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史學研究新趨勢

2020-12-27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為當代西方史學的重要分支,大西洋史學主張把大西洋內部及其周邊的島嶼、國家和區域等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在大西洋史學家看來,傳統的以國家為中心的歷史敘事有著明顯的局限性,且難以解釋跨國界或跨大西洋層面的各類歷史現象。因而部分歷史學家提出,應從大西洋視角來研究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和歐洲在各領域的互動,以彌補過往研究中的一些不足。

大西洋史學研究漸受重視

二戰後,大西洋史學在歐美史學界興起。1947年,法國歷史學家雅克·戈德肖出版了《大西洋的歷史》一書,這是歐美史學界第一本用大西洋來命名的史學專著。1955年,戈德肖和美國歷史學家羅伯特·帕爾默一起,在羅馬作了題為《大西洋的問題》的演講,呼籲歐美歷史學家從大西洋視角研究歐洲和美國的歷史。帕爾默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使用「大西洋史」這個術語,同時對大西洋沿岸各國的歷史進行了比較研究。

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大西洋史學研究逐漸發展起來。美國歷史學家伯納德·貝林、傑克·格林和理察·鄧恩等都是早期的大西洋史學代表人物。貝林不僅探索大西洋史學的研究方法,而且考察了17世紀英屬北美新英格蘭地區商人的跨大西洋貿易活動等。鄧恩從跨大西洋視角研究了殖民時期的英屬北美殖民地與英屬西印度群島殖民地之間在經濟發展、政治制度和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異同。格林分析了英國的政治和憲法傳統、思想觀念等傳播到英屬北美殖民地的歷程。在出版史學專著的同時,這三位學者還經常舉辦與大西洋史研究相關的研討班和學術會議,鼓勵青年學者研究大西洋史,培養了一批才華橫溢的大西洋史學家。

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大西洋史學逐漸成為歐美史學界的一個熱門研究領域。例如,美國查爾斯頓學院就通過設立「卡羅來納沿海地區和大西洋世界」項目,鼓勵學者研究南卡羅來納沿海地區與大西洋史。該學院還與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出版社合作,出版從大西洋視角研究南卡羅來納歷史的專著,並把它們收錄在「卡羅來納沿海地區與大西洋世界」系列圖書中。1997年,美國歷史學家卡倫·庫珀曼在紐約大學歷史系建立了大西洋世界工作室,希望以此來吸引更多的學者從事以大西洋史為主題的學術研究。2004年,歐洲學者創辦了名為《大西洋研究:全球潮流》的史學雜誌,專門刊載大西洋史和全球史方面的論文。大西洋史研究的興起還促使歐美許多大學開設了相關課程。

大西洋史研究在興起和發展壯大的同時,仍然存在明顯的局限,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有關研究把大西洋當作一個封閉且靜態的地理區域,忽視了大西洋與其他海洋之間的聯繫;第二,大西洋史學依舊是以國家為中心的,忽視了大西洋上的島嶼與周邊地區,以及國家間的互動;第三,過於強調研究海洋史,忽視了其與大陸史的結合;第四,忽視了全球視野對大西洋史的影響,因而難以從全球視角來考察大西洋地區的歷史。這些不足之處說明,歐美歷史學家需要對大西洋史學進行深入反思和批判,進而讓它重煥生機。

 四個研究新取向

進入21世紀以來,大西洋史學研究出現了重要轉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強調陸地取向,並主張把海洋史和大陸史研究結合起來。一些學者提出,大西洋史學不應局限於研究海洋上的行動主體以及他們在海洋上的各種經歷,而應該將其在海洋上和陸地上的活動經歷結合起來研究。在其論文《從大西洋史到大陸取向的歷史》中,美國歷史學家彼得·伍德表示,大西洋史學家不應忽視大西洋上的主體在陸地上的各種經歷。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歷史系教授弗朗索瓦·弗斯滕伯格提出,大西洋史學家應該把美國邊疆開發的歷史和大西洋史結合在一起,而不應將研究區域僅僅集中在靠近大西洋的沿海地區。

