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② | 貝多芬偉大而痛苦的一生

2021-02-06 十點人物誌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名人傳》。

 

昨天我們了解了貝多芬童年、青少年時期的生活,以及他人生中的最大噩運:耳聾。作為一個尤其需要聽力的作曲家,貝多芬並沒有向噩運屈服,而是喊出了「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這樣的偉大宣言。

 

今天,我們來閱讀貝多芬的下半生,是如何與耳聾抗爭的。

 

讓我們開始今天的閱讀吧。



愛情中的貝多芬



貝多芬的好友韋格勒醫生曾說,貝多芬是一個始終充滿熱愛,具有強烈感情的人。這種愛一直都是那麼純潔、無邪。

 

貝多芬厭惡粗俗的談論和思想,但對愛情深信不疑,有著一絲不苟的看法。貝多芬的摯友辛德勒曾非常肯定地說:貝多芬一生潔身自愛,從未有過任何道德閃失。

 

而這樣的一個人,似乎生來就要受愛情的欺騙,成為愛情的受害者。貝多芬一生不斷痴情地去愛,不斷地追逐愛情的夢想,可是當夢想破滅,隨之而來的便是無比的痛苦與煎熬。

 

他無奈地處在熱愛與高傲反抗的糾結之中,堅持尋找著最豐富的靈感源泉,直到年事已高,他那激昂的性格才隱忍於悲苦之中。

 

1801年,令貝多芬傾心的對象是朱莉塔·圭恰迪爾,著名的《月光奏鳴曲》的樂曲題名就是獻給她的。

 

貝多芬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自己遇到了一位溫柔可愛的姑娘,她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有趣多了,貝多芬愛她,她也愛貝多芬。


 

這是貝多芬兩年多來第一次擁有幸福時光,然而,這段愛情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

 

讓貝多芬痛苦的是,這讓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是個殘疾人。他深刻地意識到自己不能娶這個女子,他為此進退兩難。除此之外,朱莉塔還是一個風騷、稚氣、而且非常自私的人,這一切都讓貝多芬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

 

最終,1803年11月,朱莉塔嫁給了加侖貝格伯爵。貝多芬為此受到了巨大的打擊,這種重擊甚至足以摧毀他的心靈。

 

這是他生命中的唯一一次,幾乎到了死亡的邊緣。他對生命和愛情充滿了絕望。他給兩個弟弟寫好了遺囑,在上面說等我死後才能拆閱和執行。

 

他幾乎想到要自殺,幸運的是堅韌而頑強的道德觀念阻止了他。

 

此後貝多芬又活了25年,堅強的性格使他不屈服於挫折。

 

這種愛情、這種痛楚、這種意志、這種時而沮喪時而驕傲的感情交替、這些深藏內心的悲劇,最後都反映在他於1802年創作的偉大作品之中。

 

如《喪禮進行曲》、稱作《月光曲》的《幻想奏鳴曲》、《第二奏鳴曲》,其中還包括雄偉而悽婉的獨白式的戲劇化吟誦:獻給亞歷山大大帝的《小提琴C小調奏鳴曲》和《科勒策奏鳴曲》等。



榮譽與哀愁



1814年,貝多芬名聲大振。在維也納大會上,他被視為歐洲的榮譽。他積極地參加各種歡慶活動。親王們都向他致敬,而他高傲地任由他們對自己獻媚奉承。

 

1813年,貝多芬為獨立戰爭而激動,創作了一支《惠靈頓之勝利交響曲》,第二年年初,又寫了一支戰鬥合唱曲《德意志的復興》。1814年11月29日,貝多芬在各國的君王面前指揮演奏了一支愛國主義歌曲《光榮時刻》,並於1815年,為紀念攻陷巴黎創作了一支合唱曲《大功告成!》。

 

這些應景之作使他的名譽達到巔峰,更超過了他以往創作的那些作品。

 

布萊休斯·赫菲兒根據素描完成的木刻畫,以及1812年弗萊茲·克萊恩創作的臉模,都將貝多芬在維也納大會期間的形象表現得栩栩如生。

 

這張緊咬著牙床、充滿憤怒和痛苦的、雄獅般的臉上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意志力,一種拿破崙早年所具有的意志力。


 

光榮過後,就是困苦與悲慘。

 

維也納從未垂青過貝多芬,貝多芬也曾多次想離開維也納,但維也納擁有一些高雅的音樂鑑賞家,擁有世界一流的音樂創作環境。

 

