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天主教的國家,試圖顛覆法國的統治者,為何引發了一場革命?

2021-01-07 中海說史

百家號作者:中海說史

不知道,大家對天主教是有何理解的呢?曾經的天主教歷史與國家政治分不開,在歐洲的宗教都是與國家息息相關的國家,靠著宗教統治人們的思想,讓人們安心的為國家奮鬥。而宗教依附於國家,使他們生存發展的更壯大。這段歷史小編不說大家也知道吧,那麼大家知道一個宗教要顛覆國家的統治者這種事情嗎?,小編跟大家一起分享分享。

新歐洲拿破崙戰爭令全歐洲陷入一片混亂。在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低地國家和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執政王室全部被推翻。在拿破崙戰敗之後,反對他的主要國家——英國、奧地利、普魯士和俄國決定了歐洲未來的政治版圖。法國的版圖被確定為它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的版圖,波旁家族重新成為法國的統治者,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八成為法國國王。被拿破崙所廢黜的大多數君主重新掌權。當時,葡萄牙的若昂六世已經逃到了巴西,他並沒有立即回到裡斯本,當他決定回到裡斯本時,他將巴西交給了他的兒子佩德羅。

荷蘭和比利時由一位君主統治。在瑞典,拿破崙以前的一位元帥貝納多特成為了王儲,事實證明,他是位明智、受歡迎的統治者。這些安排有望給疲於戰爭的歐 洲大陸帶來和平。這些希望並非沒有實現,因為歐洲在整個19世紀都享受到相對和平的時光除了18541856年的克裡米亞戰爭和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之外。然而,在國際和平的外表之下,社會與政治的緊張局勢導致了陰謀、暴亂和劇變。

造成社會動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義大利人和德國人渴望統一他們的國家。義大利和德國都還沒有實現政治統一,越來越多的義大利人和德國人認為,實現政治統一的時機已經成熟。這些目標遭到奧地利統治者的反對,他們的領地包括德國和義大利的廣闊領土,那裡並沒有統一的文化。在奧地利的大臣克萊門斯·梅特涅的領導之下,一個巨大的國際間諜與破壞者網絡形成了,他們有著明確的目標:阻止義大利和德國的統一,破壞歐洲的各種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運動。越來越強大的商人和資產階級狂熱地擁護經濟自由主義—請不要將它與神學自由主義混淆。

經濟自由主義的實質是經濟學的放任主義,它主張供求律足以調控市場和整個經濟制度;因此,根本就不需要政府的調控和制約。根據這個經濟理論—它在20和21世紀得到許多所謂的保守派的擁護——政府不應當通過調控貿易或利用資本來幹預經濟。當時,工業革命對歐洲大陸產生了最大的影響,因此,當時的資本也在急劇增長——放任主義並沒有抑制資本的增長。

經濟自由主義期待隨著資本的增長和工業的發展,窮人的經濟狀況也將得到改善。經濟自由主義經常與政治自由主義結合在一起。政治自由主義十分強調普選權(儘管通常只有男性才有普選權),堅持模仿英國的模式建立君主立憲制。經濟自由主義和政治自由主義與以前的專制主義的鬥爭在不同的國家造成了不同的結果。在西班牙,費迪南德七世恢復了革命之前的專制統治。在法國,路易十八表現得更為謹慎,建立了議會制。在德國,普魯士捍衛國家的統一,而奧地利則擁護舊制度。在義大利,一些人試圖建 立統一的皮埃蒙特和撒丁王國,一些人希望成立共和國,還有一些人試圖以教宗為中心來構建統一的國家。

1830年,比利時從荷蘭獨立出來—宗教感情在比利時獨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為比利時是天主教國家,荷蘭是新教國家。就在同一年,共和黨試圖顛覆法國的君主政體。雖然他們沒有成功,但是他們將保守派國王查理十世路易十八的弟弟趕下了臺,並將傾向自由主義的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加冕為國王。1848年,新革命爆發了。德國、義大利、利時英國、瑞士和法國都爆發了暴亂和起義。瑞士有了新憲法。在法國,路易·菲利普被推翻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宣布成立。