其次,重視跨洋取向,試圖把大西洋和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其他海洋的歷史結合在一起。作為一個曾經的殖民帝國,英國的勢力範圍一度擴張到了北美和印度。美國獨立戰爭後,英國雖然失去了在北美的殖民地,但加快了在印度殖民擴張的步伐。英國歷史學家彼得·馬歇爾曾經詳細考察了英國在大西洋和印度洋地區的活動,及其海外擴張在北美和印度是如何呈現的。受其啟發,年青一代的大西洋史學研究者嘗試把大西洋與其他海洋的歷史整合在一起。在《海盜、商人、拓殖者和奴隸:殖民時期的北美與印度—大西洋世界》一書中,美國學者凱文·麥克多納德分析了海盜、商人、白人拓殖者和非洲奴隸在北美和印度洋地區的活動,也試圖綜合研究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歷史。美國學者克萊爾·斯辰主張從比較視野來考察海盜的歷史,並嘗試研究大西洋地區與地中海地區的歷史互動。他們的研究成果說明,越來越多的年青學者不再把大西洋地區當作一個封閉的地理區域,而是試圖把大西洋與印度洋以及其他海洋之間的聯繫整合在一起。

再次,堅持半球取向,並試圖把南半球和北半球歷史結合在一起。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大西洋史學家們要麼專注於研究北大西洋的歷史,要麼集中研究南大西洋的歷史,割裂了北半球和南半球之間的聯繫。2009年,格林撰寫了題為《半球史與大西洋史》的論文,提出半球史是對大西洋史的重要補充,並鼓勵學者利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來研究南半球和北半球在相關主題上的差異性。2010年,美國學者麗貝卡·霍恩和埃裡克·辛德克提出建議,希望歷史學家把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歷史結合在一起,並探討它們共享的歷史。2016年,美國學者凱特琳·菲茨出版的《我們的姐妹共和國:美洲革命時代的美國》一書,是半球史研究的重要嘗試。書中重點分析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拉丁美洲和美國人民是如何為對方爭取獨立的活動提供支持的。該書的出版鼓勵研究美國史和拉丁美洲史的學者突破地理區域上的限制,推動大西洋史學研究走向深入。

最後,堅持全球取向,主張從全球視野來研究大西洋史,力圖突破視野上的局限性。2007年,美國學者喬治·卡尼薩雷斯-埃斯圭拉和埃裡克·希曼合編了論文集《全球史中的大西洋:1500—2000》,試圖從全球視角來研究16世紀至21世紀的大西洋地區歷史。在《超越大西洋史》這篇論文中,美國歷史學家皮特·柯卡拉尼斯提出大西洋史學範式「人為地限制了其奉獻者的視野」,並強調大西洋史學家應高度重視大西洋地區與全球其他地區的聯繫,以彌補大西洋史學的不足。

2015年,美國學者克里斯多福·斯特羅貝爾出版的《全球大西洋:1400—1900》也是一本從全球視野研究大西洋史的代表性著作。在這本專著裡,斯特羅貝爾把大西洋置於全球視野下,討論了其從15世紀至20世紀的歷史。他指出,如果割裂大西洋與美洲、非洲和亞洲之間的聯繫,那麼我們就難以理解跨大西洋貿易網絡的興起和發展。斯特羅貝爾提出了「全球大西洋」這個術語,鼓勵學者們從全球視角研究大西洋的歷史,以及大西洋與其他海洋之間相互關聯的歷史。

陸地取向、跨洋取向、半球取向和全球取向的流行,說明大西洋史學力圖擺脫其自身的傳統局限,並讓有關研究領域重煥生機。陸地取向有助於歷史學家把陸地史與海洋史結合在一起。跨洋取向有助於歷史學家進一步探索大西洋與其他海洋之間的聯繫。半球取向可以幫助歷史學家把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的歷史結合起來,考察它們在歷史進程方面的差異性和相似性。全球取向則力圖突破大西洋地理區域的限制,從全球視野來研究該地區的歷史變遷。這四種取向為大西洋史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於推動其進一步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魏濤

精彩推薦:

