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方陣助亞歷山大大帝成名,為何卻敗給了羅馬人,原因是什麼

2021-03-05 武士刀傳奇

 

陣,為戰術之始。

我國古代政權對於陣法的應用已經持續了數千年之久,在《孫臏兵法》中更是記載著「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行陣、雁行陣、鉤行陣、玄襄陣、火陣、水陣」等古代戰爭常見陣法。

同樣的,除了我們華夏文明以外,在其他文明的發展進程中也同樣有著各種各樣的陣法。

其中就有一個名為「馬其頓方陣」的陣法,不但威名傳遍了古代的地中海區域,更是助亞歷山大大帝成名,成就了一個橫跨古希臘、古埃及、以及古印度等三大文明古國的龐大帝國版圖。

更是使得亞歷山大大帝位列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一。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這樣一個看似極為普通的方陣變得如此不普通呢?

畢竟就以我們華夏文明的陣法種類來看,「方陣」雖然常見,但充其量也就只是一個最基礎的方陣不是嗎,最後往往也都會根據戰場局勢的變化而變換成其它陣型。

其實不是,由於文化屬性的不同,雖然馬其頓方陣名字有個「方陣」,可其性質實則跟華夏文明對「方陣」的定義完全不一樣。

馬其頓方陣的優勢

大家想啊,我們華夏文明對於「方陣」的應用,往往都是在開戰前排列成方陣的形式,通常陣型的中間部分便是最高統帥的所在地。屬於一種比「圓陣」還要更基礎的陣型。

一方面是能在戰前就凝聚出一股蕭瑟的肅殺之氣,也就是氣勢。

另外一方面則是為了在面對一些特殊情況之時,能夠順勢變化成其它符合時宜的陣型。

就好比方陣左、右、後等方向突然出現了伏兵,被包圍了,那麼也只需要稍微調整一下就可以變為防禦為主的「圓陣」。

如果是準備發起衝鋒的話,方陣在變換成「雁形陣」、「錐形陣」等衝鋒陣型方面也要比行軍陣型更為方便快捷。

反觀馬其頓方陣,其對於「方陣」的定義就是一個正兒八經的攻擊陣型,就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一旦陣法構不成方陣,那這個陣型也就破了。

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則是因為馬其頓方陣的兵種結構跟現代軍隊的編制極為類似,屬於多兵種聯合作戰。

如果以滿編來看的話,一個馬其頓聯合方陣一般是由四個初級方陣構成,而這四個初級方陣又分別是由重步兵、輕裝盾兵、輔助兵以及騎兵等兵種構成。

或許大家會覺得這跟我們華夏文明的陣型結構沒啥區別呀,畢竟我國古代也同樣存在多兵種聯合作戰的情況。

就好比我國古代的「錐形陣」,通常不就是以騎兵部隊作為尖刀部隊的嗎,否則連突破敵軍陣型都難。

但是如果大家看看「馬其頓方陣」所使用的武器就知道為啥馬其頓方陣無法隨機變換陣型了。

首先是在馬其頓方陣的前排,便是編制中數量最多的重步兵,他們所使用的武器一般都是長矛和盾牌。

盾牌沒什麼特殊的,就單純的為了防禦,但是長矛不一樣。這個長矛的長度將近十八英尺,也就是五米多將近6米。(大體樣式如下圖)