1809年,維也納最富有的三位貴族曾答應每年付給貝多芬四千弗洛令作為生活費,只要他同意留在奧地利。

 

遺憾的是,結果並不像他們所承諾的那樣,後來,這幾個貴族或散或亡,1815年,貝多芬與兒時好友艾萊奧諾雷的哥哥布勒寧鬧翻,從此之後,他形單影隻。

 

為此他在手記中寫道:「我沒有一個朋友,我孤獨無依地活在這個世界上。」

 

此時的貝多芬聽力已經徹底喪失。

 

自1815年秋天起,他就只能用書信與別人進行溝通交流。為此他將自己全部封閉起來,隔絕人群,唯有在大自然中尋得一絲慰藉,但他卻被經濟的貧困煩擾的精疲力盡。

 

貝多芬欠出版商很多債,作品又賣不上好價錢。1815年他的兄弟因肺結核去世,留下了一個兒子,貝多芬的晚年,將自己的全部愛意都傾注在了這個侄子身上。為此他的生活更加入不敷出。



孤憤中創作的晚年



即便身陷憂傷之中,貝多芬仍然沒有放棄創作、以及在創作中尋找希望的鬥志。

 

自1793年在波恩時起,貝多芬就想在創作中歌頌歡樂,並以此作為他作品中的一部終曲。

 

在《第九交響曲》中,貝多芬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嘗試。當歡樂的主題展現於人世時,樂隊突然中止。一時間,寂靜一片,歡樂從天而降,包裹於超自然的平靜之中。

 

它用輕柔的氣息安撫著人間的痛苦。當它悄悄地滲入病痛初愈的心靈之中時,最初的接觸是那麼溫柔,恰如貝多芬的那個朋友所說:「因看到他那雙溫柔的眼睛而想流淚」。

 

天才的作品終於徵服了平庸的觀眾。維也納的輕浮之風也因此受到了動搖和震撼,當時正值羅西尼和義大利歌劇一統天下,憂傷的貝多芬想去倫敦定居,並在那兒演奏《第九交響曲》。最後,貝多芬又一次地被挽留了下來。

 

1824年5月7日,維也納舉行了《D大調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的首場演奏。演出非常成功,幾乎盛況空前。當貝多芬出現在舞臺上時,場上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而且是連續五次。

 

在這個講究禮儀的國度,即使是皇族駕臨,按慣例也只是三次鼓掌禮。交響曲可以引起人們狂歡的騷動,這種狂熱程度竟然驚動了警察。許多人甚至激動的當場哭起來。音樂會結束後,貝多芬因為過於激動而暈了過去。


 

勝利只是短暫的一瞬,音樂會對於貝多芬來說,毫無盈利之處。他的生活依然窘迫。他貧病交加,孤立無援,但他卻是個勝利者;人類平庸的戰勝者,他自己命運的戰勝者,他的苦痛的戰勝者。

 

1826年11月末,貝多芬因為著涼,患了胸膜炎。由於醫生到的太晚,擱置了病情,他的身體已經陷入了極度虛弱的狀態。

 

1827年1月3日,他立侄子為正式繼承人。2月17日,在等待第四次手術時,他躺在彌留的床上安詳地寫道:「我耐著性子想,任何病痛都會隨之帶來點好處。」

 

而這個好處便是真正的解脫,正如他臨終前所說的「喜劇的終結」,而我們要說:這是他一生悲劇的終結。

 

1827年3月26日,他在一場夾雜著雪花的狂風驟雨裡,在雷鳴中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貝多芬的一生是苦難的一生,可是他給人類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偉大藝術。

 

