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爆發三十年戰爭之前,宗教仇恨在歐洲已經,引發了一些衝突

2020-12-22 愛就一個字來源

《奧格斯堡宗教和約》所帶來的宗教和平標誌著新教的最終勝利,也標誌著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將會長期和平共處。然而這段和平時期只是一種不祥的平靜,隨後整個帝國便烏雲密布,一場暴風雨帶著可怕的暴怒席捲了整個國家。

在神聖羅馬帝國爆發三十年戰爭之前,宗教仇恨在歐洲其他地區已經引發了一些衝突。雖然這些戰爭的性質和結果都大不相同,但宗教不容異己的因素是所有這些戰爭共同的主要原因。

法國胡格諾戰爭——約翰·加爾文的追隨者在法國被稱為"胡格諾派"。胡格諾派的成員大多數都來自社會上層,這種情況與他們早期努力爭取貴族更多政治獨立的宗教信仰有關。

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在火刑柱上燒死了許多異教徒,他的繼任者亨利二世也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每當他從外國的戰爭中得到喘息的機會時,他就繼續迫害胡格諾派教徒。

1559年,亨利二世因傷身亡,他的三個兒子相繼繼承了法國王位,但是他們三人都是孱弱無力的統治者。天主教和新教的政黨為了各自在政府中的影響力而爭鬥不休。

天主教一派由法國大貴族吉斯家族領導,而新教派最有才幹的領導者是海軍上將德·科利尼。在這兩個派系中間,亨利二世的遺孀凱薩琳·德·美第奇更傾向於天主教一方——她是一位義大利公主。她總是牢牢地控制著自己兒子們的思想,有時也會對王室的政策進行實際的控制。

由於個人野心的膨脹,頗有政治手腕的凱薩琳完全沒有一點兒道德顧慮,她將敵對的政黨作為實現自己個人目的的工具。這場痛苦的內戰所帶來的最可怕的暴行很大程度上都是拜她的陰謀詭計所賜,因此凱薩琳堪稱這個國家的邪惡天才。

公開的戰爭始於1562年。經過8年戰爭,胡格諾派獲得了一些有限的宗教自由。西班牙天主教國王宏偉的計劃大大提升了胡格諾派的地位。這位君主決心粉碎新教,並推翻英國新教女王伊莉莎白一世。

由於擔心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成功會使他的權力變得太大,甚至整個法國都會被他掌控,所以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傾向於和新教政黨結成一個一般性同盟來共同對抗西班牙。於是海軍上將德·科利尼成為查理九世信賴的顧問,胡格諾派也感到歡欣鼓舞。

而吉斯家族和查理九世的母親凱薩琳則倍感絕望。對他們來說,大規模的暗殺似乎是拯救他們事業的唯一辦法。他們秘密策劃了一場陰謀,幾乎所有在巴黎的胡格諾派成員一夜之間全部被謀殺了,他們之中的很多人在睡夢中死於刀下。

這場血腥的罪行被稱為"聖巴託洛繆大屠殺(1572年)"。隨後殘忍的暴行蔓延到了法國各省,成千上萬的新教徒遭到屠殺。

儘管後來母親凱薩琳·德·美第奇試圖說服查理九世這場屠殺對公眾來說也不失是一種善舉,但是他心中仍然充滿了痛苦的懊悔。天主教會兩位最重要的保護者的態度表明,在當時的宗教仇恨中,耶穌基督的溫和教義已經被完全遺忘了。

腓力二世寫了一封信祝賀查理九世,他甚至因為自己無法做到這樣一件對天主教會有益的事情而感到嫉妒。羅馬教皇還為這場大屠殺舉行了特別的宗教感恩儀式。

這場鬥爭一直持續到1598年,強大而才能出眾的國王亨利四世籤署了《南特敕令》,使這場鬥爭暫時告一段落。按照《南特敕令》,胡格諾派獲得了平等的政治權利和有限的信仰自由。