1851年,已故皇帝的侄子路易·拿破崙奪取了權力,並宣布他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皇帝,取名為拿破崙三世,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宣告滅亡。還是在1848年,奧地利的梅特涅倒臺;卡爾·馬克思—當時的人幾乎沒有注意到這件事。1852年,卡米羅·迪·凱沃爾成為皮埃蒙特王國總理,隨後不久,義大利的版圖開始變化。在拿破崙三世的幫助之下,凱沃爾開始了統一義大利的大業。當他於1861年去世時,義大利的新王國包括了除威尼斯和羅馬之外的整個亞平寧半島。當義大利於1866年吞併威尼斯時,義大利得到普魯士的幫助,阻止了奧地利不斷分裂義大利的企圖。羅馬和教宗國的歷史更加複雜。

1884年,正在席捲歐洲的革命浪潮導致羅馬共和國建立,宗庇護九世不得不請求拿破崙三世幫他重新登上教宗寶座。在法國保護之下,教宗國當時還能保持獨立,儘管它的獨立不斷受到威脅。最終,當法國與德國於1870年爆發戰爭時,義大利國王維克多·伊曼紐爾奪取了羅馬,於是,他實現了亞平寧半島的統一。除了每年都給一筆收入保障之外,伊曼紐爾還賜予教宗三座被視為獨立領地的宮殿:梵蒂岡宮、拉特蘭宮和甘 多福但是,庇護九世拒絕接受這一切,隨後幾年,梵蒂岡與義大利政府的關係不斷惡化。

直到1929年羅馬教廷才最終承認,它失去了自己的廣闊領地,並籤署了一份類似於維克多·伊曼紐爾曾經提出的協議。當這些事正在義大利發生時,主導著德國命運的重要人物是奧託馮·俾斯麥,他於1862年成為普魯士的首相。他的偉大成就是將奧地利趕出了德意志聯邦,隨後又將德意志聯邦打造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在十年的卓越外交與軍事徵服之後——軍事徵服的頂峰是1870—1871年與法國的戰爭—德國統一在普魯士的威廉之下。俾斯麥的宗教政策不利於羅馬天主教。

絕大多數奧地利人信奉羅馬天主教,因此,普魯士的這位首相擔心自己領地內的天主教徒會支持奧地利人。同樣,他的國際政策要求他支持義大利的統一—這是奧地利所反對的,因此,在他統治之下的天主教徒給他造成極大的麻煩,他們堅持認為,普魯士應當幫助教宗重新奪回他的領地。但是,最重要的是俾斯麥相信天主教是愚昧的,而有自由思想的新教更適合德國即將履行的偉大歷史使命由於這個原因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俾斯麥採取了一些反天主教的政策德國與羅馬教廷斷絕了外交,一些修會被逐出了德國,按照傳統撥給天主教的經費被削減了。

