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為戰術之始。
我國古代政權對於陣法的應用已經持續了數千年之久,在《孫臏兵法》中更是記載著「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行陣、雁行陣、鉤行陣、玄襄陣、火陣、水陣」等古代戰爭常見陣法。
同樣的,除了我們華夏文明以外,在其他文明的發展進程中也同樣有著各種各樣的陣法。
其中就有一個名為「馬其頓方陣」的陣法,不但威名傳遍了古代的地中海區域,更是助亞歷山大大帝成名,成就了一個橫跨古希臘、古埃及、以及古印度等三大文明古國的龐大帝國版圖。
更是使得亞歷山大大帝位列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一。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這樣一個看似極為普通的方陣變得如此不普通呢?
畢竟就以我們華夏文明的陣法種類來看,「方陣」雖然常見,但充其量也就只是一個最基礎的方陣不是嗎,最後往往也都會根據戰場局勢的變化而變換成其它陣型。
其實不是,由於文化屬性的不同,雖然馬其頓方陣名字有個「方陣」,可其性質實則跟華夏文明對「方陣」的定義完全不一樣。
馬其頓方陣的優勢
大家想啊,我們華夏文明對於「方陣」的應用,往往都是在開戰前排列成方陣的形式,通常陣型的中間部分便是最高統帥的所在地。屬於一種比「圓陣」還要更基礎的陣型。
一方面是能在戰前就凝聚出一股蕭瑟的肅殺之氣,也就是氣勢。
另外一方面則是為了在面對一些特殊情況之時,能夠順勢變化成其它符合時宜的陣型。
就好比方陣左、右、後等方向突然出現了伏兵,被包圍了,那麼也只需要稍微調整一下就可以變為防禦為主的「圓陣」。
如果是準備發起衝鋒的話,方陣在變換成「雁形陣」、「錐形陣」等衝鋒陣型方面也要比行軍陣型更為方便快捷。
反觀馬其頓方陣,其對於「方陣」的定義就是一個正兒八經的攻擊陣型,就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一旦陣法構不成方陣,那這個陣型也就破了。
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則是因為馬其頓方陣的兵種結構跟現代軍隊的編制極為類似,屬於多兵種聯合作戰。
如果以滿編來看的話,一個馬其頓聯合方陣一般是由四個初級方陣構成,而這四個初級方陣又分別是由重步兵、輕裝盾兵、輔助兵以及騎兵等兵種構成。
或許大家會覺得這跟我們華夏文明的陣型結構沒啥區別呀,畢竟我國古代也同樣存在多兵種聯合作戰的情況。
就好比我國古代的「錐形陣」,通常不就是以騎兵部隊作為尖刀部隊的嗎,否則連突破敵軍陣型都難。
但是如果大家看看「馬其頓方陣」所使用的武器就知道為啥馬其頓方陣無法隨機變換陣型了。
首先是在馬其頓方陣的前排,便是編制中數量最多的重步兵,他們所使用的武器一般都是長矛和盾牌。
盾牌沒什麼特殊的,就單純的為了防禦,但是長矛不一樣。這個長矛的長度將近十八英尺,也就是五米多將近6米。(大體樣式如下圖)
或許會有人覺得如此長的長矛,勢必在靈活性方面就大打折扣,這個沒錯。
因為這些重步兵的長矛也不是為了上前拼殺的,更多的則是為了逐步向前推進,以及從正面來保護後方士兵的安全。
所以在每個長矛的末端,其實都還存在著一個尖頭的鋒刃,為的就是能將長矛更好的固定在地面上,從而借大地來抵消敵方騎兵衝鋒所產生的衝擊力。
最前排重步兵之後的重步兵的長矛同樣可以插在地面上,不過不再是搭在盾牌上,而是搭在了前排重步兵的肩膀上,從而得以盡心盡力的用盾牌保護前排重步兵防禦不到的地方。
從而也就形成了一堵類似於只露出長矛在外的盾牆。
繼而在重步兵之後,便是輕裝盾兵,或者說是標槍輕步兵,他們同樣持有盾牌,目的就是為了防禦,同時還會拿著長矛或者標槍。
不過輕裝盾兵的長矛不像前面重步兵那樣長,一般與標槍長度類似,他們在馬其頓方陣中的作用更多是為了投射標槍,或者在第一波衝鋒過後助前方掃清漏網之魚。
至於最後的輔助兵就簡單了,一般也比較隨性,有拿弓箭的,也有拿標槍的,或者是負責投石機的,更多的則是前排重步兵的預備兵,以便隨時替換下前排受傷或者陣亡的士兵,保持陣型完整。
相信大家不難發現,這樣的一個陣型,最強大的防禦在前排,最強的攻擊力也在前排,那麼其首先在陣型縱深上就不可能太長,事實也確實如此,馬其頓方陣的縱深通常只有十幾人。
為的就是後排能輕鬆的支援前排,否則以前排那五米多甚至六米多的長矛,一旦敵方突破進來,那可就等同於徹底亂了,根本就施展不開。
而且縱深過大也會影響到推進的機動性。
同時也不難發現,亞歷山大大帝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屬實與馬其頓方陣也有著很大的關聯,面對這樣一個如刺蝟一般的盾牆,還把長矛固定在了地面上,又有哪個騎兵能撞破大地呢?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讓如此厲害的馬其頓方陣最後敗在了羅馬人之手呢?
