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37歲去過37個國家,7年出26本書,每天讀1本書、看1部電影,她說:閱讀救過我的命

2021-02-28 靜雲嬋

「海明威閱讀海,發現生命是一條要花一輩子才會上鉤的魚;梵谷閱讀麥田,發現藝術躲在太陽的背後乘涼;弗洛伊德閱讀夢,發現一條直達潛意識的秘密通道;羅丹閱讀人體,發現哥倫布沒有發現的美麗海岸線;加繆閱讀卡夫卡,發現真理已經被講完一半。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歡迎各種可能的閱讀者。」

你一定讀過上面這段文案,它出自著名廣告人、文案天后、臺灣女作家李欣頻之手。李是十點君非常敬佩的人,她的人生好像沒有邊界、沒有限制,永遠在閱讀、在旅行、在創造。除了「讀書狂人」,她還是個「出書狂人」——著作超過30本,橫跨廣告、創意、教育、旅行、美食、網絡、建築、愛情、靈修等十多個領域。

如果沒有閱讀,十點君會覺得自己是個野蠻人,而且必定是個野蠻人。所以,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李欣頻老師的閱讀之道,送給一直想好好讀點書,卻始終對閱讀無感或半途而廢的你,以及我自己。

by 也曾被閱讀拯救過的十點君

◆ ◆

文 | 李欣頻

來源 | 李欣頻公眾號  id | readers0811

編輯 | 十點君

我是一個無可救藥的知識狂,住在一間圖書分類細密的屋子裡。

 

我的家,基本上是一個為了書、CD、DVD和存放各式各樣資料存在的空間。一事不知,儒者之恥,我對知識的貪婪狂已經到偏執的地步。我想像我某個前世曾是圖書館員,所以善於整理和分類。


堆在計算機桌前那兩落差不多半人高的書柱,是我正在閱讀以及希望自己必須在某一段時間內讀完的書。

 

我把我的幾千本書拆成幾十個類別,再各自歸放在設計成一格一格的書櫃裡,它們包括:

自我探索、易經、靈魂學、塔羅、賽斯、克裡希那穆提、佛教、佔星與生命密碼、天文學、大腦學、吸引力、二〇一二、時尚、飲食文學、生死學、巫術學、中醫藏醫印加醫學印度醫學、旅行總論、攝影、大陸先鋒詩、古詩詞、廣告學、創意學、夢、網絡、知識與哲學、心理學、電影、量子物理、輪迴與中國預言、愛情理論、性別、建築總論、勵志、誠品閱讀、聯合文學……

旅行總論自成一類,總論之下再以地區細分為十多個次類,以便於搜尋和寫作。

每一本書看完之後,就會被安置到屬於它的位置。DVD亦是這樣分類。總之,族繁不及備載,分類繼續擴大中。我甚至想換一間大房子來收納書。

其實我的生活愈來愈簡單。我適量的吃,不浪費食物。一年買不到三件新衣,有些衣服縫一縫補一補可以再穿。在《變局創意學》中,我寫了一篇《向貧民學習孑然一身的最低生活需求》:

正因為我們處在變動中,所以包袱愈少愈好。……

我們不必等災難發生才開始學「放下」,只要利用每晚睡覺前五到十分鐘,觀想自己身外的人事物一一幻滅消失,只剩下自己這隻軀體時,靈魂裡還留下什麼?……

 

想知道自己有沒有安全感?打開你家的冰箱就知道了,如果屯積過量的食物,就表示需要重新調整安全感不足的心態。

 

就如同《攻頂》這本書啟發我的,我們登山時,不可能把所有東西都背在身上,背包就這麼大,只能放進必需的物品,「生活所需被壓縮成一隻重量僅五十磅的背包」


對我來說,書就是必需品。讀書的最高境界為丟書、無書,因為放眼望去天地間無一不是無字之書。然而丟書無書,如此境界必須歷經幾生幾世的努力才能夠到達。

 

我大量大量地買書、看書,而且不丟書,每兩星期大約花費一萬多元(臺幣,折合人民幣約兩千元)在博客來、誠網,在亞馬遜,從不手軟也從不比價。

我寫《變局創意學》,背後是上百本書和上百部電影的吸收、消化與再釋出。這是書寫最大的意義,是分享的樂趣,也是我甜蜜的使命。為了書寫,每一本書我都必須重看,取其精華,相互參照。絕大部分書要在看第二遍、第三遍時才會發現之前忽略或錯過的,甚至是最關鍵的部分。

