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號作者:中海說史
不知道,大家對天主教是有何理解的呢?曾經的天主教歷史與國家政治分不開,在歐洲的宗教都是與國家息息相關的國家,靠著宗教統治人們的思想,讓人們安心的為國家奮鬥。而宗教依附於國家,使他們生存發展的更壯大。這段歷史小編不說大家也知道吧,那麼大家知道一個宗教要顛覆國家的統治者這種事情嗎?,小編跟大家一起分享分享。
新歐洲拿破崙戰爭令全歐洲陷入一片混亂。在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低地國家和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執政王室全部被推翻。在拿破崙戰敗之後,反對他的主要國家——英國、奧地利、普魯士和俄國決定了歐洲未來的政治版圖。法國的版圖被確定為它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的版圖,波旁家族重新成為法國的統治者,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八成為法國國王。被拿破崙所廢黜的大多數君主重新掌權。當時,葡萄牙的若昂六世已經逃到了巴西,他並沒有立即回到裡斯本,當他決定回到裡斯本時,他將巴西交給了他的兒子佩德羅。
荷蘭和比利時由一位君主統治。在瑞典,拿破崙以前的一位元帥貝納多特成為了王儲,事實證明,他是位明智、受歡迎的統治者。這些安排有望給疲於戰爭的歐 洲大陸帶來和平。這些希望並非沒有實現,因為歐洲在整個19世紀都享受到相對和平的時光除了18541856年的克裡米亞戰爭和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之外。然而,在國際和平的外表之下,社會與政治的緊張局勢導致了陰謀、暴亂和劇變。
造成社會動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義大利人和德國人渴望統一他們的國家。義大利和德國都還沒有實現政治統一,越來越多的義大利人和德國人認為,實現政治統一的時機已經成熟。這些目標遭到奧地利統治者的反對,他們的領地包括德國和義大利的廣闊領土,那裡並沒有統一的文化。在奧地利的大臣克萊門斯·梅特涅的領導之下,一個巨大的國際間諜與破壞者網絡形成了,他們有著明確的目標:阻止義大利和德國的統一,破壞歐洲的各種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運動。越來越強大的商人和資產階級狂熱地擁護經濟自由主義—請不要將它與神學自由主義混淆。
經濟自由主義的實質是經濟學的放任主義,它主張供求律足以調控市場和整個經濟制度;因此,根本就不需要政府的調控和制約。根據這個經濟理論—它在20和21世紀得到許多所謂的保守派的擁護——政府不應當通過調控貿易或利用資本來幹預經濟。當時,工業革命對歐洲大陸產生了最大的影響,因此,當時的資本也在急劇增長——放任主義並沒有抑制資本的增長。
經濟自由主義期待隨著資本的增長和工業的發展,窮人的經濟狀況也將得到改善。經濟自由主義經常與政治自由主義結合在一起。政治自由主義十分強調普選權(儘管通常只有男性才有普選權),堅持模仿英國的模式建立君主立憲制。經濟自由主義和政治自由主義與以前的專制主義的鬥爭在不同的國家造成了不同的結果。在西班牙,費迪南德七世恢復了革命之前的專制統治。在法國,路易十八表現得更為謹慎,建立了議會制。在德國,普魯士捍衛國家的統一,而奧地利則擁護舊制度。在義大利,一些人試圖建 立統一的皮埃蒙特和撒丁王國,一些人希望成立共和國,還有一些人試圖以教宗為中心來構建統一的國家。
1830年,比利時從荷蘭獨立出來—宗教感情在比利時獨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為比利時是天主教國家,荷蘭是新教國家。就在同一年,共和黨試圖顛覆法國的君主政體。雖然他們沒有成功,但是他們將保守派國王查理十世路易十八的弟弟趕下了臺,並將傾向自由主義的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加冕為國王。1848年,新革命爆發了。德國、義大利、利時英國、瑞士和法國都爆發了暴亂和起義。瑞士有了新憲法。在法國,路易·菲利普被推翻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宣布成立。
1851年,已故皇帝的侄子路易·拿破崙奪取了權力,並宣布他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皇帝,取名為拿破崙三世,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宣告滅亡。還是在1848年,奧地利的梅特涅倒臺;卡爾·馬克思—當時的人幾乎沒有注意到這件事。1852年,卡米羅·迪·凱沃爾成為皮埃蒙特王國總理,隨後不久,義大利的版圖開始變化。在拿破崙三世的幫助之下,凱沃爾開始了統一義大利的大業。當他於1861年去世時,義大利的新王國包括了除威尼斯和羅馬之外的整個亞平寧半島。當義大利於1866年吞併威尼斯時,義大利得到普魯士的幫助,阻止了奧地利不斷分裂義大利的企圖。羅馬和教宗國的歷史更加複雜。
1884年,正在席捲歐洲的革命浪潮導致羅馬共和國建立,宗庇護九世不得不請求拿破崙三世幫他重新登上教宗寶座。在法國保護之下,教宗國當時還能保持獨立,儘管它的獨立不斷受到威脅。最終,當法國與德國於1870年爆發戰爭時,義大利國王維克多·伊曼紐爾奪取了羅馬,於是,他實現了亞平寧半島的統一。除了每年都給一筆收入保障之外,伊曼紐爾還賜予教宗三座被視為獨立領地的宮殿:梵蒂岡宮、拉特蘭宮和甘 多福但是,庇護九世拒絕接受這一切,隨後幾年,梵蒂岡與義大利政府的關係不斷惡化。
直到1929年羅馬教廷才最終承認,它失去了自己的廣闊領地,並籤署了一份類似於維克多·伊曼紐爾曾經提出的協議。當這些事正在義大利發生時,主導著德國命運的重要人物是奧託馮·俾斯麥,他於1862年成為普魯士的首相。他的偉大成就是將奧地利趕出了德意志聯邦,隨後又將德意志聯邦打造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在十年的卓越外交與軍事徵服之後——軍事徵服的頂峰是1870—1871年與法國的戰爭—德國統一在普魯士的威廉之下。俾斯麥的宗教政策不利於羅馬天主教。
絕大多數奧地利人信奉羅馬天主教,因此,普魯士的這位首相擔心自己領地內的天主教徒會支持奧地利人。同樣,他的國際政策要求他支持義大利的統一—這是奧地利所反對的,因此,在他統治之下的天主教徒給他造成極大的麻煩,他們堅持認為,普魯士應當幫助教宗重新奪回他的領地。但是,最重要的是俾斯麥相信天主教是愚昧的,而有自由思想的新教更適合德國即將履行的偉大歷史使命由於這個原因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俾斯麥採取了一些反天主教的政策德國與羅馬教廷斷絕了外交,一些修會被逐出了德國,按照傳統撥給天主教的經費被削減了。
1880年,俾斯麥出於政治上的權宜之計而改變了一些政策,他與羅馬教廷重新建交。但是,此前的這些衝突是眾多令庇護九世相信天主教與現代國家觀必然對立的因素之一—我們將探討這個問題。大家有什麼想法歡迎來評論區發表自己的看法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