或許會有人覺得如此長的長矛,勢必在靈活性方面就大打折扣,這個沒錯。

因為這些重步兵的長矛也不是為了上前拼殺的,更多的則是為了逐步向前推進,以及從正面來保護後方士兵的安全。

所以在每個長矛的末端,其實都還存在著一個尖頭的鋒刃,為的就是能將長矛更好的固定在地面上,從而借大地來抵消敵方騎兵衝鋒所產生的衝擊力。

最前排重步兵之後的重步兵的長矛同樣可以插在地面上,不過不再是搭在盾牌上,而是搭在了前排重步兵的肩膀上,從而得以盡心盡力的用盾牌保護前排重步兵防禦不到的地方。

從而也就形成了一堵類似於只露出長矛在外的盾牆。

繼而在重步兵之後,便是輕裝盾兵,或者說是標槍輕步兵,他們同樣持有盾牌,目的就是為了防禦,同時還會拿著長矛或者標槍。

不過輕裝盾兵的長矛不像前面重步兵那樣長,一般與標槍長度類似,他們在馬其頓方陣中的作用更多是為了投射標槍,或者在第一波衝鋒過後助前方掃清漏網之魚。

至於最後的輔助兵就簡單了,一般也比較隨性,有拿弓箭的,也有拿標槍的,或者是負責投石機的,更多的則是前排重步兵的預備兵,以便隨時替換下前排受傷或者陣亡的士兵,保持陣型完整。

相信大家不難發現,這樣的一個陣型,最強大的防禦在前排,最強的攻擊力也在前排,那麼其首先在陣型縱深上就不可能太長,事實也確實如此,馬其頓方陣的縱深通常只有十幾人。

為的就是後排能輕鬆的支援前排,否則以前排那五米多甚至六米多的長矛,一旦敵方突破進來,那可就等同於徹底亂了,根本就施展不開。

而且縱深過大也會影響到推進的機動性。

同時也不難發現,亞歷山大大帝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屬實與馬其頓方陣也有著很大的關聯,面對這樣一個如刺蝟一般的盾牆,還把長矛固定在了地面上,又有哪個騎兵能撞破大地呢?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讓如此厲害的馬其頓方陣最後敗在了羅馬人之手呢?

ps:實際長矛要更長,盾牌也更小一點

馬其頓方陣的缺陷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馬其頓方陣最強的地方,同時也是其最弱的地方。

通過我在前面的描述,相信大家不難發現,馬其頓方陣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威力,實則大部分借的都是「大地」的力。

從而在長矛與盾牌的配合之下形成了一個看似堅不可摧的盾牆,想衝破盾牆,首先就得突破那密密麻麻的長矛。

盾牌也同時能夠最大化減少敵方弓箭或者標槍的傷害。

一旦敵方衝不破,那馬其頓就可以逐步向前推進,直到戰爭結束。

可是同時也帶來了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馬其頓方陣的陣型一般都極為密集,而且側方和後方防禦力極為薄弱。

就像前面所說的,馬其頓方陣的戰線在理論是可以拉的無限長,只要空間足夠,就完全能夠形成一堵堅不可摧的盾牆。

可是其縱深卻很短,能組織起有效防禦的往往只有十幾個人,一旦敵人從側面突襲或者從後方突襲,馬其頓方陣勢必就十分危險了。

相信大家從上面那圖也大概能看出來,當時的馬其頓方陣縱深和密集程度基本就那種樣子。就是盾牌樣式不太一樣,長矛也更長。

但是這其實也沒什麼大問題,大家別忘了,馬其頓方陣還有騎兵部隊會協同馬其頓方陣一同前進,目的主要就是為了解決方陣的後顧之憂,其實也沒什麼大問題。

那麼問題在哪呢?

問題是馬其頓方陣對地形的依賴。

在平原或者一些丘陵地帶還好說,各個小方陣都能夠因為距離的緊密而凝聚成一個整體,從而在漫長的戰線的加持下,最大化的發揮出馬其頓方陣的攻擊力和防禦力。

繼而隨著推進也逐漸壓縮敵方戰爭空間。

但如果在山谷之類的狹窄地形相遇,可就沒那麼容易了,一方面是戰線沒辦法拉開,後排的重裝步兵根本就發揮不出什麼作用,只能靠前排步兵苦苦支撐。

可前排重步兵又不是鐵打的,沒有漫長戰線所帶來的聯動支援,一根長矛又能支撐多久?