後來一些君主對胡格諾派採取的鎮壓措施與其說是出於宗教動機,不如說是出於政治目的。關於這一點接下來會做出陳述。

腓力二世——歐洲最有權力的統治者查理五世去世之後,他的兒子腓力二世成為西班牙、尼德蘭、義大利南部和其他一些國家的世襲統治者。他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傳播天主教信仰和剷除異端邪說。腓力二世天性陰鬱殘暴。

他的教育是由一位僧侶完成的,僧侶和牧師是他一生中最親密的夥伴。在西班牙都城馬德裡外面,腓力二世建造了一座巨大的修道院風格的宮殿,這就是著名的埃斯科裡亞爾修道院。他最喜歡的住所是埃斯科裡亞爾修道院裡的一個陰暗的小房間,就在那個黑暗的地方統治著他那個時代最輝煌的王國。

腓力二世極力反對新教。來自美洲的金銀、那些偉大將軍們的天才、宗教裁判所的服務以及被僱傭的刺客,這些都曾被他用在對付法國、英國以及尼德蘭的異教徒身上。但他所有的偏執努力都未能使歐洲重返中世紀。自由的精神勝利了,而腓力二世卻毀了西班牙政府,於是他的國家迅速垮臺。

腓力二世與信奉新教的英格蘭——腓力二世娶了英格蘭天主教女王瑪麗·都鐸,她是亨利八世和他的西班牙妻子凱薩琳所生的女兒。瑪麗死後,亨利八世和安妮·博林所生的女兒伊莉莎白繼承了王位。腓力二世曾希望蘇格蘭天主教女王瑪麗·斯圖亞特能成為英格蘭女王。

當瑪麗·斯圖亞特密謀推翻伊莉莎白失敗而反被處死之後,腓力二世對英格蘭落入新教徒的統治所感到的悲痛轉化成了狂怒。他現在決心徵服英格蘭,並消滅伊莉莎白和她的新教徒政府。腓力二世組建了一支龐大的艦隊,並以其不可一世的稱號"無敵艦隊"而聞名。然而在1588年,這支艦隊在英格蘭全軍覆沒。英格蘭水手們在勇氣和海戰上勝過了西班牙人。

英格蘭的戰艦較小但是更快,他們向高大的西班牙戰艦射出了致命的炮彈,並擊沉了很多艘。一場猛烈的暴風雨在蘇格蘭和愛爾蘭海岸摧毀了大部分西班牙倖存的戰艦。從那以後,西班牙再也無力威脅英格蘭。

腓力二世與尼德蘭——新教在腓力二世的領地尼德蘭的傳播是他最憎惡的事情。尼德蘭或稱低地國家,是由這個國家低於海平面而得名。尼德蘭人在北海的淺灘上修建堤壩,並用風車把堤壩內部的海水抽乾,由此獲得了新的肥沃土地。

長期與海洋的鬥爭使他們擁有卓越的膽識,也加快了他們事業的發展。海堤裡原來的海底變成了肥沃的田地和牧場,港口裡擠滿了來往於世界各地港口的商船。沒有其他的歐洲人能夠展示如此眾多的商品,或是像尼德蘭人一樣誇耀自己的財富。

查理五世曾經嚴厲對待尼德蘭的新教徒。當腓力二世即位之後,他更是不惜一切代價決心消滅異端邪說。人們會接受一定程度的宗教迫害,因為在那個年代任何歐洲國家都不能容忍異端邪說。

但是當腓力二世的統治與宗教裁判所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剝奪尼德蘭人民原有權力的高壓統治時,人民便開始公開反抗他。天主教堂被洗劫一空,很多價值連城的藝術珍品都在"搗毀聖像運動"中被毀掉了。

後來腓力二世指派阿爾瓦公爵去統治尼德蘭,這是一位才能出眾但冷酷無情的西班牙將軍。阿爾瓦公爵下令將尼德蘭愛國者中的主要人物全部處死,只有逃亡國外得到庇護的人倖免於難。他還成立了一個特別法庭,判處數千人死刑,並沒收了他們的財產,被人民稱為"血腥法庭"。阿爾瓦公爵的殘酷行為並沒有使天下太平,反而驅使人們開始了有組織的起義反抗。