 

書寫是為了分享,只閱讀而不整理以及與人分享,我深覺是一種罪惡。書寫是閱讀的完成。



 

我一天至少讀一本書,最多的時候,一天可以讀到五本,這還不是紀錄,據我所知,有人可以一天讀四十多本(薛良凱老師)。當閱讀累積到一定的量,一本書屬不屬於你,通常翻讀幾頁就知道,你也很快能夠辨認出每一本書的特點,找到自己之所需。

閱讀就是如此,當你讀得夠多,便理解得愈快;理解得愈快,又讀得更多,並且與原來的知識系統連結。不過小說除外,它需要一段不被幹擾的時間,最適合在飛機上閱讀。

 

有些書只要讀關鍵的部分,像量子力學的《優雅的宇宙》,數理的部分我會跳過,只讀觀念,再與其他同類型的書對照與串連。

 

我享受買書、讀書的樂趣,這一點也不構成壓力,時間也不成問題,連在廚房烤麵包的空檔我都能看好幾頁書。

唯一的痛苦,是當你想買的書買不到時,例如2007年重出的《聖境寓言書》,現在竟然已經消失了。這麼重要的一本書,羅蘭·艾默裡奇拍攝電影《2012》的源頭,無聲無息地絕跡了。

 

「請趕快買呀」,現在我為讀者開書單時都必須再加上一句。

 

對於這樣的閱讀狀態,有一次接受大陸媒體採訪時,他們直說不可思議、不可思議!

一個人為什麼對閱讀如此執著、如此拼命?

 

理由很簡單,因為讀書曾經救過我的命。

 

少年時候我很不快樂,特別在高中那一段。我反抗學校,總覺得學校給我的儘是限制,行動的限制、思想的限制、想像力的限制。

我因此也跟著痛恨這個世界,卻沒有朋友可以討論,為我解除迷惑。我還蹺家逃學,是老師父母眼中的問題學生。


就在想放棄生命的時候,我遇到了一位老師:甘訓賓,在高三聯考壓力下,她給我自由和絕對的支持力量。

我並沒有愛看書的父母,甘老師也沒有為我開書單,但是因為她,我得以逃離讓人窒息的教科書,躲進圖書館,在那裡我讀了一本又一本的書。

 

有一天,我讀到赫曼赫塞的《車輪下》,這本書救了我。


赫曼赫塞擺出一種戰鬥的姿勢,站在少年的立場,強烈批判當時的社會以及不人道的教育制度,而我就是那個飽受摧殘,逃離教會學校的孤獨少年漢斯。但是漢斯死了,替代我死了,我內心的暴風雨慢慢平息,平安的從車輪下逃生,一直到現在。

 

從此我完全明白,能夠救我、陪伴我的就是書。 

很久以後我讀到《巧合都是故意的》。我相信,人往往具有一種直覺,當你需要什麼時,靈魂會發出訊息,於是那個需要就恰恰好出現在面前,指引你。


某一個時刻遇到某一本書絕不是意外,是註定。某一個時刻某一本書大賣,也不是偶然。


當負面思考的力量太強大,人們就需要一本淺顯易懂,用最簡單的語言講出「心想事成」的正面思考法則,《秘密》、《吸引力》類型書因此大爆熱門。不要忽略簡單的哲理,往往蘊含最驚人的力量。

於是我一路以書為伴,大學和研究所念廣告,撰寫廣告文案,出版《誠品副作用》,很目標導向地讀遍與創意相關的書,卻沒有想過有一天也會成為老師,甚至站在北京大學講壇上授課。

在北大我一邊念博士一邊當老師,有一班學生為在職生,非職場中堅份子即高幹;另一班為廣告系三年級學生。

第一堂課我放「秘密」影片,一段一段講解,引導他們這要如何運用到生活上、創意上,臺下幾乎都被定住了,鴉雀無聲,從來沒有老師用這樣的方式上課。

如果缺乏讀書動力,可以選擇參加讀書會。

我和一群思想相近的朋友組成一個讀書會,會員各有各的專長,譬如塔羅、星象、醫療、生命藍圖、靈魂,我是其中看過最多電影的人,但我看書的數量遠不及她們。我們相互支持,交換書訊。

事實上他們每一位都比我會讀書,也是我的書單來源,不少連出版社都還未獲得訊息的新書,他們第一時間便與大家分享。

 

