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皇帝,為何放棄了自己的信仰,公開宣布信仰天主教?

2021-01-07 鳳書說史

百家原創作者:鳳書說史

歡迎來到百家號鳳書說史。說到皇帝,大家可能想到的是榮華富貴,錦衣玉食,但是皇帝真的有這麼好當嗎?皇帝就可以為所欲為嗎?其實不然,身居高位受到的約束也很多,經常面臨左右為難的境地。此人也是,當了一輩子的皇帝,躺在病床上還要管理朝政,到死都沒有宣明自己的信仰。大家跟次奧變一起來看看吧!

一切都在致力於保持宗教和平,這一協議在查理五世時達成,由兩個互相補充的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教區保留權,即對新教迅速傳播的限制,另一部分則是斐迪南的聲明,即保證天主教貴族統治下新教團體的安全—也就是對天主教的限制年復一年,維持這一和平協議變得越來越困難;一方面新教在歐洲諸國迅速傳播,影響力擴大;另一方面,天主教召開了脫利騰大公會議,更加強調其統一性,加強了中央集權,更有力量的教廷可以信心滿滿地應付所有的叛教者。奧地利古老強大的家族傾盡全力恢復天主教的統治地位,這當然也會影響德國;但是只要皇帝存在,他就能與強大的表兄弟們抗衡,維護自己統治的獨立性,這不得不說是德國的幸運;最主要的關係,除了帝國內部之外,還在於教廷對帝國的影響力可以直接影響帝國內的天主教貴族和信眾。

皇帝天然有反抗這種影響力的趨勢,但是皇權是否夠強大來與之抗衡呢?若是教皇和所有的天主教貴族聯合,或者天主教憑藉重獲新生的歸屬感作為依靠與帝國在公共利益上相爭,那皇帝是否有足夠的權力和地位,來抵擋這些呢?發自內心支持奧格斯堡信仰告白的馬克西米利安二世,一方面要保護宗教改革,另一方面他不想破壞與天主教世界的關係,因此陷入了嚴重的困境中。正在爭得不可開交之時,又橫生事端:1575年10月,普法爾茨選侯在魯道夫二世當選皇帝時提出,要修改皇帝競選時的施政綱領,要求去掉將皇帝作為羅馬教會的保護者這條已經延續上千年的條款。

但不論是這一條還是一些源自宗教和平的建議,都被另外兩名選侯否決;他們認為只將斐迪南宣言和未來皇帝應該兌現的競選承諾寫入綱領即可。而同時在富爾達和艾希斯費爾德,反宗教改革正在如火如茶地進行。世俗選侯要求更改規定,允許在天主教貴族管轄範圍內的騎士和民眾自由選擇自己的信仰。但是這一點天主教選侯表示反對。美因茨的布倫德爾及特裡爾的埃爾茨兩位宗教選侯提出了新的控訴。他們否定斐迪南聲明的存在;不管普遍的看法如何,他們認為這個聲明並沒有經過正式程序的批准,因而沒有法律效力;兩位選侯甚至反對帝國會議就此事而展開聽證並向皇帝徵詢相關意見。

10月18日的會議上對這一問題產生了嚴重的分歧:若是皇帝不主持公正,世俗選侯們揚言要退出會議;這樣一來選舉根本無法進行。皇帝非常重視這個問題,連續幾日來勸解宗教選侯,但是沒有任何進展。最終是薩克森,因為與普法爾茨在許多事件和宗教信仰派別上不睦,並考慮到皇帝左右為難的境地,才宣布放棄前面寫入競選綱領的要求,不過希望皇帝依然強調斐迪南聲明的有效性。皇帝應該寫一封公開信,儘管它並不能真正賦予任何人自由:皇帝要在下一次帝國會議上澄清此事。此前皇帝就已經答應此事,現在他再次重申,在下次帝國會議上一定解決此事,並且儘量保有那些宗教貴族統治下的騎士和民眾的信仰自由。這樣帝國會議才得以繼續,魯道夫二世正式當選。

