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大帝真實存在嗎?他更像是一個歐洲與中亞宗教戰爭下的小說...

2020-12-24 騰訊網

最近經常看到有人談論如果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對上秦國軍陣誰厲害、或者說亞歷山大看錯地圖,走到印度等搞笑說辭。其實我們大家在中學歷史課上學過的世界歷史中,介紹的亞歷山大簡直開了BUG一樣,東徵西討,完全脫離了地球圈內的戰爭限制,接連滅亡了好幾個當時的文明強國,唯獨放過了中國。那我們先看看亞力山大是怎樣開的BUG。

亞歷山大20歲繼位平叛內部叛亂,徵服整個希臘地區城邦,留下12000步兵和1500騎兵維持對歐洲的勢力,之後他領著30000步兵,5000騎兵開始東徵,打敗波斯國王的駙馬40000人的部隊,一箭未發的徵服了埃及,還被埃及封為太陽神,毫不留情的打敗了波斯國王親徵的龐大騎兵,還擊敗了波斯東部行省的西徐亞人遊牧騎兵,一路幹到了印度,殺了印度的國王兩個兒子一個孫子,然後這個國王死心塌地的效忠亞歷山大。還找人查明印度河入海口,並繪製了海岸線地形圖。當然這些圖啊,文獻啊,你都查不到。只是西方人說亞歷山大做了這些,你向他們要證據的時候,他們就開始和你耍流氓,抨擊你,污衊你,轉移你的注意力,當你暈頭轉向的時候,他們會給你一個結論,他們是正確的,你是錯誤的。如果你還保持清醒,他們就再炮轟你一頓,直到你不在質疑他們了。西方人的這一套宗教式洗腦法還是相當有用,畢竟給他們的人民洗了2000多年的腦了。

那麼我們來看看亞歷山大東徵的疑點。

第一個疑點,人口,古代戰爭潛力還得是人,人口決定了你能不能徵服世界,但是古希臘有多少人口,這個沒有記載,(天哪,他們連這些統治基礎都沒記載,居然記載了天文,物理,數學等等學科,還能琢磨用一根棍子想撬動地球。天哪,居然在公元前3世紀,阿基米德就知道地是球狀的了,果然開的好BUG,脫離了地球圈文化發展規律,我好像知道的太多了!),那麼想知道古希臘有多少人口,我們還得算希臘的耕地多少進一步推算人口,那麼古希臘的地盤其實不足當今希臘版圖的一半。那麼古希臘地盤暫且算6.5萬平方公裡,它的耕地面積不足五分之一(借鑑徐巖松教授說法),古希臘可耕地面積大約1萬平方公裡(大約1500萬畝),土地質量怎麼樣呢,那可是互相隔絕的山地,說它土地貧瘠不為過,這也是為什麼波斯揍過它一回,就再也不來了,簡直是太窮了。世界上任何一個有能力,先進的民族都是佔領好地方,窮地方都是被趕的沒地方去的人待著。它的氣候十分不利於小麥,水稻等主糧種植,只適合種植葡萄、橄欖之類的作物。但是這玩意不頂飯啊,並且希臘的河流稀少,希臘這麼多的聰明人居然不修水利工程,百思不得姐啊。那麼分析完希臘的耕地情況了,再來看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耕地情況,中國土地肥沃,但是據《周禮·大司徒》「不易之地家百畝,一易之地家二百畝,再易之地家三百畝"。《孟子》」周人百畝而徹「。」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春秋戰國時期一畝地大致相當於現在的一畝三分之一),通俗講就是在中國想養活一家人(5口人)你得良田33畝,中田65畝,差田100畝才行,希臘的那耕地,連中國的差田都頂不上。但是我還是給他算成都和差田一個級別的吧!1500萬畝÷100畝×5人=75萬人。難道75萬人靠葡萄之類的當飯?我們再給他折上30%,那麼75萬人×70%=52.5萬人。別和我說希臘人可以進口糧食,這樣的產業結構,直到法國19世紀中期才達到的。公元前是不存在的。52.5萬人可是整個古希臘地區所有人口了,但是希臘有數百城邦,據西方史學家說雅典有一二十萬人口,斯巴達有幾萬人口,那麼馬其頓還能剩下多少人口?馬其頓可是古希臘地區邊邊上的小城邦。萬把人口的馬其頓吞併了整個希臘,那個溫泉關呢?那個世界無敵職業軍團。300人幹掉波斯20000人的斯巴達,面對波斯死戰到底,遇到馬其頓甘願俯首稱臣?