ps:實際長矛要更長,盾牌也更小一點
馬其頓方陣的缺陷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馬其頓方陣最強的地方,同時也是其最弱的地方。
通過我在前面的描述,相信大家不難發現,馬其頓方陣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威力,實則大部分借的都是「大地」的力。
從而在長矛與盾牌的配合之下形成了一個看似堅不可摧的盾牆,想衝破盾牆,首先就得突破那密密麻麻的長矛。
盾牌也同時能夠最大化減少敵方弓箭或者標槍的傷害。
一旦敵方衝不破,那馬其頓就可以逐步向前推進,直到戰爭結束。
可是同時也帶來了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馬其頓方陣的陣型一般都極為密集,而且側方和後方防禦力極為薄弱。
就像前面所說的,馬其頓方陣的戰線在理論是可以拉的無限長,只要空間足夠,就完全能夠形成一堵堅不可摧的盾牆。
可是其縱深卻很短,能組織起有效防禦的往往只有十幾個人,一旦敵人從側面突襲或者從後方突襲,馬其頓方陣勢必就十分危險了。
相信大家從上面那圖也大概能看出來,當時的馬其頓方陣縱深和密集程度基本就那種樣子。就是盾牌樣式不太一樣,長矛也更長。
但是這其實也沒什麼大問題,大家別忘了,馬其頓方陣還有騎兵部隊會協同馬其頓方陣一同前進,目的主要就是為了解決方陣的後顧之憂,其實也沒什麼大問題。
那麼問題在哪呢?
問題是馬其頓方陣對地形的依賴。
在平原或者一些丘陵地帶還好說,各個小方陣都能夠因為距離的緊密而凝聚成一個整體,從而在漫長的戰線的加持下,最大化的發揮出馬其頓方陣的攻擊力和防禦力。
繼而隨著推進也逐漸壓縮敵方戰爭空間。
但如果在山谷之類的狹窄地形相遇,可就沒那麼容易了,一方面是戰線沒辦法拉開,後排的重裝步兵根本就發揮不出什麼作用,只能靠前排步兵苦苦支撐。
可前排重步兵又不是鐵打的,沒有漫長戰線所帶來的聯動支援,一根長矛又能支撐多久?
前面之所以要說馬其頓方陣最強的地方同時也是最弱的地方的原因,就是因為這一點。
最為關鍵的是,馬其頓方陣中的「重步兵」,也就是長矛兵的數量,一般都佔據著整個方陣的一半左右。
另外一方面則是羅馬自身,羅馬軍團雖然也有騎兵,但是由於其還處於連裝備都要自己準備的「義務」兵時代,除了那些有錢人,基本沒有人能承擔的起昂貴的戰馬。
這也就導致羅馬軍團中的騎兵數量實則極為稀少,主要還是以步兵為主。
而且羅馬軍團的長矛也沒有馬其頓方陣的長矛那麼長,更多的則是短劍與盾牌配合的輕步兵。
這也就意味著馬其頓方陣那強大的抗衝鋒能力在羅馬軍團這裡根本派不上什麼用場,那麼長矛自然也就沒啥用處了。近距離交戰的話還沒有羅馬軍團那麼靈活。
雖然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騎兵部隊也極為厲害,畢竟其自己就身在騎兵隊列之中,可問題是羅馬軍團的編制根本就不像馬其頓方陣那麼密集。
為了能更好的發揮出劍盾配合的優勢及靈活性,羅馬軍團兩個人之間的間隔普遍在一米以上,基本類似於我國古代的「疏陣」,不但能降低弓箭導致的傷亡,也讓騎兵衝鋒的意義無法有效發揮出來。
也就是說,在與羅馬軍團的交戰中,處於山谷之中的馬其頓方陣不但陣型都無法正式展開,更是因為過長的長矛而影響到了近距離交戰的靈活性,從而處處受到更為靈活的羅馬軍團掣肘。
根本就無法正兒八經的發揮出馬其頓方陣的威力,那麼最後被羅馬人打敗自然也就無可厚非了。不是亞歷山大大帝不厲害,而是命運的巧合讓羅馬軍團以及地形就剛好克制住了馬其頓方陣。
右下角留言,看看你喜歡哪種冷兵器!
武士刀傳奇
微信號:wushidaocq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簡介:劍有雙刃適於戮、刺,而武士刀僅一刃,因此兩人對戰之時,必得用雙手握刀以砍、劈的方式禦敵,武士刀傳奇帶你揭開他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