他的生命本身便是一首壯闊激越又不乏悲愴的命運交響曲。



結語



今天,我們了解了貝多芬的愛情、還有他生命中的榮譽與哀愁,他最後的輝煌與離去。那麼,閱讀了貝多芬的故事,又給你帶來了什麼樣的生命啟悟呢?讓我們期待明天的閱讀。

相關焦點

  • 《貝多芬傳》:從混亂泥潭中生長出的偉大音樂與不屈靈魂
    ——貝多芬對於貝多芬,我們絕大多數的印象還停留在那句「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上。可實際上貝多芬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被稱為「樂聖」。這部《貝多芬傳》由19世紀著名的傳記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所著,中文版由我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傅雷先生翻譯。這本傳記採用評傳的方式採擷貝多芬一生中的重要時刻,包括幾個重要的創作階段和代表作進行評述。
  • 中考必考名著:《名人傳》考點梳理及練習題匯總!
    內容簡介《名人傳》,又稱《巨人三傳》,它包括《貝多芬傳》《託爾斯泰傳》《米開朗琪羅傳》三部「英雄傳記」。三部傳記都著重記載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徵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
  • 《名人傳》 | 託爾斯泰為什麼不喜歡貝多芬?
    辛峰 十點人物誌領讀 | 辛峰今天我們繼續閱讀《名人傳》。昨天我們了解了託爾斯泰的愛情與婚姻、他最重要的兩部作品的誕生,以及《安娜·卡列尼娜》與託爾斯泰自身生活的關係及其創作背景。
  • 《名人傳》:沒有什麼英雄主義,不過是看出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羅曼·羅蘭《名人傳》包括三個人物傳記,分別是《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託爾斯泰傳》。結合羅曼·羅蘭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約翰·克裡斯託夫》,更能理解《貝多芬傳》講的內容。可以說約翰·克裡斯託夫基本上以貝多芬為原型,加以作者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而創作的文學作品。
  • 《名人傳》 | 米開朗基羅:在兩種教派中的艱難選擇與掙扎
    ♪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 宸聲 朗讀領讀 | 辛峰今天我們繼續閱讀《名人傳》。昨天我們了解了貝多芬後半生的生活,這其中有他失敗的愛情、輝煌的事業和悽楚的晚年。但他的生命依然是一個偉大者的生命,如同一首美麗壯闊而又沉緩亮麗的命運交響曲。他留給我們的是永恆而不朽的偉大藝術的魅力。
  • 《名人傳》⑨ | 託爾斯泰為什麼不喜歡貝多芬?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名人傳》。昨天我們了解了託爾斯泰的愛情與婚姻、他最重要的兩部作品的誕生,以及《安娜·卡列尼娜》與託爾斯泰自身生活的關係及其創作背景。由此,我們也發現託爾斯泰其實終生都活在文學與宗教的交戰與掙扎裡。
  • 用雕塑傳承歷史文化;用樂譜了解貝多芬的一生
    名人紀念雕像,鑄銅雕塑定製,大型雕塑他們固然由於毅力而成為偉大,可是也由於災患而成為偉大。貝多芬雕塑,名人頭像,銅雕定做1800年在他首次獲得勝利後,一個光明的前途在貝多芬的面前展開。可是三四年來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地折磨著他,貝多芬發現自己耳朵變聾了。貝多芬熱愛練習鋼琴但是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沒有比失聰更可怕的了。因而人們可以在他的早期鋼琴奏鳴曲的慢板樂章中理解到這種令人心碎的痛苦。貝多芬的心無時不充滿熱情,可是他的熱情是非常不幸的,他總是交替地經歷著希望和熱情、失望和反抗。這無疑成了他的靈感源泉。
  • 「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紀念
    今天是大音樂家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紀念日,特推送羅曼·羅蘭所著《貝多芬傳》(傅雷譯),體會他「用痛苦換來的歡樂」。*文章節選自《傅譯傳記五種》([法]羅曼•羅蘭 等著 傅雷 譯 三聯書店2016-11)。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這是他畢生的計劃。從一七九三年他在波恩時起就有這個念頭。他一生要歌唱歡樂,把這歌唱作為他某一大作品的結局。
  • 一個非常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的傳奇故事
    當然很多人已經在很小的時候就了解貝多芬了,他的故事在學生的教科書裡面出現的已經不止一次了,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努力的故事,所以說都知道,貝多芬是一個耳朵聽不見的人,也就是失聰的人,但是這並不是在貝多芬一生下來就是這樣子的,其實是在長大之後,一些種種原因導致了貝多芬在後來因為一些疾病導致的耳朵出現問題,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療之後,最後也是耳朵直接失聰了。
  • 羅逍然|一部真正的「新」貝多芬傳
