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⑨ | 託爾斯泰為什麼不喜歡貝多芬?

2021-02-07 十點人物誌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名人傳》。


昨天我們了解了託爾斯泰的愛情與婚姻、他最重要的兩部作品的誕生,以及《安娜·卡列尼娜》與託爾斯泰自身生活的關係及其創作背景。由此,我們也發現託爾斯泰其實終生都活在文學與宗教的交戰與掙扎裡。


今天,我們將繼續閱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列夫託爾斯泰的故事,在創作出了鴻篇巨製之後,接下來他又將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文字收穫呢?


下面,讓我們開始今天的閱讀吧。



託爾斯泰的藝術論



只有把最美的理論表現在作品中,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在託爾斯泰身上,理論和創作就像信仰和行動一樣,始終保持著統一性。在構思自己的藝術評論的同時,他也羅列出一些他所希望的藝術新模式。


那是兩種藝術模式:一種更博大崇高,另一種略欠純潔。但從人性意義上說,兩種模式都是「宗教的」——一種是通過愛來團結人類,另一種則是對愛的仇敵宣戰。


託爾斯泰寫了幾部傑作:《伊萬伊裡奇之死》(1884——1886),《民間故事與童話》(1881——1886),《黑暗的勢力》(1886),《科勒策奏鳴曲》(1889)和《主與僕》(1895)。


就在這一段巔峰與終極的創作時期,《復活》(1899)誕生了。它仿佛一座有兩個鐘樓的大教堂一樣,一座象徵著永恆的愛,另一座則象徵著人世間的恨。


在藝術特徵上,所有這些作品都有別於以往的作品。他的創作不僅在藝術目的上,而且在藝術形式上都有所改變。


即使是在自己的新作中,這位老人也沒能把他連同他那剖析的天才及其粗獷徹底抹去,有時他們表現得反而更加明顯。可他的藝術手法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線條變得更加清晰、強烈;心理變化更加曲折繁複;內心活動變化更加集中。


就像一頭困獸在狂奔前總先要收縮身子一樣,一種更加普遍的情感從局部的寫實與短暫的細節中掙扎著擺脫出來。而他的語言也變得更加形象、生動,滲透著大地的氣息。



由於他懷著對民眾的愛,致使他很早就懂得了通俗語言的美。當他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他就受到說書人所講的故事的薰陶。長大了變成著名作家之後,當他同農民交談時,能夠感到一種藝術的樂趣。


後來,他曾對保爾·巴維爾先生說:「這些人是大師。之前,當我和他們,或其他背著布袋到我家鄉流浪的人交談時,我將生平第一次聽到的語彙、他們的經歷都記錄了下來。這些詞彙基本上是被我們當代的文學所遺忘了的,但他們卻充滿了俄羅斯偏遠鄉間的氣息……」



音樂與文學



就像偉大的作家經常會出現的情況那樣,是作品牽引著作家進行創作,先做藝術家,然後是逐漸變為思想家——而這種轉變絲毫不影響藝術的發展。


就效果的強調、激情的集中、視覺的粗獷鮮明、形式的完滿與成熟等因素而言,託爾斯泰的其他著作中沒有哪一部能夠與《科勒策奏鳴曲》相媲美。


事實上,這本書文不對題。這個書名使讀者對該作品的內容產生了誤解,其實在這本書中,音樂起到的只是輔助作用。即使去掉「奏鳴曲」三個字,也不會影響到書的內容。


只是託爾斯泰錯誤地將他那兩個念念不忘的問題攪到了一起:音樂帶給人墮落的力量、愛情具有能夠使人墮落的力量。關於音樂的魔力應該另外作文專述,託爾斯泰在書中賦予它的地位還不足以證明他要揭示的危險。



若說託爾斯泰不喜歡音樂,那是錯誤的論斷。一個人因為愛得太深所以才害怕。我們應該想一下他在《童年》裡對音樂的描述,特別是在《家庭幸福》中所佔的比重,書中那份從春到秋、周而復始的愛情就是根據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的各個階段展開的。


我們也不能忘了聶赫留多夫和小彼得去世前的那一夜,聽到的那些美妙的交響曲。當然,託爾斯泰對音樂算不上精通,但音樂可以使他感動得流淚。而且在他一生中的某些時期,他曾熱情地投身到音樂之中。