威廉·奧蘭治(即威廉一世)——起義的領袖是尼德蘭貴族威廉·奧蘭治,亦稱"沉默的威廉"。他少年時代曾在查理五世的宮廷裡接受過天主教信仰的教育,後來管轄過尼德蘭的三個省。他曾帶頭抗議統治者的暴政。在阿爾瓦公爵來到尼德蘭之後,威廉逃往德意志,並公開擁護新教,還召集軍隊去驅逐在尼德蘭的西班牙人。

於是開始了尼德蘭愛國者對強大的西班牙帝國漫長而敵我懸殊的鬥爭。這是歷史上最鼓舞人心的事件之一。腓力二世派遣他最傑出的將軍們,指揮著歐洲最訓練有素的士兵,然而這一切都是徒勞。他們可能會打敗威廉和尼德蘭人民,但他們不可能使威廉和尼德蘭人民屈服。

萊頓圍困—1574年,尼德蘭城市萊頓被西班牙人團團圍住。沒有人可以從這個城鎮逃走,也沒有食物可以送到那些挨餓的居民那裡。

假如萊頓被西班牙人攻陷,那麼尼德蘭人反抗的事業就會化為泡影。當被圍困的人們開始感到絕望時,他們突然看到尼德蘭船隻在戰場上航行,試圖緩解城內的壓力。尼德蘭人掘開了海堤,讓北海的海水如同洪水一般湧了進來。當洪水接近萊頓時,西班牙人匆忙撤退,萊頓得救了。

