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繼續閱讀《名人傳》。
昨天我們了解了貝多芬童年、青少年時期的生活,以及他人生中的最大噩運:耳聾。作為一個尤其需要聽力的作曲家,貝多芬並沒有向噩運屈服,而是喊出了「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這樣的偉大宣言。
今天,我們來閱讀貝多芬的下半生,是如何與耳聾抗爭的。
讓我們開始今天的閱讀吧。
愛情中的貝多芬
貝多芬的好友韋格勒醫生曾說,貝多芬是一個始終充滿熱愛,具有強烈感情的人。這種愛一直都是那麼純潔、無邪。
貝多芬厭惡粗俗的談論和思想,但對愛情深信不疑,有著一絲不苟的看法。貝多芬的摯友辛德勒曾非常肯定地說:貝多芬一生潔身自愛,從未有過任何道德閃失。
而這樣的一個人,似乎生來就要受愛情的欺騙,成為愛情的受害者。貝多芬一生不斷痴情地去愛,不斷地追逐愛情的夢想,可是當夢想破滅,隨之而來的便是無比的痛苦與煎熬。
他無奈地處在熱愛與高傲反抗的糾結之中,堅持尋找著最豐富的靈感源泉,直到年事已高,他那激昂的性格才隱忍於悲苦之中。
1801年,令貝多芬傾心的對象是朱莉塔·圭恰迪爾,著名的《月光奏鳴曲》的樂曲題名就是獻給她的。
貝多芬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自己遇到了一位溫柔可愛的姑娘,她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有趣多了,貝多芬愛她,她也愛貝多芬。
這是貝多芬兩年多來第一次擁有幸福時光,然而,這段愛情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
讓貝多芬痛苦的是,這讓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是個殘疾人。他深刻地意識到自己不能娶這個女子,他為此進退兩難。除此之外,朱莉塔還是一個風騷、稚氣、而且非常自私的人,這一切都讓貝多芬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
最終,1803年11月,朱莉塔嫁給了加侖貝格伯爵。貝多芬為此受到了巨大的打擊,這種重擊甚至足以摧毀他的心靈。
這是他生命中的唯一一次,幾乎到了死亡的邊緣。他對生命和愛情充滿了絕望。他給兩個弟弟寫好了遺囑,在上面說等我死後才能拆閱和執行。
他幾乎想到要自殺,幸運的是堅韌而頑強的道德觀念阻止了他。
此後貝多芬又活了25年,堅強的性格使他不屈服於挫折。
這種愛情、這種痛楚、這種意志、這種時而沮喪時而驕傲的感情交替、這些深藏內心的悲劇,最後都反映在他於1802年創作的偉大作品之中。
如《喪禮進行曲》、稱作《月光曲》的《幻想奏鳴曲》、《第二奏鳴曲》,其中還包括雄偉而悽婉的獨白式的戲劇化吟誦:獻給亞歷山大大帝的《小提琴C小調奏鳴曲》和《科勒策奏鳴曲》等。
榮譽與哀愁
1814年,貝多芬名聲大振。在維也納大會上,他被視為歐洲的榮譽。他積極地參加各種歡慶活動。親王們都向他致敬,而他高傲地任由他們對自己獻媚奉承。
1813年,貝多芬為獨立戰爭而激動,創作了一支《惠靈頓之勝利交響曲》,第二年年初,又寫了一支戰鬥合唱曲《德意志的復興》。1814年11月29日,貝多芬在各國的君王面前指揮演奏了一支愛國主義歌曲《光榮時刻》,並於1815年,為紀念攻陷巴黎創作了一支合唱曲《大功告成!》。
這些應景之作使他的名譽達到巔峰,更超過了他以往創作的那些作品。
布萊休斯·赫菲兒根據素描完成的木刻畫,以及1812年弗萊茲·克萊恩創作的臉模,都將貝多芬在維也納大會期間的形象表現得栩栩如生。
這張緊咬著牙床、充滿憤怒和痛苦的、雄獅般的臉上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意志力,一種拿破崙早年所具有的意志力。