1858年,他甚至還在莫斯科創辦了一個音樂協會,後來成為了今天的莫斯科音樂學院。為此,託爾斯泰的妹夫比爾斯在《關於託爾斯泰的回憶》一書中寫道:


「他酷愛音樂。常常彈鋼琴,而且對古典大師的作品十分喜歡。他經常在工作前彈一會兒鋼琴。或許他可以從中獲得靈感。他總為我妹妹伴奏,因為他很喜歡她的歌喉。我發現,有時候音樂可以使他臉色微微泛白,有時還會使他表現出一種不易察覺的怪相,或許這反映了他的恐懼。」


事實上,這恰巧是那種震撼心靈深處的無名力量帶給他的恐懼。在音樂的世界裡,他感覺到自己的意志、理性,甚至是人生的一切現實都融化於此。



貝多芬對託爾斯泰的影響



科密爾·巴雷克先生曾經問託爾斯泰,有那麼多頹廢的音樂家,他為何偏偏選中了最純真、最貞潔的貝多芬呢?他回答:因為貝多芬是最棒的。託爾斯泰以前很喜歡他,而且一直喜歡。


《童年》中最遙遠的回憶和《悲愴奏鳴曲》相接合。在《復活》的結尾部分,當聶赫留多夫聽到C小調交響曲的行板時,他忍不住流下淚來:「他似乎是在悲嘆自己的身世。」


然而,在《什麼是藝術》中,我們可以看到,託爾斯泰在提到「聾子貝多芬的病態作品」時,從心中湧出的那種痛恨與厭惡。早在1876年,他「總想諷刺、打擊貝多芬,使人對他的才華產生懷疑」。


他的這種勁頭卻令柴可夫斯基非常反感,因而也使他對託爾斯泰的崇敬之情大打折扣。《科勒策奏鳴曲》讓我們看清了他狂熱的不公,那麼他究竟指責貝多芬什麼呢?指責他太強有力。


他和歌德一樣,在聽C小調交響曲時,備受震撼,致使他將一腔怒火都發洩到了令他屈從於其意志的權威大師身上。


託爾斯泰說道:「這音樂,能夠把我瞬間轉移到那位創作者的精神境界內……音樂本應是國家的事,就像中國那樣。我們不該容忍任何人擁有這種可怕的催眠力量……這些東西——《科勒策奏鳴曲》的第一個急板——只能在一些重要的場合才準許演奏……」


雖然他牢騷滿腹,但不難看出,他還是屈從於貝多芬的威力的。他承認這威力是無比高尚、純潔的。



託爾斯泰忘了一點:對於那些聽音樂或者創作音樂的人來說,大部分都是生活平庸、乏味的人。音樂對於缺少感染力的人而言是構不成威脅的,那些麻木的聽眾絕不會被歌劇院裡演出的《莎樂美》的病態情感感染。


只有託爾斯泰這樣生活豐富的人才會受其影響。事實上,無論託爾斯泰對貝多芬有多麼不公平,他都比今天崇拜貝多芬的一部分人對其音樂的感受度、理解力更加深刻。


起碼他了解「老聾子」在藝術中表現出的那澎湃洶湧的瘋狂與激情,以及粗獷、強大的力量。然而今天的演奏者或樂隊,對此知之甚少。或許,貝多芬對託爾斯泰的恨要比其他崇拜者對他的愛更滿意。



