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三百勇士與馬拉松,相信這兩個名詞背後的故事,尤其在2007年的電影《斯巴達三百勇士》上映之後,為不少人所熟知。我想帶給大家的,是整個希波戰爭期間的故事,一個真實的希臘和一個真實的波斯之間的故事,一場首次發生在亞洲與歐洲之間的大規模戰爭。
電影:《斯巴達三百勇士》
1.第一次希波戰爭
繼居魯士大帝建立波斯帝國,他的遠房兄弟大流士一世成為第二代波斯君王。公元前494年,大流士平息了土耳其沿海幾座城市的叛亂,而叛亂背後的支持者是希臘。這就是希波戰爭爆發的背景。
大流士一世於公元前490年開始帶兵進攻希臘。公元前494年,他擊敗了以雅典為首的希臘聯軍。但是艦船遭遇颶風,大部覆滅,陸上也受到色雷斯人的襲擊,所以被迫撤軍。一個想試水的波斯,碰上一個未有多少準備的雅典,第一次希波戰爭草草結束。
不過第一次戰爭中仍有一點值得一提,不是戰鬥本身,而是大流士為了進入希臘而搭建的船橋,一種臨時的跨海峽的大橋。它由船體構成,船上栓有很長的繩索,繩索的伸縮性,給了船體在海浪中輕微波動和緩衝的能力。在兩根繩索之間,搭起了堅固的木板。木板上可以通過軍隊,甚至通過重型戰車,這也不會使木板斷裂。之後他的兒子薛西斯建造的難度更大的雙船橋也是這個根據這個模型建造的。
2.第二次希波戰爭
兩年之後,第二次戰爭自然而然地爆發了。不過這次的戰爭雙方,是準備充分的波斯,和孤立無援的雅典。
還是大流士一世,他到達了馬拉松平原。根據不同的記載,波斯軍隊有3萬或者6萬人,希臘的人數大約1萬人。波斯人用上了他們慣用的中央突破戰術,先攻擊中間,再撲向兩邊。因而希臘軍隊首先在正面迎戰波斯軍隊。波斯中間的軍隊一步步進入之後,從側面的主力發起夾擊。波斯軍隊被包圍,死亡達6400人,而希臘只犧牲192人。
馬拉松平原戰役
這次戰役也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希臘軍隊一個叫腓力匹德斯(Pheidippides)的士兵,他連續奔跑42公裡從馬拉松平原到雅典,由於受傷,在到達雅典的那一刻,渾身是血的他在喊完「歡樂吧雅典人,我們勝利了」後筋疲力盡地倒下了。
3.第三次希波戰爭
(1)溫泉關戰役
第三次戰爭是真正的決戰,一個巔峰時期的波斯,和團結一心的雅典。雙方都盡傾國之力,希臘勝,則文明延續。波斯勝,則世上少了這些獨立的城邦,多了一個由鮮血建立起來的屬國。
大流士一世的兒子薛西斯,打響了溫泉關戰役。而希臘的陸軍總指揮,也是溫泉關戰役的指揮者,是斯巴達的國王列奧尼達。接下來發生的就是著名的斯巴達三百勇士的故事。
裡面有一個疑點:為什麼他要親自上戰場,以300勇士對陣數十萬於己的波斯軍隊呢?這顯然是送死。第一,有祭司告訴他,需要用他的生命,才能換取希臘的和平。希臘仍處在黑暗時代,國王思想迷信,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第二個說法,他想用自己的生命,換取整個希臘的萬眾一心。之所以前兩次都是雅典對抗的波斯軍隊,第三次斯巴達也只出動了300國王的親兵衛隊,是因為斯巴達人民並不支持這次戰役。第三個原因,列奧尼達想在溫泉關擋住波斯軍隊,為希臘其他國家的防守和撤退留下足夠的時間。
狹小的溫泉關
最終希臘軍隊在這個狹小的關隘依託優勢地形,阻擋了在數量上百倍於自己的波斯軍隊3天。最後因為一個農民告訴了波斯一條可以通往溫泉關後方的牧羊古道,三百勇士在殺了近2萬人的波斯軍隊後,被前後夾擊全部犧牲。不過其實並不只是300勇士,還有700-800的底比斯軍隊一同在溫泉關犧牲。其他的聯軍大約8000人,最後在斯巴達三百勇士的幫助下撤退了。
之後波斯軍隊一馬平川,擊潰眾多城邦,攻下並焚燒了雅典。
(2)薩拉米斯海峽決戰
波斯擁有龐大的戰船,而希臘是以雅典為主的商船改造而來的小戰船,而且在數量上也少于波斯。由於難以正面交鋒,最終波斯戰船在薩拉米斯海峽合圍了希臘軍隊。
就是在這兒,提米斯託克利用那些小船移動靈活的優勢,主動進攻。他先劃斷波斯戰艦的長槳,然後衝撞腹部。受挫之後,波斯前鋒艦隊,被迫後撤。而正從後面增援的波斯戰艦並不知道戰況往前衝。由於在狹小的海峽中,前後的戰船相撞,損失慘重。8小時後,波斯戰船全線潰退。
這是少有的海上以弱勝強的戰役,尤其是在被包圍的逆境下,利用地形徹底擊潰對手的經典戰例。
薩拉米斯海戰
題外話,地米斯託克利並不像電影中表現得這麼光輝。他在政壇上的名聲並不好,為實現自己的目的往往不擇手段。早先便經常使用賄選等手段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對盟友斯巴達更可謂是機關算盡。最後更戲劇性的是,雅典人對他忍無可忍,用陶片放逐法,將他流放到小亞細亞——波斯的地盤。
(3)普拉提亞決戰
燒了雅典的波斯軍隊,和斯巴達陸軍在普拉提亞進行最後的決戰。