第二個疑點,48500的職業兵力需要多少人口支撐,一個聰明到無以復加的民族又沒有記錄,還是得參考我國文獻,《孫子兵法》」凡興師十萬,出徵千裡,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處騷動,怠於通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也就是說出動10萬軍隊,需要七十萬個家庭供養,按一家五口算,兵民比例1:35。馬其頓48500的職業兵需要1697500人支撐,希臘全境才52.5萬。所以馬其頓不可能有那麼多職業兵,有人或許說遊牧民族全民借兵,記住那是遊牧民族不是農耕民族,人家騎馬搶完就跑,農耕民族就靠兩條小短腿,追擊和撤退!亞歷山大不可能有那麼多的兵源。

第三個疑點,軍隊不可能都是戰鬥兵種,他得有後勤,輔助兵種。那麼這個比例是多少呢,偉大的希臘人民又沒記載,還得參考我國,希臘的那些大聰明到底再幹些什麼?我國唐代,這可是無論醫療,還是裝備,素質,都比公元前強太多的年代,20000人的軍隊得有三分之一非戰鬥人員,亞歷山大出徵的35000人,得有11000多人的輔助非戰鬥人員。這樣一來亞歷山大的戰鬥兵種成了24000人左右。就希臘那貧瘠的程度,亞歷山大居然可以帶這麼多人,還能帶上30天的補給,天哪(不好意思,亞歷山大讓我吃了一頭鯨)亞歷山大出徵了。

第四個疑點,亞歷山大靠著5000騎兵,他的20000方陣先滅了波斯國王的駙馬,一個擁有2萬騎兵,2萬步兵軍團,還是在平原上,緊接著滅掉了埃及,埃及是第一個統治亞非歐的文明國家(埃及文字都失傳了,西方人是咋穿越知道的),敢和羅馬死磕的國家,居然不發一箭的接受亞歷山大的統治,還奉亞歷山大為太陽神(這個情節,我個人覺得,故事編下去得有一個補給站了,要不然不好往下編了)。然後波斯國王的親徵10萬大軍,包括波斯的4萬騎兵被消滅了(騎兵那時候可是相當於機械化部隊)。咱們都知道,並且都有記載的,歐洲和中亞,都是被遊牧民族虐了又虐的!可是再公元前他們的亞歷山大大帝,靠馬其頓方陣再平原上虐了西徐亞人的遊牧騎兵。可能有人會舉例中國也用步兵對抗過騎兵,但是他們會忽略,大部分時候步兵是被虐的,即使勝了,也是慘勝。這才讓漢武帝決定大規模培養騎兵。而不像亞歷山大帝靠步兵完勝遊牧騎兵,亞歷山大不停的衝向東方,帶領基本完整的還又發展的45000人衝向印度,俘虜印度國王,殺了國王的兩個兒子一個孫子,然後在死心塌地的效忠亞歷山大。這些現實嗎?

第五個疑點,亞歷山大出徵35000人到45000人徵服印度,亞歷山大這個人數保持的特別優秀,我們都知道拿破崙領軍40萬進攻俄羅斯,這個途中,非戰鬥減員16萬,這個時期的法國,無論是交通,營養,醫療,補給,都要比亞歷山大帝時期好的不止是幾個級別。不說打仗,就是從馬其頓走到印度,他還能剩多少人?這個直線距離大約是7800公裡左右。有些人會說中途可以補充兵員,那麼蒙古帝國打埃及的時候怎麼才10000人,按照說可以隨時隨地補充本地兵員,起碼蒙古軍隊10萬以上進攻埃及吧!尤其這種幾千公裡的距離從東方推到另西方,靠的是馬,而亞歷山大靠走,居然在公元前做到了。並且只用了10來年時間。簡直是可笑。

