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託爾斯泰的道德懺悔和精神遺囑

2020-12-22 澎湃新聞

《復活》:託爾斯泰的道德懺悔和精神遺囑

2020-10-19 20: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復活》的接受

《復活》這部作品無論在俄國還是在整個世界,它被接受的歷史都有過一個起伏。

在這部作品發表的時候,俄國國內很多人認為它不太好,原因就是它的批判性太強,當時的社會主流不大能接受這麼一個全面批判性的東西,也有人認為這部作品的藝術性不強,思想性大於藝術性。在整個蘇聯時期,因為當時對俄語文學的接受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看它如何批判了「現實」,而且當時這個「現實」就是指沙皇統治下的社會,所謂的「批判現實」就是怎麼批判沙皇,批判沙皇越多越兇,這部作品就越好。我們國家其實也有過這樣的文學闡釋方式,你怎麼罵封建統治者,只要是罵封建統治階級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就是現實主義的傑作。所以在蘇聯時期,這部作品的地位非常高,拍的電影也很多。

1961年莫斯科電影廠版《復活》

蘇聯解體以後對《復活》的評價空前降低,但是最近好像又好了一點。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更喜歡這三部作品中的某一部,但你要找出來能說服自己的原因。

我個人認為,如果你研究託爾斯泰的思想,從思想史的角度研究他那個時代的作家和文學,你會覺得這部作品比《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寧娜》還要重要,關鍵看你從哪個角度去看問題。

「復活」的三層含義

談到《復活》,首先就需要談談這個題目。看過《復活》小說的人都知道,這部小說寫的是女主角瑪絲洛娃的復活過程,她從小是一個半養女半丫鬟的人物,聶赫留朵夫的兩個姨媽沒有孩子,她是一個私生女,她們把她當女兒一樣養大,但她沒有貴族血統,她又只是家裡的使女。聶赫留朵夫是大學生,一個暑假來到這個莊園,引誘了瑪絲洛娃,她被引誘以後就自暴自棄,對生活沒有任何追求,最後做了妓女。她遭人陷害,受到審判,在監獄裡她起初依然是自暴自棄的,但是聶赫留朵夫三次去探監,她終於有所感動,在監獄中、在流放的過程中跟很多革命者相處,這些革命者都是對生活抱有理想態度的人,跟他們一接觸以後,她發現真的有人為別人活著。這個時候聶赫留朵夫也在追求她,聶赫留朵夫的追求當然是一種懺悔的舉動,從小說中感覺到她也是很愛聶赫留朵夫的,但是她覺得要嫁給他的話也許會拖累他,後來她就嫁給了一個革命者。這整個過程構成一個復活的過程,她從一個純淨的少女變成一個妓女,變成一個對生活完全失望的人,最後通過監獄和流放,別人對她的態度使她又改變了生活態度,這是一個復活的過程。這是「復活」這個題目的第一層含義。

第二層含義是聶赫留朵夫的復活。聶赫留朵夫當年引誘了瑪絲洛娃,但後來他成了陪審員,坐在審判席上,審判遭到誣陷的瑪絲洛娃,在法庭上認出她之後,聶赫留朵夫大為震撼,自己覺得是一個有罪的人在審判無罪的人。何況在這之前,他讀過很多書,也做過廢除私有制的嘗試,思想上原本就存在著深刻懺悔、重新做人的基礎。如果說,整個作品在情節上寫的是瑪絲洛娃的復活,那麼在思想的敘述層面敘述的就是聶赫留朵夫的精神懺悔過程。

很多人也說,這個懺悔的過程也是託爾斯泰自己懺悔的過程,如果這樣的話,就會有第三個層面,也就是說,這也是託爾斯泰本人的復活。最重要的一點是,這部小說所暗示的也是整個社會的復活,這也是託爾斯泰最想做的一個事情。在閱讀這部小說時大家能感覺到,託爾斯泰有意讓聶赫留朵夫一會兒找這個人、一會兒找那個人,一會兒在莫斯科、一會兒在彼得堡,他認識律師,又認識檢察官,他的姨媽是將軍夫人,託爾斯泰就是想通過他的上下奔走,把俄國社會的上層都展示給大家,讓你感覺到這些人是多麼冷漠,這個社會是多麼腐朽。法官斷案時想的是怎麼跟他的情人馬上約會,檢察官是多麼的虛榮自負,託爾斯泰等於在告訴我們,其實讓瑪絲洛娃被誤審的並不完全是那兩個栽贓的小人,也不完全是由於聶赫留朵夫當年的誘惑,她的悲劇的主要原因,還是這個不負責任、缺乏正義和公正的社會,這個僵死的社會是要面臨一場真正的復活的。我們在結尾看到,託爾斯泰說聶赫留朵夫的復活尚未完成,還有待之後的發展,也就是說,託爾斯泰也在暗示,小說中所有人的復活都還是一個未完成體,至於整個人心的復活和所有人的人性的復活,更是未有窮期的。在這一點上,託爾斯泰的悲觀是有著深刻的內在邏輯性的。