1576年召開的帝國會議上,新教徒又再次提出同樣的要求;此次帝國會議召開的主要目的,是商討如何應對奧斯曼帝國的入侵以及波蘭的複雜局勢,新教徒則認為自己的要求得到滿足是第一位的。皇帝承諾,在此次會議召開期間一定解決此事,正如他所說:「做正確的決定。」如果他有機會,不用懷疑,皇帝一定會強調斐迪南宣言如同皇權有著毋庸置疑的合法性,其正確性也符合他的良知,因此這一宣言需要得到重申和確認。但是這一次,他要面對的不只是德國的選侯們;教皇派出了恐怕是歷史上最精明的莫羅內樞機主教作為特使,來到雷根斯堡參加會議,而他將發揮重要的作用,阻止這一切的發生。

皇帝將宗教天主教貴族和世俗天主教貴族召集在一起,並和他們打好招呼,任何事情未和他商量之前千萬不可輕舉妄動。堅定支持他的是巴伐利亞公爵、科隆大主教,還有及時趕到的奧格斯堡、艾希施泰特和雷根斯堡三位主教。新教徒感到前所未有的壓迫感,莫羅內樞機主教的到來是要與他們開戰。然而他的目的是要阻止新教徒的計劃;但是在這件事上他使出渾身解數。皇帝對樞機說,自己已經承諾要在這次帝國會議上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恐怕不能不兌現。對此莫羅內答道,沒有一個天主教徒會提到此事,而皇帝若是堅持,那麼天主教陣營以後也不能承諾繼續幫助他。

可憐的皇帝!在帝國火燒眉毛的時候,兩大陣營都以此作為威脅來阻止對方達到目的!此時皇帝忽然身染重病。在病床上他還接見新教代表;他說,他會補償他們因為爭執而受到的傷害,皇帝還說,被土耳其人打敗的責任不在宗教改革和新教徒身上。新教陣營由此相信,這一次他們的要求一定會通過—但教皇的特使更大的影響力改變了一切。新教陣營也不想讓自己的皇帝陷入到苦難的境地。因為外敵形勢嚴峻,新教陣營決定徵收為期六年的特別稅來資助皇帝。這便是馬克西米利安皇帝最後達成的協議。出人意料的是,1576年10月11日他因病去世。值得注意的是,皇帝到死都沒有宣明自己的信仰;但是當僕人們等待皇后做完彌撒,將皇帝的死訊告訴她的時候,皇后首先問道,他是否在死前接受了天主教臨終聖事。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後,她的淚水流了下來。

總的來說,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內心是比較支持新教,但是最終為了自己的前途放棄了自己的信仰,比較遺憾的是他在死的時候都沒有機會宣明他的信仰。大家對馬克西米利安二世有什麼看法麼?大家信仰哪個宗教呢?可在下方留言一起討論呀