第六個疑點,中國歷史上記載過波斯,記載過羅馬,記載過印度,這樣一位偉大的帝王居然都沒聽說過,沒一點記載。這不符合中國人的風格。那麼亞歷山大再被他徵服的文明裡記載了嗎?很可惜也沒有。波斯沒記載過他,印度也沒記載過,埃及文字斷了傳承了,他們說埃及總督記載了《亞歷山大遠徵記》,他們又覺得不對,又說埃及總督是用希臘文記載的!但是史界有孤證不立的說法,所以就這一個證據不算數。亞歷山大這麼偉大,他的墓沒有發現,就是其他人的墓也沒提到過他。這是不是很可疑啊!!亞歷山大為什麼死的那麼早,其實就是編不下去了,還是把他寫死吧,他再不死肯定要和中國開戰了,中國有完整的信史,這樣就穿幫了。這也是為什麼唯獨亞歷山大放過了中國,其他的文明都斷層了,西方人想怎麼編都可以,唯獨中國不行。有人會說了波斯《列王紀》裡記載了亞歷山大,怎麼能說是孤證呢!那麼請看看《列王紀》裡的亞歷山大是和西方人的亞歷山大是一個人嗎?《列王紀》裡的亞歷山大是波斯人而不是希臘人。

第七個疑點,古希臘地區有數百個城邦,各個城邦之間的曆法都不一樣,沒有統一的曆法,他們是怎麼得到確切的公元前多少年的?

《列王紀》成書於公元11世紀。這也能叫歷史記載亞歷山大嗎?那裡面還寫了一個情節,亞歷山大給中國天子寫信,要領兵去拜訪,但是中國歷史對此毫不知情(他們不覺得很尷尬嗎?)。那時候波斯已經被阿拉伯徵服,皈依伊斯蘭教,這也是回歸我的主題《亞歷山大大帝真實存在嗎?他更像是一個歐洲與中亞宗教戰爭下的小說人物》,我所熟知的歐洲和中亞的宗教戰爭(歐洲稱為十字軍東徵)正發生在11世紀,歐洲想徵服中亞,提出我們的亞歷山大大帝再公元前就做到了,而中亞想徵服歐洲,也提出了,再公元前一個叫亞歷山大的波斯人徵服過歐洲。那麼我們也可以徵服他們。雙方渲染小說人物亞歷山大,成就了他不可一世的霸業。

歡迎大家留言探討,反對西方式洗腦的炮轟!

