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爾斯泰的俄國與亞歷山大大帝的遠徵之路

2021-01-09 疑是地上霜

託爾斯泰的俄國

循著他一生走過的路,向這位世界最偉大的作家和最激進的思想家致敬。樹木掩映的河道是旅行的精華所在。

跟隨著利奧·託爾斯泰伯爵的足跡,我們首先來到沙皇帝國時的首都聖彼得堡,一座到處都是輝煌的宮殿、閃閃發光的舞廳和藝術畫廊的城市。託爾斯泰青年時對這座城市的一切都十分熟悉,在他的《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中也常能看到對這座城市的描寫。

它還是沙皇時期貴族與底層平民間巨大的貧富差距的鮮明寫照,這種反差在託爾斯泰後半生中一直令其不能釋懷。離開聖彼得堡,我們再前往莫斯科,參觀託爾斯泰故居紀念館。1882-1901年,託爾斯泰每年冬天都與妻子家人一起在此居住。旅行的最高潮是參觀託爾斯泰家族在莫斯科以南大約125英裡(201公裡)的圖拉市附近的雅斯納亞·波爾亞那( Yasnaya Polyana)的領地。託爾斯泰在這裡出生,後來又回到這裡創作小說。他在這裡關注大自然,建立了一所實驗性學校,與農民一起勞作,還在這裡招待親朋好友。他那簡樸的墓地也設在這裡的一片小樹林中。

絲綢之路

沿著古老的貿易線路,領略中國和中亞那些偏遠、充滿異域風情的地區

絲綢之路連接著中國和中東與歐洲,它並不僅僅是一條道路,面且是從中國西北部通往現在的土耳其東部及伊朗西部地區的一系列線路的總稱。絲綢之路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直到1500年後它才被海上貿易線路所取代。曾在這條線路上流動的財富無以計數,許許多多偉大的城市與文明沿著這條道路蓬勃發展起來。科技與文化也沿著它到處傳播,其中就有傳到西方的火藥以及傳入中國的佛教。

現代的旅遊者可以從中國北京或上海出發,首先遊覽位於絲綢之路東端、有著令人驚嘆不已的古代建築的西安與敦煌。從這裡,絲綢之路開始進入塔克拉瑪幹沙漠,旅程中的下一個大城市是位於天山腳下的喀什。喀什是前往中亞、印度和波斯的必經之路。再向西行,在絲綢之路的貿易線路上有兩座歷史悠久的中亞古城一撒馬爾罕和布哈拉( Bukhara)。撒馬爾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矗立在沙漠之中,城中的建築物上嵌著各種深淺不一的藍色瓷磚。布哈拉曾經是伊斯蘭教的重要教育中心,那裡有中亞地區最大、物資最豐富的集市。

亞歷山大大帝的遠徵

古代世界的偉大的徵服者曾沿著這條道路前進,許許多多美麗的城市等著你去發掘。

2000多年以來,亞歷山大大帝的故事徵服了世界各地無數人的心。還未成年的他就已率領著4.5萬名士兵橫掃小亞細亞,戰勝了幅員遼闊的波斯帝國。接著他便開始了史詩般的長達22萬英裡(3.54萬公裡)的遠徵,從特洛伊到亞歷山大,再到撒馬爾罕和巴比倫。到他32歲去世時,他所創立的帝國已經遠遠超出了以前人們所知的世界範圍,疆域從希臘到阿富汗、以色列和印度。跟隨著亞歷山大大帝在土耳其留下的足跡,從特洛伊到伊斯肯德侖,你將品味到一場多姿多彩的風景、美食和建築組成的盛宴。

迪迪瑪( Didyma)位於以弗所與博德魯姆之間。在那裡,你可以看到仍然高聳著的阿波羅神廟的廊柱,亞歷山大戰勝波斯後就曾在這裡慶祝勝利。在神廟最深處黑暗的拱廊中,你仍然可以感覺到古代諸神留下的印跡。戈迪安則是著名的戈迪安繩結( Gordion Knot)的所在地——據說誰能解開繩結,誰就可成為小亞細亞的統治者。而亞歷山大的解決辦法則是一劍將其斬為兩段。公元前33年,亞歷山大在伊蘇斯大敗波斯後,他在戰場以南修建了一座新的城市,那便是今天繁忙的海港伊斯肯德侖(「伊斯肯德」是亞歷山大的土耳其語發音),也是你旅途的終點。

奧德賽

沿著奧德修斯從特洛伊返回家鄉伊薩卡島的線路航行,享受陽光、大海,領略諸多在神話故事中出現過的地方。

被荷馬記錄在著名史詩《奧德賽》中的奧德修斯在特洛伊圍城結束之後的歸鄉之旅當然只是一個傳說,奧德修斯曾經經過的島嶼沒有一個能與現實中的地方對上號。但我們至少知道它的起點和終點,而猜測究竟哪些島嶼曾經留下過奧德修斯的足跡則是一件相當有趣的事情。帶著眾神的詛咒,奧德修斯離開特洛伊,卻沒能直接回到家鄉,而是不斷地在希臘諸島間漂泊。