波斯統帥馬多尼的臨陣指揮無可挑剔,波斯軍隊也佔儘先機,甚至好幾次將希臘聯軍逼入絕境。可是馬多尼意外陣亡(被一名希臘士兵用標槍刺死),否則波斯重騎兵很可能會徹底擊潰斯巴達的側翼。然而,因為波斯軍隊成分冗雜,非常依賴主帥的指揮,而之前薛西斯親自督戰,但是在海戰徹底失敗之後,他慌忙撤離,未能做到善後的工作。所以在馬多尼陣亡後,他們只能各自為戰,被各個擊破。而矛盾的是波斯將領一直有身先士卒的傳統。
希臘聯軍在陸上僥倖獲勝,加之海上的勝利,波斯軍隊不得不潰退,希波戰爭正式結束。
4.希波戰爭的戰略意義
波斯因為這場戰爭最終走向沒落。真實的波斯其實是推崇以德服人的。以開國君主居魯士大帝為例,他讓企圖謀害他的外祖父和自己一起頤養天年,他也多次採納呂底亞帝國的國王的忠告,給了這個亡國君主尊嚴。他還準許以色列人回國重建聖殿,並將巴比倫王從以色列奪來的器皿歸還,成了少有的猶太人聖經中歌頌的外族人。
所以薛西斯焚燒雅典讓他的屬國們十分擔心害怕,最後波斯帝國也在下一任君王大流士二世的統治中,因內憂外患而滅亡。當時薛西斯做出這個舉動就後悔了,馬上下令修復雅典,屠殺雅典居民更是無稽之談,因為雅典人民早已全部逃離雅典。可是為時已晚,三天的大火之後,雅典為燒成平地。
而希臘的文明得以保全。也就是六年之後,伴隨著伯裡克利的出現,雅典民主政治最終確立並達到頂峰,整個希臘的文明達到全盛。期間也誕生了很多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師生關係,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
而亞里斯多德還有一個學生,大家就不一定知道了。他就是斬繩結,立帝命,統一希臘徵服巴比倫,統治埃及,之後帶著希臘人的仇恨蕩平波斯,最終遠徵印度的亞歷山大。歷史總是這樣的戲劇,想必沒有一個波斯人會想到,先前一個可能成為自己屬國的小國,不僅僅擊敗了自己的進攻,還在二十年後滅亡了心目中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國。
亞歷山大帝國
5.戰爭復盤
首先,波斯有沒有什麼方法取勝呢?他是強者,顯然是多步走錯,才最後失敗的。如果能在一些地方做得更好,很可能歷史就將被改寫。
1.首先對薛西斯猛攻溫泉關,並死亡2萬多人這一點,就是一個錯誤。波斯軍隊並不缺少糧草供給,完全可以減緩攻勢。
2.在溫泉關,不應該擊殺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甚至把他的頭顱掛在旗幟上,導致斯巴達也產生了對波斯的仇恨。相反,波斯完全可以把國王作為人質,讓斯巴達投鼠忌器。
3.不應該焚燒雅典城,雅典城是希臘文明的象徵,一旦焚燒,必然引起希臘全體城邦的恐懼與痛恨,這使希臘空前團結,也給自己國內的穩定帶來了不可挽回的因素。
4.海上決戰中,不應該集中所有兵力,去消滅實力遠遠不如自己的雅典海軍。最後像淝水之戰中的前秦苻堅一樣,士兵互相踐踏而死。事實上波斯的海軍也是在前軍失敗之後,後軍不知情的情況下,一擁而上,互相碰撞,最後損失慘重。
5.陸上決戰中,首先要重視主將馬多尼的情況,不能讓他親自衝鋒,尤其是在惡戰中。即使主將陣亡,薛西斯本人尚在,也應該及時組織新的進攻,親自擔任主將。
6.最後一個原因,也是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作戰方針的錯誤。波斯一反常態,採用屠殺,報復的方式進攻希臘。其實第一次希波戰爭,波斯採用過離間計。而希臘各城邦之間關係很一般,波斯完全可以孤立斯巴達和雅典,逐個擊破,而不是用武力,最終促成希臘城邦的聯盟。
希波戰爭
再看看希臘,有沒有可能減少自己的損失呢?顯然答案也是肯定的:
1.最後的陸上決戰,希臘沒能保持在第二次馬拉松平原戰役中,針對對方作戰特點而布局的優良傳統。之後希臘的天才軍事家亞歷山大就用這種方式,擊敗了眾多國家,所向無敵。
2.由於希臘內部的反戰心理,很多時候針對是否與波斯鬥爭的方面,都有兩派一直在爭論,導致了很多增援和撤離上的失誤。他們害怕波斯人,甚至中間還出現的叛徒,出賣了斯巴達三百勇士。如果能堅定鬥爭的信念,完全可以減少損失。
3.希臘之所以一度陷入被動,最主要的還是內部不團結。之前都是雅典在孤軍奮戰,讓波斯在決戰前佔盡優勢。列奧尼達為了團結,為了斯巴達能全民參戰,犧牲了自己,才換來了最後的結盟。如果第一次希波戰爭,希臘人就能看到波斯的陰謀,團結起來,給波斯人一個下馬威,這樣第二次第三次希波戰爭可能就不一定會發生了。
作者簡介:本文是《人類文明經典賞析》課程作業,作者系電子科技大學2016級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王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