前面之所以要說馬其頓方陣最強的地方同時也是最弱的地方的原因,就是因為這一點。

最為關鍵的是,馬其頓方陣中的「重步兵」,也就是長矛兵的數量,一般都佔據著整個方陣的一半左右。

另外一方面則是羅馬自身,羅馬軍團雖然也有騎兵,但是由於其還處於連裝備都要自己準備的「義務」兵時代,除了那些有錢人,基本沒有人能承擔的起昂貴的戰馬。

這也就導致羅馬軍團中的騎兵數量實則極為稀少,主要還是以步兵為主。

而且羅馬軍團的長矛也沒有馬其頓方陣的長矛那麼長,更多的則是短劍與盾牌配合的輕步兵。

這也就意味著馬其頓方陣那強大的抗衝鋒能力在羅馬軍團這裡根本派不上什麼用場,那麼長矛自然也就沒啥用處了。近距離交戰的話還沒有羅馬軍團那麼靈活。

雖然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騎兵部隊也極為厲害,畢竟其自己就身在騎兵隊列之中,可問題是羅馬軍團的編制根本就不像馬其頓方陣那麼密集。

為了能更好的發揮出劍盾配合的優勢及靈活性,羅馬軍團兩個人之間的間隔普遍在一米以上,基本類似於我國古代的「疏陣」,不但能降低弓箭導致的傷亡,也讓騎兵衝鋒的意義無法有效發揮出來。

也就是說,在與羅馬軍團的交戰中,處於山谷之中的馬其頓方陣不但陣型都無法正式展開,更是因為過長的長矛而影響到了近距離交戰的靈活性,從而處處受到更為靈活的羅馬軍團掣肘。

根本就無法正兒八經的發揮出馬其頓方陣的威力,那麼最後被羅馬人打敗自然也就無可厚非了。不是亞歷山大大帝不厲害,而是命運的巧合讓羅馬軍團以及地形就剛好克制住了馬其頓方陣。

右下角留言,看看你喜歡哪種冷兵器!


武士刀傳奇

微信號:wushidaocq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簡介:劍有雙刃適於戮、刺,而武士刀僅一刃,因此兩人對戰之時,必得用雙手握刀以砍、劈的方式禦敵,武士刀傳奇帶你揭開他的神秘面紗!