光榮過後,就是困苦與悲慘。
維也納從未垂青過貝多芬,貝多芬也曾多次想離開維也納,但維也納擁有一些高雅的音樂鑑賞家,擁有世界一流的音樂創作環境。
1809年,維也納最富有的三位貴族曾答應每年付給貝多芬四千弗洛令作為生活費,只要他同意留在奧地利。
遺憾的是,結果並不像他們所承諾的那樣,後來,這幾個貴族或散或亡,1815年,貝多芬與兒時好友艾萊奧諾雷的哥哥布勒寧鬧翻,從此之後,他形單影隻。
為此他在手記中寫道:「我沒有一個朋友,我孤獨無依地活在這個世界上。」
此時的貝多芬聽力已經徹底喪失。
自1815年秋天起,他就只能用書信與別人進行溝通交流。為此他將自己全部封閉起來,隔絕人群,唯有在大自然中尋得一絲慰藉,但他卻被經濟的貧困煩擾的精疲力盡。
貝多芬欠出版商很多債,作品又賣不上好價錢。1815年他的兄弟因肺結核去世,留下了一個兒子,貝多芬的晚年,將自己的全部愛意都傾注在了這個侄子身上。為此他的生活更加入不敷出。
孤憤中創作的晚年
即便身陷憂傷之中,貝多芬仍然沒有放棄創作、以及在創作中尋找希望的鬥志。
自1793年在波恩時起,貝多芬就想在創作中歌頌歡樂,並以此作為他作品中的一部終曲。
在《第九交響曲》中,貝多芬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嘗試。當歡樂的主題展現於人世時,樂隊突然中止。一時間,寂靜一片,歡樂從天而降,包裹於超自然的平靜之中。
它用輕柔的氣息安撫著人間的痛苦。當它悄悄地滲入病痛初愈的心靈之中時,最初的接觸是那麼溫柔,恰如貝多芬的那個朋友所說:「因看到他那雙溫柔的眼睛而想流淚」。
天才的作品終於徵服了平庸的觀眾。維也納的輕浮之風也因此受到了動搖和震撼,當時正值羅西尼和義大利歌劇一統天下,憂傷的貝多芬想去倫敦定居,並在那兒演奏《第九交響曲》。最後,貝多芬又一次地被挽留了下來。
1824年5月7日,維也納舉行了《D大調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的首場演奏。演出非常成功,幾乎盛況空前。當貝多芬出現在舞臺上時,場上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而且是連續五次。
在這個講究禮儀的國度,即使是皇族駕臨,按慣例也只是三次鼓掌禮。交響曲可以引起人們狂歡的騷動,這種狂熱程度竟然驚動了警察。許多人甚至激動的當場哭起來。音樂會結束後,貝多芬因為過於激動而暈了過去。
勝利只是短暫的一瞬,音樂會對於貝多芬來說,毫無盈利之處。他的生活依然窘迫。他貧病交加,孤立無援,但他卻是個勝利者;人類平庸的戰勝者,他自己命運的戰勝者,他的苦痛的戰勝者。
1826年11月末,貝多芬因為著涼,患了胸膜炎。由於醫生到的太晚,擱置了病情,他的身體已經陷入了極度虛弱的狀態。
1827年1月3日,他立侄子為正式繼承人。2月17日,在等待第四次手術時,他躺在彌留的床上安詳地寫道:「我耐著性子想,任何病痛都會隨之帶來點好處。」
而這個好處便是真正的解脫,正如他臨終前所說的「喜劇的終結」,而我們要說:這是他一生悲劇的終結。
1827年3月26日,他在一場夾雜著雪花的狂風驟雨裡,在雷鳴中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貝多芬的一生是苦難的一生,可是他給人類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偉大藝術。
他的生命本身便是一首壯闊激越又不乏悲愴的命運交響曲。
結語
今天,我們了解了貝多芬的愛情、還有他生命中的榮譽與哀愁,他最後的輝煌與離去。那麼,閱讀了貝多芬的故事,又給你帶來了什麼樣的生命啟悟呢?讓我們期待明天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