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戰役是希波戰爭中的一次重要戰役。是西方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列之一,標誌著單槍匹馬式的結束和重甲方陣戰術的開始,在世界軍事史上佔據著重要地位。馬拉松戰役同時也是波斯中央集權與雅典民主政治統領下不同文明制度的碰撞,戰爭前的形勢看起來雅典似乎沒有多大勝算,但在希臘人卓越的軍事指揮下,雅典獲得了戰爭的勝利,大大鼓舞了希臘各邦的抵抗鬥志。
集權制度下的波斯
波斯帝國於公元前公元前6世紀中葉興起於今伊朗高原,是繼埃及、亞述和巴比倫等古國後,又一強大的奴隸制大帝國。這個帝國延續了將近兩百年其全盛時期的版圖,幾乎包括了現今整個中近東地區。
波斯原為是個部落,其中有六個部落以農業為主,四個為遊牧部落。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左右,波斯各部落生產力達到快速發展,社會內部出現階級分化,開始出現早期國家。
波斯的專制統治始於大流士一世,他出生於阿黑門尼德王室的旁支,其父希斯塔斯比是波斯國家的一個邊遠省份的總督。後來,波斯內部發生起義,大流士是領導鎮壓力量的七人集團中的成員之一,在鎮壓起義過程中,立了不少戰功,被推薦為這個集團的國王。在殺死高墨達過後,七人集團召開了專門會議,商討國家應該實行什麼樣的政治體制,結果大多數人都選擇實行君主專制政體。大流士以「最優秀的人物」自居,在波斯加強中央集權,實行奴隸制專制統治。
為了配合中央集權制政體,大流士在政治、軍事和經濟等發麵都實行了改革。將波斯進行了行政區劃,與中國古代的郡縣制十分相似。
民主政治下的希臘
「民主」與「專制」是兩個互相對立的概念,古希臘時期的文明,除了在思想藝術方面,最為著名的就是當時的城邦民主政治了。希臘地區由於地理位置的限制,城邦之間多呈現為一種小國寡名的獨立狀態,各邦之間各自為政,而地區的限制使得城邦人數無法與統一的大帝國相比,這也為城邦民主創造了條件。
在此之前希臘地區曾出現過王權政治,但隨著希臘人口的遷移,產生王權政治的文明滅亡,王權政治也跟著滅亡。取而代之的是北部希臘人遷移帶來的原始部落軍事組織,成員之間習慣以一種平等參與的原則來商議事情。雖然隨著歷史的發展,遷移至此的希臘人之間出現了階級分化,但這中帶有原始民主方式的處事原則卻被延續了下來,逐漸發展為由公民參與管理城邦的民主政治體制。這也是古希臘人留給現今人們的寶貴財富。
捲土重來的波斯軍隊
公元前429年,波斯軍隊第一次討伐希臘失利。公元前490年春,大流士一世命海軍將領達提斯和阿塔非尼斯率兵再出遠徵希臘,並親自製定了周密的計劃。當時波斯收到雅典內部出現動亂,雅典城內有人反對當時的執政者米爾提亞德斯,並且這股勢力企圖與波斯合作,這對於一直想政府希臘的波斯人來說簡直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當時雅典是希臘各。
波斯人計劃首先攻佔力量較為薄弱的埃雷特裡亞,以震懾雅典人,迫使雅典人們轉而尋求親近波斯勢力的庇護。同時還派遣一支陸軍在雅典的東北約40公裡處提卡地區的馬拉松山谷登錄,做出馬上向雅典進攻的樣子,引誘雅典陸軍出城與之決戰。這樣既可避免攻城而帶來的損失,也能帶走雅典城內反波斯勢力,為反叛者創造奪取政權的條件。
馬拉松戰役與戰爭中希臘人的智慧
波斯遠徵軍約5萬人(包括4萬步兵、1萬騎兵)分乘近600艘戰船,自薩摩斯島啟航橫渡愛琴海,經提洛島向優卑亞島上的埃雷特裡亞城進發。埃雷特裡亞人積極進行抵抗準備,並派人到雅典求援。當波斯軍隊接近優卑亞島時,他們便按計劃兵分兩路,阿塔菲斯率主力包圍埃雷特裡亞;達提斯率另一部開往阿提卡東海岸,準備登陸。