相關焦點

  • 馬其頓戰爭開始時羅馬的綜合國力已超越馬其頓
    歷史上馬其頓方陣在西方一度是無解的存在,而後來在戰場上輸給羅馬人的原因我就分成兩大塊來看。 羅馬人軍事上的優勢 在歷史上戰術靈活的一方總是能讓敵方處於被動的窘境。而羅馬人相對馬其頓方陣則更加側重於團隊作戰的靈活,另外就是在各種複雜的地形上良好的適應能力。
  • 徵服世界三大文明古國的馬其頓方陣,為何最後會慘敗給羅馬?
    說到歐洲歷史上著名的世界徵服者,排得上號的除了漢尼拔·巴卡、愷撒大帝、拿破崙外,大概就只有亞歷山大大帝了! 馬其頓方陣的人員編制,通常由64名士兵組成一個排,128人組成一個連,256人組成一個營,1024人組成一個團,4096人組成初級方陣,四個初級方陣組成一個聯合方陣。
  • 古代西方最強軍團——亞歷山大軍團與羅馬軍團究竟誰更厲害?
    馬其頓方陣有些人可能會說,這還不簡單,羅馬軍團打敗過馬其頓王國的馬其頓方陣,這不就說明羅馬軍團比亞歷山大大帝的部隊強嗎?關於這個問題,如果說亞歷山大大帝的部隊只有馬其頓方陣,那我可以勉強說有道理,但是,這裡有兩個小錯誤,第一,亞歷山大的軍隊中,並非所有軍隊都是方陣步兵,第二,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的方陣步兵,與後來被羅馬軍團擊敗的方陣步兵相比,裝備更加輕便,行軍和戰鬥要靈活得多。
  • 為何說虎狼之秦敗給馬其頓,不是壞事
    比如,05年我曾撰文,如果我是羅馬的指揮官,會如何打敗西方的遊牧民族帕提亞人。多年後隨著羅馬古典作品的翻譯出版,我發現自己的猜想與愷撒和羅馬善戰皇帝圖拉真的方略十分相近。網友們對馬其頓軍隊多少有一些了解,很多人知道馬其頓軍中正面非常強大的的超長槍方陣,部分人知道赫赫有名的夥友騎兵。不過這個認識是不全面的。
  • 當馬其頓方陣遇到古羅馬軍團,哪個更厲害?
    說它有答案,那是因為歷史上這兩種西方冷兵器時代代表性的作戰方式曾有過一次大的碰撞,那就是馬其頓王國與古羅馬在第二次馬其頓戰爭中的庫諾斯克法萊會戰(前197年),在這場會戰中,雙方基本採取兩種典型方陣進行交戰,結果由弗拉米寧所率領的羅馬聯軍擊敗了馬其頓的腓力五世。說它值得探討,一是因為我們學習知識,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最後如果能夠有所領悟,學會一種思維方式,則也不枉為軍迷一場。
  • 當年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馬其頓方陣,真沒法破解?專家一語道破玄機
    像中國還有好幾本古代傳來的兵書,而在歐洲,當年的馬其頓方陣其實也是橫掃一時的。說起來,這個馬其頓方陣是真不能破解嗎?首先來看看馬其頓方陣的用處,這是一種早期步兵作戰時的戰術。在荷馬時代之前,人們打仗都是亂七八糟的,往上衝就完事了。但馬其頓方陣的出現打破了這一狀態,它具有嚴格陣法。
  • 屢敗羅馬、進抵羅馬城的希臘英雄
    羅馬軍隊和馬其頓方陣軍隊孰強孰弱,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有了一個公認的答案,但是大多數人對於這兩支軍隊的交鋒,總認為最早發生在布匿戰爭期間,不過,這兩支軍隊最早交鋒的時間,其實比布匿戰爭要早得多,同時,這支與羅馬人交戰的馬其頓式希臘軍隊還有一個壯舉,那就是他們比漢尼拔率領的迦太基軍隊更早地來到羅馬城附近,讓羅馬人在成為義大利強權後,第一次體會到了敵人兵臨城下的恐懼感
  • 世界最強步兵方陣:懟上馬其頓方陣,讓它百米外變刺蝟,瞬間碾碎
    世界最強步兵方陣,不是馬其頓方陣,而是中國的秦軍步兵方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秦軍步兵方陣有幾大優勢,馬其頓方陣根本比不了。第一,秦軍方陣使用7米以上長矛,這個長度和馬其頓方陣使用長矛一樣。但馬其頓人個子都比較矮小,亞歷山大大帝才1.5米左右。
  • 亞歷山大大帝真實存在嗎?他更像是一個歐洲與中亞宗教戰爭下的小說...
    最近經常看到有人談論如果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對上秦國軍陣誰厲害、或者說亞歷山大看錯地圖,走到印度等搞笑說辭。其實我們大家在中學歷史課上學過的世界歷史中,介紹的亞歷山大簡直開了BUG一樣,東徵西討,完全脫離了地球圈內的戰爭限制,接連滅亡了好幾個當時的文明強國,唯獨放過了中國。那我們先看看亞力山大是怎樣開的BUG。
  • 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方陣立下大功,與秦朝鐵軍相比如何?