原標題:《《復活》:託爾斯泰的道德懺悔和精神遺囑》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紀念列夫·託爾斯泰逝世110周年,《復活》:掛起為世界照路的燈
    今年是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逝世110周年。託爾斯泰的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是19世紀世界文學的三座高峰。其中,1889年至1899年創作的《復活》是託爾斯泰最後的傑作,尤其在中國,它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 託爾斯泰《復活》裡那些美好與救贖
    作者簡介託爾斯泰,俄國作家,列寧稱他為「俄國革命的鏡子」,82歲病逝。作品簡介本書是由真實事件改編。卡秋莎接受了毀了他生活的人的懺悔,為了不拖累別人拒絕了留朵夫的幫助,這樣的行為令人佩服,因為卡秋莎在自己處境艱難的情況下,還能替別人考慮。這樣一個姑娘是一個美好的存在。救贖你有救贖過別人嗎?
  • 俄國文豪託爾斯泰在文學中追求的真理是什麼
    對於託爾斯泰來說,藝術更是一個道德的問題。他認為純粹為了享受和營收而做的戲劇、小說、繪畫和歌劇等,是虛假而不道德的,甚至可說是情色業的一種偽裝。「這樣說起來很難聽,但我們這個時代多數的藝術作品都是賣淫:只要有市場需求,它們就會存在。像妓女一樣,它也需善加修飾。它只在乎營收。它會腐化、分散、分解和弱化人的意志力」,他在《藝術論》(What Is Art)中如此寫道。
  • 《復活》:託爾斯泰世界觀發生劇變後,最後一部長篇巨著!
    《復活》是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99年。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和地位,她最終沒有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為伉儷。 《復活》是託爾斯泰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總結,被譽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發展的高峰。
  • 列夫·託爾斯泰和他的中國知音草嬰
    列夫·託爾斯泰的三大長篇《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自問世以來始終是經典必讀。2019年,是《戰爭與和平》問世150周年和《復活》問世120周年。2020年,在列夫·託爾斯泰逝世110周年和草嬰先生逝世5周年之際,人民文學出版社攜精裝紀念版《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走進上海,與讀者朋友們一起回憶列夫·託爾斯泰和他的中國知音草嬰。
  • 託爾斯泰的最後時光:希望逃離塵世紛繁複雜的一切
    從《懺悔錄》中推斷,託爾斯泰信仰上帝是一次突然的轉變——源於他19世紀70年代末的一次道德危機。許多學者也這樣認為,危機之前的文學家託爾斯泰與危機之後的宗教思想家託爾斯泰有著明顯的區別。但實際上,對於信仰的追求貫穿了作家的一生以及他所有的藝術創作。他全部的自我認同與他對精神意義以及精神完滿的追求緊密相連,他也從基督的一生獲取創作的靈感。託爾斯泰眼中的上帝象徵著愛與和諧。
  • 列夫·託爾斯泰作品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出版
    這些傑出的俄羅斯古典戲劇都有力地表現了俄國貴族地主和被他們掠奪的窮苦農民之間的尖銳矛盾,展示了貴族地主的精神空虛、醉生夢死,以及農民的傷心和悲慘。列夫·託爾斯泰的中短篇小說接踵而至之後,列夫·託爾斯泰的小說創作吸引了廣大中國讀者,他的作品一直是人文社外國文學出版的重點之一。
  • 拒絕暴力:解讀託爾斯泰的終極信仰
    託爾斯泰在50歲的時候斷然改變了自己生命的發展歷程。他的整個價值體系發生了徹底的轉變。是什麼原因促成了託爾斯泰生活裡發生的這場精神革命?當託爾斯泰談到自己的這場精神危機時,總是這樣寫道:這事發生在我50歲的時候,或者是在我差兩歲50歲的時候。他到處都在表明,這場精神危機發生在他50歲左右的那段時間。在這個時期,他沒有任何缺憾。
  • 為什麼說《安娜·卡列尼娜》是託爾斯泰最好的作品?
    在他的名作《戰爭與和平》《復活》中,列夫·託爾斯泰動不動就讓精彩的故事突然中斷,毫無顧忌地加入大段大段的議論和評述,儘管他的議論性文字不乏真知灼見,但對故事的流暢性和閱讀效果而言,未嘗不是一種損害。福樓拜也好,託馬斯·曼也好,都對託爾斯泰這一做法感到不解,尤其是在《戰爭與和平》的第三部分,他為了塞進那些議論性的文字而不惜讓整個故事「突然死亡」。
  • 契訶夫《第六病室》:薩哈林島的苦難,隱喻,和對託爾斯泰的反抗