亞歷山大雕像

戰爭

亞歷山大

相關焦點

  • 亞歷山大大帝的制度是獨特的,客觀上促進了文化交流
    在佔領埃及後,他入侵並擊敗了波斯帝國,帶領他的軍隊到達了印度河流域。亞歷山大大帝是公元前336年至公元前323年的馬其頓國王。在他統治期間,馬其頓王國也被稱為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的徵服使帝國空前擴張,亞歷山大帝國成為歷史上繼波斯帝國之後的第二個帝國,其疆域橫跨亞洲、歐洲和非洲。
  • 託爾斯泰的俄國與亞歷山大大帝的遠徵之路
    託爾斯泰在這裡出生,後來又回到這裡創作小說。他在這裡關注大自然,建立了一所實驗性學校,與農民一起勞作,還在這裡招待親朋好友。他那簡樸的墓地也設在這裡的一片小樹林中。絲綢之路沿著古老的貿易線路,領略中國和中亞那些偏遠、充滿異域風情的地區絲綢之路連接著中國和中東與歐洲,它並不僅僅是一條道路,面且是從中國西北部通往現在的土耳其東部及伊朗西部地區的一系列線路的總稱。絲綢之路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直到1500年後它才被海上貿易線路所取代。
  •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的繼業者之爭
    雄心勃勃的亞歷山大大帝本打算徵服更廣大的疆域。然而,天不假年,這位歷史上罕見的戰爭奇才在33歲便撒手人寰。亞歷山大大帝去世之後,他留下的最重要遺產——橫跨亞非歐的龐大的馬其頓帝國的繼承者人選問題引發了手握兵權的部將們的爭執。
  • 羅馬爆發三十年戰爭之前,宗教仇恨在歐洲已經,引發了一些衝突
    《奧格斯堡宗教和約》所帶來的宗教和平標誌著新教的最終勝利,也標誌著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將會長期和平共處。然而這段和平時期只是一種不祥的平靜,隨後整個帝國便烏雲密布,一場暴風雨帶著可怕的暴怒席捲了整個國家。在神聖羅馬帝國爆發三十年戰爭之前,宗教仇恨在歐洲其他地區已經引發了一些衝突。
  • 好萊塢電影裡的「不老泉」,曾是歐洲水手探索世界的重要目標
    公元前3世紀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在衣索比亞的土地上有一種神奇的泉水,能讓當地人異常長壽,這可能是歐洲關於不老泉最早的記載了。公元3世紀的古羅馬時代,《亞歷山大大帝傳奇》中,記載了亞歷山大穿越黑暗大陸,去尋找生命之泉的故事。但是,當中世紀來臨,教會控制人們的思想之後,尋找「長生不老」的方法,成為了一種禁忌。所以,民間關於不老泉的傳說,長時間銷聲匿跡。
  • 《世界宗教》到《維京傳奇》——從宗教淺析維京徵服
    先簡單看看《維京傳奇》中的主角——拉格納·羅斯布洛克,一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維京王,開創「維京時代」的先行者之一,其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細細品味後,倒是有點悲情。拉格納從來就不是小說故事裡那種領導人民、拯救人民的英雄或者侵略別人野心勃勃的梟雄,他根本就不是個王者,或者說他不是一個「合格」的國王。他只是一個擁有實幹能力的思想家。
  • 亞歷山大東徵,當年如果進入中國,能打敗強大的秦軍嗎?
    馬其頓人在徵服希臘諸邦之後,為了緩和矛盾,決定調兵遣將向東進軍,開始對外戰爭。這支軍隊大約有3萬名步兵,5000名騎兵,還有160艘各種艦船。在安排好國內的政務之後,他率領這支軍隊坐船渡過赫勒斯滂海峽,準備進攻東方帝國波斯。 波斯帝國此時已經是垂垂老矣,根本抵擋不住馬其頓人的進攻。亞歷山大大帝使用著名的馬其頓方陣對波斯軍隊,波斯軍隊被擊潰,傷亡數千人,被俘虜數千人,根本抵擋不住亞歷山大大帝的鋒芒。
  • 《戰爭與和平》的沙俄背景
    託爾斯泰的構思非常巧妙,整個架構中的兩條線,戰爭前線的線索是為了表現拿破崙,戰爭後方的線索是為了體現亞歷山大一世。一個是法蘭西皇帝,且當時已經徵服了幾乎整個歐洲大陸;一個是沙皇,當時他所繼承的領領土遠大於整個歐洲大陸。
  • 《冰與火之歌》與真實的歐洲史(上)
    劇中人物是否借鑑了歷史真實人物?這部劇集像是一塊稜鏡,我們將為大家一一道來它究竟折射出了哪些文化、事件和歷史。1485年在法國援助下殺死理查三世,宣布繼承英格蘭王位。這個故事聽起來熟悉嗎?是不是有點「龍女」的一般的經歷,龍女和亨利七世都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都只對自己的家族歷史略知一二,都在數十年裡臥薪嘗膽。
  • 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引發了一場戰爭,勝利者說了一句話,讓人唏噓
