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熱門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有這樣一個設定。
全國的娛樂明星通過花車巡遊比拼才藝,最終拔得頭籌者可以在元宵國宴上面聖,這項比賽也被稱作大唐版《我要上春晚》。
在電視劇裡,天寶三年《我要上春晚》的獲勝者,是來自江西吉安永新縣的
許鶴子。
然而,她奪魁的手段並不光彩,是「拼著縣裡的老百姓來年餓死,生擠出銀錢來」賄賂評委上位的。
唐朝的選秀節目有沒有潛規則暫且不論,我們先來扒一扒許鶴子這個人。
許鶴子的原型是唐朝歌壇天后、實力派兼偶像派女歌手永新。永新原名許和子,進娛樂圈後才改用籍貫「永新」作為藝名。唐代《樂府雜錄》對她的評價極高,認為許和子在歌壇的成就,可以跟春秋時期的韓娥、漢武帝時期的李延年兩位前輩相提並論。
為此,還舉了兩個例子作為佐證。
有一天唐玄宗想聽許和子唱歌,讓著名笛師李謨給她伴奏,結果她唱完最後一個音節,李謨的笛子裂了……所以說,唱歌把燈泡唱爆的情況是真有可能發生的。
又有一天,唐玄宗在花萼樓隔壁的勤政樓開派對,結果被樓下的吃瓜群眾吵得心煩,一生氣就想(因技術原因)取消演出。
這時候高力士趕緊把許和子叫上來唱了一首慢歌,原本吵鬧的吃瓜群眾瞬間跟被攝魂了一樣,集體安靜下來。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許和子並不需要「上下打點」,就能經常被聖人點名獻藝。她這樣的好運有什麼秘訣?
這就不得不提到她背後實力雄厚的經濟公司——大唐演藝集團。唐朝初年,承襲了隋代制度,
在中央設太常寺,「掌邦國禮樂、郊廟、社稷之事」。作為一個注重形式的國家,邦國大事自然要有大排場,儀仗隊和軍樂團必不可少。因此太常寺下設了太樂署、鼓吹署,專門負責在各類政治活動中撐場面。
太常寺還有一個附屬機構「教坊」,主要排練一些流行歌舞,比如演唱金牌詞人李白的作品。
後來唐玄宗覺得流行歌舞太輕浮了,跟國家禮樂放在一起有失體統,
於是把教坊從政府機構太常寺分離出來,
成立了皇家歌舞團。
進入皇家歌舞團的藝人也分不同等級,普通藝人在光宅坊、延政坊(原長樂坊)訓練,一線藝人則在宮內的宜春院進行訓練。一線藝人不僅享受皇家特殊津貼,可以為自己帶象徵官位品級的魚符,演出時也會站在隊伍最前面,這類歌舞藝人被稱作
「內人」或「前頭人」。
而一線藝人中的頂流,被稱作「十家」,除上述待遇外,還可以享受福利分房。「其得幸者,謂之『十家』,給宅第,賜無異等。」成為頂流的主要條件是「得幸」,這個「得幸」嘛,也不全是看才藝,所以說,綜合素質很重要!