    馬其頓方陣對上秦軍陣法馬其頓方陣是早期步兵作戰的戰術,也是馬其頓人引以為豪的陣法,兩次大規模徵伐波斯便立下了大功。事實上,伊蘇斯之戰中馬其頓不過三四萬人便打的波斯十二萬潰不成軍,高加米拉會戰更是以四萬七千人一舉攻滅了波斯的二十餘萬,自然不容小噓。
  • 足球地理:北馬其頓 首度進軍歐洲杯 為何多了一個「北」字?
    上周國際足壇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新聞,可能就是北馬其頓晉級歐洲杯正賽了。這個國家的足球水平,全歐洲,即便是在前南斯拉夫地區也算不了上遊。它原來的國名,在西班牙文中與「水果拼盤」一詞相同,但現在多了一個「北」字又是為何?
  • 亞歷山大徵服3大文明古國,為何沒殺進中國?來中國後或許會很慘
    從古至今,世界歷史上誕生了非常多帝王,但是能夠稱之為千古一帝的人,在人類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也屈指可數。在中國,能夠被稱為千古一帝的人,或許只有秦始皇、成吉思汗、漢武帝等少數幾位。在西方,同樣也只有少數幾個,但是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亞歷山大大帝。
  •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的繼業者之爭
    亞歷山大大帝去世之後,他留下的最重要遺產——橫跨亞非歐的龐大的馬其頓帝國的繼承者人選問題引發了手握兵權的部將們的爭執。騎兵將領帕狄卡斯提出,等待亞歷山大大帝的遺腹子出生,如果是男孩,就立其為王。但是,以美利格為首的步兵派卻主張由亞歷山大大帝同父異母的哥哥阿里德歐斯來繼承大統。阿里德歐斯是個有明顯智力障礙的人。
  • 毋庸置疑,馬其頓是一個比雅典或科林斯更為野蠻、粗暴的地區
    他們甚至無法就伊特魯裡亞人的祖先起源於何處達成一致,儘管伊特魯裡亞人顯然不是最早的義大利人。不管他們在什麼時候,從什麼地方來到義大利,他們都在那兒實現了民族的融合,他們中有土著的後代,也有公元前1000多年的印歐入侵者。約公元前1000年,維拉諾瓦正在大力開採厄爾巴島上的鐵礦,厄爾巴島位於託斯卡納海岸之外,現稱之為伊特魯裡亞。
  • 歷史舊債:保加利亞為何不同意馬其頓加入歐盟?
    01 馬其頓的蛻變對於馬其頓這個稱號,大部分的第一印象都是當年亞歷山大大帝建立起的那個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馬其頓帝國。不過,當時亞歷山大發家的馬其頓王國,跟現在的北馬其頓共和國不存在任何民族與歷史的繼承關係,國土範圍也差異巨大。
  • 古埃及最後一個朝代,國祚275年,開國法老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心腹
    託勒密一世出身馬其頓王國一個貴族家庭,馬其頓王國是號稱世界第五文明古國——古希臘的第一個君主制國家,君主稱號是國王,其最著名的國王就是亞歷山大大帝。託勒密一世跟亞歷山大大帝是從小就結識的好兄弟、好朋友,前者比後者小十多歲。
  • 亞歷山大大帝的制度是獨特的,客觀上促進了文化交流
    亞歷山大大帝是公元前336年至公元前323年的馬其頓國王。在他統治期間,馬其頓王國也被稱為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的徵服使帝國空前擴張,亞歷山大帝國成為歷史上繼波斯帝國之後的第二個帝國,其疆域橫跨亞洲、歐洲和非洲。亞歷山大大帝在位13年,在這段時間裡他不僅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而且繼承和創新了許多制度,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評價亞歷山大馬其頓帝國的歷史呢?
  • 波子遊歐洲,小眾的旅遊國度,信仰而陽光的馬其頓
    這些年來,波子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去歐洲旅遊,因為歐洲有著一種神秘、歷史、文化、藝術的感覺,帶有著濃厚的西方色彩,是很多人都很想要去體驗和感受的。不過也因為隨著越來越多的遊人,波子發現大家對於景美人少的旅遊城市會更感興趣,畢竟旅遊觀感會更好,至少在拍照的時候不需要跟旁邊的人說「麻煩讓一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