    在俄國眾多的文學作品裡,西伯利亞是最陰沉灰暗的存在,犯了罪的人往往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做苦役犯,比如《復活》裡的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和他的作品《罪與罰》裡的拉斯科爾尼科夫,都是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而薩哈林島,是在俄羅斯的罪惡裡,最具代表性的地方。
  • 中國出版致敬世界文學的雲端:列夫·託爾斯泰和他的中國知音草嬰
    2020年是列夫·託爾斯泰逝世110周年,這位有著世界影響力的作家在生前就密切關注中國。託爾斯泰的作品進入中國的大約120年裡,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獨特的文學性吸引了無數中國讀者,包括許多著名現當代作家如魯迅、瞿秋白、茅盾、鬱達夫、巴金、冰心、夏衍、田漢等。
  • 託爾斯泰:我們應該如何擺脫生活的困境?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託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7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 《名人傳》 | 託爾斯泰為什麼不喜歡貝多芬?
    託爾斯泰的藝術論只有把最美的理論表現在作品中,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在託爾斯泰身上,理論和創作就像信仰和行動一樣,始終保持著統一性。在構思自己的藝術評論的同時,他也羅列出一些他所希望的藝術新模式。那是兩種藝術模式:一種更博大崇高,另一種略欠純潔。
  • 作家私生活| 託爾斯泰的性愛日記,比小說還刺激
    ,一個偉大的作家,寫出了《復活》、《安娜·卡列尼娜》等傳世作品,但他也是一個「欲望大師」。託爾斯泰給孫子S.A. 和I.A.託爾斯泰講黃瓜的故事,莫斯科省,Kryokshino,1909年20歲以後的託爾斯泰把自己的性愛對象轉移成了已婚女人。他開始不喜歡勾引少女和不通性事的女人。
  • 《名人傳》⑨ | 託爾斯泰為什麼不喜歡貝多芬?
    託爾斯泰的藝術論只有把最美的理論表現在作品中,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在託爾斯泰身上,理論和創作就像信仰和行動一樣,始終保持著統一性。在構思自己的藝術評論的同時,他也羅列出一些他所希望的藝術新模式。託爾斯泰寫了幾部傑作:《伊萬伊裡奇之死》(1884——1886),《民間故事與童話》(1881——1886),《黑暗的勢力》(1886),《科勒策奏鳴曲》(1889)和《主與僕》(1895)。就在這一段巔峰與終極的創作時期,《復活》(1899)誕生了。
  • 名人談寫作特輯——國外名家:列夫·託爾斯泰
    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託爾斯泰出生於貴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學,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 1854~1855年參加克裡米亞戰爭。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
  • 列夫託爾斯泰《復活》:生活要求我們做應該做的事
    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和地位,她最終沒有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為伉儷。列夫·尼古拉耶維奇·託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
  • 沿著這些藏書票與手稿譯本,巴金與託爾斯泰有哪些共通的閃光
    今年是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逝世110周年,也是巴金先生逝世15周年。巴金認為「(託爾斯泰)是十九世紀世界文學的高峰。他是十九世紀全世界的良心」。他一生都與託爾斯泰維繫著精神的交往,「我也在追求他後半生全力追求的目標:說真話,做到言行一致。……我覺得好像他在路旁樹枝上掛起了一盞燈,給我照路,鼓勵我向前走,一直走下去。」
  • 託爾斯泰 | 軀體是外殼,要以意識讓生命變得豐富
    對被世界上的偽科學教壞的人來說,那些自動實現著的、在別人和自己身上都是可見的動物性要求,似乎是簡單的、明確的。而那些新的不能看見的理性意識的要求則被認為是相反的,這些要求的滿足不能自然而然地得到完成,而是應當讓人自覺地實現,因此它變得複雜,變得不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