相關焦點

  • 約翰內斯·布克哈特:三十年戰爭為何沒能打出「大一統」的歐洲?
    經典的歷史地理傳統往往輕率地將反對國視為獨立主權國家的捍衛者,但只有當人們認識到,幹預他國內政的大國的初衷或終極目的不過是一個普世目標時,方能理解三十年戰爭的爆發和持續多年的原因。 首先,自近代開始以來,法國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政策就是一場爭奪歐洲的鬥爭。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為爭奪歐洲主導地位而進行的系列戰爭能清楚地說明一切。
  • 魔鬼聖經:三十年戰爭中的一本書,「神權」與「人權」的激烈碰撞
    不過三十年戰爭並沒有讓歐洲成功擺脫教會的控制,相反教會卻希望利用自身的影響力打擊人文復興思想,而自瑞典軍隊將掠奪到的一本書公之於眾時,歐洲教會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不過在多數君主看來既然教會都已經儘量將利益最大化,而自己又何必局限在自己的封地上呢?這也是使得後來不少諸侯國之間爆發戰爭的原因。
  • 紀錄片| 《世界歷史》第35集:三十年戰爭(含解說詞)
    到了十七世紀初,維也納的統治地位搖搖欲墜,內戰已經迫在眉睫。3. 三十年戰爭的導火索 --擲出窗外事件1618年狂熱的天主教教徒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試圖從波希米亞的公職崗位上排擠走新教徒並強行關閉兩座新教教堂來鞏固他的皇權。一場反對皇權的起義隨即在波希米亞的首都布拉格爆發了。
  • 法國宗教戰爭三亨利之戰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法國宗教戰爭,又名胡格諾戰爭,是發生在1562年至1598年間法蘭西王國國內的內戰和民眾騷動事件,內戰雙方為忠於聖座的天主教徒和胡格諾派(屬於喀爾文宗)新教徒。戰爭進行了連續八次,對當時的法國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八十四:羅馬天主教國際文化鬥爭3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法國政治中最重要的問題也是羅馬天主教會的問題,鬥爭的焦點在於是將法國塑造成為一個共和國還是建成一個羅馬天主教的法國。教士和平信徒中的主要領袖人物自然把羅馬天主教的公教主義看作保皇主義,並以此為基礎幹預法國政治。 1879年以前,法國政府一直控制在天主教保皇黨手裡。
  • 英國王室歷史上不光彩一面,誕生「血腥女王」,揭示百年宗教衝突
    從百年宗教衝突便可找到密碼英國王室歷史並不是充滿鮮花與愛情,有許多黑暗歷史,甚至有許多不光彩的事件。現在英國女王伊莉莎白是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女王。但在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王,卻給英國歷史上留下不光彩的一面,至今「後遺症」還存在。這位女王就是瑪麗一世,被稱為「血腥瑪麗」,之所以送她這個稱號,是因她在位期間殘忍殺害了新教教徒,製造了英國乃至歐洲歷史上最血腥的宗教事件。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八十七:歐洲大陸以外羅馬天主教3
    德國和歐洲其它國家的傳教人員也進入菲律賓。到1914年時,羅馬天主教在菲律賓的勢力達到空前的高度。 d.羅馬天主教在印度支那 1884年越南淪為法國的殖民地,1887年法國建立起"印度支那聯邦",對越南、寮國和柬埔寨實行殖民統治。法國的天主教傳教組織在法蘭西帝國主義勢力的保護下,成為印度支那地區天主教傳播的主要力量。
  • 多國大變天,砍頭事件接連發生,宗教矛盾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日前,法國與中東國家的關係十分緊張,這主要是因為法國政府對國內的極端伊斯蘭主義採取了打擊措施,而這引發了中東國家的不滿,加之土耳其在中間的煽風點火,兩者的矛盾便是一觸即發。這樣的局勢令許多人士感到十分擔心,更是有美國智庫直言,目前的這一衝突有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潛力。
  • 信仰天主教的國家,試圖顛覆法國的統治者,為何引發了一場革命?
    曾經的天主教歷史與國家政治分不開,在歐洲的宗教都是與國家息息相關的國家,靠著宗教統治人們的思想,讓人們安心的為國家奮鬥。而宗教依附於國家,使他們生存發展的更壯大。這段歷史小編不說大家也知道吧,那麼大家知道一個宗教要顛覆國家的統治者這種事情嗎?,小編跟大家一起分享分享。新歐洲拿破崙戰爭令全歐洲陷入一片混亂。在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低地國家和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執政王室全部被推翻。
  • 復仇之心點燃的戰火,胡司宗教改革後,捷克農民起義爆發
    在公元14到15世紀,捷克王國的封建化程度加深,社會矛盾加劇,以胡司宗教改革為導火索爆發了轟轟烈烈的農民戰爭。這場被稱為「胡司之戰」的捷克農民戰爭深刻影響到了捷克的後續發展進程,對整個歐洲都產生了巨大的震動。
  •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有多混亂?各方勢力縱橫交錯