對音樂才子唐玄宗來說,只有一個歌舞團顯然不夠玩的,
於是他又成立了皇家戲劇團——梨園。梨園主要教習大曲和法曲,是一種由樂隊、歌唱、舞蹈共同構成的有固定套路的大型樂舞表演,
可以看做是戲曲的前身。
所以今天我們把戲曲界稱作「梨園行」,把唐玄宗當作「祖師爺」。
「國家儀仗隊」太常寺、「皇家歌舞團」教坊和「皇家戲劇團」梨園共同組成了大唐演藝集團。旗下藝人有「歌壇天后」許和子、「劍舞第一人」公孫大娘、「創作型歌手」李龜年等,簡直是神仙陣容了!唐朝娛樂產業的發展多虧了國家領導人唐玄宗的大力支持,不僅數次頒布有利政策,還親自下場指導業務。
要說唐玄宗這麼重視娛樂業,也是有原因的,李唐這一家子,都是被當皇帝耽誤的藝術家。他太爺爺太宗皇帝,早年間做秦王時能徵善戰,為大唐立下了汗馬功勞。登基後常常回憶起那段青春歲月,於是投資了一部致青春作品
《秦王破陣樂》。
該作品聘請金牌製作人呂才當編導,虞世南、魏徵等填詞,唐太宗親自編舞完成。他爺爺高宗皇帝,曾用過年號「上元」,就以《上元樂》為名,
編了一部「舞者百八十人」(一作「八十人」)的大型舞蹈。高宗的媳婦武則天也不甘示弱,編了一部
一百四十人的《聖壽樂》,勝在隊形變化多樣,人肉擺出「聖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萬歲,寶祚彌昌」十六個字。
我們現在的字舞,都是人家女皇玩兒剩下的。
到了玄宗這一代,創作靈感簡直如滔滔江水源源不絕。他利用當皇帝的業餘時間創作了40多首作品。慶祝宮鬥勝利作《光聖樂》、感念自己的龍興之地——興慶宮龍池作《龍池樂》、喜提兒媳環環作《得寶子》……
而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霓裳羽衣曲》。相傳唐玄宗有一天夢遊月宮,聽到仙樂飄飄,美妙絕倫。音基十級的唐玄宗當場默記,醒來後卻只記得一半。
正發愁想不起來另一半的時候,碰巧來京述職的西涼節度使楊敬述獻上了印度的《婆羅門曲》。唐玄宗一聽,妙啊!正是我想要的曲!一首中印結合的世界名曲《霓裳羽衣曲》就誕生了。
名曲配美人,為《霓裳羽衣曲》伴舞的,就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楊玉環。這首曲子,也成為他們二人愛(jian)情的見證。當時不少樂評人對此曲給予了極高的讚賞:
直到今天,人們依然在追尋《霓裳羽衣曲》裡那仙袂飄飄的舞姿。
唐玄宗對娛樂產業的扶持是全方位的,不僅培養藝人、支持創作,還興建演出場所。他在興慶宮西南角修建了皇家大劇院——
花萼相輝樓,隔壁是國家大會堂——勤政務本樓。
兩座樓各有一面對著花萼樓廣場,因此具備演出條件的勤政樓有時候也舉辦宴會。
從開元十七年(729年)開始,唐玄宗每年八月都要在花萼樓舉辦大型生日派對,學名「千秋節」。屆時花萼樓廣場上會展演各地最流行的歌舞,最讓人開心的是有三天小長假!上元燈會這天花萼樓也會有表演,不少長安名人都會在這天「蹭熱點」發文章。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令對附近的東市、道政坊進行拆遷,擴建花萼樓廣場。
官方文件裡表示,修建樓宇是為了方便皇帝觀察民風民俗,聯絡兄弟感情。至於偶(經)爾(常)舉行大型歌舞晚會,那都是捎帶手的事兒。
然而表面的歌舞昇平,掩不住潛在的殺機四伏。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早已從內部腐朽的唐王朝,終究沒能抵擋住來勢洶洶的叛軍,丟掉了江山的唐玄宗帶著美人落荒而逃。
而亂世之年,哪還有人會去關心娛樂明星的死活,管你曾經是天后還是影帝。那些紅極一時的大牌明星只得流落民間,靠賣藝為生。
天后許和子最後嫁給了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留下的落魄書生。創作型歌手李龜年漂泊到湖南,偶遇詩聖杜甫,他抱著玄宗送給他的琵琶唱了一曲唐明皇與楊貴妃,那曲調深沉悲戚,像極了大唐的輓歌。
*本文來源於公眾號「文化溯源」,已獲授權。
想看過往精彩文章,點擊下方圖片👇🏻
關注「博物官」公眾號,學習更多文物小知識~
歡迎大家加入[博物官交流基地],和小博一起探索文物世界
(不定期有小福利哦~)
喜歡的話就點個讚👍🏻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