結語



今天,我們了解了託爾斯泰創作的藝術理論與淵源,還有音樂對他創作的深刻影響,尤其是貝多芬的音樂,讓他不得不屈服於一種偉大的藝術力量,這讓他產生了極大的震懾。

相關焦點

  • 《名人傳》 | 託爾斯泰為什麼不喜歡貝多芬?
    辛峰 十點人物誌領讀 | 辛峰今天我們繼續閱讀《名人傳》。昨天我們了解了託爾斯泰的愛情與婚姻、他最重要的兩部作品的誕生,以及《安娜·卡列尼娜》與託爾斯泰自身生活的關係及其創作背景。
  • 中考必考名著:《名人傳》考點梳理及練習題匯總!
    《名人傳》作者簡介羅曼·羅蘭(1866-1944),是法國思想家、文學家,也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他出生於一個中產者家庭,自幼喜歡音樂,1882年考入大路易中學,1886年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先攻文學,後攻歷史。
  • 《名人傳》:沒有什麼英雄主義,不過是看出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羅曼·羅蘭《名人傳》包括三個人物傳記,分別是《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託爾斯泰傳》。結合羅曼·羅蘭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約翰·克裡斯託夫》,更能理解《貝多芬傳》講的內容。可以說約翰·克裡斯託夫基本上以貝多芬為原型,加以作者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而創作的文學作品。
  • 名人傳 | 託爾斯泰:愛情、婚姻,與巨著的誕生
    辛峰 十點人物誌領讀 | 辛峰今天我們繼續閱讀《名人傳》。昨天我們了解了託爾斯泰在寫作上的三個時期的成長,關於小說《童年》的寫作背景,在高加索地區受自然主義的影響,還有在戰爭中接受的蛻變。
  • 《名人傳》② | 貝多芬偉大而痛苦的一生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名人傳》。 昨天我們了解了貝多芬童年、青少年時期的生活,以及他人生中的最大噩運:耳聾。作為一個尤其需要聽力的作曲家,貝多芬並沒有向噩運屈服,而是喊出了「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這樣的偉大宣言。 今天,我們來閱讀貝多芬的下半生,是如何與耳聾抗爭的。
  • 寫給孩子的5本世界名人傳記
    這套《給孩子的世界名人傳記》,就不僅包含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還增加了兩本同樣經典的《居裡夫人傳》和《富蘭克林自傳》。 俄羅斯大文豪託爾斯泰 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貝多芬 諾貝爾獎獲得者居裡夫婦 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雕塑家米開朗基羅
  • 名人傳好詞好句摘抄
    4、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一七七○年十二月十六日生於名人傳科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舊屋子的閣樓上。他的出身是佛蘭芒族。他的祖父名叫路德維希,是家族裡最優秀的人物,生在安特衛普,直到二十歲時才住到波恩來,做當地大公的樂長。貝多芬的性格和他最像我們必須記住這個祖父的出身,才能懂得貝多芬奔放獨立的天性,以及別的不全是德國人的特點。今法國與比利時交界之一部及比利時西部之地域,古稱佛蘭德。
  • 為什麼說《安娜·卡列尼娜》是託爾斯泰最好的作品?
    列夫·託爾斯泰與《安娜·卡列尼娜》文|格非關於列夫·託爾斯泰,馬原有一個說法,他認為託爾斯泰是小說史上爭議最少的作家。我理解他的意思,這裡所說的爭議最少,指的是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也就是說,你可以喜歡或不喜歡託爾斯泰的作品,但似乎無人能夠否認他作為一位傑出思想家和第一流小說家的地位。
  • 讀《曹操傳》有感
    讀《曹操傳》有感    曹操傳,是《中華歷代帝王傳》其中一本,購於寧波天一閣。
  • 羅逍然|一部真正的「新」貝多芬傳
    儘管他毫無疑問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但是兩個世紀以來,歷代的學者似乎從各個領域、各個角度做出了幾乎所有方面的理解與闡釋,那麼在今天,為什麼還要寫貝多芬傳?為什麼還要不斷探索貝多芬的作品?我們更可以把這個問題的範圍拓展得更為廣泛:為什麼還要不斷在學術上付出努力去解讀任何過往世代的偉大作品?
  • 名人談寫作特輯——國外名家:列夫·託爾斯泰
    國外名家說寫作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託爾斯泰 託爾斯泰出生於貴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學,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 1854~1855年參加克裡米亞戰爭。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