    儘管他毫無疑問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但是兩個世紀以來,歷代的學者似乎從各個領域、各個角度做出了幾乎所有方面的理解與闡釋,那麼在今天,為什麼還要寫貝多芬傳?為什麼還要不斷探索貝多芬的作品?我們更可以把這個問題的範圍拓展得更為廣泛:為什麼還要不斷在學術上付出努力去解讀任何過往世代的偉大作品?
  • 貝多芬的一生
    在父親的嚴格訓練下,貝多芬顯露出了音樂上的才華,但貝多芬常常遭到父親的打罵。貝多芬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在5歲時患上中耳炎;8歲便開始登臺演出;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貝多芬在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擔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時貝多芬的「音樂僕役」生涯開始了。
  • 貝多芬的故事:靠心靈而偉大的人
    命運常常布下苦難的天羅地網來考驗那些成就偉大事業的人,貝多芬的生活軌跡似乎註定是百折千回的不斷掙扎。貝多芬出身平民之家,酗酒成性的父親用暴力驅使4歲的他開始修習音樂;他11歲起就輟學,13歲謀到大風琴演奏者的職位幫助父親養家餬口,成為一名音樂「童工」;17歲那年,他失去了關愛自己的慈母,可謂少年失怙。
  • 貝多芬一生中唯一的歌劇《費德裡奧》:最痛苦,是因為最珍愛
    1796年,年僅26歲的貝多芬發現自己的聽覺日漸衰弱,這對於正值壯年,正在音樂領域起航的他而言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失聰後,貝多芬創作了他一生中創作的唯一一部歌劇,全名叫《費德裡奧或夫婦之愛》,他受經營維也納兩大歌劇院的布勞溫男爵委託,從1802年起創作,劇本選自法國劇作家布伊的《萊奧諾拉》。1805年完成初稿後,首演失敗,之後連續進行過兩次修訂,僅《萊奧諾拉》的序曲就作了3首。
  • 貝多芬既坎坷又傳奇的一生
    貝多芬的音樂才華也是在這些過程中跟著其他音樂家學習的。後來貝多芬去了維也納,偶然的機會被莫扎特聽到了表演,莫扎特對此大加讚賞。也就是在這以後,貝多芬的才華被發現了,拜了莫扎特和海頓為師,對他的音樂發展之路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 貝多芬30歲後失聰,一生貧病交加,一直用音樂拯救自己
    貝多芬30歲後失聰,一生貧病交加,一直用音樂拯救自己貝多芬的一切,他的敏銳,他對世界的感受,他那獨特的智慧和意志,天公對他的獨特構造方法,他的理想,還有他身體中的特有物質,他的脾性等等,都是歐洲那一特定時代的代表。
  • 孫國忠|貝多芬與音樂中的偉大性
    貝多芬2020年適逢多位文化名人的重要紀念,其中貝多芬(1770-1827)誕辰兩百五十周年的紀念無疑最受關注,影響最大。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是受過基本文化教育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貝多芬大名的。J.S.巴赫一生都沒有離開過德國,相繼在德國境內的多個宮廷和教堂供職,他在三十八歲時(1723年)有幸得到很有影響的萊比錫聖託馬斯教堂唱詩班樂長的職位後,勤勤懇懇地在那裡幹了二十七年,直到去世。海頓的音樂人生則與著名的埃斯特哈齊宮廷緊密關聯,作為宮廷樂長的他為尼科勞斯親王服務了近三十年(1761-1790)。
  •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唯其痛苦,才有歡樂
    文 / 陳曉黎每年的12月16日是貝多芬的誕辰。這位世界各地家喻戶曉的樂聖,一生遭受命運的折磨而從不屈服,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趙曉生因此把他稱作「悲多憤」。後人所見到的貝多芬像,大多也著力於此——刀刻斧鑿般的臉龐壓抑著憤怒、痛苦,火焰般亂蓬蓬飛舞的頭髮,充滿了不屈的意志。
  • 貝多芬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
    貝多芬的一生,為音樂領域的發展,做出了尤為重要的貢獻,在其生命最後的20多年中,他幾乎完全沉醉於音樂而不能自拔。值得一提的是,貝多芬並不具備正常人的聽力,但是他本人對音樂的理解與感受,促使其寫出了許多優秀的音樂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以及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正是因為如此,後人也將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 推開名家之門:一個不到10平米的小小房間 誕生了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
    (央視財經《推開名家之門》)今天我們來到德國波恩,隨著記者的鏡頭一起去參觀波恩老城裡的貝多芬故居。記者 李婉玫:貝多芬是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而波恩正是貝多芬的誕生地。
  • 《命運交響曲》貝多芬坎坷的一生
    《命運交響曲》作為貝多芬最著名的一個樂章傳誦至今,它體現了貝多芬坎坷的一生,還有貝多芬與命運鬥爭的的思想「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屈服」這是一位英雄壯麗的凱歌,又是他輝煌一生的寫照。貝多芬在創作這首《命運交響曲》時,他的耳朵已經完全失聰沒有治癒的可能,隨著他愛人的離去,貝多芬的人生陷入了低谷,但他沒有向命運低頭,他憑著對鋼琴的記憶、對樂譜的精通創作出了《命運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