美麗的桑託裡尼島是否就是傳說中的食人巨怪— Laestrygonlans,向過往船隻投擲巨石的巨人—盤踞的島嶼?當年島上的火山是否仍然活躍著,向外噴射巖漿和石塊?在當地流傳已久的傳說中,位於克裡特島以南的小島加夫佐斯( Gavdos)就是女巫喀耳刻(Circ)之島。而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南端的泰納龍角( Cape Tenaron)與克裡特島之間、陡峭多山的基西拉島也許就是海妖的故鄉。住在科孚島(Cotu)上的居民說,科孚島港口邊形狀好似一條船的巖石便是當年奧德修斯乘坐的船隻石化的殘骸:所以,也許阿爾喀諾俄斯國王屬下的費阿刻斯人就是科孚人。在聆聽了奧德修斯的經歷後,阿爾喀諾俄斯給了他一條船,使他終於能夠回到伊薩卡島。

相關焦點

  • 俄國文豪託爾斯泰在文學中追求的真理是什麼
    伊利亞·列賓(Ilya Repin)的作品《列夫·託爾斯泰肖像畫》有些讀者或許會驚訝地發現,作為文學大師的託爾斯泰,最受感動的藝術形式竟是音樂。他的作曲家兒子謝爾蓋曾說,他未曾見過任何人像他父親一樣如此深受音樂感動。許多知名人士也目睹了他對音樂的反應。
  • 亞歷山大大帝的制度是獨特的,客觀上促進了文化交流
    亞歷山大大帝是公元前336年至公元前323年的馬其頓國王。在他統治期間,馬其頓王國也被稱為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的徵服使帝國空前擴張,亞歷山大帝國成為歷史上繼波斯帝國之後的第二個帝國,其疆域橫跨亞洲、歐洲和非洲。亞歷山大大帝在位13年,在這段時間裡他不僅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而且繼承和創新了許多制度,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評價亞歷山大馬其頓帝國的歷史呢?
  • 《復活》:託爾斯泰的道德懺悔和精神遺囑
    《復活》的接受《復活》這部作品無論在俄國還是在整個世界,它被接受的歷史都有過一個起伏。在這部作品發表的時候,俄國國內很多人認為它不太好,原因就是它的批判性太強,當時的社會主流不大能接受這麼一個全面批判性的東西,也有人認為這部作品的藝術性不強,思想性大於藝術性。
  • 列夫·託爾斯泰和他的中國知音草嬰
    列夫·託爾斯泰的作品在進入中國的大約120年裡,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獨特的文學性吸引了無數中國讀者,其中包括許多著名現當代作家,比如魯迅、瞿秋白、茅盾、鬱達夫、巴金、冰心、夏衍、田漢等。在列夫·託爾斯泰的作品進入中國讀者視野的過程中,俄語翻譯家草嬰雖然屬於後起之秀,但他對於完整呈現俄國一代文豪的小說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復活》:託爾斯泰世界觀發生劇變後,最後一部長篇巨著!
    《復活》是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99年。 《復活》是託爾斯泰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總結,被譽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發展的高峰。
  • 為什麼說《安娜·卡列尼娜》是託爾斯泰最好的作品?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託爾斯泰(1828—1910),俄國作家、思想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 《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 託爾斯泰的最後時光:希望逃離塵世紛繁複雜的一切
    許多東正教的神學家都將託爾斯泰的信仰與佛教和其他東方信仰做過對比。但實際上這種神秘主義與奧普京修道院的隱士們更為接近。託爾斯泰與俄國教會之間有著根本的分歧,甚至奧普京修道院都無法滿足他的精神要求。託爾斯泰反對教會的教條——三位一體、基督復活、神聖基督的整體概念——相反,他宣揚基督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人們要以他為榜樣。他的這種基督教信仰難容於任何教會。
  • 名人談寫作特輯——國外名家:列夫·託爾斯泰
    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 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政治思想家 、哲學家。 託爾斯泰出生於貴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學,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 1854~1855年參加克裡米亞戰爭。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
  • 偉大的友誼之作——伊裡亞·埃菲莫維奇·列賓之列夫·託爾斯泰肖像
    文|大雨798伊裡亞·埃菲莫維奇·列賓(1844年—1930年),俄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畫家,巡迴展覽畫派重要代表人物。出生於丘古耶夫,在彼得堡美術學院學習。1873—1876年先後旅行義大利及法國,研究歐洲古典及近代美術。