奮力開創全面依法治國新局面

探究民俗學研究新方法

「禮」主導中國古代社會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香港的史學研究
    有的在海外從事教學研究一段時間以後,於80、90年代亦回港執教。同時,亦有臺灣留美學人來港執教。這些學者兼有中國與西方兩種學術研究的訓練,為香港的史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成份。泛論性的有錢穆的《中國史學之特點》和《中國史學之精神》,牟潤孫《從中國的經學看史學》等文。討論史學上的正統觀,有趙令揚《關於歷代正統問題之論》和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中國史學觀念探討之一》兩部著作。中西史學比較研究方面,曾任教於香港大學的杜維運著有《與西方史學家論中國史學》及《中西古代史學比較》兩書。
  • 年度書單︱朱聯璧:海外歷史研究的新趨勢
    一是原作出版時間大多較短,中譯本大多在2017年面世,代表了海外歷史研究的新趨勢。二是作品均有國際視野,或是直接呼應了全球史研究。三是學術性整體較強,但對非專業讀者而言也有一定的閱讀價值。一、琳達·科利著:《英國人:國家的形成,1707—1837年》,周玉鵬、劉耀輝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
  • 《百年南開日本研究文庫》入選「全國主要史學研究與教學機構年度...
    7月24日,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的「全國主要史學研究與教學機構年度重大成果發布會(2019—2020)」在京召開,《百年南開日本研究文庫》(19冊)入選了2019年度「全國主要史學研究與教學機構年度重大成果」,並在現場展示。
  • 李公明︱一周書記:圖像修辭與史學研究相遇的……幽冥時刻
    她提出的具體史學例證是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的幾位著名學者的文化史經典論述,包括布克哈特的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共時性歷史研究、沃爾夫林的巴洛克藝術研究、潘諾夫斯基對北方文藝復興繪畫之偽裝的象徵主義的注釋,以及夏皮羅和弗洛伊德在李奧納多的藝術內涵問題上的分歧等等。她力圖通過這些文化史、藝術史研究的例證回答這些問題:「藝術作品的撰寫者是以何種方式破解了作品?史學創造過程又始自何處?
  • 史學的功能:找尋民族國家的基因
    >最近,美國兩部史學著作登上了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且被媒體關注。(喬治帕克 George Packer)而作為記者出身的喬治帕克,曾經從事過美國的外交政策研究工作,其父是美國知名大學的歷史學教授。因此,在家庭影響之下,他很早就致力於美國的歷史研究。
  • 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史學理論研究中心榮譽主任於沛研究員首先回顧了史學理論研究中心的建立過程,它是2005年成立的,目的就是加強史學理論研究,得到了當時院領導的大力支持,根本還是在於中國史學自己的創新研究。
  • 中國電影史學的理論內涵與當代價值
    新時期以來,中國電影史學研究越來越受到矚目與重視,電影史學總結電影歷史研究經驗,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推動了電影學科的發展。探索中國電影史學的本質,對電影史學思維進行歸納、反思,是時代賦予電影史學研究者的任務與使命。
  • 大西洋史研究的興起和發展-光明日報-光明網
    隨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美國大西洋委員會」的形成,「大西洋共同體」觀念不斷深入西歐北美各國的人心。與此同時,歐美史學界也開始倡導「大西洋史」的研究。1947年,法國歷史學教授雅克·戈德肖在《大西洋史》一書的前言中提出,把大西洋當作「沒有地標的大平原、巨大的『無人島』、亙古不變的沙漠」,但它是一個有歷史的地區,「因此,撰寫大西洋史不是荒謬的」。
  • 《丁亞平影視史學文選》出版
    從戲劇、文學到影視史學研究(代序)/  1第一卷電影史學的興起與發展 / 3何謂電影史 / 10有關中國電影通史研究的幾個問題 / 17我的電影史研究之路 / 33歷史撰述與現代化——論《中國電影發展史》的電影史學主體意識及其演進
  • 丁亞雷丨影視史學:藝術史的另一種視角
    影視史學:藝術史的另一種視角文 / 丁亞雷影視史學是西方史學研究中比較晚近出現的一個概念。單從字面上看,這是很容易使人產生誤解的一個術語,容易被誤以為是有關電影電視發展歷史的研究。其實不然。這裡所提的影視史學,並不具有諸如科技史、文字史、藝術史等專門史或門類史一樣的歷史分科屬性。它更多指的是一個史學概念,帶有歷史研究方法論的指導意義。作為一個史學概念,影視史學應該與思想史、計量史和口述史等一樣,屬於史學史或史學方法論研究中新史學的篇章。儘管目前學界對影視史的有效性和學術價值仍存在多種不同看法,乃至爭議,但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歷史與當下: 影視史學專題論壇