所以我曾對學生說,請把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活動如實記錄下來:

幾點幾分做什麼,看書、看電視、打電動、吃零食、發呆、哈拉(閒聊——書單君注)、上網……

只要讀這張記錄表,就知道你是否浪費了生命,並且清楚推斷你的未來,根本不必問算命師。

有一句話說的很好:「你怎麼過一天,你就怎麼過一生。」

 

人要覺知。讀書是為了覺知。

 

透過讀書,慢慢覺知所說的話、所飄過的念頭、所行所為,一切從覺知開始,有覺知始能在黑暗中看見光,獲得智慧,進而拓展視野,從全球視野到宇宙視野,最終建立靈性視野。

 

我建議學生先讀《讓天賦自由》。


它指引人要走向自己喜歡的路,另一方面,也會清楚自己的社會使命是什麼,這是一個層次比較高的職涯規劃,但畢竟這樣還不夠,社會使命之外,還要加上一個靈性使命,每個人都要找出自己的靈性使命。煮出一碗令人感動的面,烤出撫慰人心的蛋糕,這也是靈性使命。

 

但我也會提醒,其實我開的書單,你們也不需要全部讀完,只要其中有一本書,一本書中的一句話,能影響你一輩子的,這就夠了。

 

讀書當然也不是唯一的覺知之道,卻是一道方便之門,最不假外求的路。

我無時無刻不在閱讀,觀照念頭,但有些作家的書,此時此刻的我不能看,譬如張愛玲。

我的客廳供著一套張愛玲典藏全集,這一大套書,我曾經帶著它到北京,又從北京帶回臺北,人總是把對他而言最重要的物品放在身邊。

 

這就是張愛玲之於我的意義。


 

從國中時候看三毛編劇的張愛玲半自傳電影《滾滾紅塵》開始,我就明白張愛玲將會影響到我的生命,我的蹺家逃學與此有關。

看過《黑客任務》嗎?人的靈魂如程序,某一個程序會影響某一些關鍵的人,一層又一層,張愛玲就是一個特別的模塊,她影響著許多敏感纖細的女性讀者與創作者。她的靈魂和文字,鍵入某種病毒,致命的蠱惑,讀著讀著很容易陷進去,一陷進去就萬劫不復。因此我不敢讀,至少現在還不是時候,我的人生功課尚未完成。

 

還有許多書等待我看,我相信看書看到某一個臨界點,也許就不需要書了。到那一天,我希望可以不再看書,開始去做與文字無關的事,比如攝影、繪畫、跳舞、學習樂器……

人要往上跳躍,必須回歸到零,回歸到大我。我以這樣的心念面對我的這一世、我的書房、我的書,解構我對知識的偏執。

- THE END -

====關於我們====

人生是一場獨自的修行,謀生亦謀愛。人生的旅途中,大家都在忙著遇見各種人,以為這是在豐富生命。可最有價值的遇見,是在某一瞬間,重遇了自己,那一刻你才會懂:走遍世界,也不過是為了找到一條走回內心的路。有的路,是腳去走,有的路,用心去走。走好已選擇的路,別選擇好走的路,才能擁有--真正的自己。