    當然這些小國也沒存在過長時間,從公元481年開始日耳曼人的一個分支法蘭克人開始了東徵西討,最終在查理曼在位時基本統一了原來西羅馬帝國在歐洲的領土,並被教皇封為「羅馬人的皇帝」,成為了著名的查理曼大帝。 整個中世紀的時間裡宗教始終貫穿其中 在羅馬帝國把基督教定為國教後,經歷數百年的發展宗教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了歐洲各民族生活的組成部分。雖然基督教在公元1054年正式分裂為羅馬天主教和君士坦丁堡的東正教,但其影響力依然影響歐洲各地區。
  • 宗教改革前夕的歐洲長啥樣?為什麼會出現新教?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歐洲中世紀的羅馬教廷,其實它是一個國際組織,而且不是鬆散的,是真正能夠做到教皇一個人說了算的。遍布歐洲的各階層神職人員,都是從羅馬教廷開始一層層派駐下去的,這也就形成了獨立於世俗權力外的另外一套管理班子,且這套班子的一切權利,均不受世俗統治者的管理。
  • 巡邏隊發生激烈衝突,關鍵時刻美軍槍口朝天,俄:差點爆發戰爭
    今年可以說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全世界內很多國家都不太安寧,像比如說在中國、韓國等國家內在對抗新冠病毒的戰「疫」之中,歐洲的英國、德國等國家前不久遭受了一場非常強悍的強暴雨,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地方還爆發了大規模的蝗災。
  • 你退我進和互相背叛,三十年戰爭最終成為了一場全歐洲的大混戰
    發生在17世紀初期至中期的三十年戰爭最初只是一場宗教戰爭,但是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之下,歐洲各個國家都紛紛參與了這場戰爭,最終導致了原本的宗教戰爭演變成了一場爭奪土地和權利的世俗戰爭。那麼這場戰爭在演變過程中,都有哪些國家參與了呢?
  • (一)文明和宗教的衝突——評《天國王朝》
    羅馬教廷也開始鼓動基督徒們拿起武器,奪回聖地,懲罰異教徒。為了鼓勵更多的人加入到十字軍中,羅馬教廷還宣稱犯下各種罪過的人通過參加對異教徒的聖戰,還能洗刷自己的罪惡,求得上帝寬恕,對異教徒的擊殺不是謀殺,而是通往天堂的道路。西歐各國,上至封建領主,下至普通百姓,紛紛加入到了徵討異教徒的隊伍中。於是乎,前後九次延續約200年的十字軍東徵就此拉開了序幕。
  • 大敗羅馬軍團,終止擴張戰爭,條頓堡森林戰役成羅馬的「滑鐵盧」
    而關於此次戰役還有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點,那就是公元前1世紀左右,雖然是羅馬共和國體制走向瓦解的階段,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此時的羅馬在軍事力量上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經過了馬略軍事改革之後,羅馬軍隊實現了對外戰爭的一次又一次勝利,並且由此建立的武器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羅馬軍團,成為了整個地中海世界,乃至整個歐洲獨佔鰲頭的力量。
  • 歷史上曾有過的宗教戰爭
    由於24日正值聖巴託羅繆節,因此這一血腥的夜晚在歷史上被稱為「聖巴託羅繆之夜」。 天主教和新教雖同出一源, 但分裂後卻相互視為仇敵, 還往往發展為相互廝殺.在法國, 自1562年瓦西鎮發生天主教徒屠殺胡格諾教徒的事件之後, 便爆發了極其殘酷的宗教戰爭.這場殺戳持續整整10 年後, 雙方才表示願意和解.
  • 三分鐘了解歐洲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宗教寬容法令
    1598年,亨利四世頒布近代史上第一個宗教寬容的法令——南特敕令。宗教引起的戰爭十六世紀的德意志,一位神學教授馬丁·路德掀起了宗教改革運動。整個德意志都受到其影響。新教思想傳到了德國的怨侶——法國,在法國的加爾文教也開始逐漸活躍起來,他們在法國成為胡格諾派,意為「日內瓦宗教改革的追隨者」。胡格諾派的興起就代表著法國原有天主教派受到了地位上的威脅,天主教徒日益惶恐不安,雙方的矛盾日益凸顯出來,法國國王亨利三世曾對胡格諾教徒實行過宗教迫害,這一舉動,使得新教徒敢怒而不敢言。
  • 歐洲的北方為什麼比南方發達?|南歐|希臘|羅馬|日耳曼_網易訂閱
    由於西班牙國內其他地區在經濟上拖後腿,加泰隆尼亞一直嚷著獨立;義大利南北差異巨大;葡萄牙經濟低迷已經不是一時半會的事情了……  不只是這四個國家,整個南歐如今都呈現一種相對於北方的低迷狀態。最明顯的經濟來看,南歐國家好一點的像西班牙、義大利,人均GDP在3萬左右,而巴爾幹半島上的一些國家甚至人均GDP只有3千美元。
  • 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引發了一場戰爭,勝利者說了一句話,讓人唏噓
    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引發了一場戰爭,勝利者說了一句話,讓人唏噓你有宗教信仰嗎?或許有的人有,但是我們這些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根正苗紅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而要說信仰的話,那倒還是有一個的——馬克思主義是我們永遠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