1880年,俾斯麥出於政治上的權宜之計而改變了一些政策,他與羅馬教廷重新建交。但是,此前的這些衝突是眾多令庇護九世相信天主教與現代國家觀必然對立的因素之一—我們將探討這個問題。大家有什麼想法歡迎來評論區發表自己的看法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引發了一場戰爭,勝利者說了一句話,讓人唏噓
    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引發了一場戰爭,勝利者說了一句話,讓人唏噓你有宗教信仰嗎?或許有的人有,但是我們這些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根正苗紅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而要說信仰的話,那倒還是有一個的——馬克思主義是我們永遠的信仰!
  • ​流言與暴力:法國宗教戰爭時期信仰共同體的邊界固化
    當然,受害者身份的自我建構僅僅是「暴力觸發機制」的第一步,緊接著,受害者身份的建構又會引發天主教教徒普遍的恐慌和焦慮情緒。儘管這種恐慌與焦慮情緒在當時的法國社會中長期遭到了壓抑,但它是無法一直受到抑制和控制的,而是隨時都在尋找更大的宣洩出口。
  • ...馬克龍宣布與天主教改善關係引發爭議,將於6月份拜訪教宗方濟各
    據路透社報導,梵蒂岡上周五表示,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 將於6月下旬份訪問梵蒂岡並拜訪教宗方濟各。前不久,馬克龍因表示想與在法國的天主教教會改善關係而被指控對法國的世俗基礎造成壓力。今年4月,馬克龍呼籲加強法國與天主教教會之間的聯繫。但批評人士表示,這一舉動模糊了法國已經堅持了幾代人的宗教不應幹預政府的界限。。
  • 羅馬爆發三十年戰爭之前,宗教仇恨在歐洲已經,引發了一些衝突
    然而這段和平時期只是一種不祥的平靜,隨後整個帝國便烏雲密布,一場暴風雨帶著可怕的暴怒席捲了整個國家。在神聖羅馬帝國爆發三十年戰爭之前,宗教仇恨在歐洲其他地區已經引發了一些衝突。雖然這些戰爭的性質和結果都大不相同,但宗教不容異己的因素是所有這些戰爭共同的主要原因。
  • 魁北克與法國(1870—1914):一場關於傳統性和現代性的跨洋對話
    英國接管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後,當地的天主教會及王公貴族對這些新的統治者十分寬容,並與之合作。在此背景下,英國議會於1774年頒布《魁北克法令》(l'Acte de Québec)。《法令》允許天主教在魁北克地區自由傳播,同時在該地區保留了法國的民法制度和領主制。
  • 宋魯鄭:五毛錢引發的法國黃色革命
    共和黨也譴責暴力,但譴責的是「自我封閉在這一暴力中的共和國總統和政府」,稱是因為他們沒有聽取人民,沒有向人民伸出援手,才引發人民的憤怒,把責任全推到執政黨身上。  法國不服從領袖梅郎雄指責「當權者希望發生嚴重事件來讓人們感到恐懼」,當晚他發推稱:「這是歷史的一天,在法國,公民起義讓馬克龍一派以及金錢世界發抖。」
  • 穆斯林國家多次西徵,與天主教國家對抗,為何從不北上攻打東正教
    寫在前面:穆斯林國家多次西徵,與天主教國家對抗,為何從不北上攻打東正教?基督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宗教,保守估計,全世界基督教徒的數量達到了25億。由於整個人類社會也只有75億人,所以基督徒數量佔人類總數的三分之一,世界上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基督徒。
  • 同為歐洲大國的德國與法國,為何在國家統一的道路上同道歧途?
    人們不難發現,與1661年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相比,德國的最終統一是在1871年威廉一世繼任德意志國皇帝,晚了法國210年,如果從瓦盧瓦王朝的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算起,則晚了三個世紀。同為歐洲大國的德法,民族成分相對單一的德意志為何在國家統一的道路上落後於多民族的法蘭西?
  • 為何法國王室破產,引發大革命,而英國王室延續至今!
    一、君主制性質不同雖然英國與法國都是君主制,但他們的性質根本上不同,即法國是君主專制,而英國是君主立憲制。1、法國——君主專製法國王室破產不是法國大革命的原因,而是君主專制系統到波旁王朝後期就弊端盡顯,破產迫使國王試圖減少貴族的特權。國王沒有改變他所希望得到的一切的絕對權力,也就是說,國王必須是帝國統治者,一切都是國王說的算。
  • 世界文化歷史:為何每個國家都用信條去強迫所有公民?
    這首先要用以下的事實來解釋:每一個西歐國家的統治者,不管是信奉天主教還是信奉新教,都抓住了這個老觀念,即政治的統一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宗教的統一,因此每個國家應當用它的權力強迫它的所有公民,特別是基督徒公民,都遵循唯一的官方信條。西班牙、葡萄牙和義大利的國王強迫人民仍要信奉天主教,否則就遭異端裁判所的處死或囚禁。
  • 身為皇帝,為何放棄了自己的信仰,公開宣布信仰天主教?