  • 從《安娜·卡列尼娜》看俄國的1861年農奴改革
    我個人認為,列文代表託爾斯泰世界觀的轉變,作者通過列文和沃倫斯基兩家人的對比,呼應開篇的第一句話:「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這個雙線的風格歷來受到太多的爭議,如果把《安娜·卡列尼娜》理解為追求自由的愛情俗套小說的話,那麼列文實屬多餘,當然如果把作品再拔高一些,列文則是這部小說的歷史背景最直接的顯現。
  • 安娜卡列尼娜看俄國的1861年農奴改革
    我個人認為,列文代表託爾斯泰世界觀的轉變,作者通過列文和沃倫斯基兩家人的對比,呼應開篇的第一句話:「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這個雙線的風格歷來受到太多的爭議,如果把《安娜·卡列尼娜》理解為追求自由的愛情俗套小說的話,那麼列文實屬多餘,當然如果把作品再拔高一些,列文則是這部小說的歷史背景最直接的顯現。
  • 走進草嬰書房,認識這位託爾斯泰的中國知音
    草嬰原名盛峻峰,從15歲開始跟隨上海的俄國僑民學習俄語,後來得到恩師姜椿芳的指引,不僅迅速提高了俄語水平,還進入了塔斯社上海分社工作,大量的翻譯實踐為他成長為一代翻譯大師奠定了堅實的語言基礎。草嬰的名字進入更多作家和讀者的視野是在上世紀50年代,他翻譯的《拖拉機站站長與總農藝師》出版後,廣大讀者爭相傳閱。
  • 託爾斯泰的中國知音草嬰:他為讀者搭建了一座通往俄羅斯文學的橋梁
    一位是俄國大文豪列夫·託爾斯泰,一位是他的中國知音草嬰。他們相遇在世界文學的雲端。草嬰原名盛峻峰,從15歲開始跟隨上海的俄國僑民學習俄語,後來得到恩師姜椿芳的指引,不僅迅速提高了俄語水平,而且進入了塔斯社上海分社工作,大量的翻譯實踐為他成長為一代翻譯大師奠定了堅實的語言基礎。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草嬰先生從中短篇小說入手,開始翻譯列夫·託爾斯泰的小說。
  • 中國出版致敬世界文學的雲端:列夫·託爾斯泰和他的中國知音草嬰
    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 中新網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 應妮)一位是俄國的大作家,一位是中國大翻譯家;一位在文學創作的雲端,一位在文學翻譯的雲端,他們都值得讀者仰望。 2020年是列夫·託爾斯泰逝世110周年,這位有著世界影響力的作家在生前就密切關注中國。
  •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的繼業者之爭
    亞歷山大大帝去世之後,他留下的最重要遺產——橫跨亞非歐的龐大的馬其頓帝國的繼承者人選問題引發了手握兵權的部將們的爭執。騎兵將領帕狄卡斯提出,等待亞歷山大大帝的遺腹子出生,如果是男孩,就立其為王。但是,以美利格為首的步兵派卻主張由亞歷山大大帝同父異母的哥哥阿里德歐斯來繼承大統。阿里德歐斯是個有明顯智力障礙的人。
  • 列夫·託爾斯泰作品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出版
    列夫·託爾斯泰的戲劇作品最早進入人文社列夫·託爾斯泰最早進入中國更多地是以思想家的姿態。為什麼呢?因為在十九世紀末的中國,受到維新運動的影響,中國的有識之士開始寄希望於在西洋文明中找到開啟民智、改變發展之道,這是俄羅斯文學進入中國的大背景,也是列夫·託爾斯泰進入中國的大背景。
  • 名人傳 | 託爾斯泰:愛情、婚姻,與巨著的誕生
    昨天我們了解了託爾斯泰在寫作上的三個時期的成長,關於小說《童年》的寫作背景,在高加索地區受自然主義的影響,還有在戰爭中接受的蛻變。顯然,託爾斯泰的創作與思想都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今天,我們將繼續閱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列夫託爾斯泰的故事,在經歷了戰爭的洗禮之後,接下來他又將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文字收穫呢?
  • 《名人傳》 | 託爾斯泰為什麼不喜歡貝多芬?
    昨天我們了解了託爾斯泰的愛情與婚姻、他最重要的兩部作品的誕生,以及《安娜·卡列尼娜》與託爾斯泰自身生活的關係及其創作背景。由此,我們也發現託爾斯泰其實終生都活在文學與宗教的交戰與掙扎裡。今天,我們將繼續閱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列夫託爾斯泰的故事,在創作出了鴻篇巨製之後,接下來他又將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文字收穫呢?
  • 託爾斯泰 | 軀體是外殼,要以意識讓生命變得豐富
    作品 | 《從意識開始》文 | 列夫·託爾斯泰作品:《復活》作者:[俄] 列夫·託爾斯泰列夫·託爾斯泰(1828-1910)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 由10部俄國文學改編電影來「理解」俄羅斯
    ,並定希臘正教為俄國國教,讓當時的基輔公國一躍成為歐洲新星,確立俄羅斯不同於西歐、亞洲的政治、文化走向,影響俄國歷史甚遠。,1815 年拿破崙戰爭落幕後,進入西歐的俄國軍官見識到了西方的進步,對俄國的發展走向有了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