    在影視的反思和研究中,可以對當今影視的發展提出借鑑性的意見。「影視史學專題論壇」匯集來自浙江傳媒學院、西南政法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等高校的八位學者。他們從不同角度和歷史階段對中國影視的發展進行了總結和反思。分論壇由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田秋生主持,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所長丁亞平點評。
  • 從模仿起家的羅馬史學:在希臘史學的光輝下再創古典史學的高峰
    在史學方面也是如此。由於古羅馬的歷史十分漫長,因而其史學發展也十分漫長。它能夠保留大量西方的史料,為了近代的「文藝復興」出現奠定了基礎。本文對羅馬史學的介紹,主要介紹羅馬史學的開端到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前的史學,並未涉及東羅馬。一,從模仿到自立:羅馬史學的起源羅馬文明的興起比希臘晚,史學也是如此。
  • 《塵暴》專輯 | 沙塵暴、《塵暴》與環境史學
    這恐怕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到史學從業者在歷史撰述時必須具備什麼樣的基本素質的非常重要的現實和理論問題。作為《塵暴》中文版的校譯者,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梅雪芹女土對侯教授的評論深有同感,並著重強調了《塵暴》所體現的環境史學的跨學科研究方法對歷史研究的啟示。
  • 影視史學的多元形態與活力——影像北京與「北京製造」:歷史、現狀與未來高端論壇暨第二屆中國影視史學年會在京召開
    主論壇注重影視史研究的方法論,北京電影學院的論壇聚焦於北京影像和未來影像,廣州大學的論壇聚焦於影視史學的多元性及傳播。三個論壇的內容、主題和參與人員在不同空間連結起來,形成了一種合力,拓展了本屆論壇和年會的豐富度。本屆年會共收到論文二百餘份,其中80%出自30-40歲青年學者及30歲以下年輕學子之手。通常,影視史學研究多是相對年長的學者,年輕力量的湧現及耕耘是非常可喜的現象。
  • 歷史理論在西方史學中的回歸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關注底層和提倡「自下而上」的社會史和文化史興起,一度成為史學研究的主流。總的說來,除了福山在20世紀80年代末拋出「歷史終結論」外,歷史理論再無更大的影響。歷史理論探討悄然回歸然而,最近十年來,歷史學家重新對思辨的歷史哲學表現出強烈興趣,對歷史理論的探討正在西方史學界悄然回歸。
  • 臺灣五十年來「史學理論」的變遷與發展:1950-2000
    而在第二階段,臺灣史學界開始與西方史學產生了比較密切的關係,社會史興起,如1 9 7 1 年《食貨月刊》在臺復刊,而1 9 6 0 年代臺灣史學研究之所以產生方法論的轉折,在於借鑑社會科學進行歷史研究。第三階段則有臺灣史的興起,與「解嚴」同步的是,增加了對本地歷史的研究興趣,及突破民族國家史觀,轉趨多元論述。
  • 是學科基礎也是學科方法:史學史學科地位解析
    簡單地說,「史學本身就包含著矛盾:史學就其內容而言是客觀的,就其表述而言是主觀的;史書的首要要求是如實,是符合客觀歷史,而要達到這個要求的條件卻在於史學家的治史能力和限度」。【6】這也就意味著,在探求歷史本體之真前,我們首先要研究史學史,即有關客觀歷史之「真」是怎樣因史學而呈現的。
  • 呂思勉位列中國史學四大家被高估了麼
    十五年間,耕華教授不務聲華,埋首呂著,焚膏繼晷,孜孜矻矻,不僅成為呂思勉研究的碩學專家,而且無愧弘揚呂思勉學術的第一功臣。經由其手總成的二十六卷《呂思勉全集》終於在2015年歲杪推出,與業已行世的臺灣聯經版《錢賓四先生全集》、大陸三聯書店版《陳寅恪集》與安徽大學版《陳垣全集》一起,讓四大史學家全集最終呈現「四美並具」的局面。
  • 努力開創新時代中國史學繁榮發展新局面
    第三,緊緊圍繞新時代黨和國家對歷史研究的需求,開展重大課題研究,推動歷史學科融合發展。著力開展《習近平論歷史科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現代元素》《中華民族復興史》《清代國家統一史》《中國歷代治理體系研究》等重大項目研究。同時,以重大項目為牽引,整合全國史學精銳力量,打破學科壁壘,總結歷史經驗,揭示歷史規律,把握歷史趨勢,推動中國史學創新融合發展。
  • 希臘歷史:介紹古典史學的特色
    古典史學在某 種意義上似乎是古典史家自述的歷史或失意政客的自我補償! 如果古典史學是要從歷史中尋找典範,那跟19世紀以降所發展的現代史學相比,其特 殊之處更是明顯。第一,古典史學一直要等到希羅多德才注意編年,我們所熟悉的「奧林 匹亞會期」紀年方式,更一直要等到公元前3世紀上半葉才被普遍使用。這與我們生存在要 求準確度量及詳細數字的世界極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