以上圖片素材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要信仰不要皇位——死後葬在梵蒂岡的瑞典女王,驚天撼地一生傳奇
    女王克裡斯蒂娜畫像克裡斯蒂娜女王出生於信仰路德宗教會的家庭,路德宗教會是瑞典的國教,但此後她秘密改信羅馬 天主教,為了追求自己的信仰,她只能放棄王位,到羅馬去尋求天主教的信仰生活。歷史上的瑞典女王克裡斯蒂娜是一個天生的女學霸,天資聰慧,酷愛學習,14歲便已通曉拉丁文、希臘文、德文、法文、英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等。
  • 【沉默Silence】電影的核心也是關於基督教信仰層面的問題:放棄自己的信仰到底意味著什麼?
    在傳教與尋訪的過程中,信仰與反叛、聖潔與背德、強權與卑微、受難與恐懼、堅貞與隱忍、掙扎與超脫……所有的兩難情境都面臨了,逼迫著他對基督的信仰進行更深層且更現實的思索,最終,他彷佛也走過一趟恩師的心路歷程,擁有自己對信仰的詮釋與實踐。
  • 關於天主教信仰的90個問題,你要是會了就厲害了!
    * 天主在人類的歷史過程中,啟示自己是唯一的真神。這是天主教、基督新教、猶太教及伊斯蘭教的共同信仰。而基督宗教也相信:* 耶穌以他一生的言行,證明自己是天主的兒子,是從天主聖父那裡派遣來的,他引領人認識並相信天主聖父和天主聖神。* 聖父、聖子、聖神被稱為天主聖三。
  • 美國建國244年,拜登才是第二位信仰天主教的總統,這是為什麼?
    他將是美國建國244年以來,第二位信仰天主教的總統,前一位是第35任總統約翰·甘迺迪。 我們都知道,美國其實是一個宗教氛圍比較濃的國家。根據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的一份調查,約有55%的美國人表示,他們每天都會祈禱。這個比例在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分別僅有25%、18%、6%。
  • 拜登當選美國總統,成為繼甘迺迪之後信仰天主教的第2位美國總統
    自從參加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伊始,美國前副總統喬·拜登就將自己對白宮的追求,定位為「為靈魂而戰」。經過一段持續到周末的計票過程,根據美國多家主流媒體預測,拜登和他的支持者贏得了這場戰鬥,美國選民選舉他為美國第46任總統。在美國的天主教會仍然存在嚴重之際,拜登或將成為信仰天主教是第2位美國總統。
  • 基督徒歌手發文回應Hillsong敬拜領袖放棄信仰:我們的「基督信仰」出現了什麼問題?
    最近一段時間,兩位曾經的「信仰領袖」在社交網絡上公開宣布自己放棄信仰的事件震驚了全球各地的基督徒。首先是暢銷書《不再約會》和《當男孩遇見女孩》作者約書亞·哈裡斯在7月27日宣布自己離婚,並且承認自己已經是無神論。
  • 如何看待《不再約會》的作者放棄信仰?
    ▲   2019年7月18日,約書亞·哈裡斯在instagram上宣布他和妻子珊妮因「我們倆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而分居。7月27日,哈裡斯宣布他自認不再是基督徒。一度熱心服侍、被稱為神的僕人的人,卻背棄了信仰,這樣的事情總是讓我們心痛,也讓我們(不論是不是全職服侍)警醒:熱心為主做工的同時,要省察自己是否在真理上堅固,免得「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9:27)。當這樣的事情發生時,我們該怎麼看這個人(一度熱心服侍神的人)和他曾經的工作呢?
  • 信仰天主教的國家,試圖顛覆法國的統治者,為何引發了一場革命?
    在法國,路易·菲利普被推翻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宣布成立。1851年,已故皇帝的侄子路易·拿破崙奪取了權力,並宣布他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皇帝,取名為拿破崙三世,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宣告滅亡。還是在1848年,奧地利的梅特涅倒臺;卡爾·馬克思—當時的人幾乎沒有注意到這件事。1852年,卡米羅·迪·凱沃爾成為皮埃蒙特王國總理,隨後不久,義大利的版圖開始變化。
  • 師生對丨邱吉:信仰的缺失與信仰的渴望
    從現實人生看,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有篤定的信仰,但有信仰的人比沒有信仰的人幸福、快樂。因為人的一生無法完全避免矛盾和困苦,有信仰的人比沒有信仰的多一些期望,少一些絕望;多一些真誠,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堅持,少一些放棄。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寫道:「信仰是人們所必須的,什麼都不信的人是不會有幸福的。」
  • 美國歷史上第一一個信仰天主教的總統,只做兩年總統,卻影響巨大