相關焦點

  • 她37歲去過37個國家,堅持每天讀一本書,看一部電影!
    她37歲去過37個國家,7年出版26本書。她堅持一天讀一本書,一天看一部電影。
  • 1年讀100本書,就是會閱讀嗎?
    朋友蘭蘭是我們圈裡公認的讀書達人,幾乎每天都能在朋友圈裡看到她曬書的照片。聚會的時候,她也常說,自己每年都能讀100多本書,這個數據對讀1本書都犯愁的我們來說,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但那次我問她關於一本書的內容時,她卻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我才意識到盲目地多讀書,卻沒有真正地「據為己有」,只會營造一種自己讀了很多書的假象,卻不會對自己的提升有絲毫的影響。
  • 八月,我讀了39本書,看了16個電影,學會了6個道理 ...
    嗨,好久不見,算一算已經有3個月沒有認真的在這裡用文字和大家交流了。前幾天和一個出版社的姐姐聊天,她說想做一個關於秋日閱讀的專題,問我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今天在這裡我重點推薦7本書,它們8月帶給我很強的閱讀記憶,並從書中的文字獲取到了一定的能量值。
  • 郝玲君 897 整本書閱讀:師生共讀《紅樓夢》37-39回:故事梗概、感想、點評、啟發、摘錄
    897 整本書閱讀:師生共讀《紅樓夢》37-39回:故事梗概、感想、點評、啟發、摘錄故事梗概:探春寫帖子邀眾人秋爽齋相聚,一起結詩社,起雅號,定罰約,定約期。寶玉、黛玉、寶釵、探春四人作詩,李紈、迎春、惜春出題評詩。探春定為海棠詩社,大家贊同。寶玉的丫鬟,在一起聊天,晴雯嘲笑秋紋,暗諷襲人。襲人差人給湘雲送東西。
  • 我曾經1年讀100本書,卻越讀越困惑,直到掌握了這個秘密武器
    因為我在2019年,分別參加過兩個和閱讀有關的訓練營,一個是和提高閱讀速度有關,一個是和提高閱讀記憶有關。這兩個訓練營,讓我在一年不到的時間內,前前後後讀了將近100本書,在認知上得到的提升非常大。但是現在回頭再看,我在書評私教班2個月時間內,只讀了8本書的收穫,卻遠遠大於之前的100本。我從18年底開始學習自媒體寫作,到現在正好滿2年了,第一年用了洪荒之力去寫,統共就上稿了4篇文章,這可憐巴巴的4篇上稿文,不但折磨得自己快要發瘋,而且寫完之後,完全沒有啥心得。
  • 1本書+1部電影告訴我們的5個簡單的人生道理
    劇中的男主蒙冤入獄,在獄中結識了一位"販毒大佬",平時生活無聊時」大佬"總是在看一本書,而且還不斷的向男主安利,這本書就是《野性的呼喚》。出於好奇男主看了這本書,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刷完《The Night Of》後,這本書依然讓我念念不忘,便索性找來看了一下,一看竟也不能自拔。
  • 測評丨打分2018年看過的40本書
    2018年看過的一些書,按我自己的標準打分安利出來。來源:文化講座(wenhuajiangzuo)1月1、《正午4》正午團隊 7分非虛構作品集。男神離職後就沒再看過了,感覺正午4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文章還是值得一看的。典型的高鐵讀物,碎片化閱讀。紙質輕薄,摸起來質感不錯。
  • 這位13歲初中生利用碎片時間,2020年讀了63部原版書
    女兒6個月,她從布書開始陪娃親子閱讀;女兒幼兒園三年,是在一所雙語私立幼兒園的國際班度過的,幾個老師都跟她說過孩子英語學得好;女兒5歲時,可以津津有味地聽她讀章節書;女兒進入小學後,學校也非常鼓勵閱讀,孩子如魚得水,經常去學校圖書館看書借書,不時碰到老師們攔住她看她借什麼書,然後誇她幾句。
  • 小學6年讀1700本書,生生可達成
    2010年,江蘇省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我以「讓100%的學生喜歡讀寫」獲得了一等獎,裡面就有「152小學整本書閱讀」的內容。而《152小學整本書教學實驗》一文,2012年就發表在《小學語文教師》雜誌上。後來的萬字研究與實踐成果發表於《教育研究與評論》雜誌上。因為「152」就是小學六年讀1700本童書,也許這個量太大,也許很多人沒有看到些個文章,這件事並沒有引起共鳴。
  • 刷一千遍朋友圈不如讀一本書
    為了落實時間管理的要求,曾系統地記錄過自己使用手機的時間,結果是,平均每天接近8小時,我竟把每天⅓的時間浪費在手機上,找到問題所在後便開始有意識地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也因此,有了更多時間去閱讀、去寫作、去陪家人聊聊天,偶爾周末三五好友一起聚聚餐,生活,竟是這般有滋有味。今天,釀酒直接借鑑這條推送談談閱讀這件事,標題就為:刷一千遍朋友圈不如讀一本書。
