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回國,翻相冊的時候看到自己青春期時的照片,簡直再不想看第二眼。
照片中的我不僅是醜,更是呆, 那姑娘的眼神裡沒有半點生氣,像是被押送至監獄的罪犯,剛剛被判了無期徒刑,那竟然是我再也回不去也再也不想回去的花季十六歲啊!
記憶中我很討厭照相,連現在也一樣,每當看到鏡頭前露出八顆牙的自信女孩,我非常想知道「她是怎麼做到的呢?」我的酒窩跑到了眼睛下面,一隻牙是小小的,因為這些從未張狂地笑過一次。我抿著嘴,盡力不牽動臉上的肌肉,那鏡頭前尷尬而僵硬的笑,一再印證著我的自卑。
我在好多年裡都把自卑當作習慣,我不敢在人群面前講話,我不善於表現自己,我從不拒絕別人的請求,我永遠在顧及別人的感受……我總覺得自己太糟糕,配不上任何一種幸運。
而我從未認真分析過,我的自卑到底從何而來,以及我要如何超越它。
很久以前就聽說過《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也不斷聽說讀者對它的高度評價,這周終於在圖書館裡找到了四個小時的寧靜,而事實證明,這真的是一本需要足夠安靜和細緻記錄的好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他是一名醫生,心理治療師,以及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值得一提的是,阿德勒是弗洛伊德學派早期的重要門徒,而後卻成為「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位反對弗洛伊德心理學體系的人」。
書中這樣解釋,「與弗洛伊德學派不同,精神分析學以性驅力解釋和說明一切,阿德勒心理疾病的根源都在於沒有培養出一種對於他人的興趣和奉獻合作的精神。」「合作」也是這本書的關鍵,是阿德勒認為的超越自卑的關鍵。
阿德勒的很多童年經歷都與自卑有關。他自小體弱多病,4歲才會走路,患有佝僂病,無法進行激烈的體育活動。中學時數學成績不好被老師建議「應該去當製鞋工人」,正因為有這種經歷,他對自卑性格有著更深刻的了解。
他相信人的潛力沒有局限,一個人可以克服自卑,不斷超越自己,而事實上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他一再以自己的經歷證明著這一點。
《自卑與超越》中有這樣幾個重要的部分,家庭,學校,職業問題,愛與婚姻。其中家庭佔據了最主要的篇幅,阿德勒不否認家庭對於一個人性格的形塑作用,但也強調了自我改變的力量。
我由此也想到自己的童年。
父親和母親是雙方兄弟姐妹中第一對生下孩子的夫妻,即便我是個獨生子女,卻也成為了眾堂表弟弟妹妹們的「老大」。三歲前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眾星捧月,唯我獨尊,三歲後家中人丁漸多,我終於慢慢失去這獨有的關懷。
而十三歲後,我又有了新的角色,我成為了榜樣,成為了標尺,成為了那個不可以出錯只可以中規中矩活的人。
十幾歲孩子的優秀無需要太多事情丈量,學習成績就是最有力的證明,而在那些犧牲了玩耍時間得來的優異成績面前,我一邊得意,一邊恐懼。
得意是因為我的「優秀」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恐懼是因為我因此失去了自由。
從那之後無論做什麼,我都能聽見心裡的一個聲音說,「可別搞砸了,大家都看著呢。」
人越想優秀,便越覺得自己不夠優秀,這聲音從十三歲開始持續,一直到我的自信心全部輸掉。那些我十六歲時候的照片就是無聲的佐證,自卑已經成為一種由內延伸至外的危機性格。
我帶著這自卑活了十幾年,從前只是隱隱約約地去恨,去抱怨,去後悔,卻從未以科學的角度剖析自我,去意識到「充分理解自己」是超越自卑的開始。
這是在讀過《自卑與超越》後才認真去想的事。
而我同樣地也想到,大學時每一次做presentation都頭疼不已,害怕站在講臺上面對全班同學的目光,而某日結束後,一個朋友卻來問我,「你是如何做到那麼自信的呢?」
也許「超越自卑」這件事,就如同「自卑」一樣,也是很容易就可以「培養」的習慣。
記得在一篇《自卑與超越》的書評中,我看到一句非常傷感的留言, 「從沒有人告訴過我這些事,我自己也沒有發現。想哭。」
也許大多數人讀這本書的時候都會這樣想,「如果我能早一點超越自卑,人生會不會好一些?」
阿德勒說,「每個人都自卑。」
他也說道,「生命的意義不取決於環境,而取決於我們給予環境的意義。」
原來,自卑是可以超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