  • 薦書|天才、強者、普通人:你眼中的貝多芬
    喜好閱讀經典的秀秀說:「貝多芬的音樂我聽得比較少,但我感覺《名人傳》裡的《貝多芬傳》寫得很好,大概對他是什麼樣的人會有個印象,我最近在看羅曼·羅蘭的另一本《約翰·克利斯朵夫》,感覺作者也通過主人翁暗示了一些貝多芬的精神,這本書的主角就是個音樂家,也是個不屈於命運的人。我覺得這些人,並不是說想要戰勝什麼,是他們本身就是對音樂喜愛,對生命喜愛,支撐他們能夠活下去。
  • 小調查|天才、強者、普通人:你眼中的貝多芬
    喜好閱讀經典的秀秀說:「貝多芬的音樂我聽得比較少,但我感覺《名人傳》裡的《貝多芬傳》寫得很好,大概對他是什麼樣的人會有個印象,我最近在看羅曼·羅蘭的另一本《約翰·克利斯朵夫》,感覺作者也通過主人翁暗示了一些貝多芬的精神,這本書的主角就是個音樂家,也是個不屈於命運的人。我覺得這些人,並不是說想要戰勝什麼,是他們本身就是對音樂喜愛,對生命喜愛,支撐他們能夠活下去。
  • 列夫·託爾斯泰和他的中國知音草嬰
    回顧列夫·託爾斯泰進入中國的百餘年曆程,許多讀者都會想到一位翻譯家的名字——滬上名人草嬰,在列夫·託爾斯泰作品的漢譯中,他有著特殊的份量。為什麼特殊,怎麼特殊?這就是我們今天的話題:世界文學的雲端——列夫·託爾斯泰和他的中國知音草嬰。為什麼選在今天呢?這個日子特別巧,可能有讀者昨天看了一場直播——雲遊草嬰書房,因為五年前的10月24日草嬰先生離世。
  • 貝多芬為什麼不出新歌了是什麼梗
    小夥伴們在抖音看評論區的時候可能會看到「貝多芬為什麼不出新歌了」這句話,相信還有很多小夥伴們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出處又是哪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貝多芬為什麼不出新歌了的意思及出處,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一起來看看吧。
  • 貝多芬為什麼不出新歌了?
    貝多芬對於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專橫獨斷,藐視一世。表面看來,他簡直是一個狂徒。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和包容他的人——他的保護者以外,貝多芬沒有知交,與所寓旅舍的主人常常衝突,一年中必遷居數次。評家形容他這橫暴的性格時,有這樣的話:貝多芬是獨自生長在無人的荒島上,而突然被帶到歐洲的文明社會來的人。這話把貝多芬的一面說得十分透徹。
  • 貝多芬的《歡樂頌》
    貝多芬為之譜曲,成為他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要部分。而這由貝多芬所譜曲的音樂(不包含文字)成為了現今歐洲聯盟的盟歌、歐洲委員會會歌。 席勒在詩中所表達出來的對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實也正是一直嚮往共和的貝多芬的最高理想。
  • (六)卡拉揚指揮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第六交響曲《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交響曲)
    該曲大約完成於1808年,是他少數的各樂章均有標題的作品之一,也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樂作品中標題性最為明確的一部。此時的貝多芬雙耳已經完全失聰,這部作品正表現了他在這種情況下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是一部體現回憶的作品。這部作品1808年在維也納首演,由貝多芬親自指揮,在首演節目單上,他寫到:"鄉村生活的回憶,寫情多於寫景"。
  • 《名人傳》 | 米開朗基羅:在兩種教派中的艱難選擇與掙扎
    ♪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 宸聲 朗讀領讀 | 辛峰今天我們繼續閱讀《名人傳》。昨天我們了解了貝多芬後半生的生活,這其中有他失敗的愛情、輝煌的事業和悽楚的晚年。但他的生命依然是一個偉大者的生命,如同一首美麗壯闊而又沉緩亮麗的命運交響曲。他留給我們的是永恆而不朽的偉大藝術的魅力。
  • 貝多芬的遺產︱從現代到未來:貝多芬與我們
    梅勒於1815年為貝多芬繪製的畫像。圖片來自《貝多芬傳——磨難與輝煌》。曾幾何時,那種以顛覆忠孝和虔誠等前現代美德為目的的教條,那種引起列夫·託爾斯泰和莫裡斯·巴雷斯深深憂慮的無根者的主義,也成為一種陳腐而不斷被侵蝕的原則了,好似喬託畫中做夢的英諾森三世和《雙城記》裡以壓制為不朽的侯爵。這時,你再去聽貝多芬,無論是《英雄交響曲》還是《威靈頓的勝利》,無論是《歡樂頌》還是《光榮的時刻》,並不會覺得它們有多麼不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