    此人也是,當了一輩子的皇帝,躺在病床上還要管理朝政,到死都沒有宣明自己的信仰。大家跟次奧變一起來看看吧!若是教皇和所有的天主教貴族聯合,或者天主教憑藉重獲新生的歸屬感作為依靠與帝國在公共利益上相爭,那皇帝是否有足夠的權力和地位,來抵擋這些呢?發自內心支持奧格斯堡信仰告白的馬克西米利安二世,一方面要保護宗教改革,另一方面他不想破壞與天主教世界的關係,因此陷入了嚴重的困境中。
  • 虔敬主義,新教的信仰革新運動,在18世紀上半葉曾達到繁榮期
    不過,若我們仔細思考,則會發現,《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偏離了1555年的兩個核心原則:在《奧格斯堡和約》中,只有兩個教派受到帝國法的法律認可,即天主教信仰和路德宗信仰。在1648年,在不顧路德宗信徒的反抗情況下,加爾文宗被視作第二個新教信仰,得到和約的認可。對於其他團體而言,這並不是和平,因為它們在邦國內還未能得到容忍。
  • 《革命心理學》: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非理性現象?
    ,實際上是法國革命心態史的開山鼻祖。盎克魯-撒克遜文明的舊宗教並沒有被毀掉,在這個前提下建立了國家。但法國大革命是要把原始的宗教文明廢除,然後建立一種新的以人為中心的宗教,後來這種宗教通過俄國革命傳到了其他國家的革命中。其實這個宗教就是一種信仰體系,以人為中心的信仰體系。
  • 天主教的挑戰
    而可能成為下一任美國總統的拜登同樣信奉天主教。   這麼多天主教徒身居高位又該如何解釋呢?至少可以認為,盎格魯·薩克遜白人新教精英的統治已經結束。天主教徒曾因被外界認為其信仰與自由民主原則難以相容而得不到信任並常常被排斥在公共生活之外,但現在他們卻擔任了重要職務。   身為天主教徒的法國貴族託克維爾並不認為天主教不利於民主,尤其是在美國。
  • 東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到底是怎麼來的?
    此後,猶太教與羅馬統治者繼續以威嚇、禁錮、鞭打、處死等手段阻止基督教徒在巴勒斯坦地區傳教。基督教徒們被迫逃離巴勒斯坦地區,在逃避迫害的同時也將基督教傳揚至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在公元43年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境內漸漸傳開了,此後三個世紀基督教一直被羅馬統治者視為異教信仰而被歧視和迫害,但是基督教在迫害中不斷成長壯大。
  • 從韓國電影《1987》看所謂的「民主國家」
    學生運動領袖樸鍾哲在被警察逮捕,審訊拷問致死後,檢察官和警察局之間展開了一場政治勢力之間的較量。法國1789年爆發革命,中間經歷了熱月政變,拿破崙稱帝,波旁王朝復闢,七月革命,二月革命直至1871年才建立了第三共和國,差不多一百年,但法國的民主進程仍未結束,二戰後又建立了第四共和國和第五共和國。
  • 都爆發過大革命,為何英國王室得到保留,而法國波旁王室被推翻
    英國革命並沒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其更像是一場資產階級的向本國君主階層的「奪權內戰」,還帶有點宗教色彩。議會軍隊大都信仰清教,王黨君主勢力大都信仰天主教。 這一點可以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上找到答案。1640年,英國下院的資產階級勢力要求限制王權,此舉被國王拒絕。議會和國王走向分裂。
  • 古朝鮮用佛教治國,使其成為全民信仰,為何近代突然「改換門庭」?
    從高僧的記載中可發現在新羅時期,佛教已經被統治者所接受,且有充足的發展空間。在得天獨厚的條件下,佛教為何沒有宣揚開?反而到了近代基督教發展成了最大的教派?建國初期,統治者更擔憂的不是外來的禍患而是「內憂」,人民沒有統一的思想、信仰,國家無法凝聚也談不上強大。為使國家人民有統一的思想信仰,為使人民有凝聚力、國家更加富強,佛教文化被統治者逐漸接受。
  • 聖女貞德:法國的英雄,天主教的聖人,為何卻被處以火刑
    聖女貞德:法國的英雄,天主教的聖人,為何卻被處以火刑文|歷史的故紙堆聖女貞德是法國的軍事家,天主教聖人,在英法百年戰爭中她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並屢次戰勝英軍,被法國人視為民族英雄。聖女貞德出生於法國東部洛林大區的一個名叫棟雷米的村子裡,據說貞德12歲時聽到了神的聲音。1428年,英軍包圍了奧爾良,貞德找到沃庫勒爾城堡的守衛隊,請他們把她帶到查理王子所在地,並說她接到了神的旨意,能夠讓王子登基加冕。很神奇的是,不知為何,人們相信了她所說的,並派士兵一路護送聖女貞德抵達了位於奧爾良以南的希農,在那裡見到了查理王子。
  • 你退我進和互相背叛,三十年戰爭最終成為了一場全歐洲的大混戰
    發生在17世紀初期至中期的三十年戰爭最初只是一場宗教戰爭,但是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之下,歐洲各個國家都紛紛參與了這場戰爭,最終導致了原本的宗教戰爭演變成了一場爭奪土地和權利的世俗戰爭。那麼這場戰爭在演變過程中,都有哪些國家參與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