  • 讀100本書,和把1本書讀100遍,哪個更有幫助?
    文/更讀書社這兩天在豆瓣看到一個話題:讀100本書,和把1本書讀100遍,哪個更有幫助?圖源網絡這個說法明顯有誇張的成分,因為把書讀上100遍大多數人都做不到,也無從證明是讀100本書好,還是1本書讀100遍好。所以換個說法,100本書和100遍的問題其實還是大量閱讀和精讀的問題。
  • 《美國眾神》——常爸一年讀50本書計劃(15)
    但說實話最初關注它,我並不完全因為它所獲的殊榮,但讀完一想,它的確值此榮耀,絕對稱得上一本閱讀遐想力up到極致的小說!2017年4月,同名美劇第一季上演。尺度大,重口味,很黑暗,很神秘。同時,《美國眾神》出了這本封面霸氣的十周年作者修訂版,據說老版已絕。不管是不是託了美劇的福,對喜愛它的讀者來說,是件挺高興的事兒。
  • 三年讀了1400本書,推薦這240本
    是每天走同樣的路沒錯啦,可是,你啊,每天都是新的你唷。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016《強風吹拂》(9.0分)[日]三浦紫苑典型的日系打雞血小說,電影也很棒,最近還出了番劇。還記得那個故事嗎?三個工人在建築工地上砌牆。有人問他們在做什麼。第一個工人悻悻地說:「我在砌牆。」第二個人認真地回答:「我在賺錢」。
  • 一年讀過35本書,我只推薦這1本給自媒體運營人
    回顧2020年,我一共讀過了35本書:1、創客 新工業革命2、商務PPT視覺設計高手18課3、新參者4、惡意 東野圭吾5、GOOGLE工作法6、壞血:一個矽谷巨頭的秘密與謊言7、82年生的金智英8、終身學習:10個你必須掌握的未來生存法則9、吳敬璉傳 吳曉波10、中國經濟新時代: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吳敬璉11、用流程解放管理者
  • 想靠寫書評變現,可1個月只能讀1本書,怎麼辦?
    很多人想靠寫書評變現,卻在閱讀階段就止步不前。如果你一個月只讀一本書,憑藉這個速度想要實現變現,真的很難。你可能會說,讀書讀得快沒啥好處,它會影響我們對文本的吸收能力,也體驗不到閱讀所帶來的樂趣,再說了,我的閱讀能力已經定型了,不可能有很大的提升的。
  • 書影推薦 | 一月看的7本書和10部電影
    寫在最前面:之前在知乎看到過一個問題,說「如何看待別的愛好可以大方展示,讀書的愛好卻要遮遮掩掩?」我並不認同讀書的愛好要遮掩這個觀點。我喜歡分享我喜歡的一切,分享不是為了彰顯,是想遇上志同道合的朋友,收穫1+1>2的快樂。當然,我每個月的讀書跟觀影大部分情況下是不系統的。
  • 蘋果閱讀法:1小時解鎖1本書,高效的速讀方法,附工具模板!
    再或者,書是看完了,可是,合上書本,也忘光了,讀了也是白讀?那,如果我告訴你,1小時就能解鎖1本書,你會學習和踐行這個方法嗎?此節,我就為大家帶來這一種能1小時解鎖1本書的方法,"蘋果閱讀法"。一本書動輒幾百頁,看了就頭疼,想著看完都要好幾天,可是,哪有那麼多時間呢?於是乎,你就放棄了;原因2:記不住,讀了也是白讀。
  • 都在說「整本書」閱讀,「整本書」包括哪些書,如何評價!
    整本書」包括哪些書、怎麼指導和評價整本書的閱讀呢?讀「整本的書」,始於2001年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簡稱「實驗稿課程標準」)。但是,實驗稿課程標準頒布近20年,整本書的閱讀並沒有真正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質性內容。
  • 馮唐:37歲棄醫從商,周工作近百小時,16本書出版,憑藉四個秘訣
    醫學博士馮唐1971年出生,原名是張海鵬。從小就是一名學霸,考試次次第一。在某次採訪中,他說過:「我考試沒得過第二,記單詞看一遍就會。」有這樣的兒子,開家長會時,家長是何等的開心與自豪?1990年,他考上了協和大學,當時北京區只收2名學生。
  • 為了去日本玩一趟,我看了13本書27部電影
    為了去日本玩一趟,我看了13本書27部電影by 彭縈今年去了京都兩趟,算是完成了我曾經定下的「每年去另一個國家的另一個城市住一個月其實為了去日本,我看的書根本不止13本,電影也不止27部,但推薦給你們的只是這些。如果你也要去日本的話,看這些是沒錯的。我是很喜歡做主題閱讀的,無論書還是電影。我經常是看了一本書,就要找來這個作者的所有書。看了一部電影,就要看這個演員或這個導演的所有電影。只有這樣,我才有完整感。也是一種偏執吧,不知道這是好還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