和希臘其餘地區。公元前491年大流士派出使臣去呼籲希臘臣服于波斯的統治。但是希臘人在嚴詞拒絕了波斯使節無力的要求之後,處決了使節。希臘人的行為使得大流士王大為惱火,雙方的戰爭一觸即發。雙方在這次衝突中的第一次非常重要的交鋒是在馬拉松平原完成的,在這次交鋒中,希臘人靠著自身強大的軍事紀律和優良裝備完成了以少勝多的逆襲。
  • 徵服世界三大文明古國的馬其頓方陣,為何最後會慘敗給羅馬?
    馬其頓方陣的人員編制,通常由64名士兵組成一個排,128人組成一個連,256人組成一個營,1024人組成一個團,4096人組成初級方陣,四個初級方陣組成一個聯合方陣。從波斯到印度,讓世界都「壓力山大」 光說不練假把式,馬其頓方陣無論多麼牛掰,拿到戰場練一練才能窺見其殺傷力。於是,在亞歷山大大帝的帶領下,軍隊橫掃希臘、波斯、埃及、印度……無論波斯戰車還是印度戰象,在馬其頓方陣面前,都像一隻待宰的小綿羊。
  • 古典世界重步兵絞肉機:讓希臘人口嫌體直,波斯鐮刀戰車有多牛?
    ,波斯帝國應對希臘式密集重步兵隊形的產物。希臘人的戰爭藝術同樣在此前數十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得到了長足發展,在戰術方面,重步兵的裝備不斷強化,輕盾兵的戰術地位也一再上升,單純的重步兵集群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而在經驗方面,參與此戰的希臘傭兵幾乎都可說是百戰餘生的勇武老兵。此時的波斯人卻遠非如此,正如色諾芬所述:「那些(波斯)指揮官對戰車士兵竟然滿不在乎,反倒自鳴得意地認為沒有經過訓練的人也能夠像那些經過訓練的人一樣達到目的。
  • 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方陣立下大功,與秦朝鐵軍相比如何?
    彼時,亞歷山大拿下希臘全境、橫掃中東、佔領埃及,更是開進印度河流域,在橫衝直撞下創建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這裡頭,攻滅波斯帝國的伊蘇斯之戰、高加米拉會戰更是使得馬其頓方陣的威名在古代地中海唱響,也成就了亞歷山大不可戰勝的傳奇。
  • 當年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馬其頓方陣,真沒法破解?專家一語道破玄機
    戰爭是自人類誕生以來就有的,為了作戰贏得勝利,人們想盡了各種戰術。像中國還有好幾本古代傳來的兵書,而在歐洲,當年的馬其頓方陣其實也是橫掃一時的。說起來,這個馬其頓方陣是真不能破解嗎?首先來看看馬其頓方陣的用處,這是一種早期步兵作戰時的戰術。
  • 當馬其頓方陣遇到古羅馬軍團,哪個更厲害?
    也正是因此,堂主曾一再強調:「戰爭是人類社會實踐最為複雜的活動」你如果能將其理論深入理解了,那麼,其它領域--什麼商場、什麼官場、什麼職場、還有什麼情場.反正一切涉及到競爭、對抗的領域的理論,你都會不在話下的。貌似堂主又犯了喜歡說教的毛病了,下面我們就撇去結論,從一般意義上進行分析。我們先看馬其頓方陣的典型戰術。
  • 馬其頓方陣助亞歷山大大帝成名,為何卻敗給了羅馬人,原因是什麼
    就好比我國古代的「錐形陣」,通常不就是以騎兵部隊作為尖刀部隊的嗎,否則連突破敵軍陣型都難。但是如果大家看看「馬其頓方陣」所使用的武器就知道為啥馬其頓方陣無法隨機變換陣型了。首先是在馬其頓方陣的前排,便是編制中數量最多的重步兵,他們所使用的武器一般都是長矛和盾牌。盾牌沒什麼特殊的,就單純的為了防禦,但是長矛不一樣。
  • 古希臘和希臘世界中16種戲劇性和奇異的死亡方式
    波斯人決心懲罰雅典幫助愛奧尼亞人,並派出了一支懲罰性的探險隊,於公元前490年登陸雅典北部的馬拉松平原。雅典人帶著大約10000名重裝步兵的騎兵和弓箭手出徵。他們面對的波斯軍隊至少有25000名步兵,外加數千名弓箭手和1000名騎兵。雅典人有十位將軍和一個輪值指揮系統,他們動搖了。
  • 不只是紅披風兄貴:一個斯巴達戰士是如何煉成的
    戰鬥前,重步兵的指揮官會按照古典時代的慣例發表演說,以這種方式增加重步兵們的信心和勇氣,衝鋒時大聲叫喊同樣可以起到激勵的作用。提到斯巴達重步兵,方陣戰術是絕不可能被繞開的一環,甚至於說整個古典時代斯巴達的軍事鬥爭史就是由一次一次的方陣衝突組合起來的也不為過。不過直到修昔底德與色諾芬之前,都沒有關於希臘方陣陣型的準確描述。而古典時代的各個時期裡,方陣形式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 斯巴達人真實戰鬥力評估
    但重裝步兵形象不僅是一種軍事體制選擇,還含有一種古希臘人價值觀上的優越感。亞里斯多德曾經推測早期希臘世界本來是騎兵的天下,可當你從伯羅奔尼撒回來後一定不容易苟同這個觀點。希臘的群山幾乎都被碎巖覆蓋,以致有人說,上帝把世界上最多的石頭留在了希臘。我們的汽車離開科林斯衛城後,沿著伯羅奔尼撒西北海岸的盤山公路開往埃皮達羅斯,那是個擁有著名劇場和古代醫院的城邦。
  • 騎兵戰鬥力爆棚,防禦力滿格,為何近代空心方陣卻能克制騎兵?
    草原上的狼也是如此,雖然這些狼勇猛無比,可如果看到騎馬的人拿出鋒利的短刀也會識趣逃走,這應該是出於保護自己的本能,戰馬亦是如此。鐵蒺藜、拒馬槍還有弓弩都可以有效地抵禦騎兵的衝擊,並可以幫助方陣上的士兵誅殺騎兵。其次戰馬一旦到了特殊地形就無法施展本領,不像訓練有素的士兵可以應對各種地勢做出相應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