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那年八歲》觀後感
說真的,這部電影竟然讓我連看了兩遍,差點淚流滿面……
那是上周末,我獨自一人在家做飯,一切準備妥當,只等家人到來就可以開飯了。等人的過程中隨意打開電視,準備打發一下這無聊的時間,電視剛好停在電影頻道,畫面裡一個小男孩跟著一個算命的先生在西北黃土高原上走著,這極不搭尬的組合立刻吸引了我,正打算繼續看下去,家人來了,不得不關上電視。
吃完飯,立馬打開電視,回看起來,沒想到孩子也湊了過來,看得連平時愛玩的手機遊戲都忘記了,專心地看到劇終。
更令我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起來,孩子竟然打開電視,又重新回看《那年八歲》,我也經不住誘惑,放下手頭的事,陪著孩子又看了一遍。看完,我們都沉默不語,我腦海裡突然冒出想為它寫篇影評的念頭。
《那年八歲》講述的是小小八歲那年,媽媽死後爸爸娶了後媽,就把他賣給一個盲人算命先生當領路的,雖然是在饑荒年代,跟著算命先生是餓不著的,但小小一開始是拒絕的,後來他和算命先生從陌生到熟悉,再到親如爺孫,不是親情,勝似親情,感人至深的故事。
小小的母親在他八歲那年就意外去世,父親把他交給一個陌生的盲人算命先生,小小內心是一萬個不願意,並對老先生所謂的算命手藝嗤之以鼻,說他那是騙人的把戲。因為母親生前教給小小知識,說人長大了一定要讀書才會成為有用的人。小小非常相信母親,很討厭這個算命先生,幾次偷偷跑回家、跑回學校,都被父親打回來了。
電影裡小小的母親雖沒出現,卻處處體現出了母愛的影響。小小一直牢記母親的教誨,一直背著母親買給的文具盒,一直念著在家的妹妹,路過母親的墳時忍不住失聲大哭。這也是影片打動人的地方,雖是褒揚親情,卻令主人公失去親情,在懷念親情中尋找到另一種人間真情。
小小給算命先生當領道人,被同齡人嘲笑的情節最令人心酸。本該笑容如花的年紀,不得不面對生活的無奈,何況這種生活的重迫就不該是這個年齡所能承受的。最後小小終於在又一次的嘲笑中暴發了積蓄了太久的怒火,結果換來了爺孫的遍體鱗傷……,看到此,心頭萬種難受。
電影到了最後,故事也沒有講完,只是小小最終拾起了老人的衣缽,老人最終送孩子去了學校,小小也終於喊了老人「爺爺」……,留給我們的更多則是深深的思考。
看完電影,想起自己八歲那年,雖然家境不算富裕,但是至少溫暖,有學上、有飯吃、有衣穿,和小小相比,不知道要幸福多少。人有時候真的要知足。
這也讓我不禁想起前幾天的網紅「冰花男孩」,勾起了無數人的同情心。有時候衣食無憂的我們,還老在怨天怨地,牢騷滿腹,覺得自己壓力巨大,要死要活的樣子,想想小小、想想「冰花男孩」,我們這些成人,真是自愧不如啊!
對了,電影《那年八歲》是楊瑾導演的,羅京民、杜駿豪主演,2017年11月13日上映,是一部小製作電影,沒有大場面、大腕、大投入,僅憑一幅幅普通的家常畫面,非常打動人的內心,絕對是2017中國電影的一股清清流入的西溪。
電影《那年八歲》,值得帶著孩子一看,真的。
哦哦,記住,以後見到盲人,千萬不要叫「瞎子」,叫盲人!這也是電影裡宣傳的一個直戳人心的亮點!
好吧,讓我們都少一些抱怨吧!
(本文完)
看過電影的,歡迎留言觀後感!