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心勃勃的亞歷山大大帝本打算徵服更廣大的疆域。然而,天不假年,這位歷史上罕見的戰爭奇才在33歲便撒手人寰。
亞歷山大大帝去世之後,他留下的最重要遺產——橫跨亞非歐的龐大的馬其頓帝國的繼承者人選問題引發了手握兵權的部將們的爭執。
騎兵將領帕狄卡斯提出,等待亞歷山大大帝的遺腹子出生,如果是男孩,就立其為王。但是,以美利格為首的步兵派卻主張由亞歷山大大帝同父異母的哥哥阿里德歐斯來繼承大統。阿里德歐斯是個有明顯智力障礙的人。
可以看出,無論是讓嗷嗷待哺的嬰兒即位,還是由智力存在缺陷的人當王,最終得利的其實都只是扶持他們上臺的派系和強權。各派經過一番爭執後終於達成妥協:暫立亞歷山大大帝的哥哥阿里德歐斯為王,是為腓力三世,同時,若亞歷山大大帝的遺腹子誕生後為男嬰,則一併立其為王。
不久,亞歷山大大帝的兒子降生。這個孩子剛一出生便被尊為亞歷山大四世,與其叔叔腓力三世共享王位。
但是,由於一個太過年幼,一個智商有缺陷,帝國的實際最高權力掌握在攝政王帕狄卡斯的手中,美利格則被任命為其副手。帕狄卡斯策劃殺死了美利格,大權獨攬。
穩定了局勢後,帕狄卡斯和支持自己的將領們籤署了一份《巴比倫分封協議》。這實際上是一份確定馬其頓利益分配的分贓協議。
除了確定帕狄卡斯為帝國攝政外,安提帕特和克拉特魯斯被任命為馬其頓和希臘的統帥,塞琉古被任命為騎兵統領,安提柯得到了小亞大部分,呂辛馬庫斯為色雷斯將軍,培松被委任為米底總督,託勒密掌管埃及……
不久之後,帕狄卡斯因為放棄與安提帕特女兒的婚約,轉而打算與亞歷山大大帝的妹妹可列奧帕特拉結婚,遭到了以安提帕特為首的其他將領的聯合反對。他們懷疑帕狄卡斯企圖使自己的攝政統治合法化,便密謀反對。
公元前320年,佔據埃及的託勒密強行將原本計劃運回馬其頓的亞歷山大的遺體劫往埃及。帕狄卡斯聞訊大怒,於是率大軍徵討託勒密。不料,託勒密早有防備,幾次挫敗帕狄卡斯的進攻。這導致帕狄卡斯部下的不滿,並最終發動了譁變。培松、塞琉古等人叛變,入營帳中殺死帕狄卡斯。
帕狄卡斯死後,帝國其餘的將領們又籤訂了一份《特裡帕拉迪蘇斯分封協議》,重新劃分了勢力範圍。安提帕特成為馬其頓帝國新的攝政,塞琉古獲得了巴比倫尼亞的統治權。第一次繼業者戰爭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