    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引發了一場戰爭,勝利者說了一句話,讓人唏噓你有宗教信仰嗎?或許有的人有,但是我們這些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根正苗紅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而要說信仰的話,那倒還是有一個的——馬克思主義是我們永遠的信仰!
  • 在歐洲的菸斗文化與宗教
    關於宗教,歐洲主要信仰依舊為天主教(南歐)和新教以及東正教(東歐),其實體系一脈相傳,但是細節又極為不同,包括聖誕節的過法問題。  當然聖誕節吃烤鵝的習俗現在比較薄弱,美國以火雞為主,而歐洲其他地區已經快總結不出規律了。比如我朋友家聖誕節選擇吃烤牛肉,還有人也選擇吃火雞甚至烤雞。  對於我來說,聖誕節不變的是幫朋友禱告和抽菸鬥。
  • 全媒派 | Facebook是宗教嗎?符號學視角下的社交媒體改革
    雖然事到如今,爭論的聲音早已消散,但面對一個每月活躍用戶量已攀升至25億人的平臺,在社交媒體改革的呼聲下,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審視「Facebook=宗教」這一比喻了。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編譯Medium的文章,以符號學的視角,借鑑歐洲宗教改革的邏輯,深入探討社交媒體如同宗教一般的影響力及當下變革面臨的重重挑戰。
  • 古埃及最後一個朝代,國祚275年,開國法老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心腹
    託勒密一世出身馬其頓王國一個貴族家庭,馬其頓王國是號稱世界第五文明古國——古希臘的第一個君主制國家,君主稱號是國王,其最著名的國王就是亞歷山大大帝。託勒密一世跟亞歷山大大帝是從小就結識的好兄弟、好朋友,前者比後者小十多歲。
  • 令歐洲聞風喪膽的中國皇帝,他不死國土必達歐洲,不是成吉思汗
    他出生於1087年,正值遼朝第8位皇帝耶律洪基在位,耶律洪基在位時朝政混亂,矛盾叢生,國力虛耗,遼朝漸漸走了下坡路而金國崛起。從小學習認真的耶律大石憑藉自己的能力考上了進士,他是《遼史》記載遼朝唯一一個契丹進士,可見其獨特之處。
  • 《使女的故事》橫掃艾美獎,小說原著關乎女性、宗教和預言
    「這在這裡是不會發生的」並不可靠:任何事都可能發生,在一定的情形下。到了1984年,我那會兒迴避自己的小說已經有一兩年了。它在我看來是一項冒險。自1950年代高中生涯以來,我一直廣泛地涉獵科幻小說、懸測小說、烏託邦和反烏託邦小說,但我從未寫過這樣一本書。我能寫嗎?這種形式遍布陷阱,其中包括說教的傾向,轉入寓言的危險,以及缺乏說服力。
  • 《使女的故事》出新版:這部小說是關於女性、反宗教還是預言
    到了一九八四年,我那會兒刻意迴避這部小說已經有一兩年了。它在我看來無異於一個冒險之舉。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上中學以來,我一直廣泛涉獵科幻小說、懸測小說、烏託邦和反烏託邦小說,但從未自己動手寫過這樣一本書。我能寫得了嗎?這種形式遍布陷阱,其中包括說教的傾向,變成寓言的危險,還有就是可信度問題。即便我要創造一個虛構的花園,我希望裡面的蟾蜍是真實鮮活的。
  • 歐洲宗教至上,文藝復興時為何反宗教、世俗的合唱藝術會繁榮?
    在教會的管制下,中世紀歐洲的文學藝術與科學技術幾乎止步不前,加上黑死病的蔓延,受盡苦難的人們開始質疑自己心中崇高的神明的絕對權威,基督教地位自此開始動搖。,宗教信仰受眾廣,與其相關的音樂創作具有較高的藝術性,且當時基督教教義風靡整個歐洲,社會風氣瀰漫著禁慾的宗教氣息。
  • 中亞有35萬朝鮮族,現已不會朝鮮語,1937年坐火車經歷萬裡大遷徙
    一個民族,被遷徙至異地,經歷近百年的時間會成什麼樣呢?在今天的中亞,有35萬朝鮮人,烏茲別克斯坦是朝鮮族人口最多的國家,其國3300多萬人口中,朝鮮族近21萬人(中國網《35萬朝鮮族人當年為何落戶中亞?》)。這麼多的朝鮮人怎麼會出現在中亞?
  • 《天國王朝》麻風病國王,鮑德溫四世:宗教戰爭,教權和王權
    只是有一點不同,鮑德溫四世並不能像其他偉大的諸王一樣,脫下衣物,接受塗膏油禮。四年之後,一位庫德軍人的兒子,在橫蕩滅亡了法蒂瑪王朝,奪取了埃及,敘利亞,伊拉克之後,劍指耶路撒冷,他自稱為「薩拉丁」。奪取耶路撒冷,一部分是出於戰略需求,位於敘利亞和伊拉克之間狹長的約旦地帶,仍然在十字軍的控制之下,另一方面,一座猶地亞山間,貧瘠而遠離海岸線,的城市,是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三個宗教共同的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