雅典接到埃雷特裡亞求援消息後,立即組織約1萬陸軍,由陸軍統帥卡裡馬巧斯率領,從雅典出發,前去救援埃雷特裡亞。大軍開進不遠,獲悉波斯步騎兵約1.5萬人已在馬拉松登陸。卡裡馬巧斯當即命令部隊停止前進,決定派4000人繼續北上馳援,主力則轉向東北的馬拉鬆開進,同時派人火速奔赴斯巴達城邦求援。然而斯巴達人雖然同意出兵,卻按兵不動,宣稱須等宗教節過後才能出兵。
馬拉松戰場三面環山,一面是瀕海平原。登陸的波軍計劃把雅典陸軍引到這裡,憑藉騎兵的優勢,尋機殲敵。雅典軍隊進入戰場後也建立營壘,修築陣地,竭力延遲進攻的時間,等待斯巴達援軍的到來。面對強敵,雅典政府緊急動員全體公民,甚至把部分奴隸也編入了軍隊。
這樣加上北部城邦普拉蒂亞派來援助的1000名重裝步兵,集結在馬拉松附近的希臘軍隊也僅有萬餘人。而阿塔菲尼斯已率部登船,準備從海上繞道直趨雅典城。根據部將米太亞德的建議,為防止敵軍兩路會合圍攻雅典,卡裡馬巧斯決定立即向波斯軍發起進攻。
9月21日,希臘聯軍由米太亞德擔任指揮。他首先命令部隊控制各個山頭,佔據有利地形,封鎖波斯去雅典的道路。這使得整個戰場有利於希臘聯軍的防守,而不利于波軍的進攻。聯軍居高下,可以將波斯軍隊的營地盡收眼底,時刻觀察波斯軍隊的動向。
聯軍的領導者米太亞德通曉波斯人的作戰方法針對波斯軍隊在平原時的作戰特點,採取正面進攻與兩翼夾擊的戰術。以較弱的中央陣線兵力作為先鋒部隊,迷惑敵人,引誘敵人深入,然後在用兩側重兵對其發起猛烈進攻,一舉擊敗敵人。
戰鬥開始後,波斯軍隊看見米太亞德派出的前鋒,在波斯軍隊的攻擊性佯裝不敵而撤退。波斯人果然中計,也為希臘軍隊力量弱小,趁機追擊。波斯士兵以為戰爭就要勝利了紛紛爭先向前,使得軍隊前後脫節,陣線出現空隙,希臘士兵看準時機,出擊,對波斯軍隊形成兩翼包抄之勢。他們同仇敵愾,士氣高昂,為了守護自己熱愛的家園,在短兵相接中拼命衝殺。
波斯軍隊三面受擊,無法首尾相顧,頓時一片混亂,失去秩序,經過一番苦戰,才擺脫重圍。而希臘聯軍乘勝追擊,在海變與波斯軍隊展開了又一場激戰。最後波斯軍隊落荒而逃,死亡6400人,損失了7艘戰艦才得以逃亡,而希臘聯軍僅損失了192 人。
波斯軍隊敗逃後並沒有直接退走,他們接到雅典內奸發來的求援信號,便急忙趕往雅典,企圖在雅典軍隊未返回之前,與雅典內奸裡應外合,攻佔雅典城。
波斯人的打算早被米太亞德預料到,在獲得戰爭勝利後,只留了少量的士兵看守戰場,自己則帶著大軍迅速趕回雅典,以防波斯軍隊攻打雅典城。當波斯軍隊趕到雅典時,希臘聯軍早已嚴陣以待,而且斯巴達也派兵支援,軍隊已快要到達雅典了。波斯人知道自己已無先機可佔,遂調轉船頭向海上退去,馬拉松戰役結束。
結語
馬拉松戰役中希臘聯軍以少勝多,戰勝了強大的波斯軍隊,鼓舞了希臘各邦抵禦外來侵略的鬥志,不僅消除了波斯第二次遠徵的威脅,而且對整個希波戰爭的進程有很大的意義。
此戰的謀兵布陣,充分體現了米太亞德的智慧,通過分析波斯軍隊的作戰特點,進行有利的軍事部署,佔據戰爭的主動地位,巧妙的利用地利人和,虛實結合,誘敵深入,打破常規,出奇制勝的打敗波斯軍隊。
在獲得戰爭的勝利後,他並沒有立刻享受戰爭的喜悅,而是看出雅典因兵力遠調也防禦薄弱的問題。並且當機立斷,帶領軍隊迅速趕回雅典以防波斯軍隊繼續入侵。事實證明,他的想法和決定都是對的,他的料敵於先、迅速果決時代雅典避免了一場苦戰。
參考資料
《世界通史》
《戰爭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