    不過他們雖然出身不同,卻有一個共性,就是都信仰基督教新教,但也有特殊的。這個人就是美國第35任總統甘迺迪。他是美國唯一一個信仰天主教的總統。甘迺迪家族是從愛爾蘭移民過來的,所以他的新人是羅馬天主教。1947年1月,甘迺迪到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上任,這開啟了他的從政之路。可以說他的從政還是非常順利的。1948年及1950年再次當選眾議員。
  • 哥白尼的日心說與天主教信仰
    而真相卻是:哥白尼是一位虔誠的教士,他的一生都在維護著天主教信仰。在他的各種著作中,充滿了天主的名字以及天主的智慧與慈愛。他之所以研究天文學並創立日心說,起因就是他虔誠的宗教信仰,他說這一切都是「由於天主的感召,如果沒有天主,我就會一事無成。」 事實上哥白尼並不是日心說的首創者,當然這一點並不影響他的偉大。
  • 伏爾泰傳記之新信仰
    這種精神對既有制度和它奠基其上的種種觀念構成嚴重威脅,舊制度的維護者敏感地察覺到了這一點.正因為如此,從這個時期以後,對理性精神的人為壓制更加嚴厲,理性與各種迷信、偏見的較量也越來越公開化、白熱化.恰如伏爾泰所說的:理性,能概括觀念的頭腦以及表達這些觀念的語言,就是最高的存在賜予人的獨特恩惠.伏爾泰作為偉大的自由思想家,他最關注的就是人運用自己這些器官和能力的權利.他一生都在堅決捍衛的思想、信仰、言論、出版自由就是人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大腦作判斷、用自己的心靈來決定信仰什麼以及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說出來的權利. 在他心目中,這些權利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無需證明,就如同消化、上廁所一樣.
  • 漫談天主教醫院與張惠妹的信仰
    「臺灣的「健保」,每人每月僅需繳付有限的保費(按:最低一級的每月保費僅需付臺幣600元,相當於人民幣125元),即可享受全方位的醫療服務及保障。」「民眾上醫院看病,只需攜帶自己的健保IC卡,就可以到任何醫院看病,臺灣各地的醫院憑著IC卡,即可為病人辦理看診或住院手續。健保IC卡在許多場合,甚至可替代身份證,成為有效的身份證明文件。」
  • 古朝鮮用佛教治國,使其成為全民信仰,為何近代突然「改換門庭」?
    在得天獨厚的條件下,佛教為何沒有宣揚開?反而到了近代基督教發展成了最大的教派?建國初期,統治者更擔憂的不是外來的禍患而是「內憂」,人民沒有統一的思想、信仰,國家無法凝聚也談不上強大。為使國家人民有統一的思想信仰,為使人民有凝聚力、國家更加富強,佛教文化被統治者逐漸接受。
  • 【信仰交流】天主教聖物用法
    懷抱苦像:這就是在受劇烈的誘惑或是侵擾時,把放著或是掛於牆的苦像取下抱在懷中,祈求天主的保護救助,則邪魔侵擾自退。手持苦像:這用於驅魔時較多,若是家中不安,常有邪魔做怪,可手持或手捧苦像繞屋一周,並灑聖水,念驅魔經,則邪魔自退。
  • 從耶穌說的「你們悔改吧」看基督徒信仰的核心
    這是聖經瑪竇福音中,耶穌在公開傳教時的開場白。既然是開場白,意味著這句話的分量非比尋常!但後來卻因看上自己部下的妻子,並把他的部下派到激烈的戰場,然後部下戰死,他得到了部下的妻子。天主雖然寬恕了達味,但也給了他懲罰,天主對他說:由於你做了不公不義的事,你的妻妾要被公開羞辱
  • 天主教的挑戰
    而可能成為下一任美國總統的拜登同樣信奉天主教。   這麼多天主教徒身居高位又該如何解釋呢?至少可以認為,盎格魯·薩克遜白人新教精英的統治已經結束。天主教徒曾因被外界認為其信仰與自由民主原則難以相容而得不到信任並常常被排斥在公共生活之外,但現在他們卻擔任了重要職務。   身為天主教徒的法國貴族託克維爾並不認為天主教不利於民主,尤其是在美國。
  • 天主教的簡介----教外的朋友,請了解一下吧!
    你可以信仰耶穌基督,信仰釋迦牟尼,信仰穆罕默德,信仰觀音大士;你也可以信仰黃大仙,信仰豬八戒;當然,你也可以信仰孫中山,信仰華盛頓;你也可以信仰孔子,信仰老子;你也可以信仰三民主義,信仰自由主義,信仰恐怖主義,信仰金錢主義等等。通俗的說,信仰就是一種「活法」。每個人都有自己「活法」,都是按照自己的「活法」去生活的,由「活法」指導著生活,離了「活法」的人肯定活不下去了!
  • 天主教的簡介 ——教外的朋友,請了解一下吧!
    每個人都有自己「活法」,都是按照自己的「活法」去生活的,由「活法」指導著生活,離了「活法」的人肯定活不下去了!所以,信仰是我們生活的指南,是每個人都要有的,離了信仰,我們就肯定活不下去了!2.什麼是基督教?
  • 林鄭拜會湯漢 維護宗教信仰自由
    圖: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左二)昨與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右二)、助理主教楊鳴章(左一)和副主教陳志明(右一)會面  【大公報訊